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看到一個問題:水滸武將兵器樣式有很多,比如槍、矛、刀、鞭、鐧、叉、斧頭、禪杖、方天畫戟,可是為什麼幾乎沒有人用劍做兵器呢?這種回答不客觀,因為水滸好漢不僅有人用劍做兵器,而且還不止一人用劍。
比如入雲龍公孫勝,他的兵器就是松紋古定劍,儘管不用來殺敵,但他做法的時候常常用。這和公孫勝的定位有關,畢竟他屬於法師,很少出手,更不用親自參戰。還有鎮三山黃信,他擅長喪門劍,贊詩就說「平生慣使喪門劍」。喪門神鮑旭也用劍做兵器,不過他用的是闊劍。
對了,混世魔王樊瑞做法的時候,也會用寶劍。還有宋江,他偶爾也會用劍。吳用布置九宮八卦陣時,宋江就是手執寶劍坐鎮中軍,指揮三軍。
這個正是梁山泊主,濟州鄆城縣人氏,山東及時雨呼保義宋公明。全身結束,自仗錕吾寶劍,坐騎金鞍白馬,立於陣前監戰,掌握中軍。
宋江用過的兵器挺多,他之前還用過樸刀、骨朵,錕吾寶劍算是他的第三兵器。而且公孫勝不僅用松紋古定劍,還用雌雄雙劍,都在後背上,書中幾次提到過。
稍作統計就會發現,僅僅在梁山108將中,用劍的好漢不算最少,至少比用銅鏈、斧頭、畫戟、鐵鍬、鐵錘的好漢多。如果擴大到整本水滸中,用劍的人更多,至少還有用七星寶劍的耶律得信,用鑌鐵劍的孫安,用玄元混天劍的包道乙等人。
所以,結論很明顯:梁山武將有人用劍,水滸中其他勢力也有人用劍,用劍的武將不是少數,僅僅比用刀、槍、弓箭的少些罷了,而且比用棍棒或者鞭鐧的武將還多。
所以,這個問題繼續深究的話,就會變成:為什麼水滸好漢用刀槍弓箭的很多,而用劍的人很少?
一方面,這和劍的地位有關
眾所周知,在宋代之前,劍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將軍也罷,文官也罷,甚至普通人,都可以佩劍。文武大臣在上朝前,得卸下劍,當然,一些權臣則可以劍履上殿(佩劍、穿鞋上朝),這算是一種殊榮,或者說特權。
為何會這樣?因為那時候劍是上陣殺敵的重要兵器。從春秋時代開始,劍就是重要的兵器之一。
這時期,劍普遍很短,典型代表是越王勾踐劍,也就五十五釐米。後期劍開始加長,而且製作精良,形式典美,在實戰中大量使用。比如秦代時的劍就很長,荊軻刺秦王時,嬴政背著的劍應該就是長劍,否則不會拔了三次才拔出來。
根據出土文物,秦代的劍最長可以長達一米一,足有越王勾踐劍兩倍長。
然而,隨著馬鐙的發明和廣泛使用,騎兵時代的到來,劍的地位開始下降了,更適合劈砍的刀開始走向戰場,並成為重要兵器。這一點,從漢代就開始了,所以漢代的環首刀、唐代的橫刀、陌刀等開始受寵。
到唐宋時期,配劍基本上成了禮儀。從宋代以後,直到明清時期,武將都開始配刀了,這從當時的壁畫、繪畫等資料都能直觀看到。
另一方面,火器出現並大規模使用
三國時期出現火箭,宋代出現火炮,元代出現火銃,明代火器更是發達。從單發火箭到多發火箭,從單級火箭到多級火箭,從手雷到地雷、水雷,從單發火槍到連發火槍……明代火器之盛,很多人想像不到。
火器時代,冷兵器自然受到影響,所以戰場幾乎不用劍。唐宋時期的軍隊,士兵幾乎都要配備槍、弓箭、棍棒、長刀闊斧,但卻不會配備劍。
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寫水滸自然受到時代的影響。無論是宋元明,劍的地位都不如刀槍,甚至不如火炮。我們看水滸也會發現,水滸多次提到火槍、火箭、火炮,劍很少提及。
提到的幾位用劍武將,還有四五人是法師。真正用劍做兵器殺敵的,也就黃信、鮑旭寥寥數人而已。
綜合而言就一句話,水滸中很少有人用劍,是因為宋代以後劍地位下降,這和時代有關,是被戰爭淘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