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廣大讀者分享至朋友圈。
巧克力,康熙眼中的「綽科拉」,魯迅口中的「朱古律」,老舍筆下的「朱鴣律」,這種在當時聽起來新鮮又高級的食品,在今天已經是居家旅行必備,累了餓了來一塊,開心憂傷來一塊,變著花樣誘惑著大眾味蕾。就在最近,瑞士一家巧克力公司宣布推出了「紅寶石」巧克力,這本不是什麼新鮮事,而是他們說這是時隔80年發明的新型產品。正當人們迷惑不已的時候,公司又出來敲黑板:「紅寶石」是繼黑巧克力、牛奶巧克力和白巧克力後的第四種巧克力。原來,巧克力的時尚圈也有基本款,認識他們,則要從一杯熱可可說起。
瑞士蘇黎世巧克力公司百樂嘉利寶發明的「紅寶石巧克力」,該公司研究這款巧克力已有 13年時間,用紅色的可可豆製作而成,口感濃鬱滑順帶有莓果香,這是繼黑巧克力、牛奶巧克力、白巧克力之後,80年來首次出現的新品種巧克力
如果今天有人把辣椒、玉米面混合在一杯熱巧克力裡,那他不是熱衷於黑暗料理就是在搞惡作劇。這種讓人難以想像的配搭,在幾世紀前曾是一杯難求的玉液瓊漿。
從公元前1100年在宏都拉斯人類遺址發現使用可可的痕跡算起來,已經有3000多年了。公元5世紀,瑪雅人把可可豆搗碎,混合水、辣椒和香料,來回傾倒出大量的泡沫。這就是巧克力最初的形態:一種又辣又苦的氣泡飲料。瑪雅人把製作這種飲料的可可豆看得極為珍貴,一般只能在宗教和結婚儀式中飲用。
這種飲料的正式走紅,是在公元15世紀。阿茲特克人在墨西哥建立了帝國,他們將這種混合了香草、辣椒和胭脂豆等香料的可可飲料稱為xocoatl,翻譯過來是「苦水」。當時阿茲特克帝國本土無法種植可可樹,可可豆全靠進口,珍稀到了一度被當作貨幣使用,一顆可可豆買一個玉米粽,5顆可以當作結婚信物,30顆買一隻兔子,100顆就可以買一個奴隸。這也使得「苦水」成為奢侈品,被奉為「液體黃金」,也作為「眾神的食物」常常出現在宗教儀式中。阿茲特克帝國的末代皇帝蒙特祖馬二世是當時這種迷之口味的最佳代言人,宮廷裡每天據說要消耗2000杯苦水,其中50杯是他本人享用的。
顯示阿茲特克人將可可飲料從高處傾倒進容器產生氣泡過程的繪畫
到了大航海時代,儘管我們將很多文明的傳播都歸功給了哥倫布,但很遺憾,他錯過了巧克力。1502年,哥倫布船隊遇到了阿茲特克的獨木舟隊,掠奪了包括可可豆在內的許多物品,卻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可以改變歷史的食物。1519年,另一位西班牙探險家科爾特斯登陸墨西哥灣,這一年正是阿茲特克預言中羽蛇神到來的時間,科爾特斯被當地人視為羽蛇神降臨,並接受了當地最高接待:在餐後飲用以金杯盛上的「苦水」。兩年後,劇情反轉,當年的羽蛇神搖身一變成為死神,科爾特斯徵服阿茲特克,蒙特祖瑪二世和他的最愛一起成為西班牙人的戰利品,走進歐洲王室。
「苦水」的西班牙首秀並不順利,1528年,科爾特斯將它進獻給國王,卻被嫌棄是「給豬喝的飲料」。聰明的西班牙人稍作改良,很快將其變成了上流人士的最愛。可可豆被磨成粉,口感更加細膩,糖和蜂蜜被加入抵消苦澀,這種更新過的熱飲被重新賦予了名字「巧克力」,並成為西班牙王室擁有近百年的獨享秘密。
此時的巧克力中還添加有其他香料,後來法國《百科全書》中記載,長期使用添加了類似於香草類的飲料,可能會導致胃痛。這也是為什麼一些未添加香草的巧克力被稱為「健康的巧克力」的原因。
1615年,西班牙國王腓力三世的女兒出嫁到奧地利,把巧克力的秘密帶出了西班牙宮廷。1660年西班牙公主瑪麗·特蕾莎出嫁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讓巧克力徹底在法國宮廷火了起來。酷愛巧克力的特蕾莎放話「只有巧克力和國王,才能喚起我的激情」,讓人們對這一神秘的宮廷飲料充滿好奇。特蕾莎帶了為她調製巧克力飲料的女僕一起出嫁,這名女僕為此在法國宮廷裡得到一個綽號「那莫力拉」,翻譯過來就是巧克力攪拌棒。
約 1714 年,銀質巧克力壺,壺身頂部插有配套使用的巧克力攪拌棒,現藏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特蕾莎每周三次在王宮招待客人時都用上巧克力飲料,路易十四乾脆頒布法令,禁止平民百姓食用巧克力。巧克力也隨之在歐洲王室間風靡起來,變成上層社會的奢侈品,直到後來可可豆產量增加,價格回落,才變成了平民食品。這期間,天主教對於飲用巧克力是否合理,一直有強烈的爭議。直到1662年,教皇亞歷山大七世宣布,巧克力飲料沒有破壞宗教齋戒,才使之迅速在歐洲各地立足。
1650年前後巧克力被傳入倫敦,查理二世時期,迅速傳播,當時英國普遍認為這是一種營養飲品。國王御醫在日記裡提到巧克力能夠緩解國王加冕禮後宿醉,強壯身體。1659年,一名倫敦居民在日記裡提到倫敦市面出現三種新飲料:咖啡、巧克力和茶。並且記有,巧克力「在每條街上都是叫人開心的飲料」。
油畫,《清晨的巧克力》,約 1775年,義大利,彼得羅·隆吉,現藏義大利威尼斯雷佐尼科宮。飲用巧克力傳入歐洲後,很快成為貴族流行的生活方式
查理二世的私人醫生亨利·斯達布在1662年專門寫過一本《來自印第安的甘露》來讚美巧克力。書中提到巧克力從西班牙和葡萄牙傳入義大利、法國、德國和英國,甚至遠及土耳其和波斯。1712年,巧克力重新回到了故鄉北美洲,僅用了短短十幾年,波士頓就豎立起色彩繽紛的巧克力廣告牌。
無限風光,沒有在中國得以複製。清朝康熙年間,羅馬教皇克萊芒十一世派遣使節鐸羅到中國傳教。當時傳教士飲用的一種被稱之為「chocolate」的褐色飲料,引起了清朝的關注,並被當作藥品,以「綽科拉」之名報告給了康熙。見多識廣又品遍名茶的中國皇帝對這種西洋飲料依舊提不起興趣,也就回復「知道了」三個字而已。
進入19世紀以後,巧克力終於風行全球,並發生了形態上的重大變革。1847年以前,巧克力一直都是以液態存在。人們作長途旅行時,甚至隨身攜帶全套調製器具,以備沿途使用。歌德1797年旅行去瑞士時,就是帶著全套巧克力用具上路的。
託工業革命的福,巧克力才演變成為今天可以隨身、隨時、隨地享用的塊狀。
1828年,荷蘭化學家範·霍騰發明了一種可可壓榨機,將可可脂分離出來。
1847年,英國甜點師約瑟夫·福萊在巧克力飲料中創造性地加入了可可脂,生產出第一條可以咀嚼的巧克力塊。瑞士巧克力商人丹尼爾·彼得1857年想到了製作牛奶巧克力的點子,但是由於無法除掉牛奶中的水分屢次失敗。後來他加入了雀巢公司,利用雀巢的幹奶粉和煉乳,1876年成功推出了牛奶巧克力,在當時被命名為「華貴的彼得」,雀巢也因此名聲大噪。
繪畫,表現 1884 年,英國布里斯托製作巧克力的工廠
此後,製造商們繼續在改進巧克力的口感上費盡心思。瑞士人魯道夫·蓮發明了巧克力精煉機,使巧克力變得潤滑、有光澤,還減少了酸味。世界上第一塊入口即溶的巧克力就此誕生,取自魯道夫·蓮的名字,命名「瑞士蓮」,今天已是最為知名的巧克力品牌之一。在20世紀,「巧克力」一詞的範圍擴展到一系列人們買得起的巧克力糖果,這些糖果中添加的糖和添加劑比可可豆成分更多。食用巧克力成為一種流行在社會精英階層的備受歡迎的生活習慣。
1936年2月12日,情人節的前兩天,日本神戶,來自俄羅斯的莫洛佐夫糖果公司在一個英語讀物上刊登廣告:「將莫洛佐夫的精美盒裝巧克力作為情人節禮物,送給你的愛侶。」成為世界上第一張情人節巧克力廣告。日後,情人節這一天要送巧克力就漸漸變得約定俗成起來,堪稱是史上最偉大的營銷案例之一。
1972年2月25日,周恩來舉辦文藝晚會招待美國總統尼克森。中央芭蕾舞團演出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演出結束後,周恩來問芭蕾舞演員:「你工資多少?」「42元。」「這麼少,有補貼嗎?」「每個月12元。」
當時國家隊運動員比賽時每月可以吃到八九十塊錢,周恩來一考量,芭蕾舞演員體力消耗不亞於運動員,且十幾二十歲都正在長身體,營養是個大問題。但當時看來暫時也不能加工資,周恩來對時任副總理李先念說:「這些跳舞孩子生活很艱苦,我想給他們每個人加兩塊巧克力,怎麼樣?」「我完全擁護。」「有你的支持,我的膽子就壯了,這件事就這麼定了。」不幾天,兩塊巧克力的事情真的落實了。在當時,巧克力在中國還是個稀罕物,周恩來這一決定,想必讓演員們欣慰不少。
巧克力被用作「能量輸出」,最早出現在戰場上。兩次世界大戰,是巧克力生產的黃金時期。一戰期間,美國陸軍軍需團委託巧克力生產商生產20到40磅的巧克力塊,運到戰場的基地,再切成小片,分發給在歐洲作戰的美國士兵。
美國士兵和女孩在一起親密地分享著巧克力
想必是初次投入受到了一致好評,1937年4月,距離美國全面加入二戰還有幾年的時間,美國陸軍軍需部門就派遣保羅·洛根上校去拜訪當時美國最大的巧克力生產商好時公司,提出生產軍用巧克力的要求。洛根轉達了軍方的4點要求:重量為112克,含高熱量,能耐高溫,「口感比煮熟的土豆略好即可」。也就是說,需要的是一種能量強大,但不那麼好吃的特製巧克力。
3個月後,好時公司生產出了第一批9萬條巧克力棒,這些巧克力棒被美軍在菲律賓、巴拿馬和德克薩斯邊境等地進行試用,結果取得巨大成功。這種巧克力棒可以替代飯食,3條就能提供1800卡路裡的熱量。一天只要吃3至4條,就可以滿足士兵正常的體力消耗。為了達到「耐高溫」的標準,生產方想出了在巧克力棒中摻入一定比例的玉米粉或燕麥粉的點子,在美洲或歐洲的夏天,巧克力棒也不會融化。但摻入這些成分會嚴重影響巧克力的口感,這恰巧又滿足了「口感比煮熟的土豆略好」。這種粗糙的巧克力很容易對士兵的腸道產生影響,牙齒不好的士兵很難食用,牙口好的人也常常需要先用刀切片,然後才能吃下去。以至於一些士兵將這種巧克力棒戲稱為「希特勒的秘密武器」。
1937年引入的美軍D-口糧,由美國軍需官保羅·洛根向好時公司訂製,也因此被稱為「洛根棒」(左圖)二戰中美國陸軍引入的 K- 口糧,一份完整的 K 口糧包含早餐、正餐、晚餐,圖為正餐,其中就包含餅乾、香菸、火柴、巧克力、罐頭等 (右圖)
享譽世界的宋氏三姐妹,常被認為大姐愛財,二姐愛國,小妹愛權,其實,她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喜好,就是巧克力。
宋靄齡一直記得5歲開學那天的情景,父親送她去上海中西女校念書,她的右口袋裝著一小盒黃油硬糖,左口袋裝著巧克力。用這兩口袋糖,小靄齡「收買」了學校裡的老師和同學,成為最受歡迎的孩子。
「保衛中國同盟」中央委員鄧文釗之子鄧廣殷在《我家與宋慶齡事業的情緣》裡回憶道,有著國外生活和留學經歷的宋慶齡,特別喜歡吃巧克力,吉百利巧克力、瑞士巧克力,特別是稍帶點苦味的巧克力她都喜歡。鄧廣殷和他在瑞士讀書的女兒都買過很多巧克力給宋慶齡,每次收到,宋慶齡還會分一些給朋友。
1928年,為了爭取宋慶齡對蔣介石的支持,司徒雷登前往柏林,知道她對巧克力有嗜好,所以帶了一大盒最好的巧克力。1975年宋慶齡在給愛潑斯坦的信中還寫道:「我不介意粗茶淡飯,一塊巧克力就能有助於提振精神。」
1942年,美國友人送給宋美齡一盒巧克力,宋美齡給張學良寄去一半,並寫信給他,告訴他一定吃完。到臺灣後,她有兩個大號冰箱,專門有人看護,當時巧克力還很稀罕,經常有人當作禮物送過來。宋美齡本身是十分注重保養和在乎體重的,巧克力被她珍藏在冰箱裡放了幾年都沒動過,好多時候都已經黏成一團了才捨得送人。有一次,還手把手地教蔣友柏他們一群小孩子做巧克力。許多年後,鍾愛巧克力的三姐妹因為各自的選擇和歸宿漸行漸遠,不知她們還會不會記得,靄齡拿著母親半個月的工資去買了一盒高級的法國巧克力分給弟弟妹妹卻被父親教訓的場景。這戒不掉的甜蜜,比起家國情愁,或許是更加讓人難捨難分吧。
託爾斯泰說:「憂來無方,窗外下雨,坐沙發,吃巧克力,讀狄更斯,心情又會好起來,和世界妥協。」苦澀與甜蜜,用它微妙的化學反應,在舌尖上打造著生活的儀式感。
(參考資料:《巧克力:伴芬芳而來》《巧克力為何成了歐洲特產》《漫談巧克力:巧克力在歐洲由王宮推廣到民間》)
註:未經版權方允許,請勿轉載、抓取。
本文為大魚號獨家稿件,未經大魚號許可禁止轉載
女真兩年滅亡北宋,南宋卻為何能抵抗100年?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圖志 | 什麼是中國?從6500萬年前說起
世界上本沒有中國,是中國人創造了中國。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歷史課本上秦始皇、諸葛亮、唐玄宗原來全是同一個人,今天見到的帝王畫像有幾分可信?
在傳媒不發達的時代,帝王,這個最神秘的政治人物往往自帶附魅功能。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點擊圖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