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的故事人很多人都知道,他就是沒有活出自己的童年,早早陷入了大人的功利性的圈子當中。
本來天真爛漫的童年的純潔的心靈,過早地蒙蔽在成年人的金錢、功利和相互利用以及炫耀的氛圍當中。
他失去了童年正常的心理發展和塑造的過程,本來應該從天真爛漫到逐步成熟,然後逐步進入真善美的、理智的、正確的價值觀。 但是被成年人的世界拔苗助長式地扭曲了正常的心理成長曆程。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換過程,包括信息傳遞和信息理解。
當成年人在抱怨孩子沒有成長為一個健康活潑,快樂有價值的人的時候,是否成年人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在孩子的性格塑造方面,是不是過早地用成年人的世界去給孩子套上了一個精神世界的枷鎖呢?
心理學當中有一個潘多拉效應。
希臘神話故事當中,講到伊甸園中的夏娃受蛇的誘惑,偷吃了善惡樹上的禁果,結果受到了上帝的懲罰。禁果的果實特別甜,由於被禁止食用,反而人們嘗試的欲望和想法更加強烈。
希臘的另一個神話也說的是這種現象,在這個神話當中,潘多拉好奇地打開了被宙斯禁止打開看的魔盒。結果打開以後,潘多拉就把一切不幸降臨到了人間。宙斯越是禁止別人偷看他的魔盒,潘多拉就越想看個究竟,潘多拉這種欲望就越來越強烈。所以這種禁果逆反的現象就被稱作潘多拉效應。
潘多拉效應,說明人的求知慾是不能壓抑的,需要以合理方式方法逐步進行答疑解惑,人的認知思維也就在此過程中逐步成熟起來。
人在童年的時候,如果太聽話了,但是好奇心實際上被壓抑了,覺得只要聽話就好,可以得到周圍人的讚賞等等各種各樣的好處。至於原因,就不敢再問了,反正按照大人的去做就行了。
實際上這樣不僅失去了童年鍛鍊思維認知的能力,更會缺乏獨立思維能力,成人以後往往會缺乏判斷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一旦外界機會來了,突然釋放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會導致成年人各種各樣的不同的狀態。
因為兒童時代,好奇心和求知慾就被大人們打磨乾淨了。
研究周圍世界的未知事物是人們成長過程中當中的普遍的行為。當成年人在教育兒童時,告訴他們聽話,這樣就能得到好處的時候,其實成年人就在告訴兒童對很多事物不要去研究,去問為什麼,只要簡單的聽話就行了。
成年人這種簡單粗暴的禁止,會產生三種後果。
第一種就是產生上面論述過的結果,兒童長大以後失去了判斷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往往遇到成年世界紛繁複雜的各種事情的時候,不會理性地處理。
第二種是用情緒來代替理智,往往會做出不理智的甚至危險的行為,遇到什事情的時候,因為缺乏理性的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同時又不得不需要快速做出反應,往往就是情緒上頭。用情緒代替了思考,用憤怒代替了冷靜。
現在看看成年人世界,很多人在職場上表現為職場暴力;在校園裡的表現為校園霸凌,其實都是源自於童年時代被剝奪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得不用簡單粗暴的這種方式來進行人際交往。
第三個後果就是好奇心過度強烈,就像潘多拉魔盒被打開一樣,採取一切極端的手段去探究埋藏在心底的那種疑惑,甚至形成一種癖好。這就是一種嚴重的心理疾病了。
所以成年人的很多心理問題,其實主要源自於他成長過程中的思維模式,受到了錯誤的對待。當然,如果在成年以後自己沒有意識到過去的影響,沒有主動自我糾正,就會順著這種慣性認知和行為模式,導致自己錯誤百出,甚至付出嚴重的代價。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自我可以按照自己獨特的生活風格決定自己的行為方式。人是有意識的個體,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參與決定自己的命運。他認為影響人的成長有三個要素,即遺傳、環境和創造能力。其中創造能力起重要作用.它與其他兩個要素結合起來,才可以克服人生障得。
很多在心理學歷史上做出重大成就的大師級人物,他們的童年雖然經歷了曲折甚至磨難,但是這反而促使他們自我改變,自我學習提升,不僅治癒了自己,也幫助了別人。
一個人在此思維成長過程當中,不能以是否聽話、是否懂事兒來作為判斷的唯一標準,而應該綜合考量他的思維模式,是否得到了健康的正確的發展。這才是從源頭改變。雖然成長過程中經受了錯誤的遭遇,但亡羊補牢,未為遲晚,只要發現自己的心理和認知問題,就是改變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