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於微信公眾號:筆記俠(ID:Notesman)
筆記達人 | 肖林、羽晗
封面設計 & 責編 | 智勇
內容來源:2019年9月4日,在中歐創業營第七期劍橋畢業模塊,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得主,倫敦大學學院認知神經學教授John O』keefe 進行了題為《大腦GPS系統&腦科學未來趨勢》的精彩分享。
活動筆記•文化生活
筆記邀您閱讀前,先思考:
我們在找路時,大腦在幹什麼?
為什麼老年人更容易得老年痴呆症?
一、線路思維與地圖思維
我們先從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開始討論:我們怎樣去找到某個具體的地址和位置?
假如我們在劍橋的羅賓森學院,現在要去國王學院參觀,之後要再回到羅賓森學院,要如何走?
1.兩種找路策略
我們有兩種不同的策略:一種是找路的方式,就是按照路線走;一種是看地圖走。
路線是什麼?就是一系列的指令,看到什麼做什麼這樣一種指令。
你從國王學院的後門出發,穿過劍河,到皇后路的時候右轉,走個幾百米,經過紀念園後再往前走,到路口的時候左轉進入百利爾步行道,在叉路口左轉,到路口再左轉,進入格林治路,很快在右手邊就能看到羅賓森學院,這就是一系列的指令,非常具體的指令。
路上會有一些地標,看到地標你知道自己在什麼位置,知道自己沒走錯,你繼續往前走,它有非常具體的指令。
它的目標是什麼?就是要你最終到達某個地點。大家會注意到,這樣的指令,對於一個具體目標來說很有用,是專門為解決這個目的而做的。但如果換一個目標,要去別的地方,那就麻煩了。
這些指令簡單易理解,但只要終點和起點換了就沒法用了,這個叫路線的方法。
跟它形成對比的是另外一種方法,就是我扔給你一個地圖,告訴你現在所在的位置,再指出你的目標在哪,你自己去找。這是地圖策略。
你可能走的路線跟前面講的路線一樣,或者你可以找別的路線,地圖並沒有限制你的路線,沒有嚴格告訴你應該怎麼走。你可以自己設計路線,任何兩點之間給你一張地圖都可以自己設計路線。
地圖含有大量信息,信息密度非常大,地圖非常的靈活。
2.兩種找路策略的異同
如果你按照路線走,迷路了,你就不知道自己在哪,也回不去了。
如果你按照地圖走,就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路線,你知道你現在在哪,你就可以設計不同的路線到目的地。實際上你可以自己開發,理論上來說有無限的路線,從地圖上可以自己開發無窮的路線。
路線死板、不靈活、僵化,但是更容易使用,也更快速;而地圖很靈活,它不受噪音幹擾,但是你得不斷確認位置,速度可能更慢。
路線信息不多,而地圖蘊含了大量的信息。
路線便利性更好,而地圖有點難你要學習,你得先知道我自己在哪,目的地在哪,北在哪,才有可能到達目的地。
這就是地圖和路線之間的關係,地圖給你提供了無數的路線,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方法。
大腦遵循的就是地圖的認知方式,它能夠把很多的主題聯繫起來。
我們看到路線圖的動機就是要到達目的地,而地圖則是為了滿足好奇,你得先有個地圖才能使用。
大腦遵循地圖的認知方式,不僅僅局限於我們人類,動物也是。當一個動物進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當中,這個動物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來了解這個環境,畫一個地圖出來。
3.焦慮水平會影響我們的行為
如果我在很恐懼的選擇用路線或者用地圖,這個時候我肯定會用路線。人的焦慮水平會決定我們在學習新東西,或者找路的時候使用哪種方法。
由此,我們可以引導人們採取哪種學習方式,通過調整他的焦慮水平就可以引導他的行為。恐嚇他,讓他害怕,就會改變他的行為。
4.通過遊戲來研究人類如何認路和識別方向
通過研究大鼠,我們發現了空間細胞,它在海馬體之中,像是大腦內置的導航系統,幫助動物來找路。
但是光是研究大鼠還不夠,人類跟大鼠不一樣,我們需要研究人。1999年中期,電子遊戲出現了,它便宜,還給我們打造了研究人腦方向識別的環境。
我們把遊戲內容打造成了一個實驗環境,讓參與實驗的人來玩這個遊戲。他們先玩一個小時遊戲,熟悉環境之後,把他的頭放到掃描儀裡,他們邊在遊戲裡完成任務,我們邊掃描他們的大腦。
在看這些大腦掃描圖時,當我們使用地圖策略時,大腦裡有兩個部分比較活躍:海馬體和頂葉。也就是說,我們使用地圖找路的時候,大腦當中的海馬體和頂葉肯定會被使用到。
實際上,我們需要這兩個部位的相互合作,才能夠找到位置,才能夠去找到你想去的方向。
只要跟導向相關,就必然用到海馬體,同時,你找方向的能力越好,你的海馬體被激活的程度也越高。
二、細胞研究
我們的大腦中有很多細胞,通過這些細胞,我們可以知道自己當前的位置。
具體案例:
比如說有一張地圖,這個地圖上有些不同的地點,每一個地點都是通過細胞的方式來表達。一個動物在A這個地方,這個領域其實是包含了很多的細胞,它們要共同做出反應。這個系統,會告訴這個動物它現在在哪。
比如說大腦系統告訴你這邊有一個窗戶,用這樣的方式告訴你現在的位置在哪,或者它告訴你之前的位置,通過移動的方式來告訴你的位置。
這個動物在A點的時候,它可以利用細胞的錶針,幫助它到達B點,這裡面就包括距離要知道、方向要知道,要有這樣的一些距離和方向,來告訴你怎麼樣從A點到B點。
還有網格細胞(它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動物和人類認路),這些細胞可以幫助我們確定矢量的值是多少。
比如你在A,我們沿著某一個方向,我們走多遠的距離到達B點,這是我們的頭腦裡的認知地圖。
你去採取某個行動的時候,網格細胞會給你做這樣的預測。比如說我看到這個門,大腦就會告訴我,我朝著這個門的方向走過去我會看到什麼,大腦可以做出這樣的預測和預判。
大腦可以給你產生許多通往目的地的路徑。比如說從A點到B點,因為這條路出了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另外一條路去,比如從A點到C點,C點再到B點,這樣的話,我們大腦的這些細胞可以形成不同的路徑,幫助你到達目的地。
在神經科學裡面,有人發明了這樣一個實驗,叫做蜂巢迷宮實驗。就是想了解,在大腦裡面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運動。在這個實驗當中,實驗人員可以通過調整裝置的高度來控制大鼠爬行的路徑。
他們用這個平臺來測試動物的行為,看大鼠有海馬體和沒有海馬體時,會不會做路徑的選擇,也會測試它腦子裡的一些細胞對周圍的環境有沒有做出反應。
而海馬體損傷的大鼠在任務表現上就差一點了,它就學不會路徑選擇。因為海馬體會對某個熟悉的環境形成一個認知地圖,用於識別當前位置並且提供從甲地到乙地的導航。很多海馬體受損的病人,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病人就是缺乏這種記憶體系。
三、討論阿爾茲海默症
得阿爾茲海默症(也稱老年痴呆症)的原因是:得病的人主要是因為年老。意思就是說,只要你的年紀夠老,遲早有一天你都會得這個病。
很多研究大腦的病理學家相信阿爾茲海默症是因為一種叫做「tau」的蛋白質引起的,「tau」這個蛋白質是細胞代謝的產物,這種物質如果不能夠被代謝出去的話,它們就會造成大腦堵塞,最終造成阿爾茲海默症。
「tau」這樣的蛋白質是有毒的,它們會影響細胞之間的聯繫和溝通。他們從海馬體分散到大腦皮層,最終會擴散到整個大腦。
阿爾茲海默症的早期跡象可能就是記憶力變差、方向感變差,等最後擴散到整個皮層的時候,這些病人必須要有專人去照顧,甚至導致死亡。
我們想要利用我們對海馬體的了解,幫助這些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病人,給他們提供治療方案。
本文來源:公眾號 @筆記俠。中國最大的新商業知識筆記共享平臺,微信價值排行榜總榜前十,獨家筆記支持湖畔大學、混沌大學、青騰大學、高山大學、中歐創業營、京東商學院、北大國發院等頂尖商學院課程,BAT、TMD、小米、華為、網易等知名企業,丁磊、傅盛、李善友等知名人士,60萬企業決策及管理層都在看。
本文來源筆記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