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心理問題,可能源自小時候「太聽話」

2020-12-21 崑崙雲曦讀書

《傷仲永》的故事人很多人都知道,他就是沒有活出自己的童年,早早陷入了大人的功利性的圈子當中。

本來天真爛漫的童年的純潔的心靈,過早地蒙蔽在成年人的金錢、功利和相互利用以及炫耀的氛圍當中。

他失去了童年正常的心理發展和塑造的過程,本來應該從天真爛漫到逐步成熟,然後逐步進入真善美的、理智的、正確的價值觀。 但是被成年人的世界拔苗助長式地扭曲了正常的心理成長曆程。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換過程,包括信息傳遞和信息理解。

當成年人在抱怨孩子沒有成長為一個健康活潑,快樂有價值的人的時候,是否成年人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在孩子的性格塑造方面,是不是過早地用成年人的世界去給孩子套上了一個精神世界的枷鎖呢?

心理學當中有一個潘多拉效應。

希臘神話故事當中,講到伊甸園中的夏娃受蛇的誘惑,偷吃了善惡樹上的禁果,結果受到了上帝的懲罰。禁果的果實特別甜,由於被禁止食用,反而人們嘗試的欲望和想法更加強烈。

希臘的另一個神話也說的是這種現象,在這個神話當中,潘多拉好奇地打開了被宙斯禁止打開看的魔盒。結果打開以後,潘多拉就把一切不幸降臨到了人間。宙斯越是禁止別人偷看他的魔盒,潘多拉就越想看個究竟,潘多拉這種欲望就越來越強烈。所以這種禁果逆反的現象就被稱作潘多拉效應。

潘多拉效應,說明人的求知慾是不能壓抑的,需要以合理方式方法逐步進行答疑解惑,人的認知思維也就在此過程中逐步成熟起來。

人在童年的時候,如果太聽話了,但是好奇心實際上被壓抑了,覺得只要聽話就好,可以得到周圍人的讚賞等等各種各樣的好處。至於原因,就不敢再問了,反正按照大人的去做就行了。

實際上這樣不僅失去了童年鍛鍊思維認知的能力,更會缺乏獨立思維能力,成人以後往往會缺乏判斷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一旦外界機會來了,突然釋放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會導致成年人各種各樣的不同的狀態。

因為兒童時代,好奇心和求知慾就被大人們打磨乾淨了。

研究周圍世界的未知事物是人們成長過程中當中的普遍的行為。當成年人在教育兒童時,告訴他們聽話,這樣就能得到好處的時候,其實成年人就在告訴兒童對很多事物不要去研究,去問為什麼,只要簡單的聽話就行了。

成年人這種簡單粗暴的禁止,會產生三種後果。

第一種就是產生上面論述過的結果,兒童長大以後失去了判斷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往往遇到成年世界紛繁複雜的各種事情的時候,不會理性地處理。

第二種是用情緒來代替理智,往往會做出不理智的甚至危險的行為,遇到什事情的時候,因為缺乏理性的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同時又不得不需要快速做出反應,往往就是情緒上頭。用情緒代替了思考,用憤怒代替了冷靜。

現在看看成年人世界,很多人在職場上表現為職場暴力;在校園裡的表現為校園霸凌,其實都是源自於童年時代被剝奪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得不用簡單粗暴的這種方式來進行人際交往。

第三個後果就是好奇心過度強烈,就像潘多拉魔盒被打開一樣,採取一切極端的手段去探究埋藏在心底的那種疑惑,甚至形成一種癖好。這就是一種嚴重的心理疾病了。

所以成年人的很多心理問題,其實主要源自於他成長過程中的思維模式,受到了錯誤的對待。當然,如果在成年以後自己沒有意識到過去的影響,沒有主動自我糾正,就會順著這種慣性認知和行為模式,導致自己錯誤百出,甚至付出嚴重的代價。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自我可以按照自己獨特的生活風格決定自己的行為方式。人是有意識的個體,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參與決定自己的命運。他認為影響人的成長有三個要素,即遺傳、環境和創造能力。其中創造能力起重要作用.它與其他兩個要素結合起來,才可以克服人生障得。

很多在心理學歷史上做出重大成就的大師級人物,他們的童年雖然經歷了曲折甚至磨難,但是這反而促使他們自我改變,自我學習提升,不僅治癒了自己,也幫助了別人。

一個人在此思維成長過程當中,不能以是否聽話、是否懂事兒來作為判斷的唯一標準,而應該綜合考量他的思維模式,是否得到了健康的正確的發展。這才是從源頭改變。雖然成長過程中經受了錯誤的遭遇,但亡羊補牢,未為遲晚,只要發現自己的心理和認知問題,就是改變的開始。

相關焦點

  • 心理分析:為什麼孩子小時候越聽話,長大後越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心理諮詢師:孩子的性格養成與如何滿足他的心理需求作為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從事心理諮詢行業近十年。在青少年諮詢案例的總結中,發現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就是——孩子小時候越聽話,長大後越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這種現象在青少年諮詢案例中佔比較大,也是許多家長困惑不解的問題。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下:為什麼孩子小時候越聽話,長大後越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從孩子離開母體呱呱墜地開始,他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再是母親身體的一部分。雖然作為嬰兒,他無法離開父母尤其是母親而獨立存在,也正因為如此,母親需要耗費時間和精力幫助他慢慢長大。
  • 小時候很乖很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大多都有心理問題,這是怎麼了?
    沒想到小時候那麼乖的她,長大後然出現了很嚴重的心理疾病,在醫生的治病下,她的父母才發現這是因為她小時候太乖巧聽話,長大後才會出現這樣的"後遺症"。經過這件事,我們不由得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麼那些小時候很乖很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大多都有心理問題?
  • 當紅小花鄭爽的心理揭秘:小時候越懂事聽話的孩子,長大就越叛逆
    「我十六歲開始拍第一部劇,從此喪失了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所以,我想給自己一個任性的過程,在三十歲以前。」這是我最近搜集到的一些有關鄭爽的個人訪談,節目上,鄭爽說這些話的時候很認真,也很小心,反覆斟酌每個字眼,女明星說一句想三句的謹慎被體現的淋漓盡致,可見鄭爽最近真的被黑怕了。
  • 小時候被暴力對待,長大後如何正確處理心理問題?超職教育心理說
    當我們看一些罪犯的童年時代會發現,他們的所作所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源自於童年時的心理陰影——被毆打,責罵,甚至是虐待等等。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家長們往往不會主動意識到自己的做法有什麼問題,但「暴力」對待,常常會引發自己和孩子的痛苦。
  • 為啥小時候越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往往問題越多?心理學家給你答案
    」在上大學之後心理就出現了問題,但一直害怕面對家人朋友的失望一直不敢表露,長期習慣性的壓抑和委屈才導致心理崩潰。孩子的心理發展最重要的是什麼?比如孩子被媽媽逼著將自己喜歡的玩具送人,但得到了很多的表揚和喜愛,孩子的內心得到偏差滿足,那麼就可能在類似的場景中充當「謙讓者」的角色。心智不成熟的孩子很容易過度謙讓,然後忘記這是自己最愛的玩具,失去自我意識,一味迎合大人覺得對的事。
  • 小時候聽話的孩子長大都怎樣了?看完近況,還敢逼孩子繼續聽話嗎
    生活之中,父母都是希望自己有著聽話的孩子,不但可以讓人省心,並且帶出去很有面子。但是,對於孩子是怎樣的呢?今天大家一起來看一看聽話的小孩到底對不對吧?01為何父母總在要求孩子要聽話?一個孩子在心理體檢中,被檢查出患有抑鬱症,據老師反映,他比較膽小,老師提問的時候,回答的聲音膽怯,並且有時候,很多集體活動,他也不願意參加,總感覺他不太喜歡與人交際,所以也沒有一個朋友,每天下課就在座位上面坐著,不是看書,就是睡覺。
  • 心理帳戶:為什麼孩子越罵越不聽話?
    當過壞孩子又變成好孩子的人,情商都不會太差(自得)。一直壞或者一直好的人,我得說,會有一些經歷不完整導致的潛在風險——對他們的孩子而言。至於先當好孩子又變成壞孩子的人……好在這個社會足夠多樣化,大家都有生存的空間。有一個我記憶深刻的兒時事件,拿出來說說,可能許多成人會有同感。兒子跟我起爭執時,我很想對他說:我當過小孩,而你沒當過大人。但我發現,我真的離開童年太久了。
  • 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問題就越多,不糾正腸子都悔青
    朋友是心理諮詢師,因為性格相合,經常和她在一起聊天。有一次,她說:來找我諮詢問題的人,都是很善良的人,我從他們說話的語氣當中,就知道是一個讓人很喜歡的朋友。但是他們卻時常鬱悶,不開心,因為他們找不到真實的自己。總結了朋友說的話,因為從小很乖的孩子,總是以最大的善意去思考別人。
  • 鄭爽首次說出任性原因,因為小時候過度聽話,三十而立重塑自我
    鄭爽首次說出任性原因,因為小時候過度聽話,三十而立重塑自我! 很多人都要想了解,作為一個演藝圈火災女明星鄭爽是怎麼維持自身那樣的性情在訪談中鄭爽就確立表明,由於她的兒時確實是過度聽話,因此她一直覺得應當給自己一個驕縱的全過程和機遇,在她不久出名的時候,她認為這是一個最好的時機。  這些年來所做的這種他人看起來荒誕的事兒,實際上僅僅她放空自己的一個小突破口罷了,可是來到三十歲以後,她便會越來越愈來愈完善,做一個全新升級的自身。
  • 可能是心理有問題
    1、孩子長大了孩子喊媽媽,會給人一種特別幼稚的感覺,當孩子長大一些之後,便不會繼續這樣稱呼自己的母親,而是會喊「媽」,這說明孩子長大了,但並不是指孩子身體發育得有多好,而是指孩子的思想變成熟了。4、心理有問題還有些孩子比較內向,不會和父母說心裡話,當孩子與母親產生矛盾時,不會哭也不會鬧,而是選擇隱忍,時間久了,孩子會出現心理問題,也會產生心理壓力,而孩子會通過對母親稱呼的改變,來抒發自己內心的壓力。母親應該怎樣和孩子相處?
  • 心理痛苦源自內心的衝突,只有當你這樣做,才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痛苦又分為生理上的痛苦跟心理上的痛苦,而後者顯得更為持久更綿長,也是人們在生活當中最容易體驗到的。比如佛家說的人生八苦,生老病死苦,求不得放不下苦,怨長久,愛別離苦。在這些時候,讓你最先感到的就是心理層面的痛苦。不管它以什麼形式表現在你的生命當中,總是有意無意給你帶來困擾,當你想要正視的時候,它卻消散於無形,當你轉過身去,它又如影隨形,如附骨之蛆,讓你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輾轉反側,夜難成寐。
  • 比起那些太聽話的孩子,我更希望我的孩子不要那麼「懂事」!
    你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他們為人不爭不搶,默默地為大家做很多事,所有的情緒都能自己扛進心裡。你從來都看不到他們哭的樣子,頂多在有意無意間瞥見他們「意味深長」的眼神。或許你身邊就有這樣的人,又或許你就是這樣的人吧。曾經的我一直以為「懂事」是個褒義詞,直到慢慢的長大後我才發現,要想做到「懂事」,它的背後需要經歷太多太多的苦衷。那些懂事的人,大概都是甘願自吞苦果的天使吧。
  • 孩子太乖真的好嗎?「聽話」的孩子其實是最可悲的
    王源的性格一直都比較乖巧的,在自己小時候挨打,王源的第一反應就是:「爸媽打我,那就是我做錯了事情」。孩子的性格裡從來都沒有「反抗」。看得讓大家怪心疼,爸媽說什麼不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吃,那我就全都按照他們說的做。
  • 馬伊琍直播媽媽經,為什麼我不想要女兒太聽話
    是啊,從古至今,我們中國人的教育,最看重的可能就是「聽話」二字。什麼三綱五常,什么弟子規,都是要把孩子變成一個聽話的人。所以,孩子要聽父母的話,聽老師的話;員工要聽領導的話,服從管理。聽話也成了評價孩子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不聽話的孩子就是壞孩子。
  • 華西科普 | 孩子不聽話、不寫作業?心理專家:高效輔導要做到「四要...
    原標題:華西科普 | 孩子不聽話、不寫作業?心理專家:高效輔導要做到「四要兩不要」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的李元媛醫生在兒童心理諮詢上有著豐富的經驗: 她看過「小兔子」、「小公主」一樣的溫柔媽媽,因為輔導娃娃寫作業,或性情大變、或崩潰大哭; 也看過985、211的學霸爸爸
  • 什麼樣的孩子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這時候,孩子的問題繼發性獲益,很可能被繼續保留,甚至變得更糟糕,或者慢性化。此時,家庭陷入一個「死局」:妥協,問題獲益,問題會繼續;不妥協,衝突會持續,問題加重。當然,也有的父母會這樣思考:「我們家雖然也存在一些問題,但是比很多家庭強太多了,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沒有出問題,我們家的孩子卻出了心理問題呢?」
  • 這本心理學著作說,幾乎所有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
    他提出了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是自律。缺少了自律這一環,不可能解決任何麻煩和困難。自律是解決人生痛苦的唯一路徑逃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而自律,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
  • 青少年心理問題高發的背後
    從學校老師到家長,都應該有一個心理健康的意識。及時發現孩子行為異常的苗頭,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有些孩子淘氣不聽話,他們可能是有注意力缺陷和多動障礙,需要老師及時發現,告知家長,催促家長帶孩子及時就醫。有些孩子出現抽動症的表現,老師和家長還以為孩子屢教不改,對孩子進行訓斥。加重孩子的心理壓力,造成病情更加嚴重。
  • 小時候聽話、乖巧的孩子,長大多半過得很辛苦,家長還傻傻不知
    我就問她:是太酸了吧,下次遇到不想吃的東西,可以直接說,姑姑跟你換一個。她就只笑笑,不說話。在家的幾天,還發生了一件事。她和鄰居家的一個小女孩一直玩,玩的途中,小女孩去屋裡拿一瓶飲料喝。喝了一半不喝了,就給了她奶奶。她奶奶說:這丫頭,不喜歡甜的。隨手就把剩下的半瓶給了小侄女,小侄女接過來就喝,我還以為她很喜歡。事後,我問她喜不喜歡喝那個飲料,多買一些給她。
  • 家長要注意,乖孩子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你要聽話,只要你聽話,媽媽就會更加愛你!」誠然,在很多父母眼裡,只要孩子乖巧,自己必然就會更愛孩子一分,相應的,彼此的關係也會更親密一些。但在要求孩子乖巧聽話的同時,這些家長卻忘記了一點:孩子的乖巧,背後又隱藏了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呢?孩子乖巧真的就是好嗎?乖巧的孩子有可能患有心理疾病。乖巧的孩子也有一些不為人知的心理疾病。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