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為了恢復相關熱點地區的局勢,中印兩軍進行了軍長級的會談。原以為會談會對熱點地區的局勢恢復有著積極和正面的影響,不料印方卻提出了七條極其強硬的條件。不少國人看到義憤填膺,明明是吃虧的一方,怎麼有勇氣和臉皮做出咄咄逼人之勢?其實大可不必如此,用逆向思維來思考一下,這七條看似強硬的條款,不過是他們的「七大恨」罷了。
對方提出的七個條款
10天前,在雙方的冷兵器對陣中,印方吃了大虧,3人當場身亡,17人因救治不及時身亡。就算是和巴基斯坦長年累月的炮戰,一次死亡20人的情況也極其少見,何況這還是一場冷兵器對決。印軍的戰鬥力和後勤保障能力真讓人不忍直視。
俗說話,戰場上拿不到的東西,談判桌上也休想拿到。作為理虧又戰敗的一方,按理印方應該低眉順眼、理屈詞窮才對。但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真有喪事喜辦的天分,在談判中咄咄逼人!如果不了解情況的人,可能會以為他們才是戰勝的一方。
難怪有不少國人氣極反笑:這是和談的態度?提出這些要求的印軍第14集團軍軍長哈德林辛格莫不是失心瘋了不成?通篇都是中方應該如何如何,自己的義務隻字不提。但如果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這七個條款其實大有文章。
比如,要求我們從班公湖北岸撤軍,換個角度思考,就是我們已經實控班公班北岸。從衛星地圖上(下圖)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我們在班公湖的實控線,和1962年相比,已經前移了20公裡。這就是對方像個怨婦一樣喋喋不休的原因之一。
右側紅線是1962年實控線,左側紅線是今天的實控線
再比如,讓我們從GALWAN河谷撤軍,意味著我們已經實控GALWAN河谷;讓我們「減少在有爭議地區一側的縱深地區部署」,意味著我們已經在縱深地區部署;讓我們恢復基阿姆溫泉地區原狀,意味著基阿姆溫泉已被我方實控,對方沒有佔到任何便宜;讓我們停止在爭議地區軍事集結,意味我們已經在該地區集結;要我們恢復到4月份以前的部署,意味著我們在4月份以後加強了部署。
1962年,我軍在班公湖一測還靠騾馬運輸
至於第七條,對方稱不再遵守不使用熱兵器和鋒利冷兵器的協定,我們舉雙手贊成。一次冷兵器的對決,即造成對方20人陣亡,34人失蹤,110人負傷,另有10餘人被俘。上來300人的一個營,被殲滅了一半,已經算得上失去戰鬥力了。這要是使用了熱兵器或鋒利冷兵器,恐怕我們的戰果會更大。不遵守之前的協訂,不是我們吃虧,而是對方吃虧。
這麼看了之後,心裡就不那麼氣憤了。這看似強辭奪理的七個條款,其實只是對方的「七大恨」而已。當年後金君主努爾哈赤起兵反明前宣布了自己的「七大恨」,其實講的是明朝怎麼欺負虐待自己罷了,以此來激發將士們的鬥志。
但後金反明是積攢了實力了,所謂「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而今天的印軍有這個實力嗎?也想靠「七大恨」來激勵鬥志嗎?恐怕恨事只會越來越多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