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華重慶復地幼兒園行政團隊合影(從左至右第一排:課程主任黃育娜、保健醫生顔序栩、招生主任賀林、出納唐溪敏;第二排: 財務李思穎、行政主任李文靜、園長楊添、課程資源閆莉莉、人力資源主管 彭立雲)
「Pink,Blue,Yellow……」伴隨著靈動的歌謠,站在教室後排巡班的園長楊添和課程主任黃育娜,情不自禁地比划起手指,晃動著身子,一如被小朋友和家長圍坐在前方的中外幼教。
窗外是淅淅瀝瀝的冬雨。此時的底樓大廳,招生主任賀林和行政主任李文靜微笑迎向「1、2、3、4」有備而來諮詢的家長。一張張預報名表就整齊地摞在桌面,等待填滿新生的姓名。
這一天是耀華重慶復地幼兒園一年一度的開放日。
藝術主題活動在六個教室裡變幻花樣,經由一雙雙小手綻放光芒:小動物的七彩光影投射到了天花板;水墨在摺扇上暈染出中國風;漂浮在水裡的油彩悄悄被拓印紙偷走……三個小時體驗臨近尾聲,孩子們拿著自己創作的藝術品滿載而歸。
一位媽媽牽著兒子走到招生諮詢臺邊,鼓勵他和園長「say hello」。只見楊添笑靨盈盈地應聲招呼,熱絡地拉起小男孩的手,一轉眼,雙膝就自然觸到了地面。
「45度」,是楊添為開放日主題「遇見藝術」添上的點睛之筆,仰視的角度寓意學會敬畏、尊重和欣賞孩子,「45度也提醒成人們學會用多元的視角去了解孩子」。靈感出自她看過的一個藝術展宣傳,在「頭腦風暴」時獲得三位核心團隊成員的肯定,大家一致通過。
這個當年用《論語》而不是唱歌跳舞打動耀華面試官的學前教育本科畢業生,用16年時間守護著心中的「桃花源」;她為團隊樹下「完美主義」標杆,在復地園的每一寸土地上,寫下「反思與創新」。而這一切都只有一個指向:為了孩子。
採訪 / 文 | Nil
編輯 |Ivana
為每一盞紫外線燈編號
開放日前,李文靜先後巡視校園四次,找出需要整改的細節並立即落實。
不久,她收到楊添發來的一串照片,從地上的透明膠到窗臺的紙巾盒,竟然還是有她「沒看出來問題的地方」。
開放日的海報也是前後改了十幾版,楊添想要能貼近兒童視角的藝術呈現方式,希望借鑑超現實主義大師胡安·米羅的「feel」,而不能照搬。設計師不得已放棄現成的素材庫,手繪進行借鑑創作。
▲耀華重慶復地幼兒園開放日海報
被「逼瘋」的還有攀巖牆廠家,人家幼兒園都是選定幾個模板照單全收,楊添非得仔細推敲「硬磨」:顏色要更自然,每個模塊設計要由易到難,符合幼兒的興趣和身體發展規律。
楊添有時也忍不住自嘲,這麼精益求精有必要嗎?但她很清楚自己不容妥協的堅持所在,「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孩子著想。」
「你了解園長就知道,她確實是高要求,做事非常細緻。跟她搭檔這麼久,有壓力,同時也是動力,讓你發自內心地覺得『我願意做』」。
從教學轉崗至行政,李文靜必須耐下心來處理各種瑣事。
這學期,她的最新挑戰是整理復地幼兒園的保健管理規範程序,原以為只是表格文件的規範性整理,沒想到成就了一項「升級再造」的大工程,光是梳理網絡圖就花了兩周。
廚房的一張清潔衛生評分表變成了四張,主廚、擺案和兩個廚工各一張,冰箱消毒櫃分出ABC,這樣保健醫生檢查起來才能「包幹到人」,落到實處;每個教室的四盞紫外線燈也都編上了號,300小時的壽命各自計算每天「減1」,產品質量問題才可能被發現。
更重要的是,這樣做能確保知道每盞燈是否處於有效工作時效內,讓教室空氣消毒質量得到保障。像這樣經過修改的表格總計佔了八成。這些變化,負責招生的賀林也看在眼裡,「保教合作,受益的一定是孩子,這方面做得好的班級,傳染病發生機率也會小很多。」
▲開放日上的光影遊戲和繪本館
「園長面前無難事」
幾年間,校舍搬遷問題始終是籠罩在復地園上空的一片烏雲,然而在充分告知情況下,每年招生仍達到了滿園。
大家只見園長楊添沉穩淡定,卻不知她心裡也打鼓,生怕辜負老師和家長們「共進退」的這份信任。
直到前不久出租方確定續租,楊添第一時間通知全員開會,公布喜訊,連正在教室忙消毒的阿姨也一個不落。提前預備好的「開放日」活動方案,也是這時才緊鑼密鼓地進入實操。
這不是楊添第一次背水一戰。
2013年,耀華在重慶的第二所幼兒園——融科幼兒園創辦,楊添帶著李文靜和黃育娜兩位當時的教學老師,從零「開闢新天地」。待到三年後,融科園的開班成績和口碑扶搖直上,復地園卻經歷了新團隊的震蕩。
面對召喚,楊添就像放下一個剛剛帶大的「寶寶」一樣不舍。但她的回歸無異於一劑強心針和穩定劑,帶領復地園重新凝聚在「以兒童為本」的核心理念周圍。
去年新年「廟會」的意外堪稱這句話的絕佳註腳。
活動前夜,大班有個孩子突然得了水痘,按規定整個班級都要被隔離。這意味著他們班可能所有人都不能參與隔日的廟會了。這是大班孩子上小學前最後一次新年活動,楊添和老師們都不希望孩子們失望。
當晚九點,正在香港出差的楊添與三位主任網絡討論拍板,等其他小朋友們離開後,為這個班的20個孩子特別「加場」。
方案一經確定,各種細節討論持續到了凌晨:結束後怎樣消毒?怎樣跟老師解釋突然要加班?怎樣分組,讓20人的現場看起來更有氣氛......
方案最終順利推行,除了不幸患水痘的孩子,沒有小朋友錯過在幼兒園的最後一次廟會。
「好的幼兒園老師,第一要愛孩子,第二要會愛孩子。愛孩子,是一個前提。而會愛孩子,應該是相對理性和專業的。」
在楊添看來,這要求老師將2-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藍圖完整印刻在頭腦中,面對每一個孩子都用專業的眼光去觀察、分析,並回應他們的需要。
正因如此,「耀華的管理團隊,每個人也都必須懂課程。」
一年多前,「90後」教師黃育娜升任課程主任,適逢耀華機構推進幼兒課程改革。老師們需要從預先準備好的結構教學,轉向直接由兒童興趣生發、驅動的「生成課程」。
編者注:生成課程不是教師僵化地執行設計好的方案,也不是聽任幼兒一味無目的、隨意活動,而是教師通過對幼兒的觀察,發現他們的興趣和發展需要,隨時調整活動、材料,支持、引導幼兒達成其個性化的發展目標,充分發揮其自主性,調動其學習潛能,使課程不斷發生和發展,促進幼兒進行動態學習。
過程中最大的難點是如何因材施教,「小朋友同樣表現出喜歡玩鉛筆,但到底是對什麼感興趣,每個人可能都不同,是書寫本身,是鉛筆裡的物質,還是色彩?」黃育娜和楊添每周分工到班級進行課程巡導,幫助老師們共同分析反思,打破課程設計的「瓶頸」。
有一次,小朋友們收集了很多不同的樹葉,黃育娜提醒老師,有四五個孩子關注到了樹葉裡豐富的脈絡紋路,在她和老師的討論基礎上,老師由此入手開展了拓印等藝術活動,豐富了孩子們的認知和感官體驗。
▲開放日上的塗鴉遊戲和水墨畫
「生命影響生命」
「如果你帶著專業的眼光和期待進入耀華,你一定會被吸引,很快便愛上它。」楊添至今記得與耀華的初識,驚嘆「耀華課程的生命力」。
在課堂中與孩子共同探索和成長,帶來即時又飽滿的成就感。得知將被提為課程主任時,她還對一線教學戀戀不捨,是當時的耀華主管點撥了她:以前你可能只能影響到一個班的孩子,現在你可以把你認同的耀華理念帶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受益。
「我追求完美,但不見得我的完美就是對的,只是提供大家多一些角度。我們管理人員存在的意義,也是幫助大家不斷反思自身,通過發現自己的不完美而跨出成長的一步。」楊添說。
如今,在這個平均年齡三十出頭的核心團隊引領下,「改進永無止境」逐漸成為復地園上下的共識。
它來自老師們滲透入日常的課程反思,來自家長定期面談會的精心準備,來自核心團隊的討論再討論,推倒重來、推陳出新。
「我在耀華做了七年招生,資源庫已經夠豐富了,開放日沒有一年是重樣的,我們總是想著怎麼做得更有趣、有意義、有品質」,賀林驕傲地說。
作為醫科出身的「市場小白」,她曾經手抄《課程手冊》,讓自己在一兩周時間裡就能向家長們介紹得頭頭是道,直到今天通過深度參與園務的方方面面,將條條理念融匯於心。
「我們開會效率很高,大型活動工作量大家都一起認領平分,絕不會說屬於教學、行政的我就不管,耗時的事情都一起幫忙做,執行力很強。」
這學期,在耀華幼教管理部的牽頭下,賀林與上海、北京幼兒園同事合作,主動擔綱了《招生手冊》的前期目錄和分章節撰寫,原以為要一學年才能完成的任務,沒想到一兩個月就率先完成了初稿。
這離不開楊添的鼓勵,「所謂管理的藝術,是她能夠懂你,有這種共通感。她不見得最懂招生,但她會問你難點在哪裡,需要什麼支持」,賀林說。
和所有新老師一樣,初出茅廬時的黃育娜也碰到過這樣的棘手問題:一不注意孩子打鬧受傷,就被家長情緒激動地問責。
那時,楊添二話不說站到了她的前面,做了各種協調和安撫工作,「她不會把問題完全歸結到老師的責任上去,在專業處理之外,更多是在撫慰我們的心靈,在你frightened的狀態下告訴你,沒關係,這種事時有發生,但我們可以提升自己讓自己更能專業應對,這是一種成長,給了老師強有力的支撐。」黃育娜現在也這樣要求自己。
李文靜則把耀華的管理哲學帶到了阿姨們中間。
「我們十幾年都是這樣做的,也沒出問題啊?」阿姨們起初不理解,為什麼擦個桌子還要用三種不同顏色的抹布,分別專用於清潔、消毒、抹乾三步驟,亂了都不行。
李文靜發動阿姨們自主討論,怎麼做能更規範和專業,還不時鼓勵她們也是「幼兒園的管理者」,用這種思維對待份內份外的工作,慢慢阿姨們也信服了。
「做園長很累,總是在解決人的問題,最遺憾的是留給孩子的時間少了。」 拭去疲憊,楊添始終篤信耀華校監陳保瓊博士常常引用的格言: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
「耀華一直致力於打造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在工作中彼此影響和成長,這是人才和工作的雙贏。我們要以耀華共同的目標和一樣的標準完成所有的事,倚靠的是每一個人的力量。我們對孩子講究觀察、分析、支持,我們也這樣對待每一個員工」,楊添說。
▲開放日的諮詢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