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5月5日,日軍攻擊龍門,洛陽保衛戰打響。
駐洛陽中國守軍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5軍和第14軍第94師1.8萬名官兵,守城21天,在部隊損失慘重的情況下,僅2000多人突圍而出,「慘烈不遜衡陽(保衛戰)」。
歷時21天的洛陽保衛戰,裝備落後的中國守軍英勇抗擊機械化裝備的日軍精銳之師,斃傷敵人萬餘人,用生命和熱血在中國抗戰史上譜寫了悲壯的一頁。
鄭州晚報記者 張翼飛 文/圖
洛陽保衛戰老兵71年後相聚
上周,鄭州晚報記者來到古都洛陽,追訪「洛陽保衛戰」。
洛陽民間關愛抗戰老兵組織、洛陽紅山石志願者協會負責人「失敗的匈奴」(本名李磊,以下簡稱「匈奴」),是土生土長的洛陽人。
2004年至今,他尋訪、接觸抗戰老兵400餘位,對自己生長的這座城市的抗戰,他更是了如指掌。
71年前的5月25日,洛陽淪陷。
今年5月24日,「匈奴」和北京志願者薛剛促成了3位參加過洛陽保衛戰的老兵在北京相聚。
3人分別是95歲的張君國,當年是94師282團3連連長;92歲的高振中,當年是電話排戰士;89歲的張翠萍,當年是15軍護士班護士。
3位老人談起昔日的抗戰烽火,唏噓不已。張翠萍說,1945年10月,在故宮太和殿,她還親眼見證了日軍的投降儀式,激動得一夜無眠。
戰鬥白熱化時 女衛生員也拿起了槍
1944年3月,日軍發動豫湘桂戰役,第一階段「河南戰役」目標就是奪取當時的中原抗日中心、第一戰區長官司令部所在地—洛陽。
洛陽中國守軍15軍的軍長武庭麟、副軍長姚北辰均是洛陽人,將士也多為豫西人。官兵們不願看到家鄉的淪陷,堅守洛陽城。
從5月5日日軍進犯龍門山,到25日洛陽城陷落,守城將士先後在城郊和城內多地與日軍浴血奮戰。至洛陽淪陷,近2萬名官兵僅剩軍官316人、士兵1795人。
張翠萍老人回憶說,戰況達到白熱化時,就連女衛生員都發了槍打,她記得自己領到一支步槍,還有三顆手榴彈和一掛子彈。
洛陽保衛戰中,張翠萍老人三處負傷,左臂中彈,在沒任何醫療器械的情況下,她將左臂支在地上,用右手將彈片生生地摳了出來。彈片擦掉了她一塊頭皮,她抓了一把土止血包紮。她記得城牆有將近三層樓高,突圍過程跳下城牆時,她摔傷了腳,被附近村民救了一條命。
時任連長的張君國在城池失守後,隨第16軍出潼關阻擊日寇西進,一天一夜急行軍100公裡。
「我們電話排駐守西工兵營,住在地下室,又潮又溼,聽見外面炮彈不停地響。」高振中老人回憶說。
好兒郎浴血保衛家園
鄭州晚報記者跟隨「匈奴」,一路尋訪「洛陽保衛戰」的遺蹟。
因為城市的發展日新月異,能找到的寥寥無幾。九龍臺附近的基督教堂,戰鬥期間是戰地醫院;北窯的鐵路橋,當時是防守陣地,在此展開過拉鋸戰;東大街與南大街,殘存一段四五米長的老城牆,這是中國守軍最後突圍的地方;西關,當年城垣被突破的地方,日軍坦克長驅直入……
在洛浦公園附近、洛河岸邊有兩截殘橋,當年為了阻止日軍前進,中國守軍忍痛將其炸毀。
洛陽保衛戰,中方守軍1.8萬名官兵裝備落後,日軍則從華北、華中抽調兵力,由空軍掩護,總兵力達5萬人以上。
在保衛軍部的邙嶺後洞戰鬥中,中國軍隊194團所有能拿起武器的人都投入了戰鬥。混戰中,連長韓昆生擒敵日軍大隊長藤本,日寇蜂擁來搶。韓昆急忙刺死藤本,自己也倒在敵人的刺刀下。副連長賈樂民見狀大吼一聲,抱著8枚手榴彈衝入敵群,與50多名日寇同歸於盡。
洛河畔,64師191團排長李軍義率全排戰士以集束手榴彈和血肉之軀阻擊日軍坦克前進,炸毀日軍坦克5輛,斃敵30多人,全排官兵無一生還;4天4夜的上清宮保衛戰中,日軍突然施放毒氣,官兵仍不退縮,與陣地共存亡。
23日拂曉,3萬多日軍集中力量進攻西門,通過高音喇叭勸守軍投降,中國守軍不予理睬。洛陽百姓冒著炮火,為官兵背米送面。24日,洛陽城破,中國守軍或利用牆洞射擊敵人,或在房頂用手榴彈投炸敵群,或以刺刀與敵肉搏,誓死保衛寸土。巷戰中,共斃傷敵人8000餘名,15軍傷亡3000餘人。當夜中國守軍奉命突圍到城外集結待命。25日,未退出城的部分官兵繼續與日軍巷戰,終因力量懸殊,洛陽淪陷。
洛陽保衛戰歷時21天,在這交織著血與火的3個星期內,中國守軍勇猛殺敵,視死如歸,譜寫了一曲民族抗戰的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