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夏季的一個清晨,趙麗穎在宜昌長江三峽遊輪上,向西南方向拍攝到天際延綿的白雲圍繞著青山。
圖片印證了令人驚嘆的事實:在這座以山水聞名的秀美城市,真的可以隨時身處美到極致的自然風光中,亦和千百年來的人文風景遙遙相望。
如果你看過張藝謀導演的《山楂樹之戀》,那麼你對宜昌一定不會陌生。電影中倒映著青山的江水,追逐著白衫不斷遠去的少女,都讓人為之著迷。
為什麼是宜昌?
有「半城山水半城詩」美譽的宜昌,為何總獨獨受到電影導演和明星們的青睞?當我們開始探索這片被人們青睞的土地時,會驚訝於自然與歷史為它寫下的每一行詩句……
宜昌怎麼突然又火了?
最近一段時間,隨著明星綜藝《中餐廳》的播出,去宜昌旅行成了一件大家都「提上日程」的事兒。用武漢人的話說就是:「去宜昌,舒服啊」。一時間關於介紹宜昌仙境美景的公眾號更是吸引粉絲無數。
在宜昌,每天都有來自天南海北的旅行者,為這旖旎的風光值守。人們發表著圖片、視頻和走心的文字。
當你站在歷史的長河中,你會發現,宜昌的美,在那片用詩與情匯聚而成的星塵之海。
一年四季,都是去宜昌旅行的好季節。
不過,人們所熟悉的那個宜昌,還是山中晴空、雨後清江、扁舟緩渡、長峽倚卷。
而豐富的文化背景,也使得我們旅程充滿了迷人的未知。有人說,旅行到宜昌,就自然懂了三種詩。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就讓我們沿著時間之神醞釀出的芬芳,陶醉於宜昌獨特的山水仙境中,放鬆身心,來尋找答案吧。
土家人的詩
穿行在民族文化走廊
並不是所有的天氣預報,都能百分之百判斷第二天是一個好天氣;也並不是所有的山水峽谷,都能被稱作民族文化的走廊。
但當你來到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你會發現,這裡的人們善於識雲觀天相,而豐富多元的民俗文化,早已融入仙境般的風景中。
北至大巴山,南至雪峰山,東西走向,兩湖盆地與四川盆地之間,這條線路,便是旅行者們嚮往已久的五陵民族文化走廊。
8月的清晨,雨過天晴,登山極目西眺。
碧藍色的清江山水倒映著天際,只見雲旗飄揚,隨細浪泛出奪目的光彩。
乘坐清江畫廊景區內的仿古遊船,可欣賞兩岸二十五公裡的峽谷風光和奇特的喀斯特地貌。
由遠及近,最為有名的是方山、武落鍾離山;它們連綿起伏,仿佛蜀中奇峻連接荊楚大地的門戶。
這清江水,是古代巴人的發祥地、土家人的母親河。「三百裡清江美如畫,三百裡長陽似畫廊」,清江畫廊因此得名。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地歌。
今朝遠客思歸去,回入紇那披綠羅。
唐朝詩人劉禹錫來宜昌旅行的詩句,這一吟就是千百年。
據考古學專家研究表明,巴人在沿清江向長江流域不斷遷徙的過程中,習水捕魚、種植水稻、養殖蠶桑,憑藉著舟楫之便穿梭於峽江地區,可以說,他們是最早的旅行者。
當你坐上龍舟畫船,從清江畫廊畫門出發,眼見青山碧水,不妨展開想像。
想像著自己是一個能潛入江中捕捉活魚的戰士,腰間掛著巴式柳葉劍,便是《山海經》中的猛獸來了,也不懼它三分。
巴山夜雨,江湖故人,這便是宜昌式的浪漫。
離船登岸,少不了要登高望遠,爬爬這武落鍾離山,一探巴人和土家之秘。
要知道,唐宋以後,巴人的行動已較少在史書中出現,巴人的蹤跡如何,成為歷史學家的難解之謎。
1955年,著名學者潘光旦發表論文,首先提出了土家族是古代巴人後裔的猜想。在宜昌長陽境內,先祖的血脈流傳下來,這部分巴人的後裔極可能就是今天的土家族。
從武落鍾離山再到清江方山,沿途皆是故事。
清江方山,地處神秘的北緯30度線上,在被武陵山脈的環擁切割中,形成了峰叢如林瀑泉滿山的神仙地界。
崇拜老虎的土家人就生活在這裡。
他們把老虎叫作「老巴子」,視白虎為自己的祖先,當有孩子生下來,便給他戴上虎頭帽,寓意虎神的護佑。
以白虎為祖神的土家人,時時處處還不忘敬奉。
每家的神龕上常年要供奉一隻木雕的白虎。結婚的時候,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鋪虎毯,象徵祭祀虎祖。
在祭祀性的「跳喪鼓」中,有很多模仿老虎洗臉、擺尾、行走、捕食的動作。
漂亮的土家姑娘到了夏天,會穿上月牙白的衣衫,襟邊及袖口會貼上三條小花邊的欄杆;外面套件黑褂,色似鴉鵲,稱之為「鴉鵲衣」;下身穿一件「八幅羅裙」,行走在山間,就像一隻只飛舞的蝴蝶。
她們頭髮挽髻,戴帽或者用布纏頭,戴上自家族人打造的耳、項、手、足圈等銀作的飾物,精美非凡。
在方山,他們若是遇到了你,會熱情的邀你去家裡作客。
纏腰布帶、披著「琵琶襟」的土家大哥會早早準備好飯食:酸辣香甜的合渣、軟糯綿厚的粑粑,還有用吊鍋烹煮出的臘肉、油茶、合菜、團饊,保證你吃的大呼過癮。
方山腳下,喝一場土家酒,也將是你畢生難忘的事。
用糯米、高粱釀製的叫土家酒,也被喚作咂酒。
待客人到來時,土家人會把酒放在堂案正中,用細細的竹子通節當作吸竿,插入壇底,由家裡的女主人負責開壇,主人請客人上前依次輪流咂酒,邊吸邊食,邊唱邊跳,載歌載舞。
有趣的是,吸酒用的竹枝,還要當作跳舞用的道具。
「風吹巴茅搖啊搖,老的去了嫩的長,一春一冬都過去,巴茅年年又長高」……
竹枝一曲,土家搖歌,代代相傳下來,在唐代就形成了大名鼎鼎的「竹枝詞」這種詩體。最有名的,還是劉禹錫的《竹枝詞》——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
千古絕句且吟且唱,拾一根竹枝,行走在清江方山中,滿目蒼翠,水聲淙淙,涼風習習。順著樹下的懸空棧道行走,便可看到山泉飛瀑。
坐下來,喝杯茶,聞聞花香,只覺得清風徐來,人生當有此豁達。
總說五陵人尋那桃花源,卻不知,清江深處,桃花早開。
有風骨的詩
走一趟有屈原的秭歸
把影子投在水上的,都患了潔癖
一種高貴的絕症
把名字投在風中的
衣帶便飄在風中
清芬從風裡來,楚歌從清芬裡來……
這是詩人余光中為紀念屈原寫的詩,文中風骨與仰慕,歷歷在目。
從先秦時代屈原的詩《我哥回》,到現代余光中的詩《水仙操》,風起雲湧,故事都發生在這裡——秭歸。
她像極一位穿越時空的少女,既古典又可愛。
在這裡,旅行者們可以在屈原故裡感受到不朽靈魂的魅力,也可傾聽三峽竹海的自然簫聲,更可一賞,三峽大壩佇立天地間的絕世壯闊。
秭歸位於長江北岸的臥牛山麓,形似了一個傾斜的葫蘆,因此她還有個「葫蘆城」的有趣稱號。
因城牆石頭疊砌而成,「葫蘆城」又變成人們口中的「石頭城」。漢代始設縣,唐朝時曾設立歸州,民國元年改歸州縣,民國三年改為秭歸縣,沿用至今。
有人說,她是宜昌全域旅遊枝脈上的一朵蓮花,燦燦的花開如冕,暗自盛放、漫吐幽香。來這裡旅行的人,將見證許多原生態的民風民俗,對於資深的旅行者來說,無疑是件幸福的事。
西陵峽險,湍急而水深,千百年來生活江流岸邊的秭歸人,駕漁舟、降險灘,是一把能手。這裡多江河,漁業、航運又是重要的產業,所以都離不開水神的佑護。
因此,屈原不僅是一尊端坐在廟裡的神,更是人們心中時刻都離不開的神。
自南北朝開始,秭歸每年都要舉行公祭屈原活動,在民間,有「寧荒一年田,不輸一年船」之說,從農曆的四月底,人們就要開始籌備過端午節。
男人們忙著檢修龍舟,女人們忙著泡糯米,摘蓼葉、苦艾、菖蒲。端午節時,每家每戶均在大門上掛用紅繩紮好的新菜苦艾葉,然後,人們開始包粽子、蒸粑粑、煮雞蛋、吃大蒜、喝雄黃酒……熱鬧的氣氛一直要持續到「末端午」才會結束。
秭歸名勝多與屈原有關,縣城東門外,牌坊「屈原故裡」是郭沫若的新寫書法。旁邊兩塊石碑,刻「楚大夫屈原故裡」和「漢昭君王嬙故裡」,彰顯出這裡自古出名士和美女的傳統。
今天人們去尋找屈原的故事,當然不用去江邊,而是紛紛前往位於秭歸縣新縣城的屈原故裡風景區。
以屈原祠、江瀆廟為代表的二十四處峽江地面的文物都集中於此,也是國務院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景區也是非物質文化展示園區和非遺保護傳承基地。在端午習俗館,你可以聽到最正宗的秭歸《招魂曲》——
三閭大夫喲,聽我說喲,嘿嗬也。
天不可上啊,上有黑雲萬裡。
地不可下啊,下有九關極。
東不可往啊,東有弱水無底。
南不可去啊,南有豺狼狐狸,
北不可去啊,北有冰雪蓋地。
惟願大夫,快快回故裡……
這是祖輩傳來的詩歌,亦是我們華夏之人對先賢的歷久情思。
時光匆匆,千年也不過彈指一揮間,但中國詩者輩出,在秭歸這座紀念館的一條小路上,鐫刻著「後來者們」的評說:
——司馬遷「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司馬光「空有楚辭在,猶與日爭光」
——梁啓超「屈原不死,屈原惟自殺故,越發不死」
——魯 迅「逸響未辭卓絕一世」
——毛澤東「無論在國內國外,屈原都是一個不朽的形象,我們就是他生命長存的見證人」
正是先賢的護佑,讓秭歸美得令人怦然心動。
登臨秭歸鳳凰山,極目遠眺,見綠水青山,層巒疊嶂,大江奔騰浩渺,一往無前。秭歸境內,長江兩岸山奇水秀,九畹溪、三峽竹海、鏈子崖、芝蘭谷、月亮花谷,無不景色奇麗,美不勝收。
就連不少慕名而來的國際遊客,都會由衷的讚嘆:「真不愧是那位歷史上東方女神的故鄉」。
在宜昌的旅行,令人驚豔的當然不止過去的風景。
三峽大壩,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以雄渾的氣勢,包容著秭歸俏麗的容顏。高峽平湖,絕世佳境。
時逢2020年之夏,長江水勢豐沛。
7月31日,三峽樞紐開啟洩洪深孔洩洪。一時間,那乘風破浪之姿,難以用語言形容。也許只有等你來到這裡,才能深深領略到「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的含義。
屈原故裡,昭君之鄉,三峽秭歸,以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富集的自然山水與三峽大壩的雄姿美景交相輝映,成為三峽地區最具吸引力的旅遊目的地之一。
而寫在這裡的詩,雄渾且壯麗。
英雄無雙的詩
長江眼中的三國志
身在享譽世界的山水城市,滿眼儘是車水馬龍的繁華,同時竟搭配著山水旖旎的秀美。人們沉浸於此,往往忽略了繁華背後,還有那段英傑爭雄、奇謀妙略的三國時代。
長江出三峽後,經過荊門山和虎牙山形成的天然門闕,便匯入江漢平原。
荊門、虎牙二山之間,便是猇亭所在。
對於這個「猇」字,初看時人們會聯想到遠古時期的怪獸,其實卻是用來形容動物吼聲。
《辭源》解釋,「猇」為「虎吼之聲」,「亭」為古代之行政區域,十裡為一亭。猇亭得名亦蘊藏地勢險峻之意,如同「猛虎吼嘯」之地。
正是其得天獨厚的關隘地勢,猇亭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歷史上,白起燒夷陵、公孫述架浮橋、猇亭之戰、西晉拒東吳、樊猛斬蕭紀、楊素破陳、吳三桂兵敗夷陵等戰役,均發生在這裡。
但讓猇亭真正揚名,當然還是源自三國時期著名的「猇亭之戰」,又稱「夷陵之戰」。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三個月後,為替關羽報仇,揮兵東徵東吳。
沒想到,「後浪」陸遜在此以逸待勞,擋住蜀漢軍攻勢,在222年八月以火攻打敗蜀軍。可惜一代梟雄兵敗猇亭,最終託孤白帝城。
這一戰被認為是前後三國之分界。
宋末、元初史學家胡三省稱:「曹公不追關羽,陸遜不攻劉備,其所見固同也。以智遇智,三國所以鼎立歟。」
同時代的大詞人鄭起,遊歷至此,揮筆寫道:
此山此水長不老,英雄消盡山水留。
何當大雪夜明月,摩挱老眼看九州。
的確,英雄的故事為眼前的猇亭風光,增添了數不清的熱血與豪情,也有許多關於人生起伏的思索。
三國猇亭古戰場風景區無疑是三國迷們的好去處。
航拍視角下,聳立的虎牙山格外突出,與宏偉的宜昌長江公路大橋兩兩相望,在長江上形成了一片「長天水影映古今」的縮影。
景區內山峰突兀,臨江峭壁如削,林木蒼鬱,自然景觀極佳。一條主軸線上,還有古鹽運纖道、清同治碑記等景點名勝。
當天色已晚,古戰場上的旌旗還在獵獵作響,高空中的層雲已隨夕陽散去,沿岸的老街上卻已是萬家燈火。
值得一提的是,在猇亭有條老街,意外地給這座小城增添了幾分寧靜的浪漫。
織布街,位於長江的江畔,建於元末明初,是宜昌市城區保存較好的歷史古鎮古街區。以明清建築為主,外觀古樸、風格迥異,是楚文化與徽派建築文化交融的特色民居群。
街道沿北向南至金猇路,全街有三分之二在長江江堤之外,過金猇路有三分之一在江堤之內。
現存的部分古民居延伸至街內,古韻猶存,讓人仿佛時光倒轉。這裡是張藝謀電影《山楂樹之戀》的取景地之一。
織布街盡頭,就是新正街碼頭遺址。
碼頭興於明末清初,是興善坊渡(猇亭)最早的商貿碼頭之一。
護岸中設有「龍鼻」栓船孔樁36個,現存48級臺階,除部分被淤泥掩埋,其餘保存良好,是人貨共用的水上碼頭。
根據《水利志·津梁》記載,有清一代,這裡的船舶埠頭運輸繁忙。每到集會時,人們會齊聚在供奉玉皇大帝的玉皇閣,祈福聽戲兩不誤。
當然,三國裡的故事是最受人們歡迎的,那時的伶人唱道:
狠石蒼頑歲月遙,幾人觸境想英標。
欲知三國興亡事,但看一江來去潮。
遠眺虎牙山,在那屹立在大地的烽燧背後,一千八百多年前,三國時代的分合之路由此開啟。
漫步前行,只見藍天之下,戰場遺址與江風為伴,蒼茫無比,憑弔遺址,當年的豪傑熱血與百帆林立,仿佛就在一瞬間從時光中伴著江水滔滔與金戈鐵馬一起來到我們的腦海之中。
給武漢人的詩
惠遊湖北宜昌為先
8月7日,湖北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正式啟動「與愛同行惠遊湖北」活動。
據了解,從2020年8月8日開始,一直持續到2020年年底,包括「十一」黃金周在內,全國疫情低風險地區遊客,實名預約,測溫、掃健康碼後均可免門票進入湖北省近400家A級景區。旅行社組團遊客,同樣也可以享受這個政策。
以宜昌全域旅為代表的各景區已按照「限量、預約、錯峰 」開放要求,每日按照核定的日最大承載量的50% 進行預約,該預約平臺已於8月8日正式上線運行。
作為與武漢緊緊相聯的旅遊城市,宜昌立時響應,各大景區進武漢線下展示、旅遊優惠券隨到隨用線上助力。可以說,宜昌文旅的一系列活動,在第一時間響應了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的「惠遊湖北」活動,同時也讓武漢人更加了解宜昌、愛上宜昌。
宜昌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羅春烺表示:
主要的目的在於推動宜昌本地人儘快地走出家門,走向大自然,帶頭旅遊,帶頭消費,以宜昌人的實際行動向全國人民宣示,宜昌這個地方是乾淨的,宜昌是健康的,宜昌的旅遊是令人放心的,宜昌依然是世界水電旅遊名城,宜昌的旅遊是令全國人民期待的。
當「惠遊湖北」邂逅「仙境宜昌」,將會怎樣?
2020年8月14日(周五)——8月16日(周日),宜昌市文旅局將攜手旗下全域旅遊資源空降武漢國際會展中心廣場,舉行「惠遊湖北,愛上宜昌」—— 禮請武漢人遊宜昌特展。
本次活動網羅宜昌全域的名勝景區和各大知名旅行社,並同步推出「宜昌禮遇大武漢」系列優惠政策,這個周末,讓武漢人轉瞬移駕到大美宜昌,不必長途跋涉去追逐那些稍縱即逝的風光。
活動現場,武漢的旅遊愛好者將與宜昌全域旅遊景點零距離接觸,在精彩的展示中了解宜昌、長陽、當陽、秭歸、枝江、五峰、猇亭等版塊下的名勝佳景,從中精選出堪稱「符號級景觀」的旅行線路。
還等什麼,8月14日(周五),讓我們齊聚武漢國際會展中心廣場,一同開啟大美宜昌為武漢人準備的仙境之旅吧!
在這個萬物甦醒的時節,向我們的生活重新問個好!HELLO 宜昌!
文丨韓公子
圖 | 宜昌市文旅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