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判斷一部電影值不值得看?
第一看榜單,那些有客觀評分標準的榜單,不同的榜單有不同的標準,但是同一套標準下排在前面的影片,質量都不會太差。
第二看導演,榜單是從過去的電影裡,選出值得看的,而導演則各有各的風格,就像看書找作者一樣,優秀的作者,書都不會太差。
不過榜單有時效性,選過去的電影時才適用,而對於當下電影,導演才是最硬核的標準。
對於我來說,克里斯多福·諾蘭就是最硬的那個標準。
從《記憶碎片》開始,每一部電影都沒讓觀眾失望過,他總有他的視角,有他講故事的獨特方式,也總有他的突破。
如果把自己當成皇帝,而把導演當做幫你在電影領域開疆拓土的將軍,那麼諾蘭這個將軍探索的領域,收穫的東西,從來不會讓你失望。
等有一天早朝了,一大堆大臣呼喊著說,陛下我這又找到了好東西的時候,諾蘭是為數不多值得你期待的大臣之一。
從《記憶碎片》開始,到《蝙蝠俠:黑暗騎士》,到《盜夢空間》的腦洞,再到《星際穿越》的硬科幻,還有《敦刻爾克》的敘事視角,他一直都沒有放棄過新題材的嘗試,但是也從未放棄他對「時間」和「記憶」的思考。
如果仔細看諾蘭的所有電影,你會發現「時間」和「記憶」這兩個詞,絕對是出現最多的。
這一次的《信條》,依然是對時間的思考,而且比起《星際穿越》更加的硬科幻,在故事主要衝突裡加入了更多的硬核物理學知識。
比如毀滅世界的方式,需要理解正負電子,比如主角穿越時間線的方式,需要理解正向宇宙和逆向宇宙,再比如故事發展邏輯的巧妙設計,需要理解鉗形行動。
說起鉗形行動,這也和諾蘭最喜歡的幾個人有關,他們分別是埃舍爾、巴赫和博爾赫斯。
為什麼是這三個人?因為埃舍爾的版畫,巴赫的曲子,博爾赫斯的曲子裡都有諾蘭敘事靈感的影子。
從不同維度去解讀時間和空間,就能造成讓人迷幻的錯覺,這種錯覺就像莫比斯環,彭羅斯三角一樣叫一樣讓人沉迷。
如果仔細去看,諾蘭每一部電影裡都有,《盜夢空間》不同夢境層次的時間對比和重疊,《敦刻爾克》裡海陸空三條故事線的時間對比,《星際穿越》裡米勒星和地球的時間對比和穿插。
而《信條》裡的鉗形行動也一樣,甚至《信條》的英文原文——Tenet這個單詞裡,也有這種頭尾相接的韻味。
所以,《信條》讓你著迷的,也讓你燒腦的其實不是物理概念,而依然是諾蘭獨特的,用「時間」魔法敘事的方式。
物理學概念,就像電影裡說的那樣,不要試著去理解它,去感受它就行。
主要是明明是多個時間線,卻在同一個空間裡發生了,這時候就顯露出了我們人類感知的局限——我們只能在自己的時間線上,去理解因果,去理解邏輯。
而同一空間裡,有正向和逆向兩種時間演變方式的時候,我們就容易混亂。
舉個例子,如果正常的敘事,邊上炸彈爆炸了,然後會傷到你,你為了躲避所以跑開了,這很容易理解。
但是你是逆向走的,你的時間線和客觀世界的時間線是倒著來的,這時候你的邏輯和因果就會反過來。
這個可是比想要伸左手,最後卻伸出了右手這種簡單的反向指令要難理解的多。
當然兩個時間線的人在同一時空相遇的問題,祖父悖論問題,過去會不會影響未來問題電影裡並沒有去深究。
也許平行宇宙可以解釋這一切,你回到的過去並不是現在這個宇宙的過去,而是另一個平行宇宙。
每一個時間節點,都會分化出一個平行宇宙。
當然,最後的主題依然沒變,依然是未來世界環境太糟糕,然後自然想要移民,移民可能技術限制出不了太陽系怎麼辦?
誰知道時間傳說技術有了突破,然後未來的人想——要不,我們回到過去?
但是回到過去要和過去的老祖宗爭地盤,太麻煩了,要不把老祖宗全部滅了吧?
當然這只是大反派的一人之言。
另一條線就是一個未來的科學家在發明出堪比核武器中核武器的超級武器前,突然後悔了不該造出這惡魔,於是偷偷把這技術拆分9分,然後用時間技術藏到了過去。
誰知道大反派偶然挖到了這技術,然後他又是個自己快死了,也要拉全世界陪葬的主兒,於是收集9份技術想要毀滅世界。
至於主角,就是有點像《前目的地》,未來的自己知道要拯救世界,於是安排了棋子去現在找到自己拯救世界。
而自己又去過去找到了搭檔,這個現在陪著拯救世界的搭檔,又從未來穿越回來,在大決戰的關鍵時刻跳出來擋了子彈,開了防盜門,送出了致命一擊。
至於女主角,也一樣,同一時空,總有兩個時間線的女主角在做著不同的事。
未來的你,現在的你,過去的你,都在故事裡。
而這個你,是平行宇宙裡的不同的你,還僅僅是你自己記憶中的你?
你看,又回到諾蘭的主題——時間和記憶上來了。
那麼,在跳出時間這個局限以後,我們現在理解的因果律還有意義麼?
就像休謨說的,世上本沒有因果關係,只是我們人類強行把兩件單獨存在的事情,關聯在了一起。
當然錯亂的時間線交叉的時候,那些因果和邏輯,我們還能覺得理所當然麼?
比如信條這個詞,是主角一開始加入拯救世界的組織時,組織的人告訴他的,而這個組織又是未來的自己創立的。
那麼,信條這個詞,到底從哪裡來的?是不是就像彭羅斯三角一樣,沒有盡頭了呢?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