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科幻動作片《信條》上映了。
首天上映豆瓣評分8.4,現在票房已經過億了。
當然,觀眾普遍表示電影複雜看不懂,網上延伸出了各種解讀等等。
不管如何,克里斯多福·諾蘭(下稱諾蘭)在當今電影界,確實有點要「封神」的感覺了。
首先確實是各方面的成績不錯,諾蘭到現在拍攝的10部長片作,7部電影殺入IMDb前250,7部入圍豆瓣Top250。
諾蘭拍攝的電影,無論是影像風格還是電影內容,確實都是獨樹一幟。
他如果是世界級別的電影大師,可能有著很多爭議。
因為電影大師的定義是非常模糊的,同時電影領域裡面有個鐵律。
那些對於商業片有著重要影響的大導演,始終是比不上對於文藝片有著重要影響的大導演的。
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分析。
諾蘭的「封神」確實有一定誇張。
但是他在當今電影領域確實獨領風騷。
這個角度就是商業類型大片的角度。
什麼是電影大師?
這個問題詳細講起來,是比較複雜的。
如果單純點講,電影藝術以視聽結合為主要特徵。
所以,電影十分強調視覺效果,在影片中表現的審美價值。
「光影」是電影藝術表現手段的最基本的要素,它是電影藝術創作的靈魂。
「光影」可以決定場景的氣氛,塑造畫面風格,可以刻畫人物形象,表現人物心理,也可以暗示劇情發展,給觀眾帶來心靈的震撼。
義大利電影大師費裡尼說:
「在電影中,光影就是一切,它是質感、情趣、風格、描繪。」
導演只要通過對光影的合理運用,營造出一定的氛圍,在藝術表達上就具有了很高的審美價值。
這個只是表面,因為電影號稱人類第八大藝術。
前七大藝術是文學、繪畫、音樂、舞蹈、雕塑、戲劇、建築——
這些全部都可以放到電影裡。
全世界早期的電影大師,確實是蠻多的。
他們能夠名留青史,有很多導演都是「光影藝術」有著開創和突破。結果導演對人類各種藝術的理解。
從社會,宗教,人文,歷史,倫理等等。
反正可以說是無所不包,最終形成自己磁碟的電影藝術。
這個有點像武俠裡面裡大派一樣,這位導演是開宗立派者(或者融合有突破的集大成者),最終形成這個門派自己的電影風格。
最終成為後來電影人學習,與研究的一個門派。
如果我們要舉例子,這個電影大師實在太多了。
尤其是電影誕生的時期,反正一直到2000年之前。
我們都會有種感覺電影大師遍地走,電影藝術多如狗的感覺。
拍商業片就不能是大師?
這個商業片大導演在國內待遇。
它就跟華語音樂有點相似。
樂迷吐槽華語流行音樂太垃圾,只覺得獨立音樂水平高。
結果有獨立音樂人試圖主流化,立馬就會被罵他們初心沒了,他們的音樂跟著也就不行了。
至於那些一直處在流行音樂,還做出成績的音樂人。
不管他們成就有多高,終究是差點水平的。
這個換到電影領域一樣,商業電影哪怕成就再高。
哪怕電影對於光影藝術,對於電影類型,對於電影語言有所突破,最終在影迷當中地位都是不夠的。
從商業電影這個領域來講。
諾蘭或許不是最後一位大師,但確實是非常稀有的大導演。
不信?
2000年以前,好萊塢那些對於商業類型大片的大導演。
肯定就是史匹柏,詹姆斯卡梅隆,馬丁·斯科塞斯,雷德利·斯科特,科恩兄弟,大衛芬奇,昆汀·塔倫蒂諾等等。
這些大導演放到影迷那兒,他們未必是電影大師(或許是但有爭議)。
他們眼中的電影大師,必須是奧遜·威爾斯,斯坦利·庫布裡克,費德裡科·費裡尼,希區柯克,黑澤明那種。
可是,我們回望200年前的電影界。
這些大導演就是王者中的王者,各個方面都佔據相當重要的位置。
你看卡梅隆《異形2》《終結者》對於科幻片的影響。
雷德利·斯科特《銀翼殺手》《異形》對於科幻片的地位。
史匹柏和馬丁·斯科塞斯,更是不用多提了。
這些商業片大導演,不但有自己獨特的電影藝術,對於電影技術突破,對於電影類型的挖掘。
他們的商業類型大片,對於整個電影領域都有重要影響。
但在那些影迷那裡,電影大師的身份就是不配。
諾蘭到底特殊在哪裡?
如果從整個電影領域出發。
我們只從商業電影類型大片角度出發,諾蘭確實非常的特殊。
到底特殊在哪裡呢?
他是千禧年過後,具有鮮明個人風格的商業片大導演。
這種大導演在這個時代非常的稀少,諾蘭不是最後都非常稀有。
2000年過後,全世界電影市場商業片變得越來越濃鬱。
尤其是好萊塢這樣成熟的電影市場,大公司製片的「工業流水線」模式越來越成熟,甚至開始成為電影市場的主流。
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
那就是電影大公司拍攝的電影,他們的「工業流行線」程度很高。
高到當觀眾談到一部電影,只知道這部電影是哪家公司,卻根本不知道導演和編劇是誰(粉絲查過知道)。
最典型的便是大量迪士尼電影,漫威電影宇宙。
這種商業片好不好呢?
也沒有什麼不好,它在全世界賣得最好證明全世界的觀眾都喜歡。
但是,2000年之前(準確說2008年之前),市場上卻是有鮮明的風格,對於電影藝術,電影技術有所追求的商業大片。
也就是史匹柏,卡梅隆,馬丁斯科塞斯這類大導演的電影為主。
2000年過後(尤其2008年過後),這樣的大導演變得越來越少。
2019年,馬丁·斯科塞斯等大導演聯合批評漫威電影的事件,可謂是這種現象的一個具體反饋。
我們再回到諾蘭的問題上來。
諾蘭的未必達到史匹柏,卡梅隆和馬丁斯科塞斯這些大導演的地位。
他卻是2000年過後,極少數擁有自己電影風格,對於電影技術突破,電影類型有追求,這種具有鮮明烙印的大導演。
那些和諾蘭同時代出道拍片,同樣有自己鮮明風格的商業大片導演。
諾蘭或許不是最後一位,但諾蘭可謂是一枝獨秀。
諾蘭能夠「封神」嗎?
諾蘭開始拍片時間是1996年,首部電影是《追隨》。
2000年,諾蘭導演編劇的電影《記憶碎片》,這是他迄今為止在電影節領域取得最好成績的電影(相對文藝和獨立)。
後面拍的電影都是商業類型大片,水平不低但獎項就少。
《蝙蝠俠》系列三部曲如此,《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再到這部《信條》都是如此。
諾蘭除了自己獨特的電影美學氛圍。
他對於電影類型,電影技術都有自己的思考。
市場成績更是槓槓的,同時也在全世界圈了很多粉絲。
但是放到影迷群體當中,這個「電影大師」評價那就不行了,甚至是一種嘲諷的狀態存在。
可就是這樣,2000年過後,諾蘭這樣「偽神」大導演都可遇不可求。
諾蘭如果從出道時間算,大概和中國第六代導演屬於一輩。
中國第六代賈樟柯,婁燁是成績最高的兩名導演。
這兩人一直到現在拍文藝片,所以也是地位最高的。
管虎,王全安、陸川、寧浩這種轉型去拍商業大片。電影都糾結得很,觀眾評價也很兩極分化。
有人說中國導演不算什麼?
同時代拍攝商業大片的外國大導演,情況也是如此。
和諾蘭比較類似的商業片大導演,有彼得·傑克遜,阿方索卡隆,吉爾莫·德爾·託羅,蓋·裡奇,鄧肯·瓊斯等等。
這些大導演在商業大片領域,有誰完全超過諾蘭嗎?
答案就是沒有。
這麼一比較,諾蘭好像還是最出挑的。
甚至,你算上這個時代的文藝片大導演。
比如達倫·阿倫諾夫斯基,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圖等。
你會發現他們水平也不錯,但電影藝術水平未必就超越諾蘭了。
所以,諾蘭在電影圈是否已經「封神」?
這個問題沒有多大的意義。
我們現在爭論諾蘭能不能「封神」的時候,很多人忘了這個時代,連諾蘭這種「偽神」電影大師,都已經是鳳毛麟角。
如果有人要感嘆外國導演整體水平不如2000年前。
然而全世界各個國家的導演都是如此啊!
中國電影大導演難道不也是如此?
尾聲
最後,電影從誕生到現在連兩百年都不到。
這是一門高度依賴電影工業,與集體創作的藝術。
沒有經過歲月的洗禮,誰知道它最後會是個什麼情況。
也許電影這門藝術,經過時間的磨礪會誕生梵谷之於繪畫,莎士比亞之於戲劇那種大師。
但是現在嘛,肯定是說不準的。
畢竟我們不可能保證流行於我們身邊的東西,在經過歲月的洗禮後,最終能否從歷史中沉澱出來。
這些都已經是後人的事情了。
我們現在應該做的,還是應該享受當下。
諾蘭到底是不是大師這不重要。
他的電影好看就行了!
如同《信條》這部電影一樣。
如果你覺得好看就稱讚一下。
如果你覺得不好看就大大方方說不好看。
這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