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靡歐洲王室卻難以打動康熙,竟成為「希特勒的秘密武器」

2021-02-08 中國糖果

本文來源:國家人文歷史,ID:gjrwls

巧克力,康熙眼中的「綽科拉」,魯迅口中的「朱古律」,老舍筆下的「朱鴣律」,這種在當時聽起來新鮮又高級的食品,在今天已經是居家旅行必備,累了餓了來一塊,開心憂傷來一塊,變著花樣誘惑著大眾味蕾。就在最近,瑞士一家巧克力公司宣布推出了「紅寶石」巧克力,這本不是什麼新鮮事,而是他們說這是時隔80年發明的新型產品。正當人們迷惑不已的時候,公司又出來敲黑板:「紅寶石」是繼黑巧克力、牛奶巧克力和白巧克力後的第四種巧克力。原來,巧克力的時尚圈也有基本款,認識他們,則要從一杯熱可可說起。

瑞士蘇黎世巧克力公司百樂嘉利寶發明的「紅寶石巧克力」,該公司研究這款巧克力已有 13年時間,用紅色的可可豆製作而成,口感濃鬱滑順帶有莓果香,這是繼黑巧克力、牛奶巧克力、白巧克力之後,80年來首次出現的新品種巧克力

 

如果今天有人把辣椒、玉米面混合在一杯熱巧克力裡,那他不是熱衷於黑暗料理就是在搞惡作劇。這種讓人難以想像的配搭,在幾世紀前曾是一杯難求的玉液瓊漿。

從公元前1100年在宏都拉斯人類遺址發現使用可可的痕跡算起來,已經有3000多年了。公元5世紀,瑪雅人把可可豆搗碎,混合水、辣椒和香料,來回傾倒出大量的泡沫。這就是巧克力最初的形態:一種又辣又苦的氣泡飲料。瑪雅人把製作這種飲料的可可豆看得極為珍貴,一般只能在宗教和結婚儀式中飲用。

這種飲料的正式走紅,是在公元15世紀。阿茲特克人在墨西哥建立了帝國,他們將這種混合了香草、辣椒和胭脂豆等香料的可可飲料稱為xocoatl,翻譯過來是「苦水」。當時阿茲特克帝國本土無法種植可可樹,可可豆全靠進口,珍稀到了一度被當作貨幣使用,一顆可可豆買一個玉米粽,5顆可以當作結婚信物,30顆買一隻兔子,100顆就可以買一個奴隸。這也使得「苦水」成為奢侈品,被奉為「液體黃金」,也作為「眾神的食物」常常出現在宗教儀式中。阿茲特克帝國的末代皇帝蒙特祖馬二世是當時這種迷之口味的最佳代言人,宮廷裡每天據說要消耗2000杯苦水,其中50杯是他本人享用的。

顯示阿茲特克人將可可飲料從高處傾倒進容器產生氣泡過程的繪畫

到了大航海時代,儘管我們將很多文明的傳播都歸功給了哥倫布,但很遺憾,他錯過了巧克力。1502年,哥倫布船隊遇到了阿茲特克的獨木舟隊,掠奪了包括可可豆在內的許多物品,卻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可以改變歷史的食物。1519年,另一位西班牙探險家科爾特斯登陸墨西哥灣,這一年正是阿茲特克預言中羽蛇神到來的時間,科爾特斯被當地人視為羽蛇神降臨,並接受了當地最高接待:在餐後飲用以金杯盛上的「苦水」。兩年後,劇情反轉,當年的羽蛇神搖身一變成為死神,科爾特斯徵服阿茲特克,蒙特祖瑪二世和他的最愛一起成為西班牙人的戰利品,走進歐洲王室。

 

 

「苦水」的西班牙首秀並不順利,1528年,科爾特斯將它進獻給國王,卻被嫌棄是「給豬喝的飲料」。聰明的西班牙人稍作改良,很快將其變成了上流人士的最愛。可可豆被磨成粉,口感更加細膩,糖和蜂蜜被加入抵消苦澀,這種更新過的熱飲被重新賦予了名字「巧克力」,並成為西班牙王室擁有近百年的獨享秘密。

此時的巧克力中還添加有其他香料,後來法國《百科全書》中記載,長期使用添加了類似於香草類的飲料,可能會導致胃痛。這也是為什麼一些未添加香草的巧克力被稱為「健康的巧克力」的原因。

1615年,西班牙國王腓力三世的女兒出嫁到奧地利,把巧克力的秘密帶出了西班牙宮廷。1660年西班牙公主瑪麗·特蕾莎出嫁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讓巧克力徹底在法國宮廷火了起來。酷愛巧克力的特蕾莎放話「只有巧克力和國王,才能喚起我的激情」,讓人們對這一神秘的宮廷飲料充滿好奇。特蕾莎帶了為她調製巧克力飲料的女僕一起出嫁,這名女僕為此在法國宮廷裡得到一個綽號「那莫力拉」,翻譯過來就是巧克力攪拌棒。

約 1714 年,銀質巧克力壺,壺身頂部插有配套使用的巧克力攪拌棒,現藏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特蕾莎每周三次在王宮招待客人時都用上巧克力飲料,路易十四乾脆頒布法令,禁止平民百姓食用巧克力。巧克力也隨之在歐洲王室間風靡起來,變成上層社會的奢侈品,直到後來可可豆產量增加,價格回落,才變成了平民食品。這期間,天主教對於飲用巧克力是否合理,一直有強烈的爭議。直到1662年,教皇亞歷山大七世宣布,巧克力飲料沒有破壞宗教齋戒,才使之迅速在歐洲各地立足。

1650年前後巧克力被傳入倫敦,查理二世時期,迅速傳播,當時英國普遍認為這是一種營養飲品。國王御醫在日記裡提到巧克力能夠緩解國王加冕禮後宿醉,強壯身體。1659年,一名倫敦居民在日記裡提到倫敦市面出現三種新飲料:咖啡、巧克力和茶。並且記有,巧克力「在每條街上都是叫人開心的飲料」。

油畫,《清晨的巧克力》,約 1775年,義大利,彼得羅·隆吉,現藏義大利威尼斯雷佐尼科宮。飲用巧克力傳入歐洲後,很快成為貴族流行的生活方式

查理二世的私人醫生亨利·斯達布在1662年專門寫過一本《來自印第安的甘露》來讚美巧克力。書中提到巧克力從西班牙和葡萄牙傳入義大利、法國、德國和英國,甚至遠及土耳其和波斯。1712年,巧克力重新回到了故鄉北美洲,僅用了短短十幾年,波士頓就豎立起色彩繽紛的巧克力廣告牌。

無限風光,沒有在中國得以複製。清朝康熙年間,羅馬教皇克萊芒十一世派遣使節鐸羅到中國傳教。當時傳教士飲用的一種被稱之為「chocolate」的褐色飲料,引起了清朝的關注,並被當作藥品,以「綽科拉」之名報告給了康熙。見多識廣又品遍名茶的中國皇帝對這種西洋飲料依舊提不起興趣,也就回復「知道了」三個字而已。

 

 

進入19世紀以後,巧克力終於風行全球,並發生了形態上的重大變革。1847年以前,巧克力一直都是以液態存在。人們作長途旅行時,甚至隨身攜帶全套調製器具,以備沿途使用。歌德1797年旅行去瑞士時,就是帶著全套巧克力用具上路的。

託工業革命的福,巧克力才演變成為今天可以隨身、隨時、隨地享用的塊狀。

1828年,荷蘭化學家範·霍騰發明了一種可可壓榨機,將可可脂分離出來。

1847年,英國甜點師約瑟夫·福萊在巧克力飲料中創造性地加入了可可脂,生產出第一條可以咀嚼的巧克力塊。瑞士巧克力商人丹尼爾·彼得1857年想到了製作牛奶巧克力的點子,但是由於無法除掉牛奶中的水分屢次失敗。後來他加入了雀巢公司,利用雀巢的幹奶粉和煉乳,1876年成功推出了牛奶巧克力,在當時被命名為「華貴的彼得」,雀巢也因此名聲大噪。

繪畫,表現 1884 年,英國布里斯托製作巧克力的工廠

此後,製造商們繼續在改進巧克力的口感上費盡心思。瑞士人魯道夫·蓮發明了巧克力精煉機,使巧克力變得潤滑、有光澤,還減少了酸味。世界上第一塊入口即溶的巧克力就此誕生,取自魯道夫·蓮的名字,命名「瑞士蓮」,今天已是最為知名的巧克力品牌之一。在20世紀,「巧克力」一詞的範圍擴展到一系列人們買得起的巧克力糖果,這些糖果中添加的糖和添加劑比可可豆成分更多。食用巧克力成為一種流行在社會精英階層的備受歡迎的生活習慣。

1936年2月12日,情人節的前兩天,日本神戶,來自俄羅斯的莫洛佐夫糖果公司在一個英語讀物上刊登廣告:「將莫洛佐夫的精美盒裝巧克力作為情人節禮物,送給你的愛侶。」成為世界上第一張情人節巧克力廣告。日後,情人節這一天要送巧克力就漸漸變得約定俗成起來,堪稱是史上最偉大的營銷案例之一。

 

1972年2月25日,周恩來舉辦文藝晚會招待美國總統尼克森。中央芭蕾舞團演出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演出結束後,周恩來問芭蕾舞演員:「你工資多少?」「42元。」「這麼少,有補貼嗎?」「每個月12元。」

當時國家隊運動員比賽時每月可以吃到八九十塊錢,周恩來一考量,芭蕾舞演員體力消耗不亞於運動員,且十幾二十歲都正在長身體,營養是個大問題。但當時看來暫時也不能加工資,周恩來對時任副總理李先念說:「這些跳舞孩子生活很艱苦,我想給他們每個人加兩塊巧克力,怎麼樣?」「我完全擁護。」「有你的支持,我的膽子就壯了,這件事就這麼定了。」不幾天,兩塊巧克力的事情真的落實了。在當時,巧克力在中國還是個稀罕物,周恩來這一決定,想必讓演員們欣慰不少。

巧克力被用作「能量輸出」,最早出現在戰場上。兩次世界大戰,是巧克力生產的黃金時期。一戰期間,美國陸軍軍需團委託巧克力生產商生產20到40磅的巧克力塊,運到戰場的基地,再切成小片,分發給在歐洲作戰的美國士兵。

美國士兵和女孩在一起親密地分享著巧克力

想必是初次投入受到了一致好評,1937年4月,距離美國全面加入二戰還有幾年的時間,美國陸軍軍需部門就派遣保羅·洛根上校去拜訪當時美國最大的巧克力生產商好時公司,提出生產軍用巧克力的要求。洛根轉達了軍方的4點要求:重量為112克,含高熱量,能耐高溫,「口感比煮熟的土豆略好即可」。也就是說,需要的是一種能量強大,但不那麼好吃的特製巧克力。

3個月後,好時公司生產出了第一批9萬條巧克力棒,這些巧克力棒被美軍在菲律賓、巴拿馬和德克薩斯邊境等地進行試用,結果取得巨大成功。這種巧克力棒可以替代飯食,3條就能提供1800卡路裡的熱量。一天只要吃3至4條,就可以滿足士兵正常的體力消耗。為了達到「耐高溫」的標準,生產方想出了在巧克力棒中摻入一定比例的玉米粉或燕麥粉的點子,在美洲或歐洲的夏天,巧克力棒也不會融化。但摻入這些成分會嚴重影響巧克力的口感,這恰巧又滿足了「口感比煮熟的土豆略好」。這種粗糙的巧克力很容易對士兵的腸道產生影響,牙齒不好的士兵很難食用,牙口好的人也常常需要先用刀切片,然後才能吃下去。以至於一些士兵將這種巧克力棒戲稱為「希特勒的秘密武器」。

1937年引入的美軍D-口糧,由美國軍需官保羅·洛根向好時公司訂製,也因此被稱為「洛根棒」(左圖)二戰中美國陸軍引入的 K- 口糧,一份完整的 K 口糧包含早餐、正餐、晚餐,圖為正餐,其中就包含餅乾、香菸、火柴、巧克力、罐頭等 (右圖)

 

 

享譽世界的宋氏三姐妹,常被認為大姐愛財,二姐愛國,小妹愛權,其實,她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喜好,就是巧克力。

宋靄齡一直記得5歲開學那天的情景,父親送她去上海中西女校念書,她的右口袋裝著一小盒黃油硬糖,左口袋裝著巧克力。用這兩口袋糖,小靄齡「收買」了學校裡的老師和同學,成為最受歡迎的孩子。

「保衛中國同盟」中央委員鄧文釗之子鄧廣殷在《我家與宋慶齡事業的情緣》裡回憶道,有著國外生活和留學經歷的宋慶齡,特別喜歡吃巧克力,吉百利巧克力、瑞士巧克力,特別是稍帶點苦味的巧克力她都喜歡。鄧廣殷和他在瑞士讀書的女兒都買過很多巧克力給宋慶齡,每次收到,宋慶齡還會分一些給朋友。

1928年,為了爭取宋慶齡對蔣介石的支持,司徒雷登前往柏林,知道她對巧克力有嗜好,所以帶了一大盒最好的巧克力。1975年宋慶齡在給愛潑斯坦的信中還寫道:「我不介意粗茶淡飯,一塊巧克力就能有助於提振精神。」

1942年,美國友人送給宋美齡一盒巧克力,宋美齡給張學良寄去一半,並寫信給他,告訴他一定吃完。到臺灣後,她有兩個大號冰箱,專門有人看護,當時巧克力還很稀罕,經常有人當作禮物送過來。宋美齡本身是十分注重保養和在乎體重的,巧克力被她珍藏在冰箱裡放了幾年都沒動過,好多時候都已經黏成一團了才捨得送人。有一次,還手把手地教蔣友柏他們一群小孩子做巧克力。許多年後,鍾愛巧克力的三姐妹因為各自的選擇和歸宿漸行漸遠,不知她們還會不會記得,靄齡拿著母親半個月的工資去買了一盒高級的法國巧克力分給弟弟妹妹卻被父親教訓的場景。這戒不掉的甜蜜,比起家國情愁,或許是更加讓人難捨難分吧。

託爾斯泰說:「憂來無方,窗外下雨,坐沙發,吃巧克力,讀狄更斯,心情又會好起來,和世界妥協。」苦澀與甜蜜,用它微妙的化學反應,在舌尖上打造著生活的儀式感。

2018中國糖果零食展廈門展預告

時間:2018年4月26-28日

展館:C1、C2號館

地點:廈門國際會展中心

預計展會規模:15000平米,260家展商

展品類型:卡通食品 糕餅 進口食品 零食

預計觀眾:20000餘人次

《中國糖果》讀者交流群已建立
想入群可加中國糖果編輯微信號:zyc19930318
添加時需註明「公司+姓名

相關焦點

  • 風尚 | 巧克力:風靡歐洲王室卻難以打動康熙,竟成為「希特勒的秘密武器」
    兩年後,劇情反轉,當年的羽蛇神搖身一變成為死神,科爾特斯徵服阿茲特克,蒙特祖瑪二世和他的最愛一起成為西班牙人的戰利品,走進歐洲王室。  「苦水」的西班牙首秀並不順利,1528年,科爾特斯將它進獻給國王,卻被嫌棄是「給豬喝的飲料」。聰明的西班牙人稍作改良,很快將其變成了上流人士的最愛。
  • 女王的母親伊莉莎白王太后,希特勒:整個歐洲最令我畏懼的女人!
    這位王太后曾經並不想加入英國王室,所以,在被介紹和亞伯特王子(她後來的丈夫,喬治六世)見面時,她明確地拒絕了,因為她想自由地生活。在英國王室中,長子和次子的待遇是非常不一樣的,長子由於要繼承王位,所以從很小的時候就要接受一系列的專業教育,而次子則會非常輕鬆。亞伯特王子也是這樣,他根本沒有接受過專門的訓練,就突然被推上了歷史的舞臺。
  • 揭秘希特勒另一面:幫助中國抗日!
    中國人對他的這種關心和給以他人間真情的溫暖,竟使他孤獨的內心深受震撼和極為感動,因此,他對中國人有一種親切感,他嚮往中國,對中國情有獨鍾,這種深深的中國情結一直存在他的心中。之後,他爬上寶座執掌德國大權,便用一種特殊的行事方式,回報了當初中國家庭給他的無私幫助。在1937年——1941年期間,希特勒的德國政府曾通過各種方式幫助中國的抗日戰爭,一直到1941年德蘇爆發大戰後才中斷。
  • 10年前她嫁給比利時王子,成為歐洲王室第一位中國王妃,如今怎樣
    其實這樣的事早就已經不稀奇了,中國就曾有一位女孩兒嫁入歐洲王室,成為比利時查爾斯王子的王妃,這也算是一段傳奇故事。那麼,這位女孩兒是如何嫁入王室的呢?她如今又過得又怎樣呢?中國女孩歐洲留學邂逅王子這位加入歐洲王室的第一位中國王妃名叫李然,出生在中國廣東,是一位純純的中國女孩,從小在中國長大。小時候的李然就特別熱愛讀書,熱愛學習,憑藉著優異的成績,她也考入了理想的大學。而除卻成績優秀以外,她在其他方面的表現也很優秀。
  • 歐洲王室的任性和惆悵,是什麼讓歐洲王室存續千年
    他當國王,就是跟歐洲的著名美女「瑪戈王后」有關。這兩人是彼此不鍾情的,他們當然都有所愛,但愛的都不是對方。結婚時,亨利四世的嶽母凱薩琳·德·美第奇王后還策劃了一場陰謀,歐洲歷史成為「聖巴託洛繆慘案」.英國的王室還是外來的,1066 年,法國諾曼第公爵威廉一世徵服了英格蘭,成為英格蘭國王,從此之後,英格蘭一直被這個王室統治。這個王室還統治著他們的根據地法國。這個王室跟英格蘭的封建領主們的關係經常很緊張。國王求封建領主們的時候,只能限制自己的權利。
  • 從希特勒上臺到閃擊波蘭,全球規模最大的戰爭,二戰是如何開始的
    同年晚些時候,希特勒加入了該黨。在一次黨的大變動中,希特勒一反其早期的晦暗,表現出了一個具有邪惡的魅力和催眠才能的政治家的本色。他很快就控制了這個曾經備受爭議的小社團,並將其轉變成為「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NSDAP,即納粹黨)。此後10年,他利用該黨建立起了他的權力基地,並最終登上了德國獨裁者的寶座。
  • 90後亞裔打工女孩一步登天,成為歐洲最富有王室的王子妃
    魯曉芙,財經作家,旅居歐洲,以荷比盧為基地,從事全歐洲投資併購業務。 中國經濟已經國際化了,不了解歐洲,有時候,你就不了解中國。 她的樂觀和堅強,讓摩納哥王子Louis Ducruet也成為更好的男人,嫁入王室,成為傳奇王妃葛麗絲凱莉(Grace Patricia Kelly)外孫媳婦。 而摩納哥王室,被稱為世界上最富有的王室,遠遠比英國王室和荷蘭王室、瑞典王室等更加富有。
  • 強大如拿破崙,野心如希特勒,為什麼沒能統一歐洲?
    歐洲這片還算廣袤的土地,生活著各式各樣的人種,但縱觀歷史,似乎他們從來沒能完成統一,這是為什麼?雖然面積僅有0.44平方公裡的梵蒂岡,但也能成為一個國家,坐落於義大利國內成為「國中國」。歐洲也不乏有類似梵蒂岡的袖珍國家,而且在歐洲歷史上似乎也沒有一個「大一統」的時期,這是為什麼?是什麼讓歐洲沒有走向統一?
  • 將梅根比作希特勒!英國作家揭秘王室醜聞,民眾直呼:意想不到
    將梅根比作希特勒!英國作家揭秘王室醜聞,民眾直呼:意想不到 自從梅根嫁入英國王室以來一直備受爭議,好萊塢出身的梅根很難融入英國貴族的生活,經常因為不符合王室規定的言行而遭到抨擊。最終愛妻心切的哈裡選擇和梅根一起退出王室,放棄貴族身份。
  • 《紅色警戒》的世界:沒有希特勒 二戰死了1億人|遊民專欄
    答案也許要追溯到二戰期間、美國政府進行的一次秘密實驗上,而主導這次試驗的人在今天家喻戶曉:他就是愛因斯坦。在現實中,這位猶太人創立了相對論,並提出了著名的質能轉換方程E=MC2,以這一理論為基礎,美國在二戰中製造出了空前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原子彈。但在《紅色警戒》的位面,愛因斯坦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在《紅色警戒》1-3代中,愛因斯坦都是盟軍的靈魂人物。
  • 拿破崙、希特勒,為何一個能成為英雄,另一個成為了惡魔?
    拿破崙的行為促進了歐洲的文明與進步,而希特勒的侵略給歐洲乃至世界帶去的只有殺戮與鮮血。自神聖羅馬帝國分裂以後,無數雄主都想統一歐洲,而拿破崙和希特勒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從各個方面說,二人有著驚人的巧合,最著名就是129年相差:拿破崙於1804年執政,希特勒於1933年上臺,時隔129年。
  • 希特勒的神秘妄想,剽竊亞特蘭蒂斯神話,肆意妄為改造德意志歷史
    為了證明「亞特蘭蒂斯遺民—雅利安人」並非希特勒編造的故事, 希姆萊向希特勒提議派遣了許多的探險隊前往世界各地搜尋證據。 實際上德國人沉沒神話故事由來已久,關於「狼人」的故事在德國風靡四百年經久不衰。
  • 20年前,她成為歐洲王室首位黑人王妃,43歲生王子比梅根低調
    平民女孩嫁入王室一直都不稀奇,像廣東女孩李然嫁給比利時王子,像文雅麗嫁入丹麥王室等等。但是這些女孩的經歷其實不如今天講的這位黑人王妃那麼傳奇,在20年前,她嫁入歐洲王室,成為歷史上歐洲王室首位黑人王妃,她就是安吉拉·吉塞拉·布朗。
  • 【揭秘】孔祥熙密會希特勒內幕
    孔祥熙與希特勒的秘密會晤究竟談了什麼?中德之間達成的「以貨易貨」協議是怎樣的一種合作?中德互換的貨物又是什麼?國民政府與納粹德國曾經的友好關係又是如何破裂的?本期節目,小編為您講述:孔祥熙密會希特勒內幕。
  • 狗年說狗 | 愛狗狂魔在皇家:昔日狩獵助手如何榮膺王室成員?
    歐洲王室重視狩獵的傳統,帶來了一個有趣的副作用,那就是使狗這種最好的狩獵助手,早早就進入了歐洲王室,伴隨著那些帝王將相,一起留在了歷史的記錄之中……  也許是中世紀人們生活普遍艱辛,王室家也沒餘糧的緣故,在文藝復興之前,似乎很少有後世那種將狗當寵物豢養的記載,即便是王室,也更多地只會將狗作為一種狩獵用家畜看待。
  • 美國制裁伊朗,為何歐洲3個老牌帝國反對,未來伊朗能否變化?
    因為歐洲英國、德國和法國都需要石油,而伊朗當地很先進,離歐洲也近,開採後的石油直接賣到歐洲。 二戰時,形勢發生了變化。因為二戰時參戰國既要出兵又要打仗,面對這種情況,老巴列維選擇中立。但雖然中立,老巴列維與德國關係卻非常好,為什麼呢?
  • 二戰十大著名女間諜:希特勒是被她出賣的
    直到二戰結束,希特勒都不知道自己被最鍾愛的「納粹女影星」出賣了。奧爾加·契訶夫娃生於俄高加索地區,移民德國後,以每年8部的數量接拍電影,成為眾多德國人心中的偶像,其中包括阿道夫·希特勒。  據《泰晤士報》報導,1920年,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侄女奧爾加·契訶夫娃來到德國柏林,隨後成了一名風靡全德國的電影明星,還是納粹元首希特勒最喜愛的女明星之一。
  • 完結 | 希特勒死了,但納粹還沒有
    希特勒臨死前將爛攤子交待下去的殘餘政府,很快被盟軍全員逮捕,之後送到紐倫堡的國際軍事法庭審判,他們垂頭喪氣地坐在被告席上,與曾經在第三帝國中心操控大局的樣子判若兩人,戈林、赫斯、凱特爾、施特萊徹……這些在納粹黨核心響噹噹的名字,如今都被掛上了戰犯的標籤,難以想像,就是這些人層層下達了一場場慘絕人寰的侵略命令,他們頹唐的臉上看不出任何殘忍的痕跡,讓人不太敢相信他們枯槁的雙手浸透著無數人的鮮血
  • 人物 北歐王室平民化,吹響灰姑娘集結號
  • 拿破崙和希特勒明明都想統一歐洲,為何一個是法西斯一個是英雄?
    拿破崙和希特勒有很多不同點,拿破崙只是在歐洲發動戰爭,希特勒不止是在歐洲發動戰爭,而是妄想霸佔全世界。 拿破崙對歐洲的封建統治是一種破壞,這種破壞加速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拿破崙制定了《法國民法典》,成為大陸法系形成的標誌,這部也被稱為拿破崙法典的法律,對歐洲資產階級的發展有著很大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