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除掉董卓後,為何沒能興復漢室,反而迅速敗亡呢?

2021-02-13 情懷歷史

中平六年(189年)八月二十五日,東漢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謀劃誅殺宦官,何太后不從。於是,朝廷徵召董卓率軍來到都城。董卓未至,何進已經被宦官謀殺。憤怒的將士們攻殺了宦官。何進部將吳匡等人聯合了董旻(董卓之弟,時任奉車都尉)攻殺了車騎將軍何苗。中常侍段珪等劫持皇帝逃走。不久之後,董卓進入迎駕隊伍,先拜見劉辯,又伸手去從閔貢懷中抱陳留王劉協,劉協不肯,董卓只得與閔貢並馬而行,一同入城。

同年九月一日,在崇德前殿,尚書丁宮主持廢立儀式,太傅袁隗將劉辯扶下皇座,解除玉璽印綬轉交給劉協,然後扶劉協正式登基,是為「漢獻帝」。至此,董卓不僅廢立了東漢皇帝,更篡奪了東漢王朝的大權,也即架空了剛剛即位的漢獻帝劉協。在此之後,雖然董卓成功抵擋了曹操、袁紹等諸侯組成的關東聯軍。但是,王允還是聯手呂布,成功剷除了董卓這位禍亂朝政的權臣。當然,董卓引發的內亂,並沒有因此結束,而王允更是沒能興復漢室。因為接下裡,董卓的部下轉頭進攻長安,不僅擊殺了王允,更挾持了漢獻帝劉協。那麼,問題來了,王允除掉董卓後,為何沒能興復漢室,反而迅速敗亡呢?

具體來說,公元192年五月,正逢天子大病初癒,所以朝廷百官在未央宮集合。而就王允和呂布來說,已經做好了除掉董卓的準備。事前,呂布派同郡騎都尉李肅等人帶領十多名心腹親兵,穿上宮廷侍衛的服裝,潛伏在宮殿側門兩邊。當董卓大搖大擺地出現在側門外時,立即遭到潛伏在門後的李肅等人的突然襲擊。董卓急呼呂布,呂布手捧聖旨,大呼:「奉旨殺賊!」董卓在絕望中被呂布所殺,並且株連三族。董卓被殺,朝廷上下一片歡騰。董卓禍亂朝政的行徑,激起了天下人們的極度痛恨,剷除董卓,可謂合乎天下民心。

董卓被殺後,王允「錄尚書事,總朝政,遣使張種撫慰山東」。對於此時的王允,可以說暫時替代董卓,從而掌握了東漢朝廷的大權。畢竟,漢獻帝劉協當時還比較年幼,不具備執掌朝政的條件。

作為誅殺國賊的首要功臣,王允自然少不了朝廷的嘉賞和廣大百姓的稱讚。於是,王允態度開始發生改變,似乎有些飄飄然起來:「連董卓這樣不可一世的奸臣都死於我的手下,我還有什麼可懼怕的呢?」他便對任何人、任何事情都無所謂,毫不在乎,甚至居功自傲。「對此,在筆者看來,居功自傲甚至目空一切,無疑為王允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董卓被殺後,王允在如何安排和處理他的舊部時,反覆無常,態度極不慎重,而這正是王允最後走向滅亡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對於王允來說,先是想全部赦免董卓的部下,呂布也多次相勸。對此,在筆者看來,這無疑是一個避免矛盾激化的辦法。固然董卓的部下中,有不少人犯了不可饒恕的罪過。但是,因為西涼軍的強大,王允等人必須從大局考慮,先瓦解了西涼軍繼續謀反的念頭,進而恢復東漢朝廷的運轉。不過,王允還是改變了主意,也即他不願意赦免董卓的部下。

在此之後,呂布又想把董卓的財物賞賜公卿、將士,王允又不同意。王允從內心深處看不起呂布,在除掉董卓後逐漸怠慢他。與此相對應的是,呂布則認為自己有功勞,自吹自擂,現在反而得不到認可,所以漸漸與王允不和了。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呂布在歷史上的形象,是有勇無謀的。但是,不得不說的是,在董卓被殺後,呂布的目光要比王允更加正確和長遠。如果王允真的按照呂布的辦法,將財物賞賜給卿大夫和將士,自然不會引發之後的內亂了。所以,這說明對任何歷史人物,我們都需要一分為二的來看待和分析。

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董卓被殺後,李傕、郭汜等人心懷不安,都打算各自逃亡,畢竟,此時的西涼軍,確實是群龍無首。但是,在這個關鍵時刻,賈詡出面阻止了他們,勸說他們帶領部隊向西,沿途收斂士兵,再進攻長安,為董卓被殺。於是李傕等散發「王允欲洗蕩此方之人」的流言,聯絡涼州諸將,率軍晝夜兼程,奔襲長安,及至長安城下,已聚合十餘萬之眾。對此,在筆者看來,賈詡之所以為李傕、郭汜等人出謀劃策,慫恿他們攻打長安,反殺王允,顯然還是因為王允不肯寬恕西涼軍,更沒有重用賈詡等人。

換而言之,董卓被殺後,王允可以不計前嫌,重用賈詡、李傕、郭汜等人的話,或許事情就不會朝著不可收拾的方向發展了。對於王允來說,不是一員武將,手中沒有什麼精銳士卒。至於呂布,也不屬於西涼人士,所以他也無法讓西涼軍為自己所用。在此背景下,李傕、郭汜等率領西涼軍攻打長安。面對十多萬西涼大軍,長安的守衛可謂不堪一擊,不久,李傕、郭汜的部隊便攻陷長安。呂布慌忙領兵出逃,在青鎖門停住,招呼王允一同逃走。王允斷然拒絕,表示自己不能拋下漢獻帝劉協,說完便扶著漢獻帝逃到宣平城樓。

最後,王允問李傕等人:「臣子不能作威作福,你們卻縱兵胡為,是想要幹什麼?」李傕等沒有回答。不久之後,李傕等人就除掉了王允。王允被殺的時候,大約為五十六歲,他的長子侍中王蓋、次子王景、王定及宗族十餘人都被殺害。王允死後,「天子感慟,百姓喪氣」。遷都許昌後,漢獻帝思念王允的忠貞氣節,便改用隆重的葬禮重新安葬王允,還特意派虎賁中郎將「奉策弔祭,賜東園秘器,賜以本官受綬,送還本郡」。後來,又封王允的孫子王黑為安樂亭侯,食邑三百戶。

總的來說,伴隨著呂布逃跑,王允被殺,漢獻帝劉協再次成為傀儡,東漢王朝的衰落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了。換而言之,如果董卓被殺後,王允和呂布能夠控制局面,平定各地的叛亂,那麼,興復漢室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了。但是,在王允敗亡之後,這一切「不過是大夢一場空」了。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代的潮流浩浩蕩蕩。在董卓被殺後,王允居功自傲,不聽勸諫,不僅害了自己,更連累了漢獻帝劉協,如果不是後來曹操出手,漢獻帝和漢室的處境,無疑是更加窘迫的。1800年年後,我們肯定王允對於漢室的忠貞,也不得不批評他忘乎所以的一面。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相關焦點

  • 貂蟬戲呂布:殘暴不仁的東漢宰相董卓敗亡之路
    這些大臣又以司徒王允為主。王允是個很有心計的大臣。他表面上對董卓言聽計從,刻意奉迎,使董卓對 他不加提防,好伺機下手。這一手果然蒙蔽了董卓,董卓將他視為自己的心腹,特別是公元190年3月,西遷都城長安後,董卓自己留在洛陽提防關東軍的進攻 而把長安的朝政完全交給了王允負責。王允取得董卓的信任後,為了爭取人心 他對漢獻帝恭敬,處處行君臣之禮,很討漢獻帝的歡心。
  • 三國:董卓死後,王允為什麼拒絕西涼軍投降?他在害怕什麼?
    然後被賈詡說服,乾脆起兵攻打長安,但王允、呂布沒能守住長安,呂布兵敗逃亡,王允被殺,漢獻帝被西涼軍擄走,好不容易殺掉董卓後,有可能安定的東漢朝廷再次陷入混亂,三國亂世正式拉開序幕。李傕、郭汜之亂,始於王允的一意孤行,是他堅決要把西涼軍推到對立面,結果,不但大好局面葬送,自己也丟了性命。很多人不理解,謀殺董卓時英明的王允跑到哪去了?他為什麼不願意接受西涼軍的投降?
  • 呂布為何背叛董卓?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呂布是怎樣的呢?他為何要反叛董卓,真的是因為貂蟬的關係嗎?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縣(今內蒙古包頭市九原區麻池鎮西北)人,早先是丁原的部將,因為弓馬嫻熟、驍勇尚武而在并州任職。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呂布先拜丁原為父,後拜董卓為父,反覆無常,唯利是圖,故有「三姓家奴」之稱。
  • 漢末三傑之皇甫嵩,明明有好機會,為何沒能阻止董卓專權
    盧植被免後,著名的胖子董卓登場了,他被拜為東中郎將,接替盧植的職務繼續領兵作戰。皇甫嵩名震天下,對董卓是個巨大的威脅,如果他能果斷決策,振臂一呼,局勢未穩的董卓未必能吃得消,因為在外有袁紹等反對勢力,即使在他控制的京城,也存在著王允等堅決反對董卓的力量,而皇甫嵩在各地諸侯間也有很大威信。
  • 歷史上沒有貂蟬,那麼董卓之死該怪誰呢?
    (小說《三國演義》)小說前期最讓人拍手稱快的情節是司徒王允,他巧妙地利用呂布殺死了大叛徒董卓。貂蟬作為美人計的核心,可謂出道三國劇的巔峰。呂布,董卓被美貌所吸引。聽了王允的話,「頭腦簡單」的呂布火了,成了美人。他用戟殺了董卓,終於把美人搶了回來。
  • 三國:董卓為什麼要一意孤行廢掉漢少帝劉辮?他真正的目標是誰?
    董卓劇照東漢末年,漢靈帝劉宏去世後,漢少帝劉辮繼位,劉辮的母親何皇后成為何太后,劉辮的舅舅何進以大將軍的身份和太尉袁隗(袁紹、袁術的族叔)共同輔政。沒過多久,何進和宦官集團開戰,誅殺宦官集團的領頭人蹇碩,宦官們設計反擊,誘何進入宮殺掉,中央朝廷大亂。
  • 一心光復漢室的荀攸,卻輔佐曹操成了魏王,晚年不甘又無奈
    可是卻鮮有人荀攸最後的結局是憂憤而死,為什麼他最後會落得這樣的結局呢?光復漢室是荀攸的人生理想這首先要談到荀攸的人生理想了,荀攸的人生理想是"想要光復漢室"。可是如何看出光復漢室是荀攸的人生理想呢?這首先是因為他做了一件事"刺殺董卓"。東漢末年,漢靈帝的駕崩使得東漢的"戚宦之爭"達到了頂峰。
  • 王允
    外戚宦官時代結束,後起的地方軍閥董卓登臺,又很快在新一輪的內訌中被謀殺,他栽在了以王允為首的士大夫手裡。文人士大夫集團在兩漢的歷史上似乎並沒有形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只是附在皇家這張皮上的毛,地位不是很高的,所謂「倡優蓄之」。當然,這可能指的是單純做學問的學者,不是所有的士人。
  • 三國中呂布殺義父董卓是怎麼回事?司徒王允的計謀還是貂蟬美人關
    聰明的人往往會選擇性的相信別人,對自己有利時,就是朋友;對自己無用或是有害時,就會想方設法地除掉這顆「絆腳石」。司徒王允就是這樣一個聰明之人,利用呂布除掉了漢室大患——董卓。首先,巧用美人計和連環計打破呂布與董卓之間短暫的平衡,使二人之間互相猜忌,信任逐漸消失,最終反目成仇,這一切都在司徒王允的計劃之中。最後,又借刀殺人,用言語刺激呂布,最後呂布一怒為紅顏,將董卓逼上了死路。
  • 三國亂世也是因飄了的王允而上演!
    王允回頭看了一眼那有些發抖的漢獻帝,哀嘆一聲便緩緩地走下了宣平門樓,也走向了他人生的終點……賈詡毒計與司徒之死作為東漢末年最為著名的司徒,王允在聯合呂布誅殺了董卓之後,原本有機會匡扶漢室江山,成為挽狂瀾於既倒的神仙人物從而登上歷史神壇。但是,號稱天下第一毒士的賈詡卻用他的三言兩語粉碎了王允的夢想。
  • 《三國志14》王允親密關係有哪些 王允親密關係一覽
    三國志14王允親密關係有哪些?許多玩家還不了解他的親密關係,所以小編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就是三國志14王允親密關係一覽,想要了解的玩家不妨進來看看,相信會有所幫助。 三國志14王允親密關係有哪些?
  • 面對董卓的囂張跋扈,看曹操如何以獻刀為名刺殺董卓
    這時董卓出現了,當時是西涼刺史的董卓認為有機可乘,於是率兵到達了澠池,在此地尋找合適的進京機會。不過十常侍在得到何進準備誅殺他們的消息後,就把何進騙進皇宮殺死了。董卓說:反對我的都得死,不過他看到丁原後面站著一位威風凜凜的部將才沒有動手,這位部將就是呂布。呂布大家也都認識,他手持方天畫戟,有萬夫不當之勇,丁原十分敬仰呂布,於是收他做了義子。董卓認為想要除掉丁原就必須要收買呂布,並且將來可以為己所用。
  • 政治幼稚病的文人大臣王允(歷史系列第606講)
    然而,雖然幹掉了董卓,但卻沒能頂住其餘部,也就是西涼軍餘黨,李傕郭汜等人的進攻。像王允,皇甫嵩,盧植,朱雋這些人物,在歷史時期的劃分上,被劃入了「漢末時代」而非「三國時代」。而他們的傳記,一般都紀錄於南朝史學家範曄所編撰的《後漢書》中。在《後漢書》的記錄裡,《王允傳》的篇幅並不小,其中不僅記載了他的籍貫出生,還有他入朝為官的一路經歷。從這些記錄中可以看出,王允是個相當正直,且才能出眾的人。他出生於山西的名門望族王家,家裡還世代為官,在當地影響很大。
  • 董卓被殺之前,有道士給他傳遞消息,但是他沒有弄懂
    董卓被殺之前也是如此。有道士已經給他傳遞消息,但是他沒有弄懂,放鬆了警惕。這是怎麼一回事呢?董卓控制漢室董卓是一個比較強橫的軍閥,也非常具有野心。在漢靈帝時期就已經開始桀驁不馴。漢靈帝去世後,洛陽發生了巨大的內亂,何進決定消滅宦官,但是受到何太后的阻攔,於是調集各路軍隊嚇唬何太后。董卓就受到何進的命令。
  • 《三國演義》有聲朗讀版在線聽書MP3 第012回 治國失策王允附城
    鼓嚕嚕~~鼓聲這麼一響,李傕帶著人馬往下就敗,呂布就追過來。剛往前追了這麼一段路,猛聽叨嘮嘮一聲炮響,跟著這銅鑼齊鳴,嘡啷啷啷~~從北邊兒殺過一哨人馬來。呂布一看是郭汜,催馬就奔郭汜來了。郭汜一見呂布就跑哇,跟著也是一陣鼓聲。呂布往北邊兒追沒多遠,南邊兒響炮,也是銅鑼響。嘶哎~~呂布奇怪啊,怎麼鑼響,這些賊兵往上擁呢?鼓響倒往後退呢?
  • 劉備在50歲前屢戰屢敗,為何敗而不亡?
    劉備在50歲前屢戰屢敗,為何敗而不亡?三國,自然是三個國家,魏蜀吳三足鼎立大家都知道,其中魏國創始人算是曹操,吳國是孫權,而蜀國則是劉備。而孫權則是接過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的官印執掌江東,從接任以來就沒遇到過大的戰事,一直以來都偏安一隅,最大的戰事就是和劉表掐掐架,剩下的頂多是打打南邊的山越、南蠻,直到赤壁之戰曹軍大舉南下,這才傾全國之力打了一仗,所幸保住了江東基業;而在這三位君主中,創業最慘的也就屬劉備了,為什麼這麼講呢,來,下面就來帶大家看看劉備的半生經歷。
  • 王允為什麼那麼快就把自己玩完?
    沒想到,僅僅兩個月而已,李催、郭汜這兩個小都尉一反攻,王允、呂布、徐榮、胡軫、段煨的超強組合就土崩瓦解了,王允更是賠上了自己的老命。那麼,王允為什麼那麼快就把自己玩死了呢? 1.他想得太簡單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句話當然是對的,也是王允為什麼敢於和皇甫嵩、楊勳等人一起對抗董卓的原因,更是他把關東諸侯當成自己後盾的前提。
  • 漢獻帝劉協,最恨之人不是曹操和董卓,他才是真正的漢賊!
    漢靈帝知道後勃然大怒,想要廢除皇后,因宦官們苦苦哀求才不了了之!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長子劉辯繼位,史稱漢少帝!當時宦官在朝中作亂,何皇后的兄長何進大將軍採納袁紹的意見,密令董卓進京剿除宦官之禍!這件事情曹操曾一度的反對,但何進並沒有搭理曹操,他覺得袁紹四世三公聲名赫赫,曹操一個閹宦之後能有什麼見識!不料董卓還沒進京,何進就被宦官騙到宮中給謀害了!
  • 王允死得不冤:連出三昏招,家族被滅門,皇帝成傀儡
    一、固執己見縊死蔡邕董卓死後屍體被放於街市中「展覽」,受到董卓知遇之恩的蔡邕,竟然趴在董卓的屍體上大哭,王允怒斥蔡邕後,不顧其他大眾的勸阻,下令將蔡邕在監獄中縊死,這是《三國演義》中的情節。正史中,王允除去董卓後與大臣們一起喝酒慶祝,蔡邕也是與會者之一,在喝酒的過程中因為想起了董卓對自己的知遇提拔之恩,於是出言感嘆,或許是觸動了感情,竟然快哭了,王允大怒之下將蔡邕關進監獄裡,沒過幾天蔡邕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