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當時的潮流先鋒,康熙吃到巧克力的時間,比人家美國人都足足早了59年。
不僅吃得早,康熙還差點讓巧克力變成一味中藥!這不是穿越劇裡的情節。是歷史。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五月,西洋名藥「巧克力」蒙聖旨召喚,被羅馬來的傳道士送入大清皇宮。
你沒看錯!
巧克力!
西洋名藥!!!
這裡要插播一下巧克力的歷史。巧克力最早是由墨西哥人製作的一款飲料,16世紀隨著新大陸的發現被歐洲探險家們帶回西班牙。
17世紀早期,這款由可可豆磨成粉再加上水、糖、香料所製成的飲料,被引進法國。據說在凡爾賽宮,人們把它當成催情藥,配成一杯杯熱飲送給貴族喝。
這藥也太適合浪漫的法國人了,立馬就風靡起來。巴黎醫學院曾有人在1644年撰寫論文討論過這一點:「每日僅能飲用兩杯……具有極高營養價值,在長時間維持體力這方面,就連肉湯也比不上它。」
巧克力傳入英國後,療效又變了。當地的社交名流認為它能治肺癆,往裡面摻了胡椒粉和葡萄酒一塊兒喝。
當然一些醫生還在苦苦勸說:此藥有很多副作用,比如會讓人失眠啦,煩躁啦,過度活躍啦……
管他呢,社交場上的美人們還是照喝不誤。雖然她們的母親有時會擔憂:
「老喝巧克力,會不會生下來的小孩子變黑?」
話說,自打康熙被傳教士送過來的金雞納治好了瘧疾,皇帝對西洋藥的興趣就滿滿的。剛巧,有些傳教士很愛喝巧克力。皇上聽說了,就直接問人家討一點來嘗嘗。
於是,專門負責保存西洋藥的武英殿總監造赫世亨出馬了。傳教士那兒有150個巧克力塊,他挑了50塊,仿照歐洲上流社會吃巧克力的做法,專門打造一套銀器,配上黃楊木製成的攪拌籤子,一股腦兒給送到了皇上面前。
還附上解說:「至綽科拉藥方,問寶忠義(宮廷裡的西洋大夫),言屬熱,味甜苦,產自阿美利加、呂宋等地,共以八種配製而成,其中肉桂、秦艽、白糖等三味在中國,其餘噶高、瓦尼利雅、阿尼斯、阿覺特、墨噶舉車等五種不在此……將此倒入煮白糖水之銅或銀罐內,以黃楊木碾子攪和而飲。」
但精明的康熙對此不滿意:
藥效呢?藥效你咋不說?
赫世亨只好再給皇上解釋:在阿美利加那個地方,人們認為巧克力對「老者、胃虛者、腹有寒氣者、瀉肚者、胃結食者,均應飲用,助胃消食,大有裨益」。
現在我們知道了,黑巧克力的止瀉作用是來自於黃酮,它同時還有降低血壓的功效;而其中的可可鹼與咖啡因,則能讓人心情愉悅。但在當年,歷史全都悠久得一塌糊塗的中西醫再一次完美對接:屬熱,正好治療「腹有寒氣」和拉肚子。
搞了半天,你就給我吃「謝停瘋」啊!
康熙一聽就不感興趣了。在地大物博的中國,止瀉藥還沒嘛?可憐那送進宮去的50塊「綽科拉」,自此再不見蹤影。巧克力本有可能成為一味傳統中藥,可它的清宮路,剛開始就戛然而止。
不過,幸虧巧克力沒有變成中藥,才有了如今香醇甜蜜的滋味。
話說,光明也是巧克力小能手。上海益民食品一廠是從1950年開始生產加工巧克力的,首部國家巧克力部頒標準就是由益民一廠制定的,所有巧克力生產廠商必須按照這個標準來進行巧克力的生產。
那時候,益民一廠生產的巧克力品種可多啦,有大家記憶中的金杯克力、酒心巧克力、花杏巧克力、麥麗素、威化巧克力等。1950年,上海益民食品一廠為支援抗美援朝,還生產了適應飛行員特殊需要的巧克力呢。
說到這兒,請回想一下黑巧克力那略帶苦澀又有清香的滋味,也許就能理解它為啥老被人當成藥了。
想吃巧克力,
記得我們光明哦。
各位看了喜歡的話,請戳標題下的藍色小字,或者文末的二維碼,關注本號!
今後,光明君會不定期發放各種福利,喜歡吃冷飲的小夥伴,記得要多來看看我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