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諾蘭電影的主角,都是「工具人」?

2020-09-18 漁人娛己

除了詹姆斯·卡梅隆,導演界封神最快的要數克里斯多福·諾蘭了。

他憑藉《蝙蝠俠》、《盜夢空間》、《星際穿越》三部叫好又叫座的商業電影,順利成為10年來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導演。

好萊塢明星們也人人以能和他合作為榮。


《信條》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


粉絲製作的諾蘭代表電影海報


偶像小生羅伯特·帕丁森,在聽聞選角通過後,第一時間把這個消息跟見到的第一個人分享——路邊的一個瘋子。



因為他太激動忘記了給諾蘭和他的製作人妻子愛瑪打電話。

後來他稍微冷靜下來以後,僅花10分鐘「通讀」劇本,就立即打電話跟諾蘭溝通。

說是通讀,其實他只看了大概5頁,但按耐不住想馬上回復的心,所以就立即打了電話。

因為他深深明白,雖然《暮光之城》那樣的偶像電影讓他走紅,但絕不能跟諾蘭的電影品質相提並論。



人人都愛的諾蘭,為何「捧不出大明星」?

不過即便如此受好萊塢同僚歡迎的大導演,電影又總是叫好又叫座,但事實上,他卻「捧不出」大明星。

其實原因很簡單:

1、諾蘭電影裡的演員幾乎都是「工具人」!

有典型諾蘭氣質的電影幾乎都是劇情大電影,敘事密度和節奏遠超一般好萊塢電影。

眾所周知,諾蘭最擅長的是,利用他優越的敘事技巧,使觀眾在觀影時一直保持精神緊繃的狀態。他也常常利用觀眾喜歡智商挑戰的潛意識,在劇情裡寫入複雜的邏輯,以此考驗觀眾智商和記憶力的同時,使觀眾自然而然的沉醉在電影劇情裡不能自拔。



在諾蘭這樣強大的敘事密度和複雜的敘事邏輯之下,觀眾很沉迷於劇情而「忘記」演員,這樣一來主人公們很容易淪為「工具人」,只是輔助諾蘭展現故事,幫助觀眾理解劇情。

換句話說,在諾蘭式宏大的敘事篇章裡,演員真是為角色和劇情服務的。

2、諾蘭電影裡很少將鏡頭聚焦於某個角色的某種情緒

諾蘭很少將鏡頭聚焦於主人公們看似淺薄的情緒表達,以《信條》為例,男主角約翰·大衛·華盛頓,很少有特寫型的情感表演,當然角色設定要求作為特工的他,也必須隨時保持理智。

但好萊塢英雄大片的實質其實就是展現人性,刻畫一些有血有肉會犯錯有情緒的英雄,因為只有這樣,故事發展才會有曲折,也才能成為電影故事。一個一帆風順的英雄毫無戲劇張力,也很無趣。

所以約翰在電影裡總是快速的思考和判斷狀況,沒有時間糾結於所謂的小情小愛。




不過在其他導演的好萊塢英雄電影裡,還是有不少抒情片段的,比如《007》之類的電影,但因為諾蘭的電影劇情非常複雜,邏輯過多,所以主角們往往沒有什麼明確的感情戲。

這也是為什麼諾蘭電影裡很少出現女性演員的原因。

3、諾蘭電影裡的演員「看不出」演技好壞

而正因為沒有複雜的情感戲,所以諾蘭電影裡的演員們很少會被認為演技卓越,除了《蝙蝠俠》外,諾蘭自編自導的電影都是以劇情或觀眾為主角的電影,表面上是男主角在表演,但實際上他只是在滿足諾蘭作為編劇和導演的要求,在代表諾蘭和觀眾互動。





所以被諾蘭選中拍片當然很好,但卻不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比起《007》、《漫威》之類突出角色形象會帶來影迷狂熱崇拜的電影,諾蘭的電影真的是看完後,只會想劇情而不會特意去想某個演員的表演狀態。

可以說,諾蘭的電影,不生產偶像,無論是傳統萬人迷萊奧納多,還是新晉男神羅伯特·帕丁森,他們在諾蘭電影裡真的只是個「工具人」演員,而不是「華麗人設」的偶像。



  • 約翰·大衛·華盛頓

很多人看完《信條》說get不到主角約翰的演技,認為他和老爹丹澤爾·華盛頓差距甚遠。可諾蘭電影並不會可以鍛造高大上的英雄形象,因此也不能幫助演員樹立什麼角色光輝。關於約翰的演技,很多看過他從前在美劇裡表演的網友都說他演技不錯。



約翰被選擇當男主角的原因也有一定的身體因素,例如劇情要求他不能過高過壯,否則在他第一次見凱特時和其丈夫手下的打鬥結果就沒有反轉效果,因為若是巨石強森那樣的大塊頭來了,凱特根本不必擔心他會被揍。

但是作為動作片男主角,身材又絕對不能不強壯,約翰多年橄欖球運動員的結實體格,為他拿下這個角色奠定重要基礎。帕丁森都感慨說,自己運動也就是遛個彎而已,而約翰跑一天都不帶累的,太不公平了。

可見約翰的體能之強。

當然,諾蘭本身是個非常追求真實感的導演,所以在他看來,特工本就應該不是高富帥的外貌,而外貌平平無奇的約翰在這一點上符合要求,有很多網友在漁人文章下留言說,約翰沒有父親丹澤爾·華盛頓那樣的主角氣質和主角臉,可能諾蘭導演也這麼看。


  • 羅伯特·帕丁森

不過相比約翰,羅伯特·帕丁森在這部電影裡,倒是有更大的表演空間,讓人稍微感覺到他的演技,當然這和角色設定以及他以往樹立的偶像形象也有關係。

他在影片前半部分和後半部分的表演判若兩人,為何如此?大家看過電影就會知道。前半部分他真的有點吊兒郎當和油滑,像個中間人。後半部分,則化身點撥約翰的專家,渾身散發達人的光彩。





  • 伊莉莎白·德比齊

為什麼用身高達1.9的女主角?本來諾蘭不鍾情於她來演這個角色,因為她身高太高,容易搶鏡,但諾蘭作為製片人的妻子艾瑪很看好德比齊,並再次推薦諾蘭去看了德比齊從前的表演,諾蘭看了之後也覺得不錯,才最終定下了。



不過諾蘭還是考慮了她的身高,在電影裡沒有安排她和丈夫同框站立的鏡頭,以免看起來突兀。




不過,從結果來看,選擇德比齊有另外一個好處。她駭人的身高對於激發一般男性的挑戰性和優越感是很好的利器,片中她丈夫是個佔有欲極強的俄羅斯人,中等身材的他面對高挑美麗的凱特,當然更忍不住想佔為己有。


  • 肯尼思·布拉納



要說諾蘭的電影不捧演員,我們可以再看一個案例,飾演俄羅斯軍火大亨的演員肯尼思·布拉納也曾出演諾蘭的上一部電影《敦刻爾克》裡的波頓指揮官,可幾乎沒有觀眾認得出,原因就在於諾蘭電影從不突出演員本身的特性。


其實,諾蘭根本不捧明星,更沒有捧誰的欲望。

他拍電影最大的目標是拍自己想告訴觀眾的故事,如果說還有其它的目標的話,那就是大賣。

而且對於諾蘭這樣成功的導演來說,大賣也不是因為非常想賺錢,而是為了下一部電影時更好找投資,更有話語權,拍片時更不受資本控制。

這樣一來,他選角的首要目標肯定就是滿足角色需求了。

無論是名不見經傳的約翰·大衛·華盛頓,還是男神級別的萊奧納多,都是一個目標,角色需要。或許選擇萊奧納多出演《盜夢空間》還有考慮票房的因素,因為2010年時的諾蘭在好萊塢還沒有完全封神,需要幾部叫好又叫座的電影來為自己代言。



而10年後的《信條》,顯然諾蘭選角的空間大了很多,雖然約翰也有個影帝老爹的背景,但畢竟老爹也老了,票房號召力不如以前,所以對諾蘭來說也就是個錦上添花的效果,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星際穿越》後諾蘭已經在全世界範圍內樹立起自己的風格定位,可以完全為自己代言了。根本無需考慮主演們的名氣夠不夠大。


對於演技,或許導演們也沒有觀眾或評論家如此看重,因為演員的演技,30%在於自身,30%在於劇本給予的空間,40%在於導演調教和鏡頭調度。所以對於真正有實力的導演來說,他通常只需要面試的演員具有及格以上的表演就可以了。

諾蘭面試羅伯特·帕丁森和伊莉莎白·德比齊時,都是聊了幾個小時,話題包羅萬象,卻一點也沒提到電影,但很快他們都被告知選角成功,拿到了劇本。



顯而易見,導演選角時只是考察他們的基礎能力而已,甚至於可能更多的考慮和自己合不合拍,是不是有類似的價值觀,而不是考察某一段具體的表演。

導演非常清楚,演員在現場的表演,一半以上決定於他的指令和調教。

其實不止諾蘭如此,李安導演也有過類似表述,他選演員通常只看其能不能快入的進入故事裡,體驗到角色的感情,對於具體的表演一般很少考察。

而導演對於演員的激發和指導作用,到底有多強,大家可以看那幾個典型案例:

王家衛之於梁朝偉,演完《阿飛正傳》後,梁朝偉發現自己的新可能。

而湯唯,在李安的電影裡,美輪美奐,演技突出;在自己老公的電影裡,亦能輕鬆拿到影后,可在《大明風華》的電視劇裡,就被折磨的一文不值,不僅造型怪異,鏡頭角度、鏡頭運用,都「神奇的揚短避長」,可見導演和攝影的重要性。



諾蘭是個對自己的現場把控度很高的人,然而他並不會讓人們覺得他是個「暴君」。

拍攝期間,他幾乎全程呆在攝影機旁,在他的現場,不準放置凳子,演員不準帶手機,因為他覺得那會使人們分心和懶惰,諾蘭自己也有充沛的精力,雖然他指揮著幾百人的拍攝團隊,但卻絲毫不會讓演員覺得他們被孤立,被真正當作「工具人」,在現場他能及時且溫和的跟演員溝通和交流,也能給予他們表演空間……

這樣的諾蘭,不可謂不神奇,歸結原因不外乎,他是個對自己的電影精益求精,且能高度掌控內容,就像他電影裡展現的繁複的邏輯一樣,他本人是個邏輯力、記憶力都超強的人,這讓他能留出合理的空間給演員和攝影等等劇組人員。

演員們都很驚嘆,他們東拍一組西拍一組,自己有時不太明白,但最後看成片卻居然剪出這樣的效果。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諾蘭的魔術失效了?
    在《信條》裡,諾蘭展示了他的任性和「我偏要勉強」——在3小時的電影塞滿素材,一定要拍出這樣複雜的時間線。《信條》是一部很諾蘭的電影,不管是優點還是缺點。依然充滿了讓大家津津樂道的「燒腦」時間線,卻也幾乎把他所有缺點都放到最大。為什麼諾蘭的電影曾經擁有如此大的魔力?而這次為什麼又不管用了?
  • 為什麼諾蘭的「魔術」失效了?-虎嗅網
    許多評論認為諾蘭就此「跌下神壇」,但這句話有個前提,那就是他曾呆在神壇上:《致命魔術》《蝙蝠俠:黑暗騎士》《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這15年來,諾蘭每部電影的評分都在8分之上。通過一部部叫好又叫座的電影,不管喜歡與否,都不得不承認,諾蘭是玩弄「時間」的電影大師。
  • 為什麼都喜歡看諾蘭的電影?看完《信條》我懂了
    有些觀眾甩出10分表示這很諾蘭並預定了二刷三刷,也有很多觀眾認為不過是裝高深故意讓大家看不懂無論哪種評價,都不能否認諾蘭依然在用心拍電影《信條》預告片中波音747撞樓的場面,想必看過預告片的鐵汁們都略有印象,「太真實了,就像真的撞上去了一樣」是很多人第一眼的感受
  • 為什麼都喜歡看諾蘭的電影?看完《信條》我懂了
    >這很諾蘭並預定了二刷三刷,也有很多觀眾認為不過是裝高深故意讓大家看不懂 無論哪種評價,都不能否認諾蘭依然在用心拍電影 」,是電影《星際穿越》中反覆提到的一句話 確實,諾蘭導演在拍攝影片時一點也不溫和 《信條》預告片中波音747撞樓的場面,想必看過預告片的鐵汁們都略有印象,「太真實了,就像真的撞上去了一樣」是很多人第一眼的感受
  • 諾蘭翻車?《信條》可能是諾蘭最「爛」的一部電影
    諾蘭,影迷觀影路上的啟蒙人,商業片裡做的最藝術的,藝術片裡做的最商業的,導致看諾蘭的電影大部分時候不需要什麼門檻,每個人去看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愉悅感
  • 諾蘭翻車?《信條》可能是諾蘭最「爛」的一部電影
    諾蘭,影迷觀影路上的啟蒙人,商業片裡做的最藝術的,藝術片裡做的最商業的,導致看諾蘭的電影大部分時候不需要什麼門檻,每個人去看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愉悅感,這是諾蘭電影的魅力之處。  但我想說《信條》可能是諾蘭目前拍的最差的電影,尤其是跟同樣高概念電影《盜夢空間》相比。  看完《盜夢空間》你會不斷思考那個旋轉的陀螺會不會停下,會想到底是夢境還是現實。
  • 值得二刷的電影,主角只有5分鐘記憶,這部懸疑電影只有諾蘭能拍
    哪些電影值得二刷?我首先想到了《記憶碎片》,這部2000年上映的電影由諾蘭執導,改編自諾蘭弟弟的小說《死亡徵兆》(Memento Mori)。作為大神諾蘭的早期作品,該片充滿了實驗性,全片幾乎是以倒敘為主,你不二刷還真的很看懂,另外,二刷該片,同樣可以一窺大神諾蘭早年間的趣味和電影風格。
  • 就如同諾蘭的《致命魔術》一樣,《記憶碎片》開頭主角就死了一個
    就如同諾蘭的《致命魔術》一樣,《記憶碎片》一開頭主角就死了一個,等電影快結束,所有線索又導向開頭,於是諾蘭完美地道出了「開始就是結束」的箴言。而且,觀眾在電影開頭對於主角的死都有一種自己以為的理解,等看完了整部電影,經歷了所有情節以後,觀眾對於主角的死就完全不是一開頭理解的那樣了。
  • 《信條》,史上最諾蘭!優點最諾蘭,槽點也最諾蘭
    諾蘭:自從我開始拍電影,就著迷於電影的運行方式,觀眾是怎麼樣觀看電影的,電影人又是怎麼創作的,著迷於這些和時間的關係。我覺得在所有媒介之中,電影和時間的聯繫尤其獨特。作為觀眾,觀感的產生,或是電影中故事的持續時間,對比坐在電影院觀看電影的時長,這之間存在著很複雜的機制。
  • 《信條》諾蘭的所有電影,都在講同一件事?
    從《記憶碎片》開始,每一部電影都沒讓觀眾失望過,他總有他的視角,有他講故事的獨特方式,也總有他的突破。如果把自己當成皇帝,而把導演當做幫你在電影領域開疆拓土的將軍,那麼諾蘭這個將軍探索的領域,收穫的東西,從來不會讓你失望。
  • 諾蘭的電影哲學
    早在他七歲的時候,諾蘭就開始用攝影機拍攝自己的玩具人並開始了最早的電影創作。所以,在他身上既有英國人的保守,也有美國人的豪爽;既有英國式的嚴謹,也存在著美國式的大膽,這些都能在他的電影中看到一些蛛絲馬跡。與當今大多數傑出的電影導演相似,他自幼便與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諾蘭的父親是個攝影愛好者,家裡擁有著專業的攝像設備。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之下,諾蘭和弟弟喬納森對這些高科技的拍攝器材都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兩個人常在一起研究相機,並自己拍照。
  • 從8.3降到了8分,封神的諾蘭為什麼這次不靈了
    秉持著看電影不受概念和各種解釋影響的原則,小編我來給大家一個交代。大神諾蘭今年剛過完50歲,拍過的10部電影,有7部位列豆瓣TOP250內,這樣的成績應該算是當代導演的最高紀錄,貌似沒有之一了。而諾蘭雖然拍過不同類型的商業電影,但他唯一的主題從來的都沒有變過,就是時間。
  • 看諾蘭的這10部電影,真是一種享受
    他說自己每拍一部電影,都懷有極大的責任感:「因為不是每個導演都能獲得像我這樣的機會」。諾蘭用謎題的方式展示了記憶的神秘和哲理性。而因為電影「在文化、歷史和美學上都具有重大意義」,2017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將其列入國家電影名錄。
  • 諾蘭電影:在時間的魔術裡,聚焦時代困境
    美國著名電影學者大衛·波德維爾稱讚《記憶碎片》為謎題電影,這一評價對諾蘭的諸多作品來說都恰如其分。諾蘭對敘事的拆解、組合可謂創新不斷,故而影迷中流傳著「卡梅隆(《阿凡達》導演)負責革新電影技術,諾蘭負責革新電影結構」的說法。此種對於敘事的「把玩」,背後實為諾蘭對「時間」的迷戀。敘述的核心本就是對時間的把控,敘述人所選取的時間起止點決定了敘述的方式。人們以日月星辰為參照,劃分出年月周日和不同的時區,這樣的「時間」永遠只能沿著過去、現在、未來單一的方向延續。
  • 諾蘭電影:在時間的魔術裡,聚焦時代困境
    諾蘭對敘事的拆解、組合可謂創新不斷,故而影迷中流傳著「卡梅隆(《阿凡達》導演)負責革新電影技術,諾蘭負責革新電影結構」的說法。此種對於敘事的「把玩」,背後實為諾蘭對「時間」的迷戀。敘述的核心本就是對時間的把控,敘述人所選取的時間起止點決定了敘述的方式。
  • 諾蘭電影的好,怎樣才能不辜負?
    有人說看不懂,有人卻感嘆整部電影邏輯、結構的複雜跟精彩,兩撥人也各有爭論。;但在那一年,《黑暗騎士》跟《鋼鐵俠》改變了漫改電影的歷史地位,漫威開啟10年的全球狂歡,諾蘭把漫改電影拉到了不屬於它的高度。;最後的結局也非常妙,沮喪中仍有一絲溫暖,寓意真理終究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但這少數人能帶領我們走出黑暗。
  • 諾蘭《信條》:你關注的僅僅是時間方向,「而我才是主角」
    看不懂電影《信條》,也就更不相信諾蘭在推薦中說的那樣:不要看懂他,試著去感受他。果真如此嗎?未必。其實在信條的最後,我似乎已經讀懂了諾蘭給所有人的彩蛋。沒錯,就是那句男主角在車裡說的話:我才是主角。是的,所有的時間都是虛幻的,只有人才是主角。
  • 諾蘭電影的一次巨大突破!
    想來,《信條》以及諾蘭多部前作,都有類似的創作規律:一個並不複雜的劇情,一個幾乎原始的概念,通過最硬核的實拍製造眼花繚亂的形式花活兒,打造一系列讓人驚掉下巴的視覺奇觀,留下一個高冷的電影美學姿態。 諾蘭電影多位男主角的行事風格和他自己的電影創作思路如出一轍。
  • 成功的魔法,諾蘭電影世界的「信條」
    到諾蘭,他的標籤就是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打破常規的敘事結構以及出其不意的故事走向,簡單的說是一個總能讓人意外的諾蘭。,讓很多人對他的每一部新作品都充滿了期待,觀眾們也許會說:「我準備好了,看你這次又有什麼新東西」。
  • 諾蘭導演《TENET》是一部失敗的作品嗎,電影想講述什麼
    《TENET》可以編制的複雜故事線、各種科學原理知識、過於解釋性的對白但結果還是讓觀眾腦子一團漿糊,最致命的可能是角色在表面上完全是工具人,難以讓觀眾產生共情,電影幾乎沒有明顯感情互動;除了主角最後和尼爾的「生死分別」也要理清故事線才有很好的體驗。看完電影不少人感覺很「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