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詹姆斯·卡梅隆,導演界封神最快的要數克里斯多福·諾蘭了。
他憑藉《蝙蝠俠》、《盜夢空間》、《星際穿越》三部叫好又叫座的商業電影,順利成為10年來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導演。
好萊塢明星們也人人以能和他合作為榮。
《信條》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
粉絲製作的諾蘭代表電影海報
偶像小生羅伯特·帕丁森,在聽聞選角通過後,第一時間把這個消息跟見到的第一個人分享——路邊的一個瘋子。
因為他太激動忘記了給諾蘭和他的製作人妻子愛瑪打電話。
後來他稍微冷靜下來以後,僅花10分鐘「通讀」劇本,就立即打電話跟諾蘭溝通。
說是通讀,其實他只看了大概5頁,但按耐不住想馬上回復的心,所以就立即打了電話。
因為他深深明白,雖然《暮光之城》那樣的偶像電影讓他走紅,但絕不能跟諾蘭的電影品質相提並論。
不過即便如此受好萊塢同僚歡迎的大導演,電影又總是叫好又叫座,但事實上,他卻「捧不出」大明星。
其實原因很簡單:
1、諾蘭電影裡的演員幾乎都是「工具人」!
有典型諾蘭氣質的電影幾乎都是劇情大電影,敘事密度和節奏遠超一般好萊塢電影。
眾所周知,諾蘭最擅長的是,利用他優越的敘事技巧,使觀眾在觀影時一直保持精神緊繃的狀態。他也常常利用觀眾喜歡智商挑戰的潛意識,在劇情裡寫入複雜的邏輯,以此考驗觀眾智商和記憶力的同時,使觀眾自然而然的沉醉在電影劇情裡不能自拔。
在諾蘭這樣強大的敘事密度和複雜的敘事邏輯之下,觀眾很沉迷於劇情而「忘記」演員,這樣一來主人公們很容易淪為「工具人」,只是輔助諾蘭展現故事,幫助觀眾理解劇情。
換句話說,在諾蘭式宏大的敘事篇章裡,演員真是為角色和劇情服務的。
諾蘭很少將鏡頭聚焦於主人公們看似淺薄的情緒表達,以《信條》為例,男主角約翰·大衛·華盛頓,很少有特寫型的情感表演,當然角色設定要求作為特工的他,也必須隨時保持理智。
但好萊塢英雄大片的實質其實就是展現人性,刻畫一些有血有肉會犯錯有情緒的英雄,因為只有這樣,故事發展才會有曲折,也才能成為電影故事。一個一帆風順的英雄毫無戲劇張力,也很無趣。
所以約翰在電影裡總是快速的思考和判斷狀況,沒有時間糾結於所謂的小情小愛。
不過在其他導演的好萊塢英雄電影裡,還是有不少抒情片段的,比如《007》之類的電影,但因為諾蘭的電影劇情非常複雜,邏輯過多,所以主角們往往沒有什麼明確的感情戲。
這也是為什麼諾蘭電影裡很少出現女性演員的原因。
而正因為沒有複雜的情感戲,所以諾蘭電影裡的演員們很少會被認為演技卓越,除了《蝙蝠俠》外,諾蘭自編自導的電影都是以劇情或觀眾為主角的電影,表面上是男主角在表演,但實際上他只是在滿足諾蘭作為編劇和導演的要求,在代表諾蘭和觀眾互動。
所以被諾蘭選中拍片當然很好,但卻不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比起《007》、《漫威》之類突出角色形象會帶來影迷狂熱崇拜的電影,諾蘭的電影真的是看完後,只會想劇情而不會特意去想某個演員的表演狀態。
可以說,諾蘭的電影,不生產偶像,無論是傳統萬人迷萊奧納多,還是新晉男神羅伯特·帕丁森,他們在諾蘭電影裡真的只是個「工具人」演員,而不是「華麗人設」的偶像。
很多人看完《信條》說get不到主角約翰的演技,認為他和老爹丹澤爾·華盛頓差距甚遠。可諾蘭電影並不會可以鍛造高大上的英雄形象,因此也不能幫助演員樹立什麼角色光輝。關於約翰的演技,很多看過他從前在美劇裡表演的網友都說他演技不錯。
約翰被選擇當男主角的原因也有一定的身體因素,例如劇情要求他不能過高過壯,否則在他第一次見凱特時和其丈夫手下的打鬥結果就沒有反轉效果,因為若是巨石強森那樣的大塊頭來了,凱特根本不必擔心他會被揍。
但是作為動作片男主角,身材又絕對不能不強壯,約翰多年橄欖球運動員的結實體格,為他拿下這個角色奠定重要基礎。帕丁森都感慨說,自己運動也就是遛個彎而已,而約翰跑一天都不帶累的,太不公平了。
可見約翰的體能之強。
當然,諾蘭本身是個非常追求真實感的導演,所以在他看來,特工本就應該不是高富帥的外貌,而外貌平平無奇的約翰在這一點上符合要求,有很多網友在漁人文章下留言說,約翰沒有父親丹澤爾·華盛頓那樣的主角氣質和主角臉,可能諾蘭導演也這麼看。
不過相比約翰,羅伯特·帕丁森在這部電影裡,倒是有更大的表演空間,讓人稍微感覺到他的演技,當然這和角色設定以及他以往樹立的偶像形象也有關係。
他在影片前半部分和後半部分的表演判若兩人,為何如此?大家看過電影就會知道。前半部分他真的有點吊兒郎當和油滑,像個中間人。後半部分,則化身點撥約翰的專家,渾身散發達人的光彩。
為什麼用身高達1.9的女主角?本來諾蘭不鍾情於她來演這個角色,因為她身高太高,容易搶鏡,但諾蘭作為製片人的妻子艾瑪很看好德比齊,並再次推薦諾蘭去看了德比齊從前的表演,諾蘭看了之後也覺得不錯,才最終定下了。
不過諾蘭還是考慮了她的身高,在電影裡沒有安排她和丈夫同框站立的鏡頭,以免看起來突兀。
不過,從結果來看,選擇德比齊有另外一個好處。她駭人的身高對於激發一般男性的挑戰性和優越感是很好的利器,片中她丈夫是個佔有欲極強的俄羅斯人,中等身材的他面對高挑美麗的凱特,當然更忍不住想佔為己有。
要說諾蘭的電影不捧演員,我們可以再看一個案例,飾演俄羅斯軍火大亨的演員肯尼思·布拉納也曾出演諾蘭的上一部電影《敦刻爾克》裡的波頓指揮官,可幾乎沒有觀眾認得出,原因就在於諾蘭電影從不突出演員本身的特性。
他拍電影最大的目標是拍自己想告訴觀眾的故事,如果說還有其它的目標的話,那就是大賣。
而且對於諾蘭這樣成功的導演來說,大賣也不是因為非常想賺錢,而是為了下一部電影時更好找投資,更有話語權,拍片時更不受資本控制。
這樣一來,他選角的首要目標肯定就是滿足角色需求了。
無論是名不見經傳的約翰·大衛·華盛頓,還是男神級別的萊奧納多,都是一個目標,角色需要。或許選擇萊奧納多出演《盜夢空間》還有考慮票房的因素,因為2010年時的諾蘭在好萊塢還沒有完全封神,需要幾部叫好又叫座的電影來為自己代言。
而10年後的《信條》,顯然諾蘭選角的空間大了很多,雖然約翰也有個影帝老爹的背景,但畢竟老爹也老了,票房號召力不如以前,所以對諾蘭來說也就是個錦上添花的效果,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星際穿越》後諾蘭已經在全世界範圍內樹立起自己的風格定位,可以完全為自己代言了。根本無需考慮主演們的名氣夠不夠大。
對於演技,或許導演們也沒有觀眾或評論家如此看重,因為演員的演技,30%在於自身,30%在於劇本給予的空間,40%在於導演調教和鏡頭調度。所以對於真正有實力的導演來說,他通常只需要面試的演員具有及格以上的表演就可以了。
諾蘭面試羅伯特·帕丁森和伊莉莎白·德比齊時,都是聊了幾個小時,話題包羅萬象,卻一點也沒提到電影,但很快他們都被告知選角成功,拿到了劇本。
顯而易見,導演選角時只是考察他們的基礎能力而已,甚至於可能更多的考慮和自己合不合拍,是不是有類似的價值觀,而不是考察某一段具體的表演。
導演非常清楚,演員在現場的表演,一半以上決定於他的指令和調教。
其實不止諾蘭如此,李安導演也有過類似表述,他選演員通常只看其能不能快入的進入故事裡,體驗到角色的感情,對於具體的表演一般很少考察。
而導演對於演員的激發和指導作用,到底有多強,大家可以看那幾個典型案例:
王家衛之於梁朝偉,演完《阿飛正傳》後,梁朝偉發現自己的新可能。
而湯唯,在李安的電影裡,美輪美奐,演技突出;在自己老公的電影裡,亦能輕鬆拿到影后,可在《大明風華》的電視劇裡,就被折磨的一文不值,不僅造型怪異,鏡頭角度、鏡頭運用,都「神奇的揚短避長」,可見導演和攝影的重要性。
諾蘭是個對自己的現場把控度很高的人,然而他並不會讓人們覺得他是個「暴君」。
拍攝期間,他幾乎全程呆在攝影機旁,在他的現場,不準放置凳子,演員不準帶手機,因為他覺得那會使人們分心和懶惰,諾蘭自己也有充沛的精力,雖然他指揮著幾百人的拍攝團隊,但卻絲毫不會讓演員覺得他們被孤立,被真正當作「工具人」,在現場他能及時且溫和的跟演員溝通和交流,也能給予他們表演空間……
這樣的諾蘭,不可謂不神奇,歸結原因不外乎,他是個對自己的電影精益求精,且能高度掌控內容,就像他電影裡展現的繁複的邏輯一樣,他本人是個邏輯力、記憶力都超強的人,這讓他能留出合理的空間給演員和攝影等等劇組人員。
演員們都很驚嘆,他們東拍一組西拍一組,自己有時不太明白,但最後看成片卻居然剪出這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