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酒量不行
喝酒臉紅要少喝酒
保健時報記者 燕聲
酒在中國文化中歷經歲月洗禮始終佔有地位,很多喝酒臉紅或有其他反應的人並沒有因為不適而停下飲酒的腳步。近日,《自然》雜誌旗下的Cell Research發布了中國代謝分析項目隊列研究結果,對各類代謝性疾病以及酒精代謝能力進行比較。對受到廣泛關注的酒精代謝能力,項目證實:導致喝酒臉紅和酒精代謝能力差的乙醛脫氫酶2基因變異,中國人群攜帶最多,這種基因變異也是誘發食管癌的重要風險因素。
中國人的酒精清除率普遍較低
中國代謝分析項目的研究人員通過全國10588人的全基因組集中分析結果,一期研究覆蓋中國七大地理區域,包括人口排名前十的漢族、壯族、回族、滿族、苗族、彝族、藏族和蒙古族。對個體遺傳評價、營養和藥物代謝、血糖及體重指數的特徵進行整合,為東亞人的遺傳學建立了一個大規模和深層次的資源,為代謝特徵和疾病新的遺傳學發現提供了機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國家代謝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寧光院士,王衛慶教授和畢宇芳教授是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結果發現,與全世界其他人群相比,中國人的遺傳特徵與歐洲、非洲、南亞和拉丁美洲人群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與非洲人群差距最大,而與東亞人群非常相似。日本人群與中國北方漢族人群聚類完全重疊。在飲酒方面,與歐洲和非洲人相比,中國人的酒精清除率普遍較低。從總體上看北方人比南方人酒量相對更好,藏族、蒙古族、彝族人民和河南人酒量居於全國前列,山東人酒量並不突出,福建人和廣東人排在最後。
一直以來人們對北方人酒量大有一些解釋,一是受北方好酒的遊牧文化影響;二是北方冬季氣候較南方寒冷,天寒地凍時喝酒能給人們帶來一些好處,如喝酒可以加快人體循環,讓人的身體變得溫暖起來。久而久之,就練就了北方人的大酒量。
喝酒臉紅說明酒量小,這類人喝酒更易患食管癌
好酒的人群中不少有喝酒臉紅的表現。一段時間以來,人們誤認為喝酒臉紅的人酒量更大。中國代謝分析項目證實,導致喝酒臉紅和酒精代謝能力差的乙醛脫氫酶2基因變異是東亞人特異性的,在中國人群中的攜帶者(純合子比例4.50%,雜合子比例34.27%)遠高於全球其他人群,這種基因變異也是誘發食管癌的重要風險因素。
吸收於人體內的酒精,主要由肝臟中的兩種脫氫酶(即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在肝臟中進行分解代謝。當人體內這兩種酶含量較匹配時,進入人體內的酒精就能被很快地分解,使人不易喝醉。一般人體內的乙醇脫氫酶含量差異很小,而乙醛脫氫酶的含量則因民族、個人有較大的差異,有的人甚至有缺陷。此酶含量反映人的酒量,酶含量少乙醛的代謝能力就低,偶爾喝一點酒就會因乙醛在體內的積蓄而引起臉色變紅、心跳加快、頭暈嘔吐等酒精中毒症狀。
臨床研究顯示,飲酒量和患食管癌的機率是成正比的,而喝酒臉紅的人群由於缺乏代謝酒精的乙醛脫氫酶,這種關係對比會更明顯,食管癌發生的機率也會大大增加。因此,喝酒臉紅是身體發出的預警信號,這類人群千萬不可貪杯。
酒量大的人也要適可而止,酒精超過身體代謝需要同樣傷身
有的人因為酒量大而覺得自己喝多點沒事,就越喝越多;相反酒量小的人因為覺得自己不勝酒力,反而會自覺地少喝或是不喝,因此,酒量好的人更容易傷身。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陳超剛認為,無論怎樣的體質,酒量好還是不好,酒精超過身體代謝需要,最終都會對肝臟造成負擔。喝得越多,酒精在體內堆積得越多,一旦超過肝臟代謝負荷,肝臟就無法及時供應酶分解酒精。
陳超剛提醒,飲酒量應該因人而異。可按照公式計算一個人一天最大的酒精攝入量,即每公斤理想體重每日不超過1克的酒精量〔理想體重=身高(cm)-105〕,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更明確地推薦每日飲酒的要求:成人如飲酒,男性一天飲用酒的酒精量不超過25克,女性不超過15克;兒童少年、孕婦、乳母不應飲酒。
另外,近年來的諸多研究證實,即便是少量的飲酒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最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做到滴酒不沾。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 || 燕聲 李娜
值班主任 || 範宏博
轉載及投稿 || 010-62969002轉8486
郵箱:ln8103@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