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有關於體育、美育加入中高考的事,引起了比較熱烈的討論。
其實,教育部發布的《意見》,是針對新時代教育的一攬子改革方案,涉及到方方面面,我們也在第一時間寫下《新政策!教育評價「指揮棒」全面轉向,應試教育或迎來轉機》,做了全面解讀。
這篇因為寫得比較全面,所以點讚支持的居多。
後來很多人的聚焦點,集中在了體育、美育進中高考,我們又寫了一篇《體育、美育進入中高考,學生壓力會變大?圖樣圖森破》,單獨聊了這事,因為沒有順著很多人「增加科目會增加負擔」的思路,被噴得比較多。
即便如此,筆者(超人爸爸)仍然認為,體育、美育加入到中高考的行列,長遠看對絕大多數人都是件好事。
本篇,就針對一些網友說的相反觀點(體育、美育不適合加入考試),再一一解釋一下。
很多人第一反應,體育、美育是看天賦的,所以反對得非常激烈,我覺得他們是想多了。
只是個鍛鍊項目,最終要考試而已,又不是讓大家百米都跑進10秒內,需要啥天賦?
如果真要這麼說的話,語數外、史地政、物化生,哪個不需要天賦?有天賦的、那些國際大賽拿獎的,肯定碾壓普通學生啊,那麼語數外這些傳統的主科,也不用學了?
還有人說,人的體質天生有強弱,身體弱的,肯定不如身體好的體育成績好啊!
聽起來好像挺有道理,但是不要忘了,人的智商也是天生有高低的,智商低的,肯定不如智商高的學科成績好啊!那咋辦,文化課還學不學?
套用網絡上的一句話:以絕大多數人努力的程度,還輪不到拼天賦。
我們以下圖的上海中考體育來舉例。
項目眾多,有很大的選擇餘地不說,短跑、長跑、遊泳、桌球、羽毛、武術,足籃排,只要你不是想衝出亞洲、走向世界,需要啥天賦?
跑步類只要堅持鍛鍊,根本不是問題,桌球、羽毛、網球都是發球機發球,回球到有效區域就OK,武術考少年連環拳,這需要天賦?家長真當自己娃要去練九陽神功、乾坤大挪移?太把自己當回事了!
有些地區考試項目中有跳繩,和跑步、跳遠類的項目類似,根本不需要天賦,我周圍同學、朋友、同事的孩子,早的二三年級,晚點也就四年級,都能跳到200+/分鐘,難道這些人都有跳繩的天賦?
「無他,唯手熟爾」。
持這樣觀點的人不少,他們認為體育、美育是重要,但只要讓孩子學就好了,沒必要非得考。
看起來頗有道理,但同樣「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學校、家長對於分數的看重,導致了「考了才學,不考不學」的現象。現實的情況是,體育、美育的課都開不齊,經常被其他「主科」擠佔,老師經常「被請病假」。
連體育老師當個班主任,家長都要投訴,讓學生平時學體育、美育?別逗了。
既然學校、家長這麼認考試,而且只認考試,再怎麼引導都不管用。那麼好,咱們就來考試,用考試的方式來轉變大家的觀念,達到「移風易俗」的效果。
這一點是爭論比較激烈的。
但我以為,正相反,恰恰是降低了負擔。
按照現在的狀況,小學、初中基本沒有睡覺時間:
甚至是幼兒園開始,家長就能讓孩子補習各種課程到10點半以後:
那麼,還有什麼負擔能加的?已經加無可加了。再加,除非你已經準備每天讓孩子凌晨一、兩點睡覺。
而且,不要說增加科目,就是減少科目,能不能減少負擔呢?一樣不能,減少科目空下來的時間,肯定會被學校、老師、父母如獲至寶,立即被剩下科目的輔導、培優佔滿,對不?
所以當體育、美育加進來了,就是逼著你減少其他科目的補習,變相減負了。
當然,有人可能把千篇一律的東西再拿出來說,什麼「只要文化課考試難度不變,深度不變,競爭不變,減負就是如何如何」。
每個人面對的考試環境都是一樣的,大家都是公平的,如何平衡,考驗的是你計劃和執行的能力。
太多的孩子,被學校、家長以考試競爭為由,禁錮在三尺見方的小書桌前,早早地成為了「小胖墩」、「小眼鏡」、「小羅鍋」,他們太需要見陽光、做運動、聽音樂了。
既然在現階段,不論外界如何苦口婆心,相關執行機構都無動於衷,那麼只好通過增加應試科目的手段了,我完全能體會到教育部門的這種無奈。
根據教育部在發布會上提到的數據:
教育部開展的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表明,初中三年級和高中一年級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明顯優於其他年級。
這充分說明了體育中考所起的作用。
目前,中考各科中,體育和語數外同等分值的,只有雲南省一家,這個也被教育部專門提及,並要求各地逐步提高中考體育的分值,逐步達到與語數外等分。
雲南不光在這一點走在了全國前列,他們還有一個值得借鑑的地方:
雲南的中考體育不是只考一次,而是初中三年各組織一次,最後加權計算三年的成績,形成總分。
這種形式,是真正讓學生加強日常鍛鍊的,而不是初三突擊一年。
如果全國都這麼搞,那麼學生體質健康的監測結果,可能就是:初一、初二、初三、高一,明顯優於高二、高三了。
體育、美育進中考、高考,我舉雙手贊成。
延伸閱讀:
系列之一:又有新政策!教育評價「指揮棒」全面轉向,應試教育有救了?
系列之二:體育、美育進入中高考,學生壓力會變大?圖樣圖森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