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小丑有助於兒科患者的症狀管理與心理健康

2020-12-21 科學網

醫療小丑有助於兒科患者的症狀管理與心理健康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9 16:15:11

巴西聖埃斯皮裡圖聯邦大學Luís Carlos Lopes-Júnior團隊研究了醫療小丑對兒科症狀管理的有效性。2020年12月16日,該研究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上。

為了評估醫療小丑對因急慢性疾病住院的兒童和青少年的一系列症狀群的有效性,研究組在Medline、Science Direct、Scopus等大型資料庫中檢索隨機和非隨機對照試驗,包括對急慢性疾病入院的兒童和青少年使用醫療小丑與標準治療的比較研究,以及評估醫療小丑對住院兒童和青少年症狀管理的影響,並將其作為主要結果的研究。

共有24項研究(n=1612)符合數據提取和分析的納入標準,其中13項為隨機對照試驗。最常分析的症狀是焦慮(13項),其次是疼痛(9項)、心理和情感反應以及幸福感(4項)、壓力(4項)、癌症相關疲勞(3項)和哭泣(2項)。有五項研究使用了生物標誌物,主要是皮質醇,來評估醫療小丑表演後患兒的壓力或疲勞結局。

大多數隨機對照試驗(11項:85%)被評為有一定關聯,而兩項試驗被認為具有較高的偏倚風險。大多數非隨機對照試驗(6項,55%)被評為中等偏倚風險。研究表明,無論是否有家長在場,當醫療小丑出現時,兒童和青少年在一系列醫療過程中表現出的焦慮程度顯著降低,心理適應能力也有所改善。三項評估慢性疾病的研究顯示,醫療小丑的幹預效果良好,能顯著減輕兒童和青少年患者的壓力、疲勞、疼痛和痛苦。

研究結果表明,在醫療程序、術前手術室麻醉誘導以及作為慢性疾病常規治療的一部分,醫療小丑的存在可能有益於管理某些症狀群。與那些只接受標準治療的兒童和青少年相比,醫療小丑可能有助於改善患有急慢性疾病的住院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附:英文原文

Title: Effectiveness of hospital clowns for symptom management in paediatrics: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sed and non-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Author: Luís Carlos Lopes-Júnior, Emiliana Bomfim, Karin Olson, Eliane Tatsch Neves, Denise Sayuri Calheiros Silveira, Michelle Darezzo Rodrigues Nunes, Lucila Castanheira Nascimento, Gabriela Pereira-da-Silva, Regina Aparecida Garcia Lima

Issue&Volume: 2020/12/16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evidence from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and non-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hospital clowns for a range of symptom clust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dmitted to hospital with acute and chronic conditions.

Design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sed and non-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Data sources Medline, ISI of Knowledg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Science Direct, Scopu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sycINFO, Cumulative Index to Nursing and Allied Health Literature, and Latin American and Caribbean Health Sciences Literature.

Study selection Randomised and non-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were peer reviewed using the following eligibility criteria: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ho were admitted to hospital for acute conditions or chronic disorders, studies comparing use of hospital clowns with standard care, and studies evaluating the effect of hospital clowns on symptom management of inpatient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s a primary outcome.

Data extraction and synthesis Two investigators independently screened studies, extracted data, and appraised the risk of bias. Methodological appraisal was assessed by two investigators independently using the Jadad scale, the revised Cochrane risk-of-bias tool for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RoB 2), and the risk of bias in non-randomised studies (ROBINS-I) tool for non-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Results 24 studies (n=1612)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for data extraction and analysis. Most studies we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n=13). Anxiety was the most frequently analysed symptom (n=13), followed by pain (n=9),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responses and perceived wellbeing (n=4), stress (n=4), cancer related fatigue (n=3), and crying (n=2). Five studies used biomarkers, mainly cortisol, to assess stress or fatigue outcome following hospital clowns. Most of th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n=11; 85%) were rated as showing some concerns, and two trials were rated with a high risk of bias. Most non-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n=6; 55%) were rated with a moderate risk of bias according to ROBINS-I tool. Studies showed that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ho were in the presence of hospital clowns, either with or without a parent present, reported significantly less anxiety during a range of medical procedures, as well as improve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P<0.05). Three studies that evaluated chronic conditions showed favourable results for the intervention of hospital clowns with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stress, fatigue, pain, and distress (P<0.05).

Conclusion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presence of hospital clowns during medical procedures, induction of anaesthesia in the preoperative room, and as part of routine care for chronic conditions might be a beneficial strategy to manage some symptom clusters. Furthermore, hospital clowns might help improv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dmitt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cute and chronic disorders, compared with those who received only standard care.

DOI: 10.1136/bmj.m4290

Source: https://www.bmj.com/content/371/bmj.m4290

相關焦點

  • 海外醫療新研究:醫院小丑在兒童治療中發揮積極作用
    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The BMJ)聖誕刊的一項研究發現,醫院小丑可能有助於改善接受急性或慢性疾病治療的兒童和青少年的身體症狀和心理健康。海外醫療服務專家盛諾一家分享了這項研究的更多資訊。  研究結果表明,適當地將笑聲和玩耍融入臨床實踐,對需要住院的年輕患者是有益的。
  • 醫院也瘋狂,兒科病房來了「小丑醫生」
    今天的兒科病房,因為一群「可愛朋友們」的到來而變得突然熱鬧起來,病房裡孩子們雀躍了,家長的臉上露出了笑容,這讓原本有些孤寂的病房瞬間溫暖了起來···「小丑醫生」是國際性志願者服務組織,可以緩解患者對疾病的焦慮、恐懼等各種心理障礙,是醫患關係的「潤滑劑」,是醫務人員人文關懷的具體體現。
  • PF患者【肺康復】的前中後,了解下?|肌肉|疾患|治療|症狀|纖維化...
    根據患者的病史,身體症狀以及肺功能測試的結果,醫療團隊可能會建議進行肺康復治療。    醫護團隊將根據患者的年齡,肺部健康狀況以及其他可能影響個人鍛鍊能力的因素來制定治療計劃。除肺科醫師外,醫療保健團隊包括訓練有素的呼吸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營養師和心理學家等將進行一系列測試評估患者的運動能力,肺部健康和呼吸能力以及生活質量。  這些測試的結果不僅用於確定康複方案,而且還有助於監測肺康復後的數據和結果。
  • 兒科病房裡來了一群紅鼻子「小丑醫生」
    而一向令小孩子恐懼的病房也因他們的存在變得歡樂起來,小患者們在遊戲中似乎也忘記了病痛的折磨。這些醫護人員也有一個獨特的名字,那就是「小丑醫生」。「小丑醫生」與患者互動「『小丑醫生』又被稱為『歡樂天使』。他們是一群以小丑裝扮出現在醫院裡的醫護人員或是醫護專業的大學生志願者。他們運用幽默的力量,為病床上的患者們帶來好心情。
  • 2020年,新世紀醫療幹了這些大事!|醫療服務|醫療機構|兒科_網易新聞
    《網際網路醫療行業報告》顯示,2012年至2016年,中國網際網路醫療市場規模保持著38.7%的複合增長率。 疫情爆發後,居家隔離模式讓國人的就醫場景發生根本改變。在線醫療迎來井噴。 而早在2019年,新世紀醫療就為了提升患者就診體驗,將專業線上平臺——熊貓兒科更名為熊貓醫療,正式加入新世紀醫療體系當中來。
  •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溫暖治癒的醫療劇
    兒童健康問題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隨著二胎時代全面來臨,兒童基數不斷增長,兒科醫生資源配置、兒童醫療服務能力也將面臨嚴峻挑戰。近日,一部深切觀照中國兒科醫生行業、聚焦青年兒科醫生成長的電視劇《了不起的兒科醫生》,登陸北京衛視、深圳衛視,優酷、芒果TV同步播出。
  • 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服務指南
    號)二、承辦機構懷遠縣衛生健康委員會、懷遠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懷遠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三、服務對象轄區內常住居民中診斷明確、在家居住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四、服務內容(一)患者信息管理在將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納入管理時,需由家屬提供或直接轉自原承擔治療任務的專業醫療衛生機構的疾病診療相關信息,同時為患者進行一次全面評估,為其建立居民健康檔案,並按照要求填寫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個人信息補充表。
  • 眼科診所、視光門診醫療質量管理
    「 診所作為基層醫療的補充以及細分消費醫療的完善和拓展,對於提升醫療資源利用率,醫療服務範圍,提升健康水平幫助極大,眼科診所作為獨立的私人企業,醫療質量把控是非常重要的環節,診所出現醫療質量問題,嚴重醫療糾紛時,不僅對患者身心健康產生極大影響,嚴重者診所歇業甚至追究刑法責任。」
  • 家有健康首席醫療官盧瑛:擁有敲開患者心門的「芝麻開門」「咒語」
    」打開患者心結,真正讓患者生理和心理都健康才做醫生的責任。「盧瑛表示,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死角,自己走不出來,別人闖不進去,但是盧瑛卻有著一套「芝麻開門」的咒語,能夠幫人找到心結。   作為從事醫師行業近二十年的盧瑛,看見很多患者雖然治好了生理疾病卻被心理疾病困擾很久。她認為一個醫生不是單單去解決患者的生理疾病,更需要關注每個人的心理健康,真正讓患者生理和心理都健康才是做醫生的責任。為此她開始學習心理學,結合自己醫術上的專業,全方位為患者提供專業的治療。
  • 湖南省健康管理學會小兒疑難病全病程管理專業委員會成立
    為民網訊 據湖南省健康管理學會消息,9月17日,省健康管理學會小兒疑難病全病程管理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長沙市召開,全省各家醫院50多位兒科醫療專家參加大會,120餘名兒科醫療專家加入委員會。
  • 主創專訪|《了不起的兒科醫生》:要做負責任的醫療劇
    無獨有偶,前陣子湖南一家兒童醫院走紅網絡,患兒可以乘坐小火車、小汽車到病房、診室和手術室,甚至有扮成小丑形象的導醫來接待患兒和家長,劇中的設定與現實形成了互文。 除了聚焦兒童健康,《了不起的兒科醫生》的另一條故事線展現了青年兒科醫生的成長,童馨醫院兒科的眾生百態,也洋溢著歡快、青春的旋律。
  • 比音勒芬助力《了不起的兒科醫生》,一起為兒科醫療工作者點讚
    作為魔幻代表年,在特殊時期,不少無名英雄挺身而出,奮勇而戰,其中最了不起的當屬醫療工作者,他們成了無數人心中最可愛的人。而在醫療工作者之中,還有一群無私奉獻的兒科醫生,他們普遍待遇相對偏低、工作強度大、晉升空間也狹窄,憑著一顆想要濟世救人的赤誠之心,堅守著自己的崗位,為一個個患兒家庭帶來新的希望。
  • 主創專訪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要做負責任的醫療劇
    無獨有偶,前陣子湖南一家兒童醫院走紅網絡,患兒可以乘坐小火車、小汽車到病房、診室和手術室,甚至有扮成小丑形象的導醫來接待患兒和家長,劇中的設定與現實形成了互文。 除了聚焦兒童健康,《了不起的兒科醫生》的另一條故事線展現了青年兒科醫生的成長,童馨醫院兒科的眾生百態,也洋溢著歡快、青春的旋律。
  • 兒科門診的「小丑醫生」:用幽默和童趣為患兒開出一張張「快樂處方」
    華龍網消息,紅鼻頭、彩虹頭髮、大框眼鏡……萌萌噠的「小丑醫生」出現在大坪醫院兒科門診的大廳和病房,他們用誇張的裝扮、有趣的小玩具一掃兒科門診裡緊張的氛圍,用幽默和童趣為患兒開出了一張張「快樂處方」。今年11月初,陸軍軍醫大學陸軍特色醫學中心(大坪醫院)兒科門診在重慶地區首次推出「小丑醫生」的概念,由護士裝扮成小丑、米老鼠等卡通人物,用幽默療法,緩解患兒的緊張和恐懼,以此來溫暖患兒的心。大坪醫院兒科門診的護士負責組長孫清戴上紅鼻頭、彩虹頭髮,化身成了「小丑」。隨後她幫實習護士王曉芳穿上小豬喬治的卡通服裝,兩人裝扮整齊,「小丑醫生」來啦!
  • 怡禾健康獲4000萬融資,新型醫療服務能否衝破醫患關係僵局?
    線上醫療帝國線下門診落地成立於2016年,怡禾健康是一家新型的醫療服務企業,以解決中國醫患信任問題為目標,致力於提供專業、可靠、優質的母嬰健康管理服務。早期主要通過微信公眾號提供在線科普課程、在線健康諮詢服務,去年自建了線下實體連鎖診所,形成健康科普、線上輕諮詢和線下就醫的完整服務閉環。
  • 醫務社工能否為患者解決更多心理及社會問題
    據了解,醫務社會工作是指在衛生健康領域,社會工作者運用社會工作價值理念與專業方法,幫助患者及家屬預防、緩解和解決因疾病所導致的情緒、心理和社會問題,進而提升醫療效果,促進公眾健康的職業活動。簡單來說,醫務社會工作者是從事醫務社會工作的專業人才,是聚焦解決患者心理、社會層面的問題,並接受過專業訓練、有專業價值理念和方法的全職工作人員。  「媽媽,我疼,我受不了。」
  • 覆蓋5大高發癌種 醫聯發起腫瘤患者院外網際網路隨訪管理項目
    10月23日-25日,第三屆華夏腫瘤高峰論壇正式開幕,會上,由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肝臟腫瘤分會、結直腸癌腫瘤分會等8家分會指導,中國領先的慢病管理平臺醫聯發起的腫瘤患者院外網際網路隨訪管理項目正式啟動。
  • 北京天使兒童醫院在線諮詢兒科
    核心提示:北京天使兒童醫院自建院以來,在祖國中醫傳統文化大背景下,整合現代國內外兒科前沿醫學技術,全面導入國際先進醫療服務理念和管理模式,被相關部門列為兒童疑難病康複診療中心。中心依託國內三甲學科(院所)及學會組織密切合作,重點對疑難症兒童神經系統疾病進行綜合治療,逐漸形成了」一個主線,兩個亞專業,5大中心"的學科格局。
  • 「小丑醫生」把快樂化作治癒良藥
    「小丑醫生」志願團隊走進兒科 受訪單位供圖「媽媽快看,小丑醫生!」近日,在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門診大廳,伴隨著「聽我說謝謝你」的背景音樂,一群紅鼻子的「小丑醫生」,化著可愛的滑稽妝容,戴著彩色「爆炸頭」頭飾,走進產科、婦科、兒科、皮膚科、疼痛科等門診候診室,為患者們提前送去了不一樣的新年禮物和祝福。在兒科輸液室,一名「爆炸頭」小丑醫生正陪著一位剛打針哭鼻子的小朋友做遊戲。
  • 「共護行動」線上健康心理及醫療救助支持平臺正式上線
    2020年2月1日,展能醫務社工針對國內疫情形勢發起「共護行動」線上支援服務,為東莞地區受疫情影響的民眾、醫護和各類慢性疾病患者提供了線上情緒心理疏導、醫護線上減壓、慢性病患者隨訪寄藥等服務,行動累計服務超過5000人次,協助受疫情困擾的各類人群走出身心危機,為東莞抗疫工作發揮了自己的專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