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好老師 | 王小芬:以身作則,立德樹人;深入一線,服務鄉村

2020-12-28 澎湃新聞

一個普通的名字,薪火相傳,歷經滄桑;一種平凡的職業,風雨兼程,源遠流長;這就是人民教師。九月如期而至,我們歌唱九月,因為這是教師永恆的節日。

王小芬老師盡心盡責教書育人,全心全意服務農村。「以身作則,立德樹人;深入一線,服務鄉村」,王老師的學生這樣評價她;「用智慧培養學生,用科技武裝農民」,王老師這樣要求自己。

堅守初心,教書育人

王小芬老師自2006年博士畢業留校任教,已有14個年頭。主講《生物質資源與轉化》《生物質工程研究方法與技術》《農業總論》和《有機農業種植體系與案例》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課程。她敢於打破常規,滿足學生的興趣。她將自己的課程搬到了農場,為學生提供真正了解農業生產現狀和技術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到農場的建設中去,深受學生歡迎。作為本科課程《有機農業種植體系及案例》的主講教師,她可花了大功夫,每周的課程都是精心準備,為了讓學生了解目前有機農業生產現狀,在學校安排的理論課程基礎上,王老師利用周末或假期時間帶著學生去有機農場實踐,邀請農場主為學生們分享農業生產經驗和技術,讓學生參與到農場的生產中去。這樣的形式打破了學生們只能通過課件、視頻等方式了解農業的常規教學方式,讓學生走進田間,親近土地,親近農業。通過課上和課下跟學生溝通,以滿足學生的需求、發揮學生能動性為目標,主講課程的學生評價分數在學院排前25%。每年來實驗室做科研訓練的本科生是標準負荷的三倍,為不讓學生失望,王老師經常和其他老師合作,滿足本科生的科研興趣。目前指導的本科生有一名學生作為第二作者發表top10%期刊一篇,一名學生以第一作者發表中文核心論文一篇。

王老師常說:「上學讀書不僅僅是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凡事兒都應有使命感和責任心,認真做事、踏實做人。」實驗室畢業生優秀率達50%、國獎獲得率19%,在往年的畢業生中有1名北京市優秀畢業生(劉晶晶),4名校級優秀畢業生(趙肖玲、劉晶晶、蔡亞凡、鄭澤慧),1人校級優秀畢業論文(鄭澤慧),1名院級優秀畢業生(代佳麗),4人次獲得國家獎學金(蔡亞凡2次、鄭澤慧、代佳麗)。王老師更注重培養學生服務農村的意識,通過科技來武裝農民,鼓勵大家全方面的發展。鼓勵和支持碩士生陳代濤畢業後返回山東家鄉創業,而陳代濤今年也作為全校畢業生代表成為全校師生學習的先進楷模。她鼓勵指導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得北京市網際網路+創新創業大賽北京市三等獎。這些優異的成績不僅是實驗室的光榮和驕傲,更多的是老師用心血鑄就了學生的今天,照亮了我們的未來。

一絲不苟,潛心研究

王小芬老師在生物質資源農用轉化方面積累了近二十年的研究基礎,掌握國際領先的微生物發酵技術,帶領著實驗室的團隊在厭氧發酵方面走在了國際最前沿。2006年以後發表相關論文50餘篇,其中SCI收錄20篇,EI收錄11篇,累計影響影子113,單篇平均7.06,其中3篇ESItop10%。王老師說:「農大人,不僅要頂天,更要立地,接地氣兒。我們的研究成果不僅僅看發了多少文章,更重要的是看為農業農村的發展提供了多大的貢獻。」近幾年,王老師帶領著團隊向推動有機農業發展邁進,並創新的將微生物發酵工程和廢棄物資源轉化和農田生態連結,形成基於本地有益微生物工程支撐的全域有機物農田養分回歸土壤循環的有機旱作農業創新理論和實踐。不僅主持科技部「水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子課題等國家重點研發項目,還主持「山西沁源縣有機旱作示範縣項目」、「左權縣拐兒鎮桃園有機社區總體規劃項目」等多個橫向課題。擔任山東省高密糞汙資源化整體推進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生物發酵產業酵素分會專家委員會委員、負責農用植物酵素行業標準的起草等工作。實驗室研究方向豐富後,每天看到老師電話一個接一個,來訪的企業或農場主越來越多,出去考察的工作也不間斷。王老師每天6、7點就到辦公室,凌晨12點還在為大家改論文,在繁忙之中,每周還會抽出時間與大家討論試驗和寫作。在學生們的眼中,王老師逃離舒適區、開闢新天地的勇氣和敢於擔當的社會責任感與責任心值得所有人敬佩。

牢記使命,服務鄉村

還記得我們的校訓嗎?「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身為農大人,躬身縱橫阡陌之間,振興鄉村是使命擔當。王小芬老師把科技服務鄉村,科技武裝農民作為自己的使命。最近幾年,她到鄉村、到企業、到農場去考察、去指導,將實驗室的成果應用在生產中,將農業碩士派往當地參與到生產建設中,用科技武裝農民、讓農民成為真正的生產者。通過產學研企的合作模式形成本地的技術力量,真正形成自生的生產力,體現科技的力量。

例如:2017年課題組與山西省山陰縣惠牧源農牧專業合作聯合社籤訂合作協議,2019年指導建立有機肥工廠,2020年擴大建設。專業碩士研究生趙陽的研究課題與該合作社農業廢棄物堆肥化利用實際需求結合。根據實驗室在堆肥技術方面研究成果和最新技術,設計和組織實驗。以此作為宣傳素材,先後向山西省農機局、朔州市農業農村局、朔州市扶貧辦、朔州市農機局、山陰縣政府、山陰縣農業農村局等有關領導和工作人員匯報實驗室關於技術理念、應用前景等。通過山西省電視臺、朔州市電視臺進行技術應用效果的展示,打破實驗室技術在推廣過程中的信息傳播壁壘。由此吸引山西多個縣市領導及企業前來參觀考察,為後續開展合作奠定基礎。趙陽在深入農村開展實驗期間,吃在村裡、住在村裡,切實感受農村生活,也深刻感受到自己所做課題的實際意義。在外邊開展實驗期間也鍛鍊了自己突發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到了許多例如補車胎這種在城裡學習不到技能。從事農業就要了解農村、紮根農村,想村民之所想,才能更好地解決農民切實的需要。

王小芬老師長期關注有益微生物生態系統,在農業考察中敏感地發現,農用酵素對作物和土壤效果極其顯著。經實驗室研究發現,農用酵素是富含礦質養分、有機酸、有益微生物菌群及其他活性成分的生態系統,可與堆肥和沼氣工程聯合,促進整個生態鏈物質和能量的高效循環轉化。便於2017年在新疆和田已經建立了中國農大生物質零廢棄種養循環基地,博士研究生蔡亞凡和碩士研究生胡凱,針對新疆鑫園金果有機果園資源化及種植生產出現的問題提供了技術指導。通過建立微生物發酵中心,打通了資源化產品到種植端的技術壁壘,培訓和指導了農場技術人員。促進果園有機物還田,棗品質顯著提高,二級棗的比率極大地降低,每年為農場節約30多萬的生產投入成本。

王老師帶領團隊在山西省山陰縣、沁源縣等地區的鄉村服務工作還得到當地政府和農民的認可,並得到中央新聞電視臺、山西省電視臺、朔州市電視臺等報導。該模式還在四川瀘州、吉林長春、河北邯鄲等地建立了產業示範基地,已經形成一套基於微生物科學管理的農牧循環體系理論及實踐。通過農場實踐鍛鍊了學生,形成一套從實踐中來再到實踐中去的教學研究新範式。2020級的碩士生徐佳琛說:「特別感謝王老師給我們提供到鄉村實踐的機會,我們在鄉村看到了不一樣的景色,看到了農村的真實和感動,看到了我們國家農業生產的現狀和方向。更重要的是通過鄉村的實踐,越發對實驗室的研究方向有信心,將實驗室的成果服務農民、服務農村是一件特別值得驕傲的事。」2020級博士研究生程小倩說:「王老師不僅對我們學生特別關照,而且服務鄉村的這種熱情無形中增加了我們的社會責任感,我們做研究就是為了服務鄉村。」

王老師在助力脫貧攻堅事業中也積極奉獻自己的力量,她做為指導教師參與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種子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生物質工程研究中心研究生聯合黨支部紅色「1+1」活動,穿越百餘公裡,走進北京市懷柔區琉璃廟鎮梁根村開展為期一周的扶貧工作,期間通過上門走訪、問卷調研等形式了解當地農民現狀、協助檢驗、視頻宣傳助力當地特色農產品(黑木耳)的產業發展。對接專家,實現當地核桃高接換優技術落地,開展講座與當地負責人共謀鄉村發展之路,指導學生榮獲2018年度北京高校紅色「1+1」示範活動一等獎,王老師也獲優秀指導教師的稱號。王老師多次前往山西、貴州、長春、雲南、新疆等地開展合作和技術講座等,深度探訪農村、結合資深專業改善農村環境、降低農業成本、提高農民收入、助力鄉村發展。在2020年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形勢嚴峻之際,多次向國家衛健委和教育部上書建議,完成書面建議兩份,在國難時刻,儘自之力,與國同在。

王老師培養的研究生畢業後大多數為鄉村振興服務。例如:2018級碩士研究生陳代濤返回家鄉種植有機果園進行創業,2018級碩士研究生萬文靜、江春豔等人均到山東、山西等地農業相關部門工作。「實驗室的成果能服務農民、服務鄉村,我們的學生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願意為鄉村服務,這就是我們農大人的使命和擔當。」王老師如是說。

無微不至,學生人生的領路人

在生活中,王小芬老師對我們的健康、人生大事特別關心。王老師說:「無論多忙,也要每天抽出時間鍛鍊身體,保持積極樂觀的好心情。」疫情期間,王老師每天都會堅持練兩個小時的瑜伽,提醒並鼓勵學生也在家做一些室內運動,做好防護。像這樣的小事還有很多,比如天冷了,老師聽說坐灸儀很好用,就送給學生每人一臺;外出給學生帶回來小蛋糕;學生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就跟學生聊天開導;學生出差暈車或難受時,她親自跑到藥店買藥等等……這些小事一件件溫暖著學生的心。

王老師除了在生活中照顧學生,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生活、如何實現自己心中夢想。她常常跟學生們講述自己求學、工作的故事,告訴學生:「青年人應該有擔當、有拼勁、有使命感,朝著自己心中的方向努力,遇到困難就要想辦法解決困難,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找師兄師姐和老師商量。」無論老師平時有多忙,只要是學生的事情,她定會放在第一位,支持學生的興趣愛好,鼓勵學生到鄉村實踐服務。王老師的學生們常說:「對我們這些在外讀書的學生來說,王老師就是我們的精神支柱,是我們的避風港和加油站,在我們人生的道路上引領我們不斷向前。」

來源:農學院 高遊慧

原標題:《立德樹人好老師 | 王小芬:以身作則,立德樹人;深入一線,服務鄉村》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通過的《中共吉林省委關於制定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師德師風為重點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 聚焦教師成長 共促立德樹人
    (鄺瑜冬攝)   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11月30日,江南區以「聚焦教師成長共促立德樹人」為主題的第三屆校長論壇活動在蘇圩鎮慕村小學舉行。  精彩書畫蘇圩   全方位展示「三好」教育階段性成果   在活動現場,蘇圩鎮片區各學校、幼兒園以「書畫蘇圩」為主題,通過師生書法、繪畫、手工作品和風味特色美食、特色節目展演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展示「讀好書、寫好字、做好人」教育活動階段性成果。   在蘇圩中學展位上,老師們正在現場書寫「立德樹人」和「知行合一」等書法作品。
  • 聚焦立德樹人,深化校園文化建設
    喻嶽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文化是教育的血脈和高校的靈魂。高校有文化精神,教師有文化氣質,立德樹人才有可靠保障,教育才有美好的未來。
  • 吳昊、包晗:以立德樹人建設教育強國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
    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並就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明確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只有把立德樹人貫徹到教育事業發展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才能真正建成教育強國。  堅決發揚立德樹人的優良傳統。
  • 「太陽哥哥」吳碧老師的「立德樹人活動」走進仙居宏大中學
    每個人都可以創造奇蹟——「太陽哥哥」吳碧老師的「立德樹人活動」走進仙居宏大中學9月30日《德育報》演講團副團長,中央電視臺《影響力人物》專訪嘉賓、井岡山毛澤東紅軍學校顧問吳碧老師,在仙居宏大中學開展了「
  •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落實教育改革發展任務,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成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我們特刊發系列文章,展望教育發展未來,敬請關注。
  • 北碚 找準立德樹人坐標 點亮孩子成長心燈
    育人之本,在於立德鑄魂。」在北碚區教委看來,推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鑄根立魂,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
  • 在高校科技和人才評價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立德樹人關係到黨的事業後繼有人,關係國家前途命運,必須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標準,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對總書記這一方面的重要論述具有深刻體會和深切感受。我在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評審評估處工作,主要負責協助教育部司局和相關高校進行科技和人才評價工作。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立德樹人的歷史回顧、基本經驗與時代...
    此次會議圍繞教育體制改革展開,將「三個面向」和「四有新人」作為教育體制改革的指導方針和基本目標寫入會議文件,並且明確提出「教育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⑥。至此,在「三個面向」的宏觀戰略指導下,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成為新時期立德樹人的主要任務。
  • 「良知教育」:立德樹人的實踐路徑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兩會貴州代表團審議時特別指出,貴州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有獨特優勢,要繼續深入探索,深入挖掘,創造出新的經驗。貴州省的修文縣,就是一個充滿著思想魅力、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地方,傳統文化中著名的「知行合一」思想就發源於此地。
  • 王永利:《閃亮的名字》「2020最美教師」彰顯立德樹人奉獻大愛的精神
    9月10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頻道20點黃金檔,香港特別行政區同步播出,CCTV-10當晚重播特別節目《閃亮的名字-2020最美教師》發布儀式,這一活動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主辦,以「立德樹人奮進擔當,教育脫貧託舉希望」為主題,分為「抗疫」「脫貧」「新發展」三大主題
  •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安慶師範大學專題研討思政課建設
    會上,中心組成員共同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安慶師範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汪時珍研討時指出,德智體美勞「五育」是一個緊密聯繫的辯證統一體,以德育為核心,共同服務於「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德智體美勞「五育」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在教育中的功能,但「五育」是一個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有機整體,各因素之間相互促進。「五育並舉」內涵豐富,要協同貫通、合作互動、滲透融合。
  • 「第二黨建空間」打造立德樹人「綜合體」——淄博職業學院文化...
    推薦閱讀「第二黨建空間」打造立德樹人「綜合體」——淄博職業學院文化傳媒系黨總支黨建工作紀實□淄博日報/淄博新聞網/掌中淄博記者 宓家峰 通訊員 朱曉虹立德樹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左傳》有言「太上有立德」,說的是把培育高尚品德作為為人在世最高價值追求。立德與樹人呈現了一個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立德是方法,樹人是目的;立德是過程,樹人是成效。近年來,淄博職業學院文化傳媒系黨總支在新時代高校基層黨建工作中,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固樹立「抓好黨建是最大政績」的理念,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放在首位。
  • ...論壇網評 | 以「立德樹人」為綱,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立德樹人作為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充分體現出黨中央對於教育事業發展的殷切希望,也為做好新時代人才培育工作注入了強勁動力。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的根本制度,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工作中要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基本要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
  • 立德樹人 「疫」路同行
    倡導學生將愛國情懷落實到具體行動中,落實到聽好每堂課、參與每次學術科研、做好每份工作中,在求真學問、練真本領中砥礪報國行。南方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援武漢醫療隊員,通過粵鄂連線「課程思政雲課堂」,為醫學生們講述抗疫最前線診療經驗和奮戰故事,以「抗疫大課」實踐「立德樹人」,引領醫學生進一步堅定「醫者之道」,努力成長為樂於奉獻國家和人民的醫務工作者。  增強政治定力,堅守科學精神  戰勝疫病離不開科技支撐,科技是戰勝疫病的利器。
  • 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石堅:立德樹人 潤物細無聲
    立德樹人 潤物細無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實學。學生在大學裡學什麼、能學到什麼、學得怎麼樣,同大學人才培養體系密切相關。……要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
  • 立德樹人 如何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
    具有使命意識的新時代校長,不能只把目光局限於分數、升學,而是要思考國家需要怎樣的人才,把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作為責任擔當,對學校發展做出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科學性和系統性的思考。  前門外國語學校校長楊梅也表示,教育培養的是未來幾十年後國家的脊梁。
  • 石國亮: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五中全會深解讀⑤
    隨教育小微一起來看首都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石國亮的解讀文章《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和建設教育強國,必須從「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戰略定位來考量教育,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質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新時代的立德樹人必定有新任務新要求。
  • 立德樹人好老師 | Carol Richman:以愛育愛,拳心教學的擺渡人
    立德樹人好老師 | Carol Richman:以愛育愛,拳心教學的擺渡人 2020-09-18 19: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地評線】南方網評:培根鑄魂啟智增慧,永遠把立德樹人扛在肩上
    希望人民教育出版社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弘揚優良傳統,推進改革創新,用心打造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精品教材,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建設教育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較之一般書籍,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啟蒙的燈塔,它是知識的載體,它是通往成才之路,建設國家、福蔭民族,為社會作出貢獻的支柱和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