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都已經「封神」了?或許因為他是好萊塢最後的電影大師吧

2021-02-07 令狐怕光

文|令狐伯光

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科幻動作片《信條》上映了。

首天上映豆瓣評分8.4,現在票房已經過億了。

當然,觀眾普遍表示電影複雜看不懂,網上延伸出了各種解讀等等。

不管如何,克里斯多福·諾蘭(下稱諾蘭)在當今電影界,確實有點要「封神」的感覺了。

首先確實是各方面的成績不錯,諾蘭到現在拍攝的10部長片作,7部電影殺入IMDb前250,7部入圍豆瓣Top250。

諾蘭拍攝的電影,無論是影像風格還是電影內容,確實都是獨樹一幟。

他如果是世界級別的電影大師,可能有著很多爭議。

因為電影大師的定義是非常模糊的,同時電影領域裡面有個鐵律。

那些對於商業片有著重要影響的大導演,始終是比不上對於文藝片有著重要影響的大導演的。

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分析。

諾蘭的「封神」確實有一定誇張。

但是他在當今電影領域確實獨領風騷。

這個角度就是商業類型大片的角度。

什麼是電影大師?

這個問題詳細講起來,是比較複雜的。

如果單純點講,電影藝術以視聽結合為主要特徵。

所以,電影十分強調視覺效果,在影片中表現的審美價值。

「光影」是電影藝術表現手段的最基本的要素,它是電影藝術創作的靈魂。

「光影」可以決定場景的氣氛,塑造畫面風格,可以刻畫人物形象,表現人物心理,也可以暗示劇情發展,給觀眾帶來心靈的震撼。

義大利電影大師費裡尼說:

「在電影中,光影就是一切,它是質感、情趣、風格、描繪。」

導演只要通過對光影的合理運用,營造出一定的氛圍,在藝術表達上就具有了很高的審美價值。

這個只是表面,因為電影號稱人類第八大藝術。

前七大藝術是文學、繪畫、音樂、舞蹈、雕塑、戲劇、建築——

這些全部都可以放到電影裡。

全世界早期的電影大師,確實是蠻多的。

他們能夠名留青史,有很多導演都是「光影藝術」有著開創和突破。結果導演對人類各種藝術的理解。

從社會,宗教,人文,歷史,倫理等等。

反正可以說是無所不包,最終形成自己磁碟的電影藝術。

這個有點像武俠裡面裡大派一樣,這位導演是開宗立派者(或者融合有突破的集大成者),最終形成這個門派自己的電影風格。

最終成為後來電影人學習,與研究的一個門派。

如果我們要舉例子,這個電影大師實在太多了。

尤其是電影誕生的時期,反正一直到2000年之前。

我們都會有種感覺電影大師遍地走,電影藝術多如狗的感覺。

拍商業片就不能是大師?

這個商業片大導演在國內待遇。

它就跟華語音樂有點相似。

樂迷吐槽華語流行音樂太垃圾,只覺得獨立音樂水平高。

結果有獨立音樂人試圖主流化,立馬就會被罵他們初心沒了,他們的音樂跟著也就不行了。

至於那些一直處在流行音樂,還做出成績的音樂人。

不管他們成就有多高,終究是差點水平的。

這個換到電影領域一樣,商業電影哪怕成就再高。

哪怕電影對於光影藝術,對於電影類型,對於電影語言有所突破,最終在影迷當中地位都是不夠的。

從商業電影這個領域來講。

諾蘭或許不是最後一位大師,但確實是非常稀有的大導演。

不信?

2000年以前,好萊塢那些對於商業類型大片的大導演。

肯定就是史匹柏,詹姆斯卡梅隆,馬丁·斯科塞斯,雷德利·斯科特,科恩兄弟,大衛芬奇,昆汀·塔倫蒂諾等等。

這些大導演放到影迷那兒,他們未必是電影大師(或許是但有爭議)。

他們眼中的電影大師,必須是奧遜·威爾斯,斯坦利·庫布裡克,費德裡科·費裡尼,希區柯克,黑澤明那種。

可是,我們回望200年前的電影界。

這些大導演就是王者中的王者,各個方面都佔據相當重要的位置。

你看卡梅隆《異形2》《終結者》對於科幻片的影響。

雷德利·斯科特《銀翼殺手》《異形》對於科幻片的地位。

史匹柏和馬丁·斯科塞斯,更是不用多提了。

這些商業片大導演,不但有自己獨特的電影藝術,對於電影技術突破,對於電影類型的挖掘。

他們的商業類型大片,對於整個電影領域都有重要影響。

但在那些影迷那裡,電影大師的身份就是不配。

諾蘭到底特殊在哪裡?

如果從整個電影領域出發。

我們只從商業電影類型大片角度出發,諾蘭確實非常的特殊。

到底特殊在哪裡呢?

他是千禧年過後,具有鮮明個人風格的商業片大導演。

這種大導演在這個時代非常的稀少,諾蘭不是最後都非常稀有。

2000年過後,全世界電影市場商業片變得越來越濃鬱。

尤其是好萊塢這樣成熟的電影市場,大公司製片的「工業流水線」模式越來越成熟,甚至開始成為電影市場的主流。

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

那就是電影大公司拍攝的電影,他們的「工業流行線」程度很高。

高到當觀眾談到一部電影,只知道這部電影是哪家公司,卻根本不知道導演和編劇是誰(粉絲查過知道)。

最典型的便是大量迪士尼電影,漫威電影宇宙。

這種商業片好不好呢?

也沒有什麼不好,它在全世界賣得最好證明全世界的觀眾都喜歡。

但是,2000年之前(準確說2008年之前),市場上卻是有鮮明的風格,對於電影藝術,電影技術有所追求的商業大片。

也就是史匹柏,卡梅隆,馬丁斯科塞斯這類大導演的電影為主。

2000年過後(尤其2008年過後),這樣的大導演變得越來越少。

2019年,馬丁·斯科塞斯等大導演聯合批評漫威電影的事件,可謂是這種現象的一個具體反饋。

我們再回到諾蘭的問題上來。

諾蘭的未必達到史匹柏,卡梅隆和馬丁斯科塞斯這些大導演的地位。

他卻是2000年過後,極少數擁有自己電影風格,對於電影技術突破,電影類型有追求,這種具有鮮明烙印的大導演。

那些和諾蘭同時代出道拍片,同樣有自己鮮明風格的商業大片導演。

諾蘭或許不是最後一位,但諾蘭可謂是一枝獨秀。

諾蘭能夠「封神」嗎?

諾蘭開始拍片時間是1996年,首部電影是《追隨》。

2000年,諾蘭導演編劇的電影《記憶碎片》,這是他迄今為止在電影節領域取得最好成績的電影(相對文藝和獨立)。

後面拍的電影都是商業類型大片,水平不低但獎項就少。

《蝙蝠俠》系列三部曲如此,《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再到這部《信條》都是如此。

諾蘭除了自己獨特的電影美學氛圍。

他對於電影類型,電影技術都有自己的思考。

市場成績更是槓槓的,同時也在全世界圈了很多粉絲。

但是放到影迷群體當中,這個「電影大師」評價那就不行了,甚至是一種嘲諷的狀態存在。

可就是這樣,2000年過後,諾蘭這樣「偽神」大導演都可遇不可求。

諾蘭如果從出道時間算,大概和中國第六代導演屬於一輩。

中國第六代賈樟柯,婁燁是成績最高的兩名導演。

這兩人一直到現在拍文藝片,所以也是地位最高的。

管虎,王全安、陸川、寧浩這種轉型去拍商業大片。電影都糾結得很,觀眾評價也很兩極分化。

有人說中國導演不算什麼?

同時代拍攝商業大片的外國大導演,情況也是如此。

和諾蘭比較類似的商業片大導演,有彼得·傑克遜,阿方索卡隆,吉爾莫·德爾·託羅,蓋·裡奇,鄧肯·瓊斯等等。

這些大導演在商業大片領域,有誰完全超過諾蘭嗎?

答案就是沒有。

這麼一比較,諾蘭好像還是最出挑的。

甚至,你算上這個時代的文藝片大導演。

比如達倫·阿倫諾夫斯基,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圖等。

你會發現他們水平也不錯,但電影藝術水平未必就超越諾蘭了。

所以,諾蘭在電影圈是否已經「封神」?

這個問題沒有多大的意義。

我們現在爭論諾蘭能不能「封神」的時候,很多人忘了這個時代,連諾蘭這種「偽神」電影大師,都已經是鳳毛麟角。

如果有人要感嘆外國導演整體水平不如2000年前。

然而全世界各個國家的導演都是如此啊!

中國電影大導演難道不也是如此?

尾聲

最後,電影從誕生到現在連兩百年都不到。

這是一門高度依賴電影工業,與集體創作的藝術。

沒有經過歲月的洗禮,誰知道它最後會是個什麼情況。

也許電影這門藝術,經過時間的磨礪會誕生梵谷之於繪畫,莎士比亞之於戲劇那種大師。

但是現在嘛,肯定是說不準的。

畢竟我們不可能保證流行於我們身邊的東西,在經過歲月的洗禮後,最終能否從歷史中沉澱出來。

這些都已經是後人的事情了。

我們現在應該做的,還是應該享受當下。

諾蘭到底是不是大師這不重要。

他的電影好看就行了!

如同《信條》這部電影一樣。

如果你覺得好看就稱讚一下。

如果你覺得不好看就大大方方說不好看。

這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嗎!

相關焦點

  • 諾蘭都已經「封神」了?或許因為他是好萊塢最後的電影大師吧
    這個只是表面,因為電影號稱人類第八大藝術。前七大藝術是文學、繪畫、音樂、舞蹈、雕塑、戲劇、建築——這些全部都可以放到電影裡。全世界早期的電影大師,確實是蠻多的。他是千禧年過後,具有鮮明個人風格的商業片大導演。這種大導演在這個時代非常的稀少,諾蘭不是最後都非常稀有。2000年過後,全世界電影市場商業片變得越來越濃鬱。
  • 諾蘭是如何在華「被」封神的?
    那麼,諾蘭究竟是如何在國內一步步「被」封神的?諾蘭在華初長成國內諾蘭粉並不是一開始就熱衷捧殺的。在豆瓣剛建站的2005年,他眾所周知的成名作《記憶碎片》彼時是豆瓣影迷口中津津樂道的「邪典之作」,「倒敘正敘交織」加「碎片剪輯」的故事結構驚豔眾人,導演諾蘭在小眾影迷圈聲名鵲起。
  • 諾蘭是如何在華「被」封神的?
    那麼,諾蘭究竟是如何在國內一步步「被」封神的?國內諾蘭粉並不是一開始就熱衷捧殺的。在豆瓣剛建站的2005年,他眾所周知的成名作《記憶碎片》彼時是豆瓣影迷口中津津樂道的「邪典之作」,「倒敘正敘交織」加「碎片剪輯」的故事結構驚豔眾人,導演諾蘭在小眾影迷圈聲名鵲起。
  • 看完《信條》,諾蘭這好萊塢一哥,還夠格嗎?
    所有人都看到了導演諾蘭對大銀幕觀影形式的使命感,和他對電影行業的擔當。這自然把他推到了「救市主」高度。早在2017年《敦刻爾克》面世時,電影理論名家大衛·波德維爾就語出驚人:「在許多意義上,諾蘭已經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庫布裡克。」這句話在當時的評論界引起譁然。但不論你喜不喜歡諾蘭的電影,你可能都要承認,在一次接一次大獲成功後,他已經成了當下好萊塢無可爭議的導演第一人。
  • 諾蘭「封神」道路上的重要合作者Top20
    正是這些不可替代的、才華橫溢的合作夥伴,在「諾蘭電影世界」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從演員麥可·凱恩、攝影師沃利·菲斯特,到配樂漢斯·季默.他們,都是諾蘭電影世界的強大締造者;他們,都是諾蘭封神道路上的重要合作者。
  • 為什麼諾蘭電影的主角,都是「工具人」?
    不過即便如此受好萊塢同僚歡迎的大導演,電影又總是叫好又叫座,但事實上,他卻「捧不出」大明星。其實原因很簡單:1、諾蘭電影裡的演員幾乎都是「工具人」!有典型諾蘭氣質的電影幾乎都是劇情大電影,敘事密度和節奏遠超一般好萊塢電影。眾所周知,諾蘭最擅長的是,利用他優越的敘事技巧,使觀眾在觀影時一直保持精神緊繃的狀態。
  • 諾蘭的封神之路(4.封神篇)
    」,所以諾蘭在拍攝最後一部蝙蝠俠時肩上的壓力可想而知,而且此時他也已經對這個題材產生了疲憊感。但為了給老東家華納兄弟一個交代,也為了還廣大影迷一套完整的三部曲,他終於還是親自執導筒,為這個系列畫上一個屬於他自己的句號。沒錯,《黑暗騎士崛起》是一部諾蘭已經不想再拍的電影,或許是因為他希望表達的東西已經在前兩部中說的很清楚了,所以他不再花費心思打磨劇本,於是這部三部曲終章就成了他導演生涯中最簡單粗暴的一個故事。
  • 諾蘭大神,這一次我只想站著把電影給看了
    其一是因為思想伏筆而看不懂。姜文的大部分電影屬於這個類型,經常遭遇「過度解讀」。這種看不懂有時候也是一種策略,能明喻也不是所有人天天都喜歡玩隱喻。第二是因為藝術表現手法另類而看不懂。「為什麼都半個小時了,鏡頭都不動一下?」「這部電影到底在講什麼?
  • 諾蘭的封神之路(3.入聖篇)
    大部分都忘記了,不外乎是一些大發感慨瘋狂追捧的言論,記得最清楚的,就是當時一位在電影方面志同道合的好友這樣說:「諾蘭無疑已經超越了庫布裡克······ 」這句話對我無異于晴天霹靂。以前我曾經在影評中多次提到過,庫布裡克是我最推崇的文藝片導演。這名好友的觀影水平我是知道的,之前也很相信他的眼光。因此,他的結論令我產生了一種顫慄不安的感覺。
  • 諾蘭兄弟——領銜好萊塢兄弟檔
     提示:點擊上方"元墨文化"↑免費訂閱本微信一部《星際穿越》,燒得滿朋友圈都成了科幻天體達人,你寫劇本來我導演,諾蘭兄弟在拍完電影後順便發表了一篇論文,也是醉了。俗話說打虎親兄弟,在好萊塢,基情滿滿的諾蘭兄弟,他們的作品像葫蘆兄弟般合體成一座背背山闖蕩洛杉磯,創造一部又一部神作。
  • 諾蘭三大封神之作,為什麼它可以排第一
    在眾多諾蘭影迷心目中,三大封神之作的排序是這樣的:星際穿越、黑暗騎士,最後是盜夢空間。現在問題來了:《星際穿越》憑什麼穩坐第一?諾蘭不是出道即巔峰的那種導演,而是越拍越吊的那種人。天體物理學家基肯索恩為它背書,這位大咖是這麼說的「拍完這部電影,諾蘭和他的團隊,至少可以發表兩篇專業論文,一篇是關於黑洞物理的,一篇是關於計算機圖形的」。諾蘭在該片裡面展現了兩個不明覺厲的名詞的具象化:一個是蟲洞,一個是黑洞。
  • 諾蘭的封神之路(1.出道篇)
    豆瓣就曾經有一位「諾吹」這樣表達他對諾蘭的崇拜:「諾蘭說:如果我活得夠長,那麼豆瓣TOP250就被我承包了。」其實,同樣的狂熱也曾經體現在全世界最著名的電影網站IMDB上。成本僅僅為極低的6000美元,卻用一個才華橫溢的劇本(編劇也是諾蘭本人)拼接出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驚人之局。還記得有名網友曾經給諾蘭一個非常有趣的評價:諾蘭最厲害的地方就是他能讓看他電影的人自認為很聰明。《追隨》就是這麼一部喚醒文青內心需求的電影。
  • 導演克里斯多福 諾蘭,關於他的10件小事
    ,但若論對諾蘭事業發展影響力最大的電影(尤其是他來到好萊塢發展之後),我認為首推《蝙蝠俠》三部曲。 好萊塢拍電影以「製片人」制度為核心,而《蝙蝠俠》三部曲的成功令諾蘭贏得了更多的話語權和投資資金,此後他開始在「封神」的道路上高歌猛進。
  • 英國人諾蘭,一個忠誠的「電影騎士」
    史匹柏曾經說過,諾蘭是好萊塢「最後的電影作者」。因為只有他還在不斷創造新的夢,其他導演不過是重複自己。諾蘭也曾有過一個著名的自我評價:「我是一個典型的英國人,像我的前輩希區柯克那樣,不僅是一個導演,也是一個擁有奇想能力的人。」諾蘭的奇想從幼年起就經常激情迸發!
  • 因為導演是諾蘭,《信條》應該是今年最值票價的電影
    ,主要是因為導演是諾蘭!但它早已經不是當年拍出《指環王》,《阿甘正傳》等經典影片的好萊塢了!在這個墮落的環境下,諾蘭導演卻是少有的良心!因為他和詹姆斯卡梅隆等大導演一樣,都非常注重電影的質量,注重電影的創新,而且都在不斷升級商業片。
  • 英國人諾蘭,一個忠誠的「電影騎士」
    所以很多人知道,諾蘭是old fashion的那一派導演,忠於膠片、實景拍攝、力挺影院,而且只拍2D電影,拒絕3D技術。這不是他傳統老舊,只是他為追求電影美學、創造真實完美的視聽感而願意割捨和犧牲的一部分。▼諾蘭迷戀「時空」。時間和空間,幾乎是貫穿他所有電影的一個主題。史匹柏曾經說過,諾蘭是好萊塢「最後的電影作者」。
  • 從不拍爛片的諾蘭如何在好萊塢證明自己—時間管理大師的誕生
    近期,諾蘭新片《信條》正式在內地院線上映,正好接著這個時期,來和大家一起聊聊這位好萊塢殿堂級導演,關於他的電影生涯和影視製作,深入探索他的電影哲學。由於本次內容體量大,我將會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諾蘭電影夢開始、蝙蝠俠系列、實驗性作品和想拍什麼就拍什麼系列。本期就先講諾蘭電影生涯的開端,視頻版將於明天發布,想關注接下來內容可以點讚加關注一下。
  • 從不拍爛片的諾蘭如何在好萊塢證明自己—時間管理大師的誕生
    近期,諾蘭新片《信條》正式在內地院線上映,正好接著這個時期,來和大家一起聊聊這位好萊塢殿堂級導演,關於他的電影生涯和影視製作,深入探索他的電影哲學。由於本次內容體量大,我將會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諾蘭電影夢開始、蝙蝠俠系列、實驗性作品和想拍什麼就拍什麼系列。本期就先講諾蘭電影生涯的開端,視頻版將於明天發布,想關注接下來內容可以點讚加關注一下。
  • 電影界「科學家」諾蘭的桎梏
    /當代最偉大的導演之一,這些似乎都是他的頭銜。 史匹柏說:「諾蘭是好萊塢最後的電影作者。克里斯多福·諾蘭是少數幾個仍緊緊握著自己電影的控制權的導演。當然,諾蘭的自主權源自他對電影預算的控制能力,還有對按期完成電影的職業素養。在諾蘭身上,融合了一位藝術大師和導演工匠的雙重氣質。」
  • 藝術大師和導演工匠集於一身的諾蘭:兩個關鍵詞
    1970年出生在英國的諾蘭,7歲就對攝影感興趣,大學學的是英國文學,但是不妨礙他對於拍電影的喜愛。實際上,他在大學期間和同學們就拍攝了自己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短片,之後,他在大學期間拍的另一部短片被放在劍橋電影節上放映。一般情況下,新導演通過電影節放映自己的短片出道,這已經成了新手導演的必經之路,更何況這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電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