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厭倦了倫敦,你就厭倦了人生,因為生活所能給你的一切,倫敦都有。」詩人塞繆爾·詹森筆下的這句感嘆,一直被認為是對一座城市宜居的最高評價。
當然,我們在當代擁有
更科學和量化的手段去評價城市
較為權威的GaWC
(全球化與世界城市研究網絡)
嘗試用多樣指標去綜合評價
世界城市並進行分級
結果顯示
從2000年至2018年
倫敦的排名始終是第一
是難以趕超的alpha++等級
但歷史上的倫敦
也並非一直如此
從19世紀末的臃腫到逐漸乾淨整潔
從上世紀中期的「霧都」到生態之城
蛻變的背後
有著一條清晰的規劃演變軌跡
許多人嚮往去倫敦餵鴿子,享受人與自然的那份無間與交融。事實上,這也是越來越多城市在更新城市規劃時的著力點,核心是以人為本,讓城市宜居,讓發展可持續。
不可否認的是,歷史上的倫敦,在經歷了城市發展進程中的諸多挑戰後,逐步探索出了一條「綠色」的發展道路,並仍在不斷加以完善。也正因如此,成都市在調研形成《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追蹤研究及對成都啟示》時,將倫敦作為了調研之一的樣本。
誠然,發展的路徑中,沒有哪座城市的樣本是可以被照搬和複製的。但在求解「如何讓城市更宜居」的答案時,這座alpha++城市的已有探索,或許能夠帶來一些思考與啟發。
1
綠底的城市
曾經,大多數畫家筆下的「霧都」倫敦,是神秘而冷酷的。泰晤士河水被加上了厚重的鉛灰色,天空因大霧瀰漫而顯得冰冷陰霾。
或許正因如此,當如今這座人口超過890萬、GDP總量佔全英國33.6%以上的都市,煥發出滿目的綠意與生機時,才會愈加吸引人們來一探究竟。
倫敦國王學院的留學生怡然在日記裡這樣描述今日的倫敦:泰晤士河周邊常有跑步的人們,河邊橡樹茂盛,白色的水鳥從人們身邊飛過,它們好像從不怕人。金絲雀碼頭附近的草地上常能看到松鼠,它們會主動跑到你身邊,伸手等待你的餵食……
棲居在城市中,與人和諧共處的野生動物,或許是一座城市良性生態的最佳佐證。倫敦如今綠色的城市本底,為它們提供了可棲息生存的土壤,也為人們提供了開敞休閒的空間。
曾有2015年的調研報告顯示,倫敦是全歐洲「最綠色的城市」,擁有141.6平方公裡的公園、林地和花園。但這並非全部。
上世紀中期大倫敦規劃就提出,在倫敦建城區之外設置5英裡綠帶,此後,倫敦的綠地系統不斷補充完善。直至今日,環城綠帶已佔倫敦土地面積的22%,這一方面避免了城市無序蔓延,一方面又為倫敦提供了高品質的生態環境。
2012年,倫敦政府提出「全倫敦綠色網絡」計劃,通過建設生物遷徙廊道、城市綠廊、休閒綠道等,推動倫敦環城綠帶與內部公園體系的全面連接。
該計劃甚至要求倫敦40%的房屋上建設綠色屋頂。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實現綠色網格計劃,倫敦還在空氣品質上著手。
去年,倫敦另一項新措出爐,備受關注。其在城市核心區域劃定成立了世界首個24小時「超低排放區(ULEZ)」,提出尾氣排放量超過標準的機動車進入該區域將被收取額外費用。並計劃至2021年,將「超低排放區」擴大到整個倫敦城市。
2
大河的蛻變
若將倫敦作為「宜居城市」樣本來剖析,不論從哪一階段的城市規劃來看,一定繞不開泰晤士河。
英國政治家約翰·伯恩斯曾說,泰晤士河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河流,「因為它是一部流動的歷史」。
亦有人說,遊覽倫敦的一個好方式,就是泛舟泰晤士河,從河中央欣賞兩岸的風光,能看到倫敦的成長、奮鬥、崛起,甚至中途的沒落、而後的復興、今日的繁榮。
不可否認,倫敦的濱水而生、因水而興,使得泰晤士河沿岸濱水空間的打造獨具特色,堪稱樣本。但細究其中,會發現城市規劃所起到的作用更加難以忽視。
沿泰晤士河漫步會看到什麼?會看到北岸的英國國會大廈、大本鐘、聖保羅大教堂、倫敦塔;南岸的倫敦眼、泰特現代藝術館、環球劇場碎片大廈……還有公園與綠地,娛樂消費的人群、隨時展出的藝術品,以及新奇的表演。
怎樣讓承載著情懷的歷史建築,與彰顯著時尚活力的當代建築交融?
倫敦依託泰晤士河鎖定城市框架形態,沿河兩岸劃定了27條視線空間管控廊道,用以形成「以低層多層建築為主、高層建築在老金融城和金絲雀碼頭等區域集中簇群分布的有序空間形態」。
另一方面,在規劃中,倫敦依託整體平緩的歷史建築群和高層突出的現代建築群,沿泰晤士河塑造城市天際輪廓,協調統一兩岸風貌,來展現新舊並存的生機活力。
一個不得不提的經驗是,倫敦將歷史建築加以活化利用,來提升歷史文化區域業態活力。
泰晤士河兩岸的歷史建築,紛紛通過植入時尚化的設計元素進行空間改造。那些百年的老建築、老廠房,可以是藝術館,可以是消費區,可以是辦公樓。
人們已經不會再從泰晤士河沿岸看到上世紀中期那抹鉛灰色的陰霾。她如今是歐洲最潔淨的河流之一,也是倫敦最佳視野的所在。
整個濱水公共空間與生態、商業、休閒、會展、博覽等多種城市功能混合交織,這些使得泰晤士河不僅最終成為城市的視線景觀軸,也成為的城市重要的空間發展軸。
3
「無價」的夜晚
相對宜居的環境,能夠催生相對多元的業態,刺激更加多樣豐富的需求。歸根到底,立足點都是「人」。
最近,「夜間經濟」是個大熱詞彙。倫敦的經驗常被作為樣本討論,因為夜間經濟已成為倫敦的第五大產業。
2017年,「夜間經濟」佔全英國GDP的6%,同年倫敦市的「夜間經濟」收入達263億英鎊。預計到2030年,倫敦的「夜間經濟」將達300億英鎊。
倫敦的夜晚為什麼這麼「值錢」?
在許多人的評價裡,倫敦可以營造出一種氛圍,讓人們不分晝夜,盡情地享受生活。
全球第一的旅遊評論網站TripAdvisor調查顯示,倫敦是歐洲過夜生活最理想的地方。「你可以選擇在泰晤士河畔欣賞精彩的街頭表演,或者去李斯特廣場附近眾多的影院裡欣賞最新的電影大片,可以到蘇荷區找一家溫馨浪漫的酒吧會友聊天,品嘗地道的英國啤酒,或者在西區高雅華麗的頂級劇院中聆聽英倫音樂大師美妙的音樂劇和歌劇……」
這背後,與城市對產業的規劃引導密不可分。
許多人看過著名電影《博物館奇妙夜》。這就是基於大英博物館夜晚時的情景進行想像創作的。據了解,為了推動「夜間經濟」的發展,倫敦全面延長了文化場所開放時間,推出夜間展覽、夜間講座和「博物館之夜」等夜間文娛活動。此外,倫敦還在城市中心區域布局了多個夜間經濟集中發展區。
在夜間保障方面,倫敦成立了夜間經濟活動委員會,設置了專門的夜間主管,甚至啟動了中央線、朱比利線等地鐵主幹線周末「通宵運營」計劃。
目前,倫敦的11條地鐵線路中有5條已實現周末通宵運營。據推算,通宵地鐵計劃每年能為倫敦經濟帶來預計7700萬英鎊的收益。
從倫敦看成都:↓↓
結網成鏈
倫敦:
通過建設生物遷徙廊道、城市綠廊、休閒綠道等,推動倫敦環城綠帶與內部公園體系的全面連接。
成都:
當前正加快推進三級天府綠道體系「結網成鏈」。
城市陽臺
倫敦:
泰晤士河兩岸劃定了27條視線空間管控廊道,以形成「以低層多層建築為主」的空間形態。
成都:
現階段針對錦江、沱江等核心水系已形成濱水空間塑造的頂層設計與整體謀劃。
夜遊IP
倫敦:
全面延長文化場所開放時間,在城市中心區域布局了多個夜間經濟集中發展區。
成都:
已打造涵蓋「夜成都」消費商圈、特色商業街、社區消費場景在內的35個夜間經濟示範點位。
成都如何向alpha++城市取經?
當前,成都正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示範區。而事實上,作為「公園城市」的首提地,成都也正在著力探索,希望為全國、乃至世界的公園城市建設描繪「樣本」。
↑成都正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示範區
機遇與挑戰並存,怎樣在城市規劃建設上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目標,從頂級國際化大都市的已有經驗中尋找啟發,無疑是必要的一環。
誠然,沒有哪一個樣本,是可以直接複製的。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朱直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就表示,任何城市都有獨特的一面,相互學習彼此好的經驗,加以消化和自我啟迪,終能找到最適合自身的路徑。
倫敦無疑是頂級國際大都市,諸多經驗值得成都借鑑和思考。
當前,成都正加快推進三級天府綠道體系「結網成鏈」。那麼,如何強化龍門山、龍泉山、錦城公園、錦江公園等重要生態區域間的串聯,打造人與自然、城市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典範,成為了需要進一步探索的重要內容。而倫敦構建綠色生態網絡的經驗,在提高物種多樣性、突出生態廊道建設方面,對於成都就有著可供參考的價值。
另一方面,現階段,成都針對錦江、沱江等核心水系已形成《錦江公園總體規劃》《龍泉山東側沱江發展軸總體規劃》等濱水空間塑造的頂層設計與整體謀劃,並積極開展河汙治理、濱水綠道建設、濱水功能與品質提升等工程。
在朱直君看來,成都也在沿錦江、沱江等主要水系打造城市陽臺,倫敦泰晤士河的濱水區打造經驗,例如其對於濱水沿線空間資源的深度挖掘、對公共服務功能和消費場景的植入,以及對歷史建築的保護利用等等,對成都也有著啟發意義。
此外,成都要進一步促進藝術、文創、文博與夜間經濟融合發展,那麼相應也應布局24小時書店、夜間博物館、24小時燈光球場、24小時便民藥店等全時化配套服務設施;積極培育夜間展覽、夜間賽事、夜間國際文化角等新興夜間消費業態。而這一方面,倫敦的地鐵線路延時探索、「通宵運營」等,也是可參考的經驗。
倫敦的夜,如何照亮成都的夜
燈紅酒綠,流光溢彩,城市的夜總引人追逐,讓人沉醉。
一座城市之所以成為聞名世界的大都市,不僅僅因為摩天大樓、霓虹閃爍,更重要的是這座城市中所體現的文化底蘊及特殊魅力。
倫敦抓住這關鍵的一點,在夜經濟中巧妙地融入城市文化,發展了夜間展覽、夜間講座和「博物館之夜」等文娛活動,既突出了倫敦深厚的文化實力,又滿足了市民高檔的精神消費需求,還創造逾 130 萬個就業崗位,其成熟的運營模式和巨大的商業潛能,為英國經濟增長創造了多元化新引擎。
休閒之城成都和倫敦有諸多相似之處,倫敦大大小小的博物館數不勝數,成都有杜甫草堂、武侯祠、金沙遺址、三星堆、都江堰等知名文化景點;倫敦酒吧文化盛行,成都則有超過兩千家的酒吧,被譽為「酒吧第二城」……
深厚的文化根基,大同小異的消費資源,成都學習倫敦發展夜經濟是恰當的選擇。從倫敦的經驗來看,發展夜經濟最重要的是抓住城市的「靈魂」,發掘城市的文化內核。在夜間經濟領域注入文化基因,既是對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又讓夜間消費既有溫度又有內涵。
成都結合「三城三都」建設,將天府文化融入其中,以蜀地文化為特色,可以創造更多消費場景,發展新興夜間消費業態,打造具有成都味、國際範的夜經濟模式。
發展夜間經濟,成都學習倫敦,但不能一味地照搬倫敦模式,要儘可能地突破創新,形成自己風格和路徑。目前,成都已在夜經濟上有一些探索,打造了涵蓋「夜成都」消費商圈、特色商業街、社區消費場景在內的35個夜間經濟示範點位,形成了夜遊錦江、339 煙花秀等現象級夜遊項目與夜遊 IP。
接下來,還可以有更多突破性地嘗試,比如將發展夜經濟和水岸空間規劃有機結合,進一步豐富夜間消費場景;比如以發展夜經濟為驅動力,創造性地打造特色文化街區,推動城市有機更新等。
以倫敦為觀照對象,成都發展城市特色夜經濟,將推動成都經濟縱深發展,滿足市民物質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塑造城市文化品牌,提高城市國際地位。
成都商報-成都發布記者|王垚
評論員|黃靜
部分圖據ICphoto
成都發布編輯|小潘潘
掃碼進群,了解這座城!
↓
原標題:《倫敦和成都「私聊」!透露世界標杆城市的三個小秘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