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的名字,薪火相傳,歷經滄桑;一種平凡的職業,風雨兼程,源遠流長;這就是人民教師。九月如期而至,我們歌唱九月,因為這是教師永恆的節日。
王小芬老師盡心盡責教書育人,全心全意服務農村。「以身作則,立德樹人;深入一線,服務鄉村」,王老師的學生這樣評價她;「用智慧培養學生,用科技武裝農民」,王老師這樣要求自己。
堅守初心,教書育人
王小芬老師自2006年博士畢業留校任教,已有14個年頭。主講《生物質資源與轉化》《生物質工程研究方法與技術》《農業總論》和《有機農業種植體系與案例》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課程。她敢於打破常規,滿足學生的興趣。她將自己的課程搬到了農場,為學生提供真正了解農業生產現狀和技術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到農場的建設中去,深受學生歡迎。作為本科課程《有機農業種植體系及案例》的主講教師,她可花了大功夫,每周的課程都是精心準備,為了讓學生了解目前有機農業生產現狀,在學校安排的理論課程基礎上,王老師利用周末或假期時間帶著學生去有機農場實踐,邀請農場主為學生們分享農業生產經驗和技術,讓學生參與到農場的生產中去。這樣的形式打破了學生們只能通過課件、視頻等方式了解農業的常規教學方式,讓學生走進田間,親近土地,親近農業。通過課上和課下跟學生溝通,以滿足學生的需求、發揮學生能動性為目標,主講課程的學生評價分數在學院排前25%。每年來實驗室做科研訓練的本科生是標準負荷的三倍,為不讓學生失望,王老師經常和其他老師合作,滿足本科生的科研興趣。目前指導的本科生有一名學生作為第二作者發表top10%期刊一篇,一名學生以第一作者發表中文核心論文一篇。
王老師常說:「上學讀書不僅僅是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凡事兒都應有使命感和責任心,認真做事、踏實做人。」實驗室畢業生優秀率達50%、國獎獲得率19%,在往年的畢業生中有1名北京市優秀畢業生(劉晶晶),4名校級優秀畢業生(趙肖玲、劉晶晶、蔡亞凡、鄭澤慧),1人校級優秀畢業論文(鄭澤慧),1名院級優秀畢業生(代佳麗),4人次獲得國家獎學金(蔡亞凡2次、鄭澤慧、代佳麗)。王老師更注重培養學生服務農村的意識,通過科技來武裝農民,鼓勵大家全方面的發展。鼓勵和支持碩士生陳代濤畢業後返回山東家鄉創業,而陳代濤今年也作為全校畢業生代表成為全校師生學習的先進楷模。她鼓勵指導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得北京市網際網路+創新創業大賽北京市三等獎。這些優異的成績不僅是實驗室的光榮和驕傲,更多的是老師用心血鑄就了學生的今天,照亮了我們的未來。
一絲不苟,潛心研究
王小芬老師在生物質資源農用轉化方面積累了近二十年的研究基礎,掌握國際領先的微生物發酵技術,帶領著實驗室的團隊在厭氧發酵方面走在了國際最前沿。2006年以後發表相關論文50餘篇,其中SCI收錄20篇,EI收錄11篇,累計影響影子113,單篇平均7.06,其中3篇ESItop10%。王老師說:「農大人,不僅要頂天,更要立地,接地氣兒。我們的研究成果不僅僅看發了多少文章,更重要的是看為農業農村的發展提供了多大的貢獻。」近幾年,王老師帶領著團隊向推動有機農業發展邁進,並創新的將微生物發酵工程和廢棄物資源轉化和農田生態連結,形成基於本地有益微生物工程支撐的全域有機物農田養分回歸土壤循環的有機旱作農業創新理論和實踐。不僅主持科技部「水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子課題等國家重點研發項目,還主持「山西沁源縣有機旱作示範縣項目」、「左權縣拐兒鎮桃園有機社區總體規劃項目」等多個橫向課題。擔任山東省高密糞汙資源化整體推進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生物發酵產業酵素分會專家委員會委員、負責農用植物酵素行業標準的起草等工作。實驗室研究方向豐富後,每天看到老師電話一個接一個,來訪的企業或農場主越來越多,出去考察的工作也不間斷。王老師每天6、7點就到辦公室,凌晨12點還在為大家改論文,在繁忙之中,每周還會抽出時間與大家討論試驗和寫作。在學生們的眼中,王老師逃離舒適區、開闢新天地的勇氣和敢於擔當的社會責任感與責任心值得所有人敬佩。
牢記使命,服務鄉村
還記得我們的校訓嗎?「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身為農大人,躬身縱橫阡陌之間,振興鄉村是使命擔當。王小芬老師把科技服務鄉村,科技武裝農民作為自己的使命。最近幾年,她到鄉村、到企業、到農場去考察、去指導,將實驗室的成果應用在生產中,將農業碩士派往當地參與到生產建設中,用科技武裝農民、讓農民成為真正的生產者。通過產學研企的合作模式形成本地的技術力量,真正形成自生的生產力,體現科技的力量。
例如:2017年課題組與山西省山陰縣惠牧源農牧專業合作聯合社籤訂合作協議,2019年指導建立有機肥工廠,2020年擴大建設。專業碩士研究生趙陽的研究課題與該合作社農業廢棄物堆肥化利用實際需求結合。根據實驗室在堆肥技術方面研究成果和最新技術,設計和組織實驗。以此作為宣傳素材,先後向山西省農機局、朔州市農業農村局、朔州市扶貧辦、朔州市農機局、山陰縣政府、山陰縣農業農村局等有關領導和工作人員匯報實驗室關於技術理念、應用前景等。通過山西省電視臺、朔州市電視臺進行技術應用效果的展示,打破實驗室技術在推廣過程中的信息傳播壁壘。由此吸引山西多個縣市領導及企業前來參觀考察,為後續開展合作奠定基礎。趙陽在深入農村開展實驗期間,吃在村裡、住在村裡,切實感受農村生活,也深刻感受到自己所做課題的實際意義。在外邊開展實驗期間也鍛鍊了自己突發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到了許多例如補車胎這種在城裡學習不到技能。從事農業就要了解農村、紮根農村,想村民之所想,才能更好地解決農民切實的需要。
王小芬老師長期關注有益微生物生態系統,在農業考察中敏感地發現,農用酵素對作物和土壤效果極其顯著。經實驗室研究發現,農用酵素是富含礦質養分、有機酸、有益微生物菌群及其他活性成分的生態系統,可與堆肥和沼氣工程聯合,促進整個生態鏈物質和能量的高效循環轉化。便於2017年在新疆和田已經建立了中國農大生物質零廢棄種養循環基地,博士研究生蔡亞凡和碩士研究生胡凱,針對新疆鑫園金果有機果園資源化及種植生產出現的問題提供了技術指導。通過建立微生物發酵中心,打通了資源化產品到種植端的技術壁壘,培訓和指導了農場技術人員。促進果園有機物還田,棗品質顯著提高,二級棗的比率極大地降低,每年為農場節約30多萬的生產投入成本。
王老師帶領團隊在山西省山陰縣、沁源縣等地區的鄉村服務工作還得到當地政府和農民的認可,並得到中央新聞電視臺、山西省電視臺、朔州市電視臺等報導。該模式還在四川瀘州、吉林長春、河北邯鄲等地建立了產業示範基地,已經形成一套基於微生物科學管理的農牧循環體系理論及實踐。通過農場實踐鍛鍊了學生,形成一套從實踐中來再到實踐中去的教學研究新範式。2020級的碩士生徐佳琛說:「特別感謝王老師給我們提供到鄉村實踐的機會,我們在鄉村看到了不一樣的景色,看到了農村的真實和感動,看到了我們國家農業生產的現狀和方向。更重要的是通過鄉村的實踐,越發對實驗室的研究方向有信心,將實驗室的成果服務農民、服務農村是一件特別值得驕傲的事。」2020級博士研究生程小倩說:「王老師不僅對我們學生特別關照,而且服務鄉村的這種熱情無形中增加了我們的社會責任感,我們做研究就是為了服務鄉村。」
王老師在助力脫貧攻堅事業中也積極奉獻自己的力量,她做為指導教師參與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種子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生物質工程研究中心研究生聯合黨支部紅色「1+1」活動,穿越百餘公裡,走進北京市懷柔區琉璃廟鎮梁根村開展為期一周的扶貧工作,期間通過上門走訪、問卷調研等形式了解當地農民現狀、協助檢驗、視頻宣傳助力當地特色農產品(黑木耳)的產業發展。對接專家,實現當地核桃高接換優技術落地,開展講座與當地負責人共謀鄉村發展之路,指導學生榮獲2018年度北京高校紅色「1+1」示範活動一等獎,王老師也獲優秀指導教師的稱號。王老師多次前往山西、貴州、長春、雲南、新疆等地開展合作和技術講座等,深度探訪農村、結合資深專業改善農村環境、降低農業成本、提高農民收入、助力鄉村發展。在2020年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形勢嚴峻之際,多次向國家衛健委和教育部上書建議,完成書面建議兩份,在國難時刻,儘自之力,與國同在。
王老師培養的研究生畢業後大多數為鄉村振興服務。例如:2018級碩士研究生陳代濤返回家鄉種植有機果園進行創業,2018級碩士研究生萬文靜、江春豔等人均到山東、山西等地農業相關部門工作。「實驗室的成果能服務農民、服務鄉村,我們的學生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願意為鄉村服務,這就是我們農大人的使命和擔當。」王老師如是說。
無微不至,學生人生的領路人
在生活中,王小芬老師對我們的健康、人生大事特別關心。王老師說:「無論多忙,也要每天抽出時間鍛鍊身體,保持積極樂觀的好心情。」疫情期間,王老師每天都會堅持練兩個小時的瑜伽,提醒並鼓勵學生也在家做一些室內運動,做好防護。像這樣的小事還有很多,比如天冷了,老師聽說坐灸儀很好用,就送給學生每人一臺;外出給學生帶回來小蛋糕;學生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就跟學生聊天開導;學生出差暈車或難受時,她親自跑到藥店買藥等等……這些小事一件件溫暖著學生的心。
王老師除了在生活中照顧學生,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生活、如何實現自己心中夢想。她常常跟學生們講述自己求學、工作的故事,告訴學生:「青年人應該有擔當、有拼勁、有使命感,朝著自己心中的方向努力,遇到困難就要想辦法解決困難,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找師兄師姐和老師商量。」無論老師平時有多忙,只要是學生的事情,她定會放在第一位,支持學生的興趣愛好,鼓勵學生到鄉村實踐服務。王老師的學生們常說:「對我們這些在外讀書的學生來說,王老師就是我們的精神支柱,是我們的避風港和加油站,在我們人生的道路上引領我們不斷向前。」
來源:農學院 高遊慧
原標題:《立德樹人好老師 | 王小芬:以身作則,立德樹人;深入一線,服務鄉村》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