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信用卡利率市場化再進一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銀行業內獲悉,央行近期下發《中國人民銀行關於推進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通知》,決定自2021年1月1日起,信用卡透支利率由發卡機構與持卡人自主協商確定,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限和下限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8月,民間借貸利率的保護上限「靴子」落地,彼時就有專家指出,持牌金融機構利率面臨很大的下調壓力,而信用卡利率下調會帶動整個持牌放貸機構體系的定價下行。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上市銀行財報、東吳證券視覺中國圖楊靖製圖
利率由機構與持卡人協商
2016年4月15日,央行發布《關於信用卡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取消此前統一規定的信用卡透支利率標準,實行透支利率上限、下限區間管理,上限為日利率萬分之五,下限為日利率萬分之五的0.7倍。彼時,央行有關負責人就表示,待時機成熟再全面實施市場定價。
時隔4年,2021年伊始,央行下發文件,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下限區間管理。
央行同時要求,發卡機構應通過本機構官方網站等渠道充分披露信用卡透支利率並及時更新,應在信用卡協議中以顯著方式提示信用卡透支利率和計結息方式,確保持卡人充分知悉並確認接受,披露信用卡透支利率時應以明顯方式展示年化利率,不得僅展示日利率,日還款額等。
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信用卡透支利率由發卡機構與持卡人自主協商確定,是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重要表現,與2020年10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修改建議稿)》中的精神一脈相承,彼時文件內容中就已表示,「商業銀行可與客戶自主協商確定存貸款利率」。
蘇筱芮指出,深化市場報價利率改革是金融工作的重要目標。近年來,隨著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工作的不斷推進,「影子銀行」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適時放開商業銀行貸款利率,一方面能夠提升銀行管理效率,改善商業銀行貸款質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填補「影子銀行」清理後帶來的需求缺口,是繼「堵偏門」之後「開正門」的體現。此次信用卡利率的放開,是在經濟「內循環為主、外循環賦能」的大背景下,通過消費升級切入需求側改革,能夠激發消費市場的更多活力。
信用卡利率會降低嗎?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8月,最高院調整民間借貸利率保護上限,由此前「以24%和36%為基準的兩線三區」調整為「一年期LPR的4倍」,民間借貸利率保護上限大幅降低,而這也引發市場關於持牌金融機構利率調整的討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當前銀行信用卡透支利率多數採取萬分之五的日息計算,即年化利率18.25%,超過目前民間借貸利率保護上限15.4%的標準。
蘇寧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此前撰文表示,調整後的民間借貸利率保護上限已經明顯低於不少持牌金融機構的利率定價水平,不難預計,民間借貸利率下調之後,持牌金融機構利率也會面臨很大的下調壓力。例如,日息萬分之五的信用卡分期利率定價上限將會下調。
他認為,信用卡分期利率是很多消費金融公司、小貸公司以及網際網路貸款產品的定價基準,信用卡分期利率下調,也會帶動整個持牌放貸機構體系的定價下行。
在蘇筱芮看來,儘管利率市場化是未來的大方向、大趨勢,但不可否認的是,利率市場化是否存在司法衝突在業內還是有較多爭議的。根據對2020年8月以來借貸糾紛案件的相關觀察,出現了一些「同案不同判」情形,這不利於商業銀行的定價管理。如何通過利率市場化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金融供給體系任重而道遠,建議從頂層制度方面釐清金融規制與司法權的邊界,由央行完善金融業重大法律法規。
近年來,隨著消費升級以及銀行業零售戰略的大力推進,我國信用卡經歷了一波黃金時代,無論是發卡量還是交易額都保持較快速度的增長。
Choice數據顯示,2020年9月末,我國信用卡發卡量由2008年末的1.42億張增加至7.66億張,增幅約440%;信用卡授信總額則由2008年末的0.98萬億元增至18.59萬億元。人均持卡量0.55張,卡均授信額度2.43萬元。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