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電影《八佰》所刷屏,當看完《八佰》時,淚如雨下,然而有人卻質疑他「篡改歷史」。
2020年8月21日上映的電影《八佰》是導演管虎籌備十年之久的抗戰大片,該片取材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
由於今年的疫情影響,電影院封閉長達大半年之久,《八佰》在這個時候挑大梁上映,如今票房已經過幾億。對於影片中那些熱血沸騰,置生死於外的抗戰士兵,感動了無數觀眾,走到電影院門口,每個看完《八佰》的人似乎眼睛都流著淚出來,所有的觀眾,被我們誓死保衛祖國的那一腔熱血和實際行動所感動。
然而總有那幾個愣頭青去質疑電影《八佰》的歷史真實性,將一部電影上升到是否「篡改歷史」的高度,無疑是一個滑稽的事情。 電影是藝術作品,不是紀錄片,本身就沒有承載對歷史分毫不差的還原,又怎能在這個話題上,給電影扣上「篡改歷史」的帽子呢?我覺得真的是可笑至極。
其實人們質疑它的地方無非是在四行倉庫保衛戰時,這邊槍林彈雨的打著。旁邊卻安然無事的喝著咖啡,看電影的時候總感覺有點不對勁,了解歷史的都知道,那個時候上海大部分都是西方人的租界,是小日本不敢動的地方,剛好,那個時候除了四行倉庫,周邊都是西方人的租界,在進行四行倉庫保衛戰時,讓租界的西方人大為吃驚,他們對中國士兵的勇敢和堅決感到驚訝。
那麼《八佰》真的篡改歷史了嗎?
說到篡改歷史,小日本可是一套一套的,日本篡改教科書中有關日本侵略歷史的內容,引發了世界範圍的抗議,那才是真正的篡改,然而事實也並沒有因為教科書被篡改而改變。日本刻意篡改侵略戰爭這一殘酷歷史,他們不承認對中國南京大屠殺,他們不承認慰安婦事件,然而歷史就是歷史,它不會因為你的篡改和不承認它就會被人所遺忘,有關近現代史,因為有著大量的歷史資料和研究成果,妄圖通過各種方式進行篡改和歪曲,都是很徒勞的事情。
都說藝術源於生活,生活來與藝術,再說《八佰》,它只是一部電影,是一個藝術片,不是記錄歷史真相的紀錄片,也不是影像重現的「見證實錄」,《八佰》有其對歷史事件的題材選取和藝術加工,但是,只要是在遵守基本史實,沒有刻意美化或者醜化人物,沒有刻意改變戰局的藝術創作,沒有不分是非的顛倒黑白,都不能稱其為「篡改」吧。
並且《八佰》裡每一位人物,每一個細節都刻畫的栩栩如生,裡面的每一位演員也都演繹的淋漓盡致。電影終歸是電影,任何東西它都不可能一模一樣的還原出來,就跟你寫文章一樣,中心思想沒變,不跑題,那都不算錯。
我們沒有經歷過那個場景,我們也無法體會當時的狀況,看著劇中每一位演員真實的刻畫演繹著,他們的一句話,或者是一個動作似乎都是催淚彈。想想他們其實和我現在的歲數差不多,甚至比我還小,他們為了祖國,為了大家的未來,誓死保衛大好河山的每一寸土地,他們的功績怎能有人詆毀呢?
每一部電影總有著自己的藝術創作和感知,在電影《八佰》中正如我們在影片中所看到的一次次擊退敵軍的細節,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等等,
其實電影藝術的魅力就在於此,來源於生活,提煉於生活,讓公眾得以更加真切的走進那段歷史,感受一段往事,並由此收穫更高的精神層面的感悟與震動。每一部歷史劇它都不可能能百分百還原每一個歷史片段,電影也只是呈現出核心,突出背景而已。
在電影《八佰》中,導演管虎為了重現蘇州河兩岸「天堂、地獄」般的強烈對比,他花數年,花大量金錢全劇組投身建築,在20多萬平的空地上,搭造四行倉庫,挖蘇州河來儘可能的百分百還原當時的場景。管虎導演將四天四夜的戰鬥濃縮於兩個多小時的影像之中,而劇中每個人的性格、形象都千姿百態的呈現出來,那些守衛將士們向生而死的壯烈與無畏,每一個細節都刻畫的栩栩如生,歷史遠比電影更慘烈,電影也只是歷史的冰山一角而已。
導演之所以用大寫的佰就是導演為了就是旁邊的人,這部戲裡沒有所謂的主角,每一位抗戰歷史人物都值得被歌頌,被記起,面對外敵中華民族團結一心,誓死抵抗,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
電影和歷史我們要正確看待,還是那句話,只要是在遵守基本史實,沒有刻意美化或者醜化對方,沒有不分是非的顛倒黑白,圍繞基本史實,像寫文章一樣適當的增添一些修辭手法,我覺得這都不能稱其為「篡改」吧。電影《八佰》我看出來的是我們中華民族至死不渝的精神。
看完電影《八佰》的你有什麼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