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朋友看過《TENET》,故事情節在多次刷過之後或者在各種評論解析的視頻中也慢慢理清了「時空逆轉」。
《TENET》可以編制的複雜故事線、各種科學原理知識、過於解釋性的對白但結果還是讓觀眾腦子一團漿糊,最致命的可能是角色在表面上完全是工具人,難以讓觀眾產生共情,電影幾乎沒有明顯感情互動;除了主角最後和尼爾的「生死分別」也要理清故事線才有很好的體驗。看完電影不少人感覺很「冰冷」。
但是這並不能作為《TENET》是一部失敗作品的標籤,很顯然《TENET》沒有做到傳統電影給你的感覺很多人看完很不舒服;《TENET》是一部完全諾蘭風格的電影。諾蘭粉當然很滿足啦,不愛的人中途犯困。但這也最起碼不是一部讓人失望的電影,推動角色與觀眾的催化共情作用不是諾蘭導演的強項;相較於《星際穿越》讓人淚目也是同「時間尺度」來架構的,很「理科」拍的溫暖。而《TENET》被掩埋在過於負荷的各種逆轉事件裡,諾蘭導演影片中國的角色都在有著人類輝煌的科學成就理論背後付出著個人悲劇的代價。
《TENET》中國的人逆轉時空回到過去,拯救世界但最後這條藍色時間線淹沒在巨大的正向時間裡;信條組織也一樣被世人遺忘。在故事的結尾尼爾對主角來說:曾經和主角相處的時光,那是一段美好友情的結束,或許在未來主角也死了。只要任務完成他們這些無名的小人物犧牲就不算什麼。我是以前認購完了,上午忙完籤合同、打尾款,然後又迫不及待的忙工作。《TENET》更大的悲觀哲學在於,信條組織成員知道自己的宿命存在,「宿命論」是一種極為悲觀的理論。大到從宇宙誕生到毀滅,小到人的一生,都是註定好的。影片的科學理論基礎「惠勒單電子宇宙理論」不僅是影片科學理論的基礎,更是這種「宿命論」的支撐。
其實片中每個人都是可憐的:相信了自己的宿命、在時間中變得扭曲和迫不得已。諾蘭導演在電影中採用大量的事件讓我們去感受那種不可阻擋的宿命悲劇,通過末尾的大戰角色無畏的行動我們更能體會角色在即使清楚自己宿命的情況下仍然想著努力做到自己所堅持的信條和意義,相信他們所相信的、守護他們願意守護的;就算這一切已經命中注定活在當下,比什麼都重要。
自由意志是否真的存在這是一道哲學概念命題,但正是活著的「現實」是一場無法剝奪的體驗。如果我們的世界和宇宙都是安排好的,你是否願意翻開知道謎底呢?
2015年諾蘭在普林斯大學的演講:我的電影這也是我想講述的主題有共同之處,那就是「尊重現實」。我感覺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在一定程度上,我們開始認為現實是夢想的可伶陪襯;但我是想告訴你們,我們的夢想其實是虛擬的現實。我所拍的電影中,被問及最多次的問題它的答案對人們來說意義重大;這也是現實意義所在現實很重要你無法超越現實。我們運用詞彙、花哨的詞彙比如「演算機」;OK,如果你聽到有人用「演算機」這個詞,而那人卻不會是一位數學教授或計算機科學家,他們很可能是在掩蓋自己真正做的事。
奧斯卡王爾德說過老人相信一切、中年人懷疑一切、青年人以為知道一切,你們正處在知道一切的年紀;我顯然處在懷疑一切的人年齡,而我想把自己的一些懷疑分享給你們因為我認為我們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完成。通常演講者要講一些你需要追尋夢想的話但我不會這麼說,因為我不相信這個,我不勸你們追求夢想。我希望你們能把握當下現實,我希望你們明白把握現實並非以夢想為代價;而是以夢想為基礎。你要盡己所能這些來改進世界、改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