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VS《1917》,人物塑造上國產電影還差得遠

2020-12-23 邑人電影院

本文作者:李嘯天

《1917》,因為疫情,隔了半年才在國內得以上映,去電影院裡看,依舊很震撼,各種好,幾乎找不到什麼毛病。

《八佰》,因為國情,隔了一年半後才終於上映,電影院裡看,也很震撼,但總感覺如鯁在喉,不得味。

原本,期待有人好好將這兩部影片做下對比。但,總是沒人來寫。只好自己在觀感快要消失之前,出來寫一點。

兩部影片,在技術層面都沒的說。《1917》收穫了最佳攝影(羅傑·迪金斯大神的第二個奧斯卡)、最佳視效、最佳混音三項大獎,名至實歸。《八佰》的視效、音效、配樂都是國際一流水準,無可爭議,在國內絕對是頂流水準。

本文不談技術層面,留待其他大神去談,這裡只談下故事及人物構造。

先說《1917》。

《1917》當然是佳作。原本,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都該是它,最後被《寄生蟲》做了黑馬。隨著時間的遠去,大家終會發現還是《1917》更佳,更經典。就像是《阿甘正傳》獲了獎,但大家還是更喜歡《肖申克的救贖》與《低俗小說》;《撞車》獲了獎,大家還是能喜歡《斷背山》;《拆彈部隊》獲了獎,大家還是更喜歡《阿凡達》;《月光男孩》獲了獎,大家更喜歡《愛樂之城》。奧斯卡是講究政治的,誰政治正確,就會更容易獲獎,文藝性反倒在其次。

《1917》與《八佰》一樣,都改編自歷史現實。《1917》的原型是導演山姆·門德斯爺爺阿爾弗雷德·門德斯的故事。老門德斯是一戰時期英國皇家來復槍步兵團1營的一名傳令兵。

在1917年10月,在著名的帕斯尚爾戰役期間,阿爾弗雷德·門德斯所在營接到上級命令,上刺刀,向德軍進攻。他所在的是C連,另外A、B、D三個連隊失聯。阿爾弗雷德主動請纓,穿過極端危險的「無人區」,人肉去傳令。

(2008年的加拿大電影《帕斯尚爾戰役》講的就是這場戰爭,它從1917年7月31日開始,一直持續到11月6日。戰役的發起是英軍統帥率領部隊攻佔比利時的帕斯尚爾,以摧毀德軍在該地的潛水艇基地。在這場傷亡人數驚人的殘酷拉鋸戰中,盟軍共有32.5萬人傷亡,德軍則有26萬人傷亡,戰爭最後以英軍和加拿大聯軍攻佔帕斯尚爾而宣告結束。)

傳令兵阿爾弗雷德·門德斯的故事就構成了《1917》的故事主線。由於這個故事是老門德斯在導演山姆·門德斯小時候講給他聽的。等到中年以後,才想起要把這個兒時的故事拍出來。但故事的細節他已經記不清了,就找來各種資料,盡力將整個故事填充起來。

就像《刺客聶隱娘》一樣,最初的故事是一個非常簡略的版本。但導演在做了大量功課之後,將整個故事的細節一點點構建的嚴密起來,儘管故事的大部分情節都是虛構,但絕對經得起推敲,細節的把控讓人佩服。

相對來說,《八佰》的細節就不太經得起考驗了。很多情節都莫名其妙,突然的來然後又突然的消失。進入四行倉庫後,幾名逃兵戰戰兢兢去修工事,結果之後這個工事就再也沒有用了,連最後逃兵們去主動攻擊,都沒有利用一下他們自己修的工事。還有青幫弟子及賭場小弟捨生忘死地為守軍傳遞電話線,結果這根電話線的作用卻沒有發揮,反而要將黃曉明飾演的特派員冒死進入倉庫,來一段敗壞人意志的勸說。再就是歷史上真實的敢死隊員陳樹生身上綁滿手榴彈,跳下樓與日寇同歸於盡,影片裡對他的刻畫卻著墨不多,反倒是特意突出了李晨飾演的山東兵,他微笑著讓歐豪為他綁緊點,結果最後又沒有跳。再就是歐豪去世時,為何要安排其他士兵拽住小湖北,不讓他們兄弟最後見上一面。乃至謝晉元,在影片前半部裡基本上看不到影子,結果在歐豪去世後,突然就晉升為了主角。這種莫名其妙的情節還有很多,實在讓人無法想明白導演到底在想著什麼?細節,就不能更嚴謹一點麼?

細節,決定成敗,誠然!

當然,還有西方的戰爭片,主要是為了反戰。《1917》的原型故事,老門德斯是為了找齊部隊,進攻德軍。但為了反戰的主題,導演山姆·門德斯特意將故事改編成是為了撤軍,為了減少不必要的犧牲。但別管怎麼改,山姆做到了自圓其說,故事很嚴密。

《八佰》的故事就做不到。在中國的語境裡,戰爭片拍成反戰還是不可以的,像《鬼子來了》就是典型的反戰片,結果是成了禁片。中國的戰爭片,還必須的激勵民族情緒,激起大家向上的精神,必須是正面的。而且,還不能大張旗鼓地歌頌國軍。

《八佰》裡「四行倉庫守衛戰」的官兵,歷史上全是國軍88師524團第一營的人,沒有一個是逃兵,全是國軍的精銳,而且是全德械裝備精銳中的精銳。但是管虎還是繞開了他們,很討巧地虛構了一群混跡期間的散兵,並以他們的視角來展開這場戰爭。

討巧是夠討巧了,對人物的塑造用點心也好,卻沒有。《八佰》裡人物眾多,形象塑造上與《1917》直接類比不太好,可以類比的是《八惡人》。昆汀的這部作品裡,也是人物眾多,說是「八惡人」,其實主要人物不止是八個。但在昆汀的靈活掌控下,每個角色的形象非異常鮮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

《八佰》就做不到《八惡人》那樣。《八惡人》的每個人的形象都是飽滿的,不會從一出現就能猜到他的結局。《八佰》卻不是,幾乎每一人都能夠在第一次出現就能猜出其結局。每一個人,都是工具人,是棋子,而不是個性鮮明有血有肉的個體。

在管虎確定要採用一群散兵的視角來展現故事時,就能猜得出一定會有張譯、姜武、王千源這些角色。導演編制的群像圖裡,一定會有這些角色,從出場到結局,都是註定了的。

《1917》就不是這樣,它幾乎給出了人物形象塑造的典範。

如上所云,其實《1917》的切入點很小,就是導演爺爺的那點事。但是在導演大量的考究之後,被改編的極其完滿。巧合的是,《1917》與《八佰》都是雙主角設定,《八佰》前半部分的主角是歐豪飾演的端午,後半程的主角是杜淳飾演的謝晉元,而且是在端午死去後,謝晉元才由之前的配角晉升為了主角。《1917》裡同樣如此,前半程裡,影片故事的視角一直跟著迪恩·查爾斯·查普曼(《權力的遊戲》裡的託曼大帝)飾演的布萊克在走,去營救1600人任務也是直接交給他的,因為那裡有他的哥哥。喬治·麥凱飾演的斯科菲爾德,前期只是布萊克信手拉來的同伴,而且半大不情願的。但隨著布萊克在中途的意外身亡,斯科菲爾德一下晉升為了唯一的主角,整個人都變了。

《八佰》裡歐豪飾演的端午是成功的,他將一名被拉壯丁拉進保安隊伍的青年士兵在戰爭中的成長,表現的很成功。從最初的戰戰兢兢,一心想著要逃亡,到最後的慷慨赴死,有一個內心成長的過程。不過,端午這個角色從一開始大家就很容易猜出來,他前面的懦弱畏戰,後面一定會轉變成無比堅強,乃至慷慨赴死的,一定會是這樣的。這就是工具人的設定,與演員沒有關係,歐豪的表演已經挺成功了,還是導演的設定有問題。

劇中,隨著端午的中途陣亡,就為接下來的劇怎麼發展給出了一個難題。

就《八佰》整個故事而言,隨著端午的去世,已經表明逃兵們開始接受了戰爭,轉向英勇抗戰了。這個時候,整個故事的主角,轉變成「八百壯士」的現實與精神的雙重領袖人物謝晉元,由他作為代表,來展現接下來的戰鬥,也算是合情合理的轉變。但是,謝晉元這個人物,在導演的構造中卻極其不成功,因為他沒有成長,始終如一。因為他從走進倉庫的第一天,就知道了自己的結果,所以內心沒有波動,於是管虎為他的人設就設定成了一個極具疲憊感的領導,不堪重負,眉頭緊鎖,一直在靠強大的意志在支撐。一個扁平化的人物設定,就註定了他身上的看點不能太多,也禁不住鏡頭的反覆考驗。

一前一後,從端午到謝晉元,兩個主角都不算成功,那麼整個故事必然就會垮掉了。

《1917》則不同。由於這個一戰救援的任務,發生在一戰最慘烈的索姆河大戰後之後,具體是被放置到了1917年4月9日英軍發動阿拉斯戰役(Battle of Arras)的前夕。原本,原型阿爾弗雷德·門德斯的故事發生在帕斯尚爾戰役,被山姆·門德斯在改編時置換成了阿拉斯戰役。畢竟,這場戰役裡才有德軍主動收縮防線的史實。

先說一下片中臺詞裡提到的索姆河戰役,這是人類戰爭史上最慘烈的戰事之一,另外一個是凡爾登戰役。這兩場戰役都發生在一戰期間,被稱為人體絞肉機。在索姆河戰役中,英軍第1天就一次性傷亡6萬人(這6萬人幾乎全是陣亡),總傷亡人數高達41.9萬多人,可見索姆河之戰的恐怖。

片中,布萊克問斯科菲爾德你在那場大戰中收穫的獎章呢?斯科菲爾德很平淡地說,我用來換酒喝了,換了一瓶紅酒。這就是戰爭對人性的改變。

已經經歷過了殘酷的絞殺,斯科菲爾德對戰爭充滿了厭倦與疲憊,反戰的心理極其嚴重。雖然看著年齡不大,但心理年齡遠超實際年齡。相對來說,布萊克的性格就簡單一點,因為他要去救自己的哥哥,無論任務多麼艱難,救哥哥的心情都促使著他要快點快點再快點。但斯科菲爾德不一樣,他是被好友席捲進來的。

當初,布萊克伸過來的那支手,他們都以為他們將要接受的任務無非是搬搬東西,梳理下雜物這樣的小任務。不料,卻是一項可以拯救1500人性命的生死任務。

斯科菲爾德已經經歷過來生日,他覺得這項任務與他沒太大關係。但是,為了好友,還是去吧。

但是,布萊克卻在拯救一名墜機的德軍飛行員時,被對方刺中了要害。戰爭的荒謬性在那一刻,被展現無遺。救與被救,殺與被殺,就那麼倉促地發生了,甚至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也是在那一刻,斯科菲爾德一下改變了自己的精神面貌,這項救助的任務,就只剩下他一個人了。而且,必須要完成。

雙主角,一下變成了單主角。喬治·麥凱的爆發力一下子就爆發了出了。原本,他只是很慵懶的樣子,一直隱身在了迪恩·查爾斯·查普曼的身後,不顯山不露水。在布萊剋死後,斯科菲爾德爆發了,喬治·麥凱的演技也爆發了。整個故事也更加好看起來。

《八佰》的雙主角的路徑與《1917》比起來,幾乎是反著來的。具有爆發力的角色先死了,隱身性的角色才浮出水面。就一部完整的電影來說,以這種方式來推進故事的進展,效果明顯不如《1917》。所以,整個故事上,在歐豪去世後,後來的故事就垮了,立不起來,讓人記不住重點。

時間上,謝晉元的身上的戲是很多的,他既知道這支小隊伍,很難抵抗住日軍人瘋狂的進攻,又很清楚自己打的是一場表演戰,是演給國際與蘇州河對岸的國人看的,他既要手下的弟兄死戰,又要盡力保全這些士兵的姓名,各種撕裂都集中在他的身上,要想展現出這樣複雜性,需要很高明的設定,也需要很棒的演技。可惜的是,人物形象的設定就使之扁平化,對於表演也只是一個愁眉不展苦大仇深的形象,這樣的謝晉元,不夠立體化,也缺乏縱深度,自然也就不會太成功。

《八佰》作為一部群戲,在展現人物群像上,完全不成功,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苛意,都是工具人,這樣的角色,這樣的戲份,很難會好看,不足以成為典範。

《八佰》的票房至今剛過20億,如我之前的預測:能過20億,25億很難,30億就別想了。而早在剛被撤檔之初,各種預期都是奔著30億去的。

按說,《八佰》如果做的更精工一些,是完全有實力達到《紅海行動》的票房水準的。但現在的樣子,也只能說實力也就這樣了,票房是最好的證明。

管虎,終究還是不夠好。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八佰》VS《1917》,人物塑造上國產片子還差得遠
    《1917》與《八佰》雷同,都改編自汗青現實。《1917》的原型是導演山姆·門德斯爺爺阿爾弗雷德·門德斯的故事。老門德斯是一戰時期英國皇家來復槍步兵團1營的一名傳令兵。《1917》的原型故事,老門德斯是為了找齊軍隊,攻擊德軍。但為了反戰的主題,導演山姆·門德斯專門將故事改編成是為了撤軍,為了減少不須要的殉國。但別管怎樣改,山姆做到了自圓其說,故事很嚴密。《八佰》的故事就做不到。在華夏的語境裡,戰役片拍成反戰還是不可以的,像《鬼子來了》便是典範的反戰片,成績是成了禁片。華夏的戰役片,還必須的鞭策民族心緒,激起大家進取的精神,必須是正面的。
  • 《1917》能讓我進影院二刷,但《八佰》不能
    ▼經歷了一年的風波,《八佰》終於上映了,並且扛起了暑期國產電影票房的大旗,給大傷元氣的電影院回血不少。許多觀眾是將《八佰》作為影院復工後的第一部院線電影來看的,或許最近逢人就問:「您看《八佰》了嗎?」我們不得不承認,《八佰》確立了國產戰爭電影的又一大高度,是近年來國產電影中的驚喜之作。首先,拋開劇情等內容,單看電影拍攝,可以說《八佰》反映出中國電影工業的一次高水準,表明我們是可以完成這樣大製作的(和《流浪地球》打開中國科幻電影之門的說法類似)。所謂亞洲首部全IMAX拍攝對我而言都是宣傳噱頭,我們要看的是其結果。
  • 《八佰》遭《1917》吊打,搞不懂國人在狂歡什麼?
    國產電影《八佰》點映時,口碑炸裂,被網友戲稱最有可能拯救疫情後蕭條電影行業的電影,果不其然,《八佰》做到了,它傲人的成績讓人嘆為觀止!當《八佰》站上頂點時,質疑聲也隨之而來,突如其來的負面信息似狂風暴雨降臨,還好頂住了。不過,說實在的這些負面消息並不是空穴來風,是真實存在的。
  • 《1917》與《八佰》:數字背後的血肉與人性
    兩部電影的片名都別具匠心,《1917》的故事發生於一戰期間,《八佰》發生於二戰期間,劇情也與數字有緊密關聯,《1917》講的是兩名士兵要將信送到前線救下1600名將士的性命,《八佰》講的是史稱「八百壯士」(實則400餘人)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孤軍奮戰四天四夜。在畫面呈現與場面刻畫上,兩部電影異曲同工,都使用了最新的電影攝影理念與技術。
  • 同為戰爭片,好萊塢《1917》為何被國產的《八佰》碾壓成渣?
    2020年8月,中國電影重啟之後的一個月,兩部史詩級戰爭電影一前一後上映。來頭都不小,都成了中國電影市場全面復甦的票房擔當。但隨著《1917》上映半月有餘、《八佰》超前點映了3-4天,兩部不同國度同為戰爭題材的電影,卻被中國觀眾用腳投票,票房差距已經達到了令人驚詫的程度。
  • 同樣是歷史戰爭電影,為何這部電影的口碑比《八佰》還高?
    《1917》這部電影也是歷史戰爭題材的電影,兩部電影都是講述著不一樣的戰爭故事。同樣是歷史戰爭題材的電影,《1917》的豆瓣評分遠遠比《八佰》這部電影高很多。然而《1917》這部電影的豆瓣評分,卻高於《八佰》的評分,《1917》的評分去到了8.5分。
  • 十三年前的這部電影,是比《八佰》更真實的國產戰爭片
    今年暑期檔一部《八佰》橫空出世,讓很多人討論起誰是最好的戰爭片? 我說它是最好的國產戰爭片,大家沒意見吧! 最近戰爭片《八佰》大火,許多人去影院打卡看片,影院也漸漸復甦,這部電影的上映拯救電影院,同時也引起了大家的諸多討論。
  • 同樣是戰爭片,為何《1917》在國內不是《八佰》的對手呢?
    最近要說國內討論度和話題最多的電影是哪一部,想必我說是《八佰》,沒幾個人會懷疑吧!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這段時間,其實除了一部《八佰》,還有一部電影,而且和《八佰》一樣是一部戰爭片,這部電影便是《1917》,可大家也可以看出來的,不管是票房收入還是話題度方面,《1917》似乎都不是《八佰》的對手啊!
  • 同樣是戰爭片,為何《1917》在國內不是《八佰》的對手呢?
    最近要說國內討論度和話題最多的電影是哪一部,想必我說是《八佰》,沒幾個人會懷疑吧!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這段時間,其實除了一部《八佰》,還有一部電影,而且和《八佰》一樣是一部戰爭片,這部電影便是《1917》,可大家也可以看出來的,不管是票房收入還是話題度方面,《1917》似乎都不是《八佰》的對手啊!這不是我瞎說的,從電影票房就可以看出來的,1917的票房累計只有6806萬,首日佔到了6分之一啊!
  • 《八佰》高口碑開啟點映模式,蓄勢半年的國產電影這一次要拿高質量說話
    立秋之後,電影市場的溫度卻被國產新片《八佰》帶得越來越高。截至8月16日,《八佰》前期點映已流出首波口碑,並在豆瓣電影上獲得超8分的評價,同時高口碑也進一步激發著觀眾的觀影欲望,使得預售票房不斷增長。而在未來的七夕檔、國慶檔,還有30餘部電影有待上映,這一次,蓄勢半年的國產電影要拿高質量說話贏得市場。
  • 國產商業片《八佰》定檔,或將成為現階段點燃電影市場的破冰之作
    重磅國產新片《八佰》定檔近日,管虎導演的戰爭電影《八佰》終於傳出定檔消息,將於8月21日全國上映。作為影院自7月20日正式復工後,首部近期定檔上映的全新國產商業大片,《八佰》定檔的消息一出很快引起市場關注,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出品方股價在定檔第二天開盤後直接「一」字漲停。由此可見疫情期間,觀眾和市場對這部新上國產大片的期待。
  • 復工後周日票房首次下降,《八佰》本周五超前點映,硬碰哈利波特
    8月9日周日,由於上周五上映的《1917》《極速車王》等新片市場表現遠不及預期,中國內地電影市場報收4533萬元,不如上周日5390萬元的票房成績,影院復工以來周日票房環比首次下降。觀眾期盼重磅國產新片的上映。
  • 電影《八佰》一定錯不了
    「八百壯士」的催淚家書對這部電影我其實這一年來一直想說點什麼,但是一直沒有機會,現在終於可以簡單的說那麼一點了,其實戰爭片一直是我國電影的一個短板,雖然我們拍的數量不少,但是真正到位的屬實是不多,缺少真正的硬核戰爭片,去年《
  • 1917比八佰好在哪裡
    在電影院復工後,《1917》和《八佰》同為戰爭類型的作品難免會被拿來比較,在這裡我更推薦大家去看1917。以下內容無劇透,請放心觀看。同樣是在描述戰爭,相比於其他歷史題材的電影,《1917》摒棄了用宏偉的大戰面等視覺衝擊的方式讓觀眾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它把觀眾從觀眾席上拉下來一同參與到這場戰爭中來。
  • 《八佰》真的不如那些被吹上天的外國電影嗎?
    電影《八佰》首周末票房突破了8億。現在已經突破了10億。厲害!厲害!不過人紅是非多,在票房高歌猛進的同時啊,《八佰》也招來了很多的非議。但你非要說《八佰》是爛片。那我覺得就有點過分了。咱們平胸而論啊。《八佰》的電影質量還是比較高的。
  • 《八佰》:八佰的佰,是有血有肉,佰人的佰
    管虎導演的《八佰》在人像的塑造上,更是卓越超群。《八佰》很好地詮釋了一個概念,姓名只是一個符號,一個代稱而已。很多影片都在劇情設置中很刻意地去強調人物名字,甚至還賦予深刻的含義,但其實都是對人物形象塑造不自信的表現。人物足夠鮮活,他是佇立於銀幕之上的,無論他怎麼稱呼。
  • 電影《八佰》定檔,重燃觀眾觀影熱情
    光明日報記者 牛夢笛 光明日報通訊員 遊 歡近日,《八佰》片方發布定檔消息,宣布這部人們期待已久的國產大片將於8月21日上映。消息一經發布,便引發了網友熱議,大家紛紛表示期待《八佰》的上映。諸多業內人士也紛紛肯定《八佰》定檔,對剛復工復產的電影市場的恢復將產生不小的推動作用。除《八佰》之外,接下來,還將有一大批優質電影陸續定檔上映。
  • 《八佰》:影院復工後最解渴的國產片
    ,影院復工後陸續上映了多部經典影片,佳片多是重映,難解觀眾之渴,值得關注的是薩姆·門德斯執導的戰爭大片《1917》,在斬獲了奧斯卡三項大獎後上映受到了持續的討論,戰爭片一直是電影中重要的題材門類,先有《辛德勒的名單》,後有《1917》,兩者都是很多人非常喜歡戰爭電影。
  • 從口碑兩極化的《八佰》回顧國產戰爭片:你pick誰?
    第2920期文化產業評論歷經審查、撤檔、改檔、刪減等諸多風波後,《八佰》終於上映。然而等待《八佰》等並非眾口一致的好評,兩級化評價的《八佰》究竟問題出在哪裡?《八佰》的差評又能給國產戰爭片哪些啟示呢?用全黑白畫面講述了南京大屠殺期間的一段故事,對於大屠殺的那段悲痛歷史而言,黑白影像的運用十分恰當;馮小剛在《1942》中採用逃荒難民的千裡跋涉與國民政府不作為的而隨著國內電影產業的迅速發展,以張藝謀、管虎為代表的導演開始選擇與國際化的製作團隊合作,《金陵十三釵》與《八佰》都呈現出了電影工業製作體系下恢弘大氣的視聽語言,但在影像風格上,管虎顯然想更「藝術」一些,
  • 不吹不黑,《八佰》在國產戰爭片中能排老幾?
    引子其實,《八佰》今天才正式公映。但關於電影的討論,早已七拐八繞地,偏離了大部分正常評論的方向,徹底攪成了一團漿糊。怎麼著?堂堂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連平心靜氣聊個電影都做不到?老子還真就不信了。越是身處這種稀爛惡臭的輿論環境,越特麼要保持客觀討論的習慣。關於《八佰》的主題、人物、細節,甚至爭議和問題,大家都已經看了不少,我上周也第一時間聊過(戳此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