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是怎麼回事?
小時候男孩子可能都有倚牆「倒立」的本事,也聽過他們天真的發問「吃進的飯菜會不會從嘴裡流出來呀?」慈祥的長輩總是笑著搖頭。不過確實存在吃進去的食物從胃裡又返回到食管的現象,這就叫胃食管反流。實際生活中,正常人飽餐後會打飽嗝、反胃,嬰兒喝奶後溢奶等,這些都是胃食管反流的現象,但都是偶爾或暫時的現象,不是疾病。
胃食管反流病,顧名思義,是指應向下傳導的胃內容物(有時甚至包括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到食管,引起燒心、反流、胸骨後疼痛及咽部異物感等不適症狀和(或)併發症的一種疾病。本病是消化系統的常見病與多發病。我國的發病率在2%~6.2%之間。1992年一項調查表明,北京、上海兩地的發病率為5.77%。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加之現代社會工作節奏快、工作壓力大,胃食管反流病的發病呈逐年上升趨勢。
哪些情況下容易得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動力障礙性疾病,存在酸或其他有害物質如單酸、胰酶等。正常情況下食管有防禦胃酸及十二指腸內容物侵襲的功能,包括抗反流屏障、食管廓清功能及食管黏膜組織的抵抗力。胃食管反流病的發病是抗反流防禦機制下降和反流物對食管黏膜攻擊作用的結果。食管下段和食管賁門連接區的「閘門」作用使食物不會反流,但如果「閘門」出了故障等,如某些原因就會使食管不能保持足夠的壓力,例如,服用一些藥物、吸菸等外部原因對食管功能造成影響,老年人食管壁肌肉鬆弛、彈性降低,食管下段和食管賁門連接區「閘門」作用「失靈」,也比較容易發生胃食管反流病。再如,胃腸功能有問題,食物消化不好,產生過多的氣體使胃內的壓力過高;孕婦腹中胎兒不斷長大、某種疾病使腹腔內生成過多腹水、腹部過度用力等均會引起腹腔壓力加大,推擠使得胃壓力增高。由此產生各種異常病態反應或損傷,就形成了胃食管反流病。一般人中有10%~20%存在胃食管反流現象,其中只有一部分會發展成胃食管反流病。
得胃食管反流病的人不少。40以上的人尤其容易得。隨著生活和工作節奏加快、壓力增大,得胃食管反流病的人數也顯著增多。該病可以長期存在並容易復發。
出現哪些信號有可能是得了胃食管反流病?
1.燒心
即胸骨後有溫熱、燒灼感,這是得胃食管反流病病人都存在的燒心感覺,通常發生在飯後1~2小時。吃得過飽、進食了辛辣刺激性食物,或飯後上身前屈、臥位、用力屏氣等都會使這種燒心的感覺加重。燒心的同時病人還可能感覺口中有酸、苦味。
2.胸痛
表現為前胸痛,可延伸到背、左肩臂、頸和下頜。一般發生在飯後1小時左右,當身體前曲、彎腰、下蹲、平臥或咳嗽時更容易發生。直立後或行走、喝水等能使其馬上緩解。胸痛與燒心、反酸、腹脹這些信號往往同時存在。
3.吞咽困難
這是一個時有時無的信號。
4.咽喉部不適
反流物可直接刺激咽喉部,出現咽喉部不適,常被誤診為「咽炎」。有「咽炎」總治不好,又找不到其他原因的病人要考慮是否得胃食管反流的可能。
5.咳嗽、哮喘
部分胃食管反流的病人合併有咳嗽、支氣管哮喘的信號,咳嗽多於夜間平臥時發生,表現為嗆咳,咳嗽、支氣管哮喘可能是反流物被誤吸入氣管,刺激氣管黏膜而誘發的。另外,反流物中含有細菌,吸入氣管也可能導致支氣管炎與肺炎的發生,引起咳嗽。有慢性氣管炎、哮喘或肺炎總治不好,又找不到其他原因的病人,要考慮是否得胃食管反流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