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接地氣的中醫乾貨,點上方藍字+關注
看透中醫本質,啟發中醫思維,構建中醫系統,全在這裡!
專輯1|基礎理論,中醫入門必學。
專輯2|九種體質調理課程(全是乾貨)
專輯3|100味中藥通俗解讀(最新版)
專輯4|365種常見病症調理(精華版)
月經量少,這是一個時代性疾病,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女性都有經量少的問題。
可是呢,絕大多數女性朋友沒有引起重視,都不把它當回事。
為什麼不當回事呢?因為很少有人告訴你月經量少有多大危害。
月經量少到底有多大危害? 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宮頸癌,宮頸糜爛,子宮癌,卵巢早衰等等都跟經量少有關係。可以說,幾乎所有的婦科病症都跟月經量少有關係,很多很多的婦科病症都是從月經量少開始的。
醫生跟你說宮頸糜爛你很緊張,醫生跟你說子宮肌瘤你很害怕,醫生跟你說子宮癌你聞癌色變。
可是呢,中醫師跟你說經量少你卻無動於衷,你心裡會想:少點就少點唄,沒什麼大不了。
用現在的話來說,這招叫做恐懼營銷,就是要想辦法讓你擔驚受怕。你只有感覺到恐懼了,才會認真對待。
當然,赤腳的意思不是說醫院的做法就錯了。因為這是人性,如果不用這招,很多人死到臨頭都還不知道自己有問題。
相比西醫,中醫相對來說仁慈很多,大多數的中醫師總是喜歡寬慰病人:沒事沒事,喝點中藥調理調理就沒事了。
但是很多病人不吃這套,認為自己身體沒問題繼續糟蹋自己身體,然後還怪罪怎麼吃了中藥沒效果。
今天赤腳想做一次壞人,想告訴大家:女性經量少請引起足夠重視,否則很多麻煩的婦科病就會找上你,這是一定的。
經量少這個問題,西醫不怎麼重視,導致很多女性朋友也不重視。
有很多西醫婦科專家認為,一次經血總血量只要大於5ml就算正常。
朋友們,5ml是多少? 差不多一個礦泉水瓶蓋的量。
大家自己去想想啊,這樣的標準合不合理?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來,就不存在月經量少,這個標準很明顯非常不合理。
那有朋友或許會問,那到底定多少比較合理?
定多少都不合理!
經量應該多少才叫正常,本來就是因人而異的,你如果用一個標準來一刀切,怎麼定義都不合理。這跟定義高血壓高血糖標準是同樣的道理,都是不合理。
比如年輕的姑娘經量多,年齡大的阿姨經量少,難道你要求年齡大的阿姨跟年輕姑娘一樣的經量嗎?
很明顯不可能。
一般來說,在14歲到35歲之間,經量出於較充沛的年齡階段。從35歲開始到49歲,經量就會慢慢減少,這是正常的規律。
還有,經量多少還跟體重差異有關係。
一般來說,瘦的人要經量少,胖的人要經量多點,這是
正常。如果胖的人經量反而少,這就是異常。
所以,你問我月經多少是正常的? 沒有統一標準。
你可以去跟你同齡健康的人比較一下,如果你的經量比他們少很多,那就是經量少。
我也相信,大多數女性朋友不用跟別人比,自己經量是多還是少,自己心裡有杆稱,自己比誰都清楚。
中醫為什麼說月經量少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呢?
在中醫的觀念裡,月經量多的人比月經量少的人要健康。
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中醫觀念裡,月經是女性排出血液的通道,如果經量多說明通道通暢;如果經量少,說明可能通道不通。
通道不通是引起身體所有大病的開始,所以說今天赤腳要做回壞人,目的是希望大家引起重視。
如果你目前只是經量少,身體沒有其他大毛病,那得趕緊來把自己的月經調一調,這樣可以防止身體得重病得大病。
月經量少,用現代醫學的知識,認為跟內分泌有關,跟子宮內膜有關等等,這種認識真的太淺顯了,說了等於沒說。
那內分泌又跟什麼有關?子宮內膜又是誰影響的呢?沒人知道。
所以,現代醫學對於月經少這種問題毫無辦法,只能通過激素幹預,最後的結果大家也清楚,只會越治越壞。
很多朋友或許迫切想知道:那到底該怎麼讓月經增多呢?
別急,你得先知道你為什麼月經越來越少,只有把原因找到才能真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呀。
為了幫助大家更加清楚認識這個問題,我還是用取象比類的方式來跟大家談。
在我們身體裡的血液取象於河水,經量少就取象於河道下遊的河水變少。
大家來想想看,河道下遊水量減少有哪些原因呢?
我想到的有3個原因:
第1個原因是河水源頭水量變少了;
第2個原因是河道失修,出現堵塞,從而下遊水量變小。
第3個原因是氣候因素,天氣太熱把水蒸發掉,天氣太寒河道結冰也會導致水量變少。
赤腳一直在跟大家分享「大道至簡」的中醫思維,在分享「取象比類」的中醫智慧。
在認識月經量少這個問題上,如果我們能認識清楚河道水量變少,他們的道理是相通的,解決辦法也是相通的,最後是一通百通。
為什麼月經量少,在我看來,也同樣是3個原因。
第一,脾胃虛弱,生成氣血的源頭不足,導致月經量少。這跟河水源頭水量少導致下遊水量少,是同樣的道理。
第二,氣滯血瘀,肝疏瀉月經的通道不通,導致經量少。這跟河道失修出現堵塞,從而下遊水量變小,是同樣的道理。
第三,上熱下寒,身體寒熱格拒,氣血不能形成上下對流,導致經量少。這跟天氣過熱或者過寒導致下遊水量變小,也是同樣的道理呀。
大道至簡,大道也是相通的。真正理解了這句話,很多複雜的事情就變得簡單了。
所以,現在你要問:如何讓月經量增多?
我會反問你:你會如何讓河水水量增多? 讓河水增多的辦法就是讓月經增多的方法。
我想每個人都知道,如果是源頭不足,那就去補充源頭;如果是河道失修,當然要去修整河道;如果是氣候過熱過寒,那要去調氣候,等待好天氣的到來。
要解決月經量少這個問題,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要先找到你是因為氣血源頭不足,還是因為氣滯血瘀通道不通,還是因為身體寒熱不調。
月經量少這個問題好不好解決?
坦白來講,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婦科問題沒有一個是簡單的。
只有找到自己是哪種類型,才有對證的調理方法,這就是中醫辯證論治。
那很多朋友或許要問了,那我怎麼知道自己是哪種類型呢?
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這裡我把一般性規律總結出來給大家做參考。
1.如果是氣血源頭不足的經量少,那經血是稀薄的,顏色比較淡,是沒有血塊的。
為什麼呢? 這是氣虛血虛,是血液裡的紅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這些能量不足,所以血液顏色淡,血液清稀。這類人的體質往往是氣虛體質或者血虛體質,是不是很好理解?
2.如果是氣滯血瘀型的經量少,那經血顏色比較暗黑,經血有血塊,質地比較濃稠。
為什麼呢?
因為氣血在子宮裡面流通不暢,血液就容易凝固,血液凝固後顏色就深,血液凝固後就成塊,血液凝固後就比較濃稠。是不是也很好理解?
3.如果是上熱下寒型經量少,經血也會跟氣滯血瘀型差不多,經血顏色比較暗黑,經血有血塊,質地比較濃稠。
為什麼呢?
因為子宮裡有寒氣呀,寒主凝滯,血液在寒冷的子宮裡流得不通暢就凝固了,經血凝固就會顏色加深,就會成塊,就會濃稠。是不是也非常好理解?
上熱下寒的人,往往舌尖紅舌根白,你看下自己舌頭是不是這樣就清楚了。
接下來跟大家談談調理思路。
調月經的核心是順勢而為,這句話赤腳會反覆跟大家說。
怎麼才算順勢而為,經後補,經前清,經期通。
所以呢,如果是氣血不足型經量少,最佳的調理時機是在經後一個星期,在經後一個星期來補氣血。
如果是氣滯血瘀型經量少,最佳調理時機是經前和行經期。經前疏肝清肝,經期活血化瘀。
如果是上熱下寒性經量少,最佳的調理時期也是在行經期間來調。
那具體用些什麼方法呢?
第一種氣血不足型經量少,調理思路就是要補血咯。補血用什麼?當然首選是四物湯。
四物湯:熟地,當歸,白芍,川芎。
如果還兼有肝腎不足,經後有腰酸腰痛表現的,建議用傅青主先生的《調肝湯》:
山藥20,山茱萸20g,巴戟天20g,阿膠20g,當歸15g,白芍15g,炙甘草15g。
如果嫌煎中藥麻煩的話,可以服用烏雞白鳳丸,這是歷代用來調氣血補肝腎的婦科神方,針對虛證的經量少十分適合。
除了這次補氣血的方法之外,還應該去健旺脾胃,因為脾胃是氣血化生之源,這是從根源上解決氣血不足的問題。
那怎麼健旺脾胃?這裡不能再展開講了,健旺脾胃的方法太多太多了,要找到脾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才有最合適的方法。
第二種是氣滯血瘀型經量少。如果是以氣滯為主,那應該在經前調理,用的方子還是傅青主先生的《宣鬱通經湯》。
炒白芍15g,酒炒當歸15g,丹皮15g,梔子9g,白芥子6g,柴胡3g,香附3g,醋鬱金3g,黃芩3g,生甘草3g。
如果不想喝湯藥,可以服用加味逍遙丸。
如果是用穴位來調理,可以取合谷+太衝+三陰交,可以針刺也可以點揉,讓痛點到不痛為止,問題就解決了。
如果是血瘀型經量少,我首先建議的就是「二丹湯」泡腳。
二丹湯:丹皮10g,丹參10g,當歸10g,赤芍10g,桂枝10g,莪朮10g,茯苓20g。
這個二丹湯是赤腳費了很多心思發明出來的活血化瘀泡腳方,不用口服就能把體內的瘀血化掉,這樣可以保護脾胃不受傷害,這是泡腳養生調理的巨大優勢。
如果你想喝點中藥的話,像王清任先生的《少腹逐瘀湯》,中成藥《桂枝茯苓丸》,張仲景先生的《溫經湯》等等,都是可以選擇的。
第三種是上熱下寒型月經量少,最推薦的方法就是用上熱下寒方泡腳,在經期來泡腳效果最佳。
上熱下寒泡腳方:黃連5g,黃芩8g,乾薑10g,法半夏10,肉桂5g,艾葉8,炙甘草5g。
針對這種上熱下寒類型的經量少,還建議做艾灸,可以取穴:中極,歸來,三陰交,次髎這幾個穴位。
還可以通過站樁這樣的方式,來讓氣血下行增加經量。
以上的調理方案,大家只要對證去用,對於增加經量,改善身體情況或多或少都有一定幫助。
但是呢,這些方法都是事後彌補方法,事後彌補不如事先預防。你可曾真正想過一個問題:你為何經量越來越少?想想我們這個時代的生活方式,
1.不好好吃主食,氣血的源頭就不足;
2.不注意保暖,導致宮寒。血液就凝滯了,導致月經量少;
3.晚上熬夜,耗傷氣血,使得氣血更加不足。
4. 人流、剖腹產等方式傷害元氣,耗散腎精,也會導致精血不足。
各種各樣的因素加在一起,月經量少就這樣成了我們這個時代女性的一大特徵。
我們知道了中醫有很多方法來增加經量,可是我們更要從生活中去改變這些錯誤的生活方式,這樣才能真正地「治病必求於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