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精彩節目回顧 ]
以下文字內容為音頻節選
更多精彩內容
歡迎點擊音頻收聽!
播講:郭煒
節目編輯:張欣哲 程涵
小劇場配音:田洋 陳光
說起巧克力,大家都知道這是西方傳進來的食品,而它第一次進入中國宮廷的時候,是以湯藥的形式呈現給康熙皇帝的!有人說了,那不就是熱巧麼?還真不是。說起來,這巧克力最原始的配方,那可是比湯藥還要難喝呢,那它為什麼還會那麼受歡迎呢?
說到巧克力,就不得不提到裡面的精華成分——可可。而可可這樣東西,人類已經使用了3000多年了。公元5世紀,神秘的瑪雅人開始用可可豆製造黑暗料理。他們把可可豆搗碎,加上水、辣椒和香料,然後像現在的調酒師一樣,反覆搖晃,直到出現大量的泡沫。您想想吧,這杯灰褐色帶氣泡的飲料,有可可的苦味、辣椒的刺激、還有一堆不知名香料的香氣,給您您敢喝麼?可是在當時,如果有瑪雅人遞給朋友一杯這樣的飲料,他就是梗著脖子也得往下咽,為什麼啊?這種飲料可不是平平常常的東西,由於瑪雅人把可可豆看得極為珍貴,這種黑暗飲料,只能在宗教儀式和結婚典禮上飲用。您在當時要是能喝上這飲料,那算是趕上好事啦。
不過這種飲料的正式爆紅,是在公元15世紀。當時阿茲特克人在墨西哥建立了帝國,他們吸收了部分瑪雅文明,也將瑪雅人這種混合了香草、辣椒和胭脂豆等香料的可可飲料繼承了下來,他們把這種飲料稱為「苦水」。可是當時阿茲特克帝國本土無法種植可可樹,可可豆只能依賴進口。所以帝國把這種「苦水」當做了貴族的標誌,成為了人們炫富的標配。雖然您可能覺得這種飲料貴的要命,還不好喝。但是,還真有好這口兒的:阿茲特克帝國的末代皇帝蒙特祖馬二世,就極度迷戀這種重口味,有多迷戀呢?當時宮廷裡每天據說要消耗2000杯苦水,這其中50杯是他本人享用的。
蒙特祖馬二世這麼一作,真的就作出事兒了。1519年,西班牙探險家科爾特斯登陸墨西哥灣。好巧不巧,這一年正是阿茲特克預言中的羽蛇神到來的時間。所以帝國上下都以為這穿著打扮大有不同的科爾特斯,是從天而降的羽蛇神。於是科爾特斯腳都沒站穩,就給拉到了皇宮,先給灌了一肚子苦水……兩年後,這喝苦水喝美了的科爾特斯,帶著軍隊捲土重來,徵服了阿茲特克帝國,蒙特祖瑪二世和他最愛的苦水,也一起成為了西班牙人的戰利品。
1528年,科爾特斯把從帝國裡搜羅來的苦水進獻給西班牙國王。國王喝了一口就氣的直跳腳,但是人們發現,喝了苦水之後,可可豆的威力也發揮出來了——那種醇厚的香氣回味悠長,讓西班牙人很難捨棄。他們開始動腦筋,怎麼能讓這玩意兒好喝點呢?於是,他們把可可豆磨成細粉,去掉辣椒和其他說不出名字的香料,再加上糖、蜂蜜和香草,再把這些東西放到水裡攪勻,一加熱,嘿!那叫一個香!而這種2.0版的熱飲就被命名為「巧克力」,這個詞也是根據當時瑪雅人語言中「苦水」的單詞音譯的,巧克力熱飲很快成為了西班牙王室內部概不外傳的秘密飲料。
1615年,西班牙國王腓力三世的女兒嫁到奧地利,也把巧克力的秘密帶出了西班牙宮廷。1660年西班牙公主瑪麗·特蕾莎嫁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更是讓巧克力徹底在法國宮廷火了起來。因為特蕾莎公主說過一句話:「只有巧克力和國王,才能喚起我的激情」。為了在法國也能喝到正宗的巧克力飲料,特蕾莎特地把原先在宮裡為她調製巧克力飲料的女僕帶到了法國,這名女僕為此在法國宮廷裡得到了一個綽號——「那莫力拉」,翻譯過來就是巧克力攪拌棒。
為了討好嬌妻,國王路易十四還頒布法令,禁止平民百姓食用巧克力。直到後來可可豆產量增加,價格越來越便宜,巧克力才慢慢傳入民間。1650年,巧克力飲料傳入倫敦,在查理二世時期迅速傳播,當時英國普遍認為這是一種營養飲品。查理二世的私人醫生甚至在專門寫過一本叫做《來自印第安的甘露》的書,來讚美巧克力。
1712年,改良後的巧克力終於又重新回到了故鄉北——美洲,僅用了短短十幾年,美國波士頓就豎立起色彩繽紛的巧克力廣告牌。進入19世紀以後,不少人開始琢磨如何做出更好的巧克力飲料,或是如何做出更加新穎的形式。
1828年,荷蘭化學家範·霍騰發明了一種可可壓榨機,將可可脂從可可豆中分離出來。將近20年後,英國一個甜點師在巧克力飲料中加入了分離的可可脂,讓巧克力飲料第一次從液態變成了可以咀嚼的巧克力塊。1857年,一個瑞士巧克力商人利用雀巢的幹奶粉和煉乳,成功推出了牛奶巧克力,這款產品在當時被命名為「華貴的彼得」,雀巢公司也因此名聲大噪。有了牛奶巧克力的突破之後,製造商們更是腦洞大開。另一個瑞士人魯道夫·蓮發明了巧克力精煉機,使巧克力變得潤滑、有光澤,還減少了酸味。世界上第一塊入口即溶的巧克力就此誕生,魯道夫·蓮用自己的名字給巧克力命了名,叫它「瑞士蓮」,這個牌子,直到今天還在暢銷不衰。
而在浪漫的日子贈送巧克力其實也是糖果公司的點子。1936年2月12日,日本神戶一家來自俄羅斯的糖果公司發布了這樣一則廣告:「將莫洛佐夫的精美盒裝巧克力作為禮物,送給你的愛侶。」別看這一條不起眼的廣告,從此之後,情侶之間贈送巧克力就成了約定俗成的習慣。
巧克力是愛情的見證,也是戰爭時期的消耗品。您可能不知道,兩次世界大戰,恰恰是巧克力生產的黃金時期。為什麼呢?因為能解餓啊!在一戰期間,美國陸軍軍需團委託巧克力生產商生產20到40磅的巧克力塊,運到戰場的基地,再切成小片,分發給在歐洲作戰的美國士兵。
1937年4月,距離美國全面加入二戰還有幾年的時間,美國陸軍軍需部門就派遣保羅·洛根上校去拜訪當時美國最大的巧克力生產商好時公司,提出生產軍用巧克力的要求:1是重量為112克,2是含有的熱量要高,3是必須能耐高溫,畢竟戰爭期間只能放到身上,要是化得快就沒有意義了。第4條是口感,要求更簡單:「只要比煮熟的土豆略好就行」。其實總結起來簡單粗暴:吃不好吃都無所謂,只要容易攜帶、能量大就可以啦。
軍方的要求簡單,人家公司動作也快,3個月後,好時公司就按照軍方的要求生產出了第一批9萬條巧克力棒。這些巧克力棒被軍方運到菲律賓、巴拿馬和德克薩斯邊境等地進行試用,大獲成功。人家公司真是按照要求一點兒也沒含糊。首先,重量好說,第二,這種巧克力棒熱量很高,3條就能提供1800卡路裡的熱量。什麼概念?這麼說吧,一天只要吃3到4條,就可以滿足士兵正常的體力消耗。那第三條「耐高溫」怎麼辦呢?生產方想出了一個點子,就是在巧克力棒中摻入一定比例的玉米粉或者是燕麥粉。這種摻入穀物的巧克力,在美洲或歐洲的夏天也不會融化。不過摻入這些成分比較粗糙,會嚴重影響巧克力的口感,但是軍方不也說了嗎,只要比「煮熟的土豆略好」就行。
當然,士兵們對這種粗糙的巧克力是又愛又恨,為什麼啊?「愛」的理由咱們能理解,至於「恨」就各有各的原因了:有的人牙口不好,咬起來費勁,他們只能先用刀把這東西切成薄片吃,還有的士兵腸胃不好,吃下去不好消化,直接一瀉千裡,以致於一些士兵將這種巧克力棒戲稱為「希特勒的秘密武器」。
上面說了,巧克力是在清朝康熙年間大搖大擺地進來的。之前康熙爺吃了被傳教士送過來的藥治好了瘧疾,所以他就對西洋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正好趕上羅馬教皇派使節鐸羅到中國傳教。來中國的時候,鐸羅就帶著巧克力和一整套傢伙什兒。有的官員看到了,以為這是一種提神醒腦的藥品,就寫到奏摺裡報告給了康熙皇帝,說傳教士經常飲用一種叫「綽科拉」的飲料。既然寫到奏摺裡了,自然還得把這東西親自送到皇帝面前。於是,專門負責保存西洋藥的武英殿總監造赫世亨出馬了。
他先是找到傳教士鐸羅嘮嗑,了解了這種「綽科拉」味道如何,怎樣操作,然後仿照歐洲上流社會的方法,比照著鐸羅帶的傢伙什兒,專門打造了一套銀器,配上黃楊木製成的攪拌籤子,一股腦兒給送到了皇上面前。
赫世亨對這些傢伙什兒解釋了一通,將「綽科拉」這味西洋醫藥和中醫進行了完美對接。為了讓皇上心裡踏實,他還讓宮裡的西洋大夫給這所謂的湯藥性質下了鑑定書。不過康熙皇帝對此還不滿意:「你寫了那麼多,怎麼就沒寫療效呢?」
赫世亨只好再給皇上解釋說:在阿美利加那個地方,人們都拿這個來當茶喝,「老者、胃虛者、腹有寒氣者、瀉肚者、胃結食者,均應飲用,助胃消食,大有裨益」。別說,這個還不是赫世亨誇大其詞,巧克力中的可可鹼與咖啡因,的確可以起到一定的藥理作用。但是皇帝一聽就不感興趣了:咱們中國的茶,哪一款沒有藥性啊,哪一款都比這個黑湯藥強!我看洋人的東西也不過如此!因為康熙皇帝不感興趣,於是赫世亨也沒敢多說話,於是這個「綽科拉藥方」也就沒人再提了。要不然,沒準這「綽科拉」還真就成為了一味中藥。
編輯:高智雅
素材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