我們在找路時,大腦在幹什麼?

2021-01-18 前瞻網

來源於微信公眾號:筆記俠(ID:Notesman)

筆記達人 | 肖林、羽晗

封面設計 & 責編 | 智勇

內容來源:2019年9月4日,在中歐創業營第七期劍橋畢業模塊,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得主,倫敦大學學院認知神經學教授John O』keefe 進行了題為《大腦GPS系統&腦科學未來趨勢》的精彩分享。

活動筆記•文化生活

筆記邀您閱讀前,先思考:

我們在找路時,大腦在幹什麼?

為什麼老年人更容易得老年痴呆症?

一、線路思維與地圖思維

我們先從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開始討論:我們怎樣去找到某個具體的地址和位置?

假如我們在劍橋的羅賓森學院,現在要去國王學院參觀,之後要再回到羅賓森學院,要如何走?

1.兩種找路策略

我們有兩種不同的策略:一種是找路的方式,就是按照路線走;一種是看地圖走。

路線是什麼?就是一系列的指令,看到什麼做什麼這樣一種指令。

你從國王學院的後門出發,穿過劍河,到皇后路的時候右轉,走個幾百米,經過紀念園後再往前走,到路口的時候左轉進入百利爾步行道,在叉路口左轉,到路口再左轉,進入格林治路,很快在右手邊就能看到羅賓森學院,這就是一系列的指令,非常具體的指令。

路上會有一些地標,看到地標你知道自己在什麼位置,知道自己沒走錯,你繼續往前走,它有非常具體的指令。

它的目標是什麼?就是要你最終到達某個地點。大家會注意到,這樣的指令,對於一個具體目標來說很有用,是專門為解決這個目的而做的。但如果換一個目標,要去別的地方,那就麻煩了。

這些指令簡單易理解,但只要終點和起點換了就沒法用了,這個叫路線的方法。

跟它形成對比的是另外一種方法,就是我扔給你一個地圖,告訴你現在所在的位置,再指出你的目標在哪,你自己去找。這是地圖策略。

你可能走的路線跟前面講的路線一樣,或者你可以找別的路線,地圖並沒有限制你的路線,沒有嚴格告訴你應該怎麼走。你可以自己設計路線,任何兩點之間給你一張地圖都可以自己設計路線。

地圖含有大量信息,信息密度非常大,地圖非常的靈活。

2.兩種找路策略的異同

如果你按照路線走,迷路了,你就不知道自己在哪,也回不去了。

如果你按照地圖走,就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路線,你知道你現在在哪,你就可以設計不同的路線到目的地。實際上你可以自己開發,理論上來說有無限的路線,從地圖上可以自己開發無窮的路線。

路線死板、不靈活、僵化,但是更容易使用,也更快速;而地圖很靈活,它不受噪音幹擾,但是你得不斷確認位置,速度可能更慢。

路線信息不多,而地圖蘊含了大量的信息。

路線便利性更好,而地圖有點難你要學習,你得先知道我自己在哪,目的地在哪,北在哪,才有可能到達目的地。

這就是地圖和路線之間的關係,地圖給你提供了無數的路線,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方法。

大腦遵循的就是地圖的認知方式,它能夠把很多的主題聯繫起來。

我們看到路線圖的動機就是要到達目的地,而地圖則是為了滿足好奇,你得先有個地圖才能使用。

大腦遵循地圖的認知方式,不僅僅局限於我們人類,動物也是。當一個動物進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當中,這個動物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來了解這個環境,畫一個地圖出來。

3.焦慮水平會影響我們的行為

如果我在很恐懼的選擇用路線或者用地圖,這個時候我肯定會用路線。人的焦慮水平會決定我們在學習新東西,或者找路的時候使用哪種方法。

由此,我們可以引導人們採取哪種學習方式,通過調整他的焦慮水平就可以引導他的行為。恐嚇他,讓他害怕,就會改變他的行為。

4.通過遊戲來研究人類如何認路和識別方向

通過研究大鼠,我們發現了空間細胞,它在海馬體之中,像是大腦內置的導航系統,幫助動物來找路。

但是光是研究大鼠還不夠,人類跟大鼠不一樣,我們需要研究人。1999年中期,電子遊戲出現了,它便宜,還給我們打造了研究人腦方向識別的環境。

我們把遊戲內容打造成了一個實驗環境,讓參與實驗的人來玩這個遊戲。他們先玩一個小時遊戲,熟悉環境之後,把他的頭放到掃描儀裡,他們邊在遊戲裡完成任務,我們邊掃描他們的大腦。

在看這些大腦掃描圖時,當我們使用地圖策略時,大腦裡有兩個部分比較活躍:海馬體和頂葉。也就是說,我們使用地圖找路的時候,大腦當中的海馬體和頂葉肯定會被使用到。

實際上,我們需要這兩個部位的相互合作,才能夠找到位置,才能夠去找到你想去的方向。

只要跟導向相關,就必然用到海馬體,同時,你找方向的能力越好,你的海馬體被激活的程度也越高。

二、細胞研究

我們的大腦中有很多細胞,通過這些細胞,我們可以知道自己當前的位置。

具體案例:

比如說有一張地圖,這個地圖上有些不同的地點,每一個地點都是通過細胞的方式來表達。一個動物在A這個地方,這個領域其實是包含了很多的細胞,它們要共同做出反應。這個系統,會告訴這個動物它現在在哪。

比如說大腦系統告訴你這邊有一個窗戶,用這樣的方式告訴你現在的位置在哪,或者它告訴你之前的位置,通過移動的方式來告訴你的位置。

這個動物在A點的時候,它可以利用細胞的錶針,幫助它到達B點,這裡面就包括距離要知道、方向要知道,要有這樣的一些距離和方向,來告訴你怎麼樣從A點到B點。

還有網格細胞(它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動物和人類認路),這些細胞可以幫助我們確定矢量的值是多少。

比如你在A,我們沿著某一個方向,我們走多遠的距離到達B點,這是我們的頭腦裡的認知地圖。

你去採取某個行動的時候,網格細胞會給你做這樣的預測。比如說我看到這個門,大腦就會告訴我,我朝著這個門的方向走過去我會看到什麼,大腦可以做出這樣的預測和預判。

大腦可以給你產生許多通往目的地的路徑。比如說從A點到B點,因為這條路出了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另外一條路去,比如從A點到C點,C點再到B點,這樣的話,我們大腦的這些細胞可以形成不同的路徑,幫助你到達目的地。

在神經科學裡面,有人發明了這樣一個實驗,叫做蜂巢迷宮實驗。就是想了解,在大腦裡面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運動。在這個實驗當中,實驗人員可以通過調整裝置的高度來控制大鼠爬行的路徑。

他們用這個平臺來測試動物的行為,看大鼠有海馬體和沒有海馬體時,會不會做路徑的選擇,也會測試它腦子裡的一些細胞對周圍的環境有沒有做出反應。

而海馬體損傷的大鼠在任務表現上就差一點了,它就學不會路徑選擇。因為海馬體會對某個熟悉的環境形成一個認知地圖,用於識別當前位置並且提供從甲地到乙地的導航。很多海馬體受損的病人,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病人就是缺乏這種記憶體系。

三、討論阿爾茲海默症

得阿爾茲海默症(也稱老年痴呆症)的原因是:得病的人主要是因為年老。意思就是說,只要你的年紀夠老,遲早有一天你都會得這個病。

很多研究大腦的病理學家相信阿爾茲海默症是因為一種叫做「tau」的蛋白質引起的,「tau」這個蛋白質是細胞代謝的產物,這種物質如果不能夠被代謝出去的話,它們就會造成大腦堵塞,最終造成阿爾茲海默症。

「tau」這樣的蛋白質是有毒的,它們會影響細胞之間的聯繫和溝通。他們從海馬體分散到大腦皮層,最終會擴散到整個大腦。

阿爾茲海默症的早期跡象可能就是記憶力變差、方向感變差,等最後擴散到整個皮層的時候,這些病人必須要有專人去照顧,甚至導致死亡。

我們想要利用我們對海馬體的了解,幫助這些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病人,給他們提供治療方案。

本文來源:公眾號 @筆記俠。中國最大的新商業知識筆記共享平臺,微信價值排行榜總榜前十,獨家筆記支持湖畔大學、混沌大學、青騰大學、高山大學、中歐創業營、京東商學院、北大國發院等頂尖商學院課程,BAT、TMD、小米、華為、網易等知名企業,丁磊、傅盛、李善友等知名人士,60萬企業決策及管理層都在看。

本文來源筆記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freestyle時大腦發生了什麼變化?科學家:更具創造力了
    所謂battle比賽簡單說就是在規定時間內,用自己即興創作的歌詞和對方展開辯論,這種辯論是很自由的,有互相講思想糾正對方三觀的,有貶低對方(diss)誇耀自己的,當然也有diss自己的(比如電影《8英裡》中的主角在結尾和對手第三輪battle時選擇diss自己,讓對手無話可說,果然我們最需要戰勝的敵人終究是我們自己)。三輪以後用觀眾的歡呼聲大小來判斷勝負。
  • 喚醒我們的大腦極限,打造更聰明的大腦
    很多人會說,我只是普通人,不需要成為什麼「大師」「神人」,但是,喚醒我們的大腦能力,開發大腦的無限功能,會提高自己的學習和工作效率,乃至幫我們實現更好的生活狀態。《無限可能:快速喚醒你的學習腦》通過介紹世界級精英都在採用的腦力開發方法,介紹了關於升級大腦、快速學習、人生進階的系統方法,幫助讀者從思維、動力和方法三個維度對自己的學習力進行升級,喚醒超級學習腦,擁有學什麼都會的「超能力」。
  • 我們向大腦找答案|人工智慧|深度學習|腦...
    因此,我們需要類腦計算、存算一體,這也是向生物找答案,向大腦找答案。用腦啟發設計新的人工智慧晶片是非常必要也是急需的。在這一背景下,新器件的出現變得至關重要,通過引入新原理的半導體器件,不但可以拓展晶片的功能,甚至可以顛覆傳統電路理論,突破當前晶片面臨的能效、速度瓶頸,大幅提升晶片性能。
  • 人類幹細胞培育出3D微型大腦
    人類幹細胞培育出3D微型大腦 原標題: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1日電 (記者馮衛東)據最新一期美國《細胞》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藉助人類幹細胞培育出一個3D「微型大腦」,並發現其在結構和功能上比目前廣泛使用的2D模型更為接近真正的大腦。
  • 孩子不聽話時,大腦裡正在發生什麼?一個實驗讓你看清楚,很意外
    前幾天閨蜜找我訴苦,說她2歲的兒子脾氣太差了,事事都要順著他,否則就大發脾氣。雖然我告訴她這很正常,孩子2歲時,大腦還沒開發出自控功能,所以才容易衝動,情緒波動大,可閨蜜還是堅持認為,發脾氣是孩子的錯。
  • 夢見找不到回家的路是什麼意思?預示什麼?
    夢見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是什麼意思?夢見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好不好,代表著什麼?下面詳細介紹關於夢見找不到回家的路了的相關解法,快來看看吧!
  • 被貞子嚇哭時,你的大腦裡發生了什麼?
    回想一下,當貞子突然爬出電視機、朝你伸手時,你的反應是怎樣的?對於恐怖片,很多人都是又愛又恨。但很少有人知道,在看恐怖電影時,大腦中的神經活動是怎樣的。最近一項發表於《神經影像》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核磁共振成像(MRI)技術揭示了觀看恐怖電影時,各個腦區之間的密切聯繫——恐懼感積累時,整個大腦都會不顧一切地應對潛在的恐懼和危險。
  • 《最強大腦》:當我們在崇拜「腦王」的時候,我們在崇拜什麼?
    隨後,《最強大腦》節目組及官方微博也對這一消息進行了核實。陳冉冉和土屋宏明在中日國際賽中被國際評審同時評為腦王候選人,如今隨著她的退賽,這場「腦王盛典」就只剩下了陳智強、申一帆、土屋宏明、奇安弗蘭科四位選手。而一場僅僅只有4個人參加的比賽,憑什麼成為世界腦王盛典?這個問題,或許只有這四位選手的實力才能回答我們。
  • 抖音幹就完了幹就完了是什麼歌? 勵志神曲《幹就完了》正能量滿滿
    抖音幹就完了幹就完了是什麼歌? 勵志神曲《幹就完了》正能量滿滿時間:2019-05-17 12:53   來源:愛秀美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抖音幹就完了幹就完了是什麼歌? 勵志神曲《幹就完了》正能量滿滿 最近有一首歌詞大意為幹就完了幹就完了的歌曲在抖音上火了,據悉,這首歌歌名叫《幹就完了》。
  • 說唱歌手表演freestyle時,大腦中發生了什麼?
    常規演唱時,大腦的信息-行為加工模式 | 作者製作大腦的這種行為控制模式,能保證我們有意識地調整、管理並實現我們想發出的動作。體現在神經影像上,就是在執行特定行為時,理論上內側前額葉和背外側前額葉的信號強度會同時增加。即興創作時,大腦失控了?
  • 什麼是第二大腦思維,如何培養自己的「第二大腦」?三點幫助你
    在過往的思維觀念中,我們很仰賴大腦來處理所有事情,如果你理解大腦這個神奇的器官,你會發現大腦幾乎無時無刻在處理你所有的事情,要思考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哪些表情不該出現,同時大腦還要處理手、腳的行動,把該記住的東西要記錄下來。只是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如果有一個方法可以讓你的大腦發揮更大的生產力,你覺得這件事對你的幫助有多大?
  • 如何塑造我們幸福的大腦?
    為什麼我們的大腦對壞消息特別敏感呢?我們該如何做才能塑造幸福的大腦呢?恰好,編輯 Mark Chen 整合了該書的內容,讓我們清晰地看到,根據作者的觀點,也許這需要從大腦的進化說起:假如你今天順利完成了20件事,但犯了一個錯誤,到晚上入睡時,你腦子裡最有可能想著的是什麼呢?很有可能是那個錯誤,即使它只是一天當中所遇到的一個很小的組成部分。
  • 《高效休息法》:重新定義「休息」,什麼才是正確的大腦休息法
    明明周末在家閒了一整天什麼都沒幹,還是覺得很疲乏?明明做了很多放鬆自己的事,還是覺得有很多壓力?如果你有以上類似的情況,那我將結合《高效休息法》這本書,來介紹一個工具,它將會對你的這些精力、睡眠上的問題有非常大的改善。
  • Dr.魏談《最強大腦》:不要埋沒了身邊的「最強大腦」
    這次是第二次節目,她從頭到尾全看了,半夜說,第二期好看一點,我問是節目更精彩?她說不是,是你說得好一點。北師大心理學系的系主任劉嘉說,之前誰知道北大心理系,現在那麼多人都通過你這個節目知道了,對宣傳我們心理學和認知科學是大有助益,而且有了名氣,招生都會容易一點,哈哈。果殼網:相比節目上看的「最強大腦」,學術上關注大腦功能一般會關注哪些方面呢?
  • 人類大腦開發僅10%是誤傳,那大腦的利用率是多少呢?
    很多小夥伴都幻想過將大腦開發到100%,但科學研究表明我們是不能將大腦開發到100%的,大腦開發了僅10%也只是誤傳,下邊我們先講一下這個誤傳是如何發生的。精神分析學鼻祖佛洛伊德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冰山理論,顧名思義是將大腦所有的意識比作成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那部分是我們可控的意識,而水面下大部分則是我們的潛意識。
  • 為什麼我們的大腦器官不可以移植?
    利用當前的科學,我們可以移植許多人體器官,比如胰腺、腸道、胸腺……在器官中,腎臟、肝臟和心臟是最常見的移植器官。甚至科學家也在研究如何用3D模型替換人體器官。但是有一種器官是不能移植的,那就是大腦,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我們不能移植大腦。
  • 睡覺時,大腦正在抹除你的記憶?
    大腦也會斷舍離?大腦收集到的信息遠超過它所能保留的。我們整天都在接收新的信息,但僅有一部分能被保留到隔夜或者更久。睡眠似乎對這一學習和遺忘之間的平衡至關重要,它通過大腦電信號的不同模式來加固一部分的記憶,同時消除另一部分的記憶,但在此過程中起作用的機制我們一直不清楚。
  • 是什麼讓人類的大腦與眾不同?
    線條構成的大腦,來源:pixabay是什麼讓人類的大腦與眾不同?這個問題回答起來並不簡單,而且還需要未來幾代神經科學家們的努力。但我們已經有了一些初步的答案。考慮到我們身體的尺寸,大腦作為一種器官顯然比預想的要大。同時它還有自己特化的腦區——其中一塊用於處理語言。近年來,對大腦的掃描研究逐漸使我們明白,人腦神經元間特殊的連接方式也是答案的一部分。磁共振成象(MRI)是這些研究中一種關鍵的工具,具體而言它是一種彌散張量成像。這種技術可以在不移開顱骨的前提下,將神經元延伸出的連接不同腦區的長纖維可視化。
  • 華山醫院朱劍虹教授利用幹細胞修復大腦,臨床回歸科研又獲不凡成果...
    原標題:華山醫院朱劍虹教授利用幹細胞修復大腦,臨床回歸科研又獲不凡成果 看「一根筷子」如何傷腦又補腦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朱劍虹教授,早在14年前,大膽創新從外傷破碎組織分離大腦幹細胞,將幹細胞注入腦部,實現腦組織修復重建。這一創新成果,為數以千萬計的卒中、老年痴呆、帕金森病人帶來可喜的治療前景。 幹細胞到底如何找到腦部受損處、實現修復呢?因臨床困惑引領的科研,又獲取不凡成果。
  • 人是怎麼慢慢廢掉的:大腦的自我欺騙
    這就是及時快感,看一個十幾秒的視頻會讓你感覺很開心,然後一刷就停不下來,大腦也沒有思考。等反應過來的時候,兩個小時已經過去了,這兩個小時你回想會發現自己什麼都沒有做,什麼都沒有學到。及時快感會慢慢侵蝕這大腦,讓大腦無法再思考,幹一些需要長久仔細思考的事情的時候,會集中不了精力,然後選擇去看抖音打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