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不少人來說,尤其是婦女和兒童而言,巧克力是無法拒絕的美食,其味道的甘厚濃醇,讓人始終無法忘記。
事實上,關於巧克力的歷史,由來已久,它的原料來自於中美洲熱帶雨林中可可樹的果實可可豆,在1300多年以前,瑪雅的印第安人就用可可豆做了一種叫做chocolate 的油膩飲料,這是因為可可豆中含有將近50%的油脂。人們開始將麵粉等物質加入其中降低它的油膩度。
而到了16世紀初期,西班牙的探險家科爾特斯來到墨西哥,發現當地的國王飲用一種可可豆和香料混合而成的飲料,味道十分美妙,科爾特斯大感好奇,在1528將飲料配方和種子帶回了西班牙。從此,巧克力很快在歐洲風靡起來,它具有超高的熱量,同時可可還有鎮定和凝神的效果,最初人們將其當作藥劑來看待,但是後來的人,又在裡面加入了牛奶和糖分,巧克力也就慢慢變成了如今的味道,在17世紀,大受歐洲上流人士的歡迎。
事實上,早在1706年,巧克力也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呈現在了大清最高統治者,康熙皇帝的面前。如果是精通清朝歷史的人應該都了解,康熙對西方的技術是一個十分感興趣的人,曾經有一位法國傳教士,用手上的西洋藥金雞納霜治好了康熙的瘧疾,這讓康熙對於西方更加的感興趣,在清朝的宮廷中,有著大量的傳教士和顧問,同時康熙也開始修築頗有西方特色的圓明園。
面對傳教士們口中常說的巧克力,康熙也頗感興趣,最終在1706年5月,康熙帝在前往熱河避暑的途中,要武英殿總監造赫世亨向剛剛來華不久的義大利教士討要藥品,聖旨中如此寫到:「若有綽科拉亦求取」。這裡的「綽科拉」正是音譯過來的巧克力。
康熙這道簡單的命令,卻讓傳教士們十分的激動和開心。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當時的教士們,雖然受到了康熙的重用,然而他們來華最為基本的目的傳教,卻是是受到嚴禁管控的。因此不少人希望通過引進西方的技術和食物,讓康熙更加高興,從而放寬對傳教的限制。
因此專門保存西洋藥的赫世亨和傳教士立刻展開了精心的準備,傳教士帶過來150個巧克力塊,赫世亨挑選了50塊,按照歐洲上流社會的吃法,專門打造一套銀器,和專門攪拌巧克力的黃楊木竹籤。
此外,教士還寫下了一篇長達1000字的說明書:「綽科拉藥方,言屬熱,味甜苦、產自阿美利加、呂宋等地,共以八種配置而成……」康熙的反應是怎樣的呢?然而根據記載,康熙看過這1000字的說明書後,卻僅僅只是簡單地說了3個字:「知道了。」
原來在康熙皇帝品嘗後認為,這種飲料奇苦無比,更值得一提的是,巧克力不是被當成食品,而是作為一種藥物被送給康熙的,康熙真正感興趣的是它的功能,結果一看,說明書又寫:「老者、胃虛者、腹瀉者均應飲用,助胃消食,大有裨益。」
這讓皇帝大失所望,中國止瀉暖胃的藥物數不勝數,巧克力吃上去還這麼麻煩,幹嘛還要用它?加上送給康熙的巧克力,口感可能確實差了一點,康熙和巧克力的第一次接觸,也就落下了一個不完美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