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班牙徵服南美洲之後,由於女性的緣故,習俗和傳統之間漸漸出現了緩慢的「雜交」。
許多墨西哥婦女和西班牙男子成婚或去給西班牙人當差,從而學會了烹飪並製作我們如今所稱的「組合菜」。
墨西哥瓦哈卡的修女們可能是第一批給磨碎的可可豆加熱並用糖來製作巧克力的人。她們吃的巧克力與我們今天所享用的大同小異。但至少在1580年之前,西班牙人喝到嘴裡的可可飲料都是又酸又冷的。
▲可可樹的最早插圖之一,選自吉羅拉莫·本佐尼所著的《新世界史》一書
事實上,這對第一批探險者來說,的確難以下咽。因此,吉羅拉莫·本佐尼在他的書中寫道:
「它(巧克力)看起來更像是一種給豬喝的東西,而不是供人喝的飲料……它味道很苦,但好就好在有提神保健作用,不會醉人,被印第安人推崇為無價之寶,視若珍饈。」
來自西班牙託萊多的弗朗西斯科·埃爾南德斯醫生,率領第一支科學遠徵隊抵達新西班牙,研究歐洲未知的各種不同的植物品種。
在15卷本《新西班牙植物史》這部裡程碑著作中,他描述了當地的動植物種群,還在書中談到了可可和巧克力。
他說,當地人用可可樹的種子來製作飲料,因為他們「還沒有發現如何釀酒」。這些種子是從一種類似於甜瓜的橢圓形植物中提取的,但是「帶條紋,紅顏色」。他寫道:「這些嫩嫩的種子富含營養,有點酸甜,略顯溼涼。」
▲法國塞夫爾陶瓷瓶上描繪的人們用砍刀收穫可可果時的場景
第一批可可種子似乎是由傳教士帶到西班牙的。
可能是方濟會的神父奧爾梅多,或者更有可能是科特斯探險隊中的西多會教父傑羅尼莫·阿奎萊拉。
返回歐洲後,阿奎萊拉優先送了一點寶貝種子給阿拉貢的彼德拉修道院的唐·安東尼奧·德·阿爾瓦羅。
1524年,這座修道院實際上成為歐洲第一個製作熱巧克力的地方。僧侶們突然間成為這種飲料的熱情擁躉,爭相傳授著配方。在修道院迴廊上方的小小「密室」裡,流淌著滋潤、暖人的喜悅。
於是,這種暗黑而誘人的新美味在教堂間流轉,在貴族家分享,在宮廷中飲用。
起初,人們把它看作一種藥物,但後來,隨著味道、刺激性及所謂的治療功效深入人心,它受到了眾人的痴迷追捧。溫暖、芳香、甜蜜的巧克力的「野生」背景早已被人們遺忘。
▲德國博物學家瑪麗亞·西比拉·梅裡安繪製的可可果
多虧了西班牙人,巧克力開始徵服這塊古老的大陸。
從佛蘭德斯到法蘭西王室婚禮,女人們愛它如痴如狂。專門飲用巧克力的餐具也應運而生,從帶有攪拌孔的巧克力壺到各種形狀的杯子,不一而足,有些杯子還帶有金屬把手的杯託以防被碰倒。
為紀念發明者、秘魯總督、第一個曼塞拉侯爵唐·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德·託萊多·萊瓦,這套餐具被命名為「曼塞琳娜」。
後來到18世紀,人們又發明了一種可以用來避免弄汙女士名貴衣服的飲具——防碰杯。這種杯子又長又細,頂部微微展開,邊沿固定在盤子上。
▲奧地利維也納杜·帕其業陶瓷廠生產的防碰杯(約1740年)
多年來,做上一手好巧克力始終是「西班牙的秘密」,不過,這種壟斷地位很快就被打破。
第一個在義大利美第奇宮廷裡取得成功的是旅行家弗朗西斯科·德安東尼·卡萊蒂。
1600年,他到訪聖薩爾瓦多和瓜地馬拉,在那裡見識了可可種植園。1606年返回佛羅倫斯後,他以手稿的形式向託斯卡納大公費迪南多·德·美第奇呈上了自己的科學報告。
雖然他的這項研究百年之後才得以發表,不過,科學家弗朗西斯科·雷迪醫生在其《託斯卡納酒神》一書中提及了這項研究,引起了大公科西莫三世的興趣。
在巴洛克時期,佛羅倫斯特產的茉莉巧克力尤其受到人們的歡迎。1585年,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18歲公主凱薩琳·米歇爾和薩伏依公爵卡洛·埃曼努埃萊一世喜結良緣,可可豆隨之現身都靈。
▲讓·巴蒂斯特·夏龐蒂埃·勒維《 一杯巧克力》(1768年)
儘管沒有文獻佐證,但新娘帶來的「西班牙嫁妝」中可能就包括「印第安湯」—— 這是當時人們對熱巧克力的稱呼。
儘管價格低廉、容易製作的咖啡正在徵服新興中產階級,但巧克力卻登堂入室,在追求性感嫵媚的紳士淑女的客廳裡找到了一席之地。
由於兩位年輕王室成員—— 西班牙國王腓力三世的女兒奧地利的安娜公主和法國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三—— 喜結連理,法國旋即被巧克力徵服。
紅衣主教黎塞留和1659年與路易十四成婚的瑪麗婭·特蕾莎,先後把巧克力引進凡爾賽宮。
是年,製售「成分尚未確定的巧克力」的「許可證」頒發給了巧克力大師大衛·夏洛。瑪麗婭·特蕾莎自己說:「巧克力與國王是我的最愛。」
▲1762 年,奧地利皇后瑪麗亞·特雷莎宮裡的聖誕早餐。女大公瑪麗亞·克裡斯蒂娜繪
作為優秀航海家的荷蘭人,成功地從西班牙人手中奪走了可可的貿易壟斷。
1634年至1728年,阿姆斯特丹成為北歐的主要進口中心。也正是荷蘭人促使在西班牙教會地區以外的人們養成了喝熱巧克力的習慣。
1641年,紐倫堡博物學家約翰·喬治·沃爾卡默從義大利旅行歸來。他認為可可是一種壯陽藥,可可豆從此進入德國。
1678年,生活在柏林的宮廷御醫、荷蘭人康尼利厄斯·邦特科發表了有關茶和巧克力的著作。正是他推廣了巧克力的藥用價值。
與此同時,巧克力緊隨咖啡(來自非洲)和茶(來自亞洲)之後,翩然來到英國。1650年,牛津第一家咖啡館開門納客,經營這三種外來飲料。1657年,倫敦開設了第一家可可店,由一位法國人管理。
▲加泰隆尼亞陶瓷瓷磚馬賽克作品,呈現的是貴族「巧克力」盛宴場景(巴塞隆納,1710年)
英裔多米尼加人託馬斯·凱奇的著作《西印度群島新調查》(1648年),為「巧克力」一詞的詞源學考證做出了貢獻。在阿茲特克語中,「atl」的意思是「液體」,也指水在碗中與可可混合時發出的聲響。
可以說,從17世紀中葉開始,可可飲料便徵服了整個歐洲,儘管它還只是貴族宮殿和知識分子及藝術家光顧之地的奢侈飲品。
18世紀,躋身歐洲貴族的巧克力的地位得以穩固下來。從都靈到巴黎,從倫敦到維也納,到處都迎來了巧克力的「黃金時代」。
在這一時期,巧克力賦予眾多藝術家以靈感。他們用如椽畫筆、曼妙詩行和動人旋律來盡情描繪巧克力。
彼得羅·隆吉的名畫《清晨巧克力》就是一個例子。它描繪了一個僕人端著巧克力壺送給貴婦,身旁圍攏著她的友人。
▲《清晨巧克力》(1775—1780年)
朱塞佩·帕裡尼的長詩《一天》和劇作家卡洛·哥爾多尼的喜劇《對話》,都描寫了這種慵懶而誘人的氛圍。
劇中,偉大的威尼斯作家對熱巧的喜愛已然登峰造極:「多麼精緻的飲料!令我如此沉迷!巧克力啊,你這健康的美味。」
沃爾夫岡·阿馬多伊斯·莫扎特在其歌劇《女人皆如此》中的表白亦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第一幕的一個場景中,女高音、小僕人德斯皮娜在為女主人準備早餐:
「多麼悲慘的日子/ 一個女僕的生活!…… 忙活了半個小時/ 現在巧克力已經做好。儘管我已/ 垂涎三尺,但我就只有站在這裡聞味兒的份兒嗎?」
不過,最具標誌性的場景,仍然是19世紀初美國糖果業選中的《巧克力女孩》。
1745年,這幅畫由瑞士藝術家讓-埃蒂安·利奧塔德在瑪麗亞·特雷莎的哈普斯堡宮廷逗留期間用彩色鉛筆創作,現藏於德國德勒斯登古代大師畫廊。
這幅畫筆觸精到,細節栩栩如生。在閃亮的烤漆託盤上,放著一隻配有「曼塞琳娜」固定餐具的防碰杯,旁邊還有一杯水,使人憶起精緻的早餐儀式,管窺溫馨的家庭生活,而清晨熱巧克力啜飲儀式則是其中的高光時刻。
本文內容摘選自《巧克力百科全書》,中國畫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