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大海裡的針
剛剛過去的2020年國慶檔,國漫電影《姜子牙》交出了豆瓣7.0分,淘票票7.8分,貓眼8.3分,票房14億的答卷。這個成績對於一部被寄予厚望,甚至被視作《哪吒之魔童降世》姊妹篇的電影來說,實在難以令人滿意。
如果說7.0分在挑剔的豆瓣平臺還難以被歸到爛片的範疇,那麼在淘票票這種票務網站上只獲得了7.8分,足以說明《姜子牙》令主流觀眾感到失望。
《姜子牙》為什麼啞火了?觀眾的差評主要集中在劇情上。
在豆瓣,高贊差評幾乎全都在吐槽影片的劇本:「沒有好的世界觀就是浪費美術」、「中二狗血劇情,小學生編劇水平」、「編劇能先上完學再來寫劇本嗎?」
這些差評吐槽就像一場情緒爆發,道出了這些年困擾國產動畫電影的一個問題:劇情短板。
國漫是否存在劇情短板?
不知從何時開始,「劇情短板」成為了很多人評價國漫的一個共識,不僅僅是《大魚海棠》《姜子牙》這種毀譽參半的電影,甚至《哪吒之魔童降世》《狐妖小紅娘》這樣的高分佳作也被不少人認為劇情薄弱。
其實這種說法只對了一半,因為國漫的定義是很廣泛的,它包含了動畫電影、動畫番劇、漫畫三個大類,而「劇情短板」往往只出現在動畫電影和動畫番劇中,漫畫卻很少出現。
不像動畫電影總喜歡吹畫面、吹特效,漫畫行業一直以來都是把故事放在首位。2017年的一個中美漫畫高峰論壇上,美國漫畫家協會基金會主席史蒂夫·麥凱裡、中國著名動畫導演常光希等行業大咖就曾表示:「漫畫家首先是一個會講故事的人。」
事實上,國內各大漫畫平臺的人氣榜單中,劇情精彩的漫畫還是挺多的,因為漫畫畢竟不是藝術畫,很少有人會因為一部漫畫的「畫風精美、構圖巧妙」而追更,但凡能吸引到讀者的漫畫,一定是劇情足夠吸引人。
可以說,國漫產業不缺乏會講故事的人,也不缺乏優秀的劇本,那為什麼一到動畫電影領域就不行了?一方面是漫畫、動畫、電影三者的創作邏輯不同;另一方面則是漫畫與動畫電影之間的產業鏈沒有完全打通,優質漫畫能被改編成番劇就不錯了,很少有機會拍電影。
1、創作邏輯。和動畫電影、動畫番劇的創作邏輯不同,漫畫平臺的競爭非常殘酷,一旦漫畫的人氣下降,很快就會被平臺砍掉,因此國產漫畫的作者們往往深入一線和粉絲互動交流,不僅懂梗,還了解讀者的真正需求,能夠產出讀者想要的優質內容。
而動畫電影、動畫番劇的創作邏輯和製作周期完全不一樣,電影只有全部製作完成才能被市場檢驗,尤其像《姜子牙》這樣的原創劇本,沒有原著託底,一旦影片製作完成,即便劇本不被觀眾認可,也沒有任何補救的辦法了。
動畫番劇的情況稍好,但是像「刪掉漫畫原著的精髓,增加大量無聊原創劇情」的魔改情況也屢見不鮮,足以說明動畫團隊的編劇水平是比不上漫畫作者的。
另一方面,動畫的編劇們往往也處在象牙塔的製作環境裡,比如《姜子牙》的導演程騰是留學派,作品就有不少西方色彩,如影片中一處致敬西方名畫《創世紀》的構圖,一部以中國神話為賣點的影片卻要從西方神話中借鑑靈感,難免顯得不倫不類。
2、產業鏈。國產漫畫行業有好IP好劇本,也有會講故事的人,但是漫畫平臺不具備拍電影的能力;國產電影行業有專業的電影團隊和動畫製作團隊,但是缺好劇本,電影編劇們也不如漫畫畫手、網文寫手們更懂讀者。
雙方合作或許是一個出路?沒有那麼簡單,這裡面會涉及到IP版權、項目的把控權等等問題,而資本方/製片方的出發點還是要尋找盈利項目,因此有心的人沒有能力做,有能力整合行業資源的頭部公司,卻更傾向於複製已有的成功案例,不願意在小IP(大多數漫畫都只能算小IP)上投入過多資源。
而頭部公司喜歡複製成功案例的做法,又造成了國產動畫電影的另一個問題:同質化嚴重。
國產動畫電影的同質化嚴重
國產動畫電影,其實思路還停留在國產真人電影十幾年前的階段,就像《無極》《十面埋伏》《夜宴》之流,塑造了一批「畫質精良,內容空洞」的所謂大片,這條路真人電影早就走過了,該踩的坑國產動畫電影一個沒落下。
也許有人會說「電影不只講故事」,可如果照這個思路,國產電影這些年不會有任何進步,也不會出現《我不是藥神》《紅海行動》《流浪地球》這樣的高分故事片。
電影《姜子牙》本來想打造個不一樣的姜子牙,結果還不如按照封神演義的固有形象來拍,如果拍封神之戰、武王伐紂的劇情,或許還能有點戰爭史詩的風格,不過萬人大戰對動畫電影來說成本太高了,這可能也是一個限制因素吧。
本質上,《姜子牙》是一部為了成為爆款而打造的縫合產品,有點像網際網路公司說過的「大數據寫劇本」:神話題材、奇幻設定、暗黑風格、搞怪萌寵、催淚情節、熱血戰鬥......凡是爆款動畫大片該有的元素都弄全了,但是影片本身卻沒有足夠吸引人的核心賣點,做出來的產品也就成了「四不像」。
縱觀這些年的國產動畫,陰謀論、黑神話題材特別火,繼「西天取經是天庭的一場陰謀」之後,「封神之戰也成了天庭的一場陰謀」,天庭日常風評被害。陰謀論原本是為了反套路而存在的,現在卻成了國產動畫劇本最大的套路,這些編劇們就不能整點新活兒了?
動畫電影本不該只有神話奇幻這一類題材,喜劇、懸疑、戰爭、體育、大女主......國產漫畫的好題材好Ip有很多,可動畫電影裡就是看不到。這些動畫電影的主人公,哪吒、白蛇、大聖、大護法、姜子牙......除了反抗權威反抗命運,就不能幹點別的?
內容同質化嚴重,編劇的創意匱乏,成為了國產動畫電影的現狀。
過度宣發引起了口碑反噬
今年院線有一個值得研究的現象,《姜子牙》《八佰》《信條》《花木蘭》《奪冠》等等一系列因疫情延檔的大片,或多或少都沒有達到觀眾的預期,這應該和被迫拉長的宣傳期導致的過度營銷有關。
經歷了漫長的廣告轟炸,觀眾的期待值也被調到了一個極高的水平,然而等到影片正式上映,卻沒有想像中那麼好看,「多等了大半年就給我看這?」觀眾的這種想法對延檔大片是很不利的,讓觀眾等的越久,影片面臨的壓力也就越大,這點對於還沒上映的《緊急救援》《唐人街探案3》《神奇女俠2》《沙丘》《黑寡婦》等影片也是一樣。
《姜子牙》與《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過度捆綁營銷,更是加重了這一壓力。早在影片上映前,《姜子牙》的宣發物料、廣告代言都是姜子牙和哪吒等角色一起出現,給觀眾造成一種兩部影片有很強關聯的心理暗示,實際上兩部影片在劇情上沒有任何關係,只是出品方都是彩條屋影業罷了。這種捆綁營銷的做法,雖然會引流一部分觀眾,但影片達不到觀眾預期後的口碑反噬也很明顯。
總之,就是這一系列操作,導致了《姜子牙》並沒有成為第二個《哪吒》,彩條屋影業的「封神宇宙」(如果存在的話)也並沒有像觀眾期待的那樣,成為下一個漫威。
我們當然不能指望現在國內有哪家動漫公司能達到漫威的高度,但是不妨在回想一下漫威為什麼牛X?那是因為它有大量積累了幾十年的、經過市場檢驗的漫畫/劇本,而這又回到了最初的那個問題:動漫行業最會講故事的人,都在畫漫畫。
已開通留言評論,互動起來吧!
喜歡記得分享轉發哦!
骨朵國漫原創內容,轉載請聯繫後臺
新浪微博:骨朵國漫 知乎號:骨朵國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