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不會告訴你的五件事

2020-12-24 六百擊

作者:獻刀

正文共計3000字左右

預計閱讀時間5min

衡量一部歷史劇,我認為有兩個標準。

一是有沒有足夠的歷史考究。

二是能不能喚醒觀眾對過去歷史的想像。

這都需要創作人員努力站在他者的脈絡中去理解他者。

當前,備受爭議的《大秦賦》再次將大秦歷史搬上屏幕。

圍繞那段我們自以為很熟悉的歷史,今天我們為大家盤點五個不為大眾所知的視角。

有了這些補充,我們不僅會對幾千年前的他者有更多的了解,也借著這樣的視角可以對今天多幾分觀照。

-01-

秦始皇其實是個超級背鍋俠

嬴政在很多人印象裡,兇狠、殘暴、變態,是和商紂王、隋煬帝一樣的暴君。

暴秦的徭役和酷法是出了名的,但就影響深遠的焚書坑儒這件事,其實某種意義上,是秦始皇給楚漢背了鍋。

在卜正民主編的《哈佛中國史》裡提到:

「秦的文化政策被稱為焚書,但這實際上更是一種統一的政策而不是一種破壞。」

秦始皇並沒有焚書,而是「下令沒收了《詩經》、《尚書》以及私人撰述的哲學著作,將之藏在皇家圖書機構,只供那些國家指定的學者進行學習研究使用。」

至於坑儒,「漢朝文獻認為秦朝極其敵視學者,尤其敵視建立在儒家傳統之上的那種古典學派,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事實是:「秦始皇向儒生們諮詢關於封禪祭祀方面的儀式,而且他的刻石也大量引用了典故,全部由《詩經》中的韻律寫成。」

那麼對先秦那些「古典學派」們真正造成殺傷的是誰?

其實是項羽,以及劉邦所創立的漢朝。

「最終的災難發生在公元前206年,當項羽軍隊攻入鹹陽、劫掠秦宮時,把秦朝的皇家藏書付之一炬,夷為平地。」

而漢朝施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非是對秦代文化傳統的一種反動,而僅僅是一種更為狹隘的表現。」

看似更文明更先進的漢朝,在文化管制上比暴秦更狠,對先秦文化的打擊和消滅有過之而無不及。

秦始皇給後世留下的壞印象,也多半來源於漢朝的宣傳策略——漢朝統治者和文人故意抹黑秦始皇。

為什麼要抹黑?

秦在很多方面為後世中國帝王家建立了經典的「帝國運作方式」模板(真正的功業和鍋其實在這兒),而這些大部分都被漢朝繼承了下來。

但漢朝「需要與第一個王朝的崩潰劃清界限」,所以「一方面吸取了秦的做法,另一方面又在批判它」。

這就很矛盾。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漢朝放棄了對秦國制度的批判,而採取了對秦始皇本人的醜化。」

結果是:「它樹立了一種道德化的外觀,即人們所稱為的中國政治文化的虛偽性。」

換句話說,就是當了婊子立牌坊,從此以後,中國政治文化就開始「外儒內法」那一套了。

-02-

外國作家也對秦始皇充滿幻想

博爾赫斯跟我們一樣,也是漢朝惡意宣傳工作的受害者,他認為秦始皇在焚書坑儒的事情上做得很絕。

而跟我們不一樣的是,作為一名作家,博爾赫斯對此事作了很多浪漫有趣的想像。

例如,在《長城和書》(收入《探討別集》)中,他認為嬴政焚書是為了抹去人們對過去的記憶,這樣他就可以在時間上成為真正的始皇帝。

而在空間上,秦始皇修築長城,除了為了抵禦外敵,也可能是想把帝國圍起來——就像你想用圍牆把自己家小花園圍起來一樣。

然後博爾赫斯將這種時間和空間上設限,與秦始皇對長生不老的追求聯繫在了一起:「這些資料表明,空間範疇的長城和時間範疇的焚書是旨在阻擋死亡的有魔力的屏障。巴魯赫-斯賓諾莎說過,一切事物都希望永遠存在;這位皇帝和他的方士們也許認為長生不死是內在的本質,外邪進不了一個封閉的世界。」

除此之外,博爾赫斯也談到了秦始皇焚書的另一個可能的目的:「始皇帝曾逐出淫亂的生母,正統的人認為他這種嚴厲的處置是不敬;始皇帝之所以要廢止整個過去,也許是為了抹掉一個回憶:他母親的醜行。(一個猶太國王也有類似情況,為了要殺一個小孩子,他殺盡了所有的孩子。)」

博爾赫斯能夠從淫亂的趙姬聯想到兩百多年後的希律王,而現在的國產劇編劇卻只會不斷拿嫪毐做文章,讓人感嘆。

-03-

車同軌書同文不是免費的午餐

小時候學歷史,讀到秦朝讓中國實現了「車同軌書同文」,對此事不甚了了,覺得似乎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情。

不過《哈佛中國史》給出的一個對比,也許會更新我們的認知:

「統一字體、文法、度量衡、幣制、法律在今天看來是最正常不過的,但在公元前3世紀,需要在想像和實現之間完成一個變革的逾越。在歐洲,這種變革是2000多年後,直到法國大革命才出現。」

所以,當時由於古代交通和技術不發達,中央要實現對地方的控制和改變成本極其高,操作難度也大。

因此,秦朝是否實現了真正的車同軌、書同文,恐怕是一個問號,但毋庸置疑的是,當時秦朝是花了很大的功夫去做這件事。

而秦朝這麼做的目的,主要還是為了方便統治,並且「給人們傳達這樣一種信息:必須服從統治者和他的政府。」

這種思考同樣可以帶到今天:我們的社會不斷出現更多統一的、便利的事物的同時,它們也都在暗示我們必須服從提供和維護便利的人。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我們是否真的清楚自己為獲取某種便利而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04-

商鞅是個狠人

秦國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最終吞併六國,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重用法家人物商鞅進行變法。

而法家是政治思想家裡比較低級也比較變態的那種。

在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傳》裡,即便是崇尚武力缺少仁愛精神的斯巴達,其創始者也懷著某種崇高的精神。

但中國的法家沒有這種精神,他們是最最現實功利的人。

商鞅推崇農戰思想,他認為老百姓就應該知道兩件事:耕田和打仗。

除此之外,「其他所有人類價值觀或者活動都對國家秩序構成威脅。」

當時的法家思想,尤其是商鞅,是通過賞罰分明的制度建設,來打造一個令行禁止、行動效率非常高的國家。

因此他的思想其實更接近一種軍事思維。

所以法家思想和現代法治在內涵上不可混為一談。

-05-

早期中國人心目中的神仙,都有一對小翅膀

關於秦漢時期的宗教信仰,《哈佛中國史》提到:「燒制的陶質樹上帶有雙翼的仙人們棲息在樹的枝幹上,而人類的形象則位於底座上。」

隨後書中給出了插圖。

圖中除了坐在正中央的西王母,幾乎所有神仙肩背上都看得出有一對小小的翅膀。

在我的印象裡,隨著佛、道兩教的興盛,中國後世的文藝作品裡,除了雷震子以外,帶翅膀的仙人其實很少見。

可能是因為道教對於神仙的體質特徵和修煉方式,給出了更系統化和抽象化的解釋,因此神仙飛升最終需要的是一口真氣,而不需要翅膀了。

反倒是秦漢乃至先秦的圖畫,與西方藝術家心有靈犀,都給天使背上安插一對小翅膀。

在今天的歷史劇裡,毫無疑問古人的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是被相對弱化的一項。

而這種弱化阻礙了我們真正理解古人。

舉個例子:《三國演義》原著除了講述政治、軍事、仁義、詭計等之外,同樣也含有大量佔卜、巫術、靈異事件等「迷信糟粕」內容。

例如後漢衰落之際,出現了種種不吉利的徵兆,一條大黑蛇忽然從宮殿橫梁上墜下,驚嚇了臨朝的皇帝,京城裡公雞變成母雞,母雞變成公雞,種種不祥徵兆,搞得大家人心惶惶。

再如諸葛亮等人頻繁觀察星象來預判吉兇,這不僅僅是為了表現謀士們的智慧,背後還有中國古人對時間與空間的理解方式。

而書中提到的諸如「氣數」、「天命」等,在今人看來也許只是實施政治行動所必須的託詞,但在古人那裡,是非常嚴肅的、十分基礎的世界觀。

七星壇諸葛祭風

如果缺少了這些內容,我們對古人的內心也就完全無法共情。

對於那些慷慨忠義之士,讀者雖然流下眼淚,但有多少是出於對他們內心情感的真正理解,又有多少只是一廂情願的幻想和自我投射呢?

而如果將古人的精神世界更加細緻完整地展現出來,觀眾或讀者的想像空間也將倍數擴充。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今天國產影視作品最大的問題所在:

很多人批評時下國產影視作品三觀不正或演員演技太爛。但在我看來這都不是最要害的地方,真正致命之處是作品所展現出的精神和想像空間太過匱乏。

不過很多觀眾並不在乎什麼想像空間,他們要的,只是一個可以讓大腦暫停運作的休閒產品,一個方便進行自我情感投射的工具。

於是,任何一部「作品」,最終都逃不開向觀眾獻媚了。

這裡沒有挑逗你眼目情慾的小鮮肉

也沒有挑動你肉體情慾的段子

更沒有膨脹你今生驕傲的雞血

我們只在乎那些最質樸真誠的作品

在那裡我們才能恢復真正的想像力

我們也堅信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ID:Six_hundred_hits

相關焦點

  • 《大秦賦》不會告訴你的5件事
    《大秦賦》不會告訴你的5件事衡量一部歷史劇,我認為有兩個標準,一是有沒有足夠的歷史考究,二是能不能喚醒觀眾對過去歷史的想像。 就國內狹窄到可怕的創作環境來看——政治的審核限制、市場的不良導向——那些歷史劇能少挨罵就不錯了。
  • 大秦的後宮長什麼樣?電視劇《大秦賦》告訴你
    電視劇《大秦賦》在央視總臺熱播以來,圈粉可謂是全國佳麗三億。說簡單一點就是很多人都喜歡看,真可謂一影激起大秦浪。今天就聊聊大秦後宮的那些事,大秦的後宮長什麼樣?自古至今,凡有都城的地方就有王宮或者皇宮,為了繁衍後代,讓一個國家永遠繁榮昌盛,人口很關鍵,後宮更重要,這裡是一個朝廷的後院,也是統治階級產生統治者的溫床,訴說歷史的人物大多從這裡誕生。
  • 大秦賦不是大秦帝國第四部
    大秦帝國天下改名大秦賦其實這名字也是蠻有韻味的但是看了30多集叫大秦婦或者大情婦也許更加合適30多集的內容如果是叫大情賦也不告訴觀眾為什麼。因為歷史上趙和嫪有一腿,所以劇裡馬上也要發生這些。這不禁讓人懷疑,什麼是歷史正劇,什麼是歷史劇改編。而大秦賦究竟是屬於哪一類?第三,對主角團過譽。這點我不細說。整部劇的風格就是貶6國褒秦國。以至於讓人感覺是理想社會一樣。這部劇後面的故事將會有非常多的前褒後否的情節,下面舉例子。
  • 大秦賦被近乎神話的李斯,做過無數聰明事,卻抵不過呂不韋這一件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的是《大秦賦》中的另一個角色:李斯。李斯,毫無疑問是《大秦賦》這部電視劇的主角之一。在《大秦賦》中,他是輔佐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的關鍵人物,在劇中的戲份特別多。但是我總覺得,《大秦賦》這部電視劇過於神話了李斯。
  • 大秦賦
    《大秦賦》大秦帝國史詩劇之收官之作,該劇講述了始皇帝嬴政從幼年質趙到壯年掃六國、並天下近四十年的戰國風雲、雄渾史詩。編導人員看的出是用盡了心思,這幾天的劇情顯得拖沓了,但依舊會是部好劇。劇夠長,有足夠的表現空間,但希望還是著重表現始皇帝嬴政親政後掃六國歸一的過程大秦帝國全系列都看了,《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跟《大秦賦》比起來,情節要更緊湊,筆墨最多的運用在變革外交宏大的戰爭場面上。
  • 視線:《大秦賦》賦的是什麼
    劉兵近日,大型歷史劇《大秦賦》開播,引起觀眾尤其是歷史愛好者的熱議。該劇改編自孫皓輝的《大秦帝國》,也是這一系列電視劇的最後一部,前三部分別為《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大秦賦》在劇本打磨上歷經八年,拍攝一年,製作上可謂是大手筆。在嚴肅歷史劇不太受寵的今天,這篇「賦」火了,它到底賦的是什麼呢?
  • 大秦賦免費全集觀看
    《大秦賦》是由延藝、顧其銘、強龍、劉永濤執導,李夢、張健編劇,張魯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鄔君梅等人領銜主演的古裝歷史劇。
  • 《大秦賦》:好看的歷史正劇長這樣!
    《大秦賦》播出已近三分之一,豆瓣評分也經歷了一波三折,從剛剛上線時的8.9分再到8.0分(截至發布前),儘管如此,《大秦賦》依然是同時段評分、口碑都不錯的良心好劇。「大秦系列「改編自孫皓暉的小說《大秦帝國》,原作者用了15年的時間梳理秦的興亡,一個不算冷的知識:秦朝的統治期也就15年。如此傾盡心血的作品,自然是佳作。
  • 《大秦賦》,你為誰而賦?
    觀眾,並不買帳——只要你還為大屠殺哀憤,就不該為《大秦賦》叫好作者 | 西塞羅來源 | 海邊的西塞羅這兩天,各個視頻網站都在放一部熱播劇《大秦賦》,我那天瞄了一眼。作為一個學歷史出身的人,在我看來,評價一個歷史劇的好壞,有兩個緯度:第一,作為「歷史劇」,這部劇可以有合理想像,但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
  • 開局即「高潮」,《大秦賦》憑什麼?
    做為講述「大秦帝國」系列的歷史證據,大秦賦絕對是千呼萬喚始出來作為近年來少有的歷史正劇,《大秦賦》的陣容不得不讓人感嘆,或者是驚嘆首先看看這個演員表,當然或許很多人對張魯一有些無感但是,「戲妖」段奕宏、連續多年亞洲top100的美女朱珠、加之鄔君梅等實力派的加入加之當年的秦之時代,場面肯定是小不了。
  • 名不符實《大秦帝國之天下》,名副其實《大秦賦》
    不過,這一次的《大秦賦》,雖然目前的評分依然有8分之高,但是,不僅其定檔時改掉其曾定名《大秦帝國之天下》,從內容、內核的意義上,《大秦賦》亦已不副《大秦帝國》系列之名。畫風大變,《大秦賦》到底經歷了什麼相比較前面數部的《大秦帝國》系列劇,《大秦賦》給人主要觀感差別,最直觀的可能是臺詞上的不同。
  • 這樣的《大秦賦》是我們所期待的《大秦帝國之天下》嗎?
    近日《大秦帝國》四部曲的最後一部《大秦賦》終於亮相,作為《大秦帝國》的收官之作,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電視劇,加上已經很久沒有歷史正劇的問世了,在年末,大家都在等《大秦》一錘定音,但是卻不盡如人意。再來說編劇,由於前三部良好的口碑,第四部應該也不會差,其實前三部都是在給第四部做鋪墊,畢竟一統天下才是《大秦帝國》這部書的高潮之處,但是拍砸了,過半的篇幅都在講秦國後宮那點事,如果你喜歡拍莫不如出去單獨立項,叫《嫪毐和趙姬的那點事》,或者叫《始皇和摔孩子不得不說的故事》,在《大秦帝國》這個莊嚴的劇名之下老盯著床底之事,這還是歷史正劇嗎?
  • 《大秦賦》:大秦東出,王者歸來!
    「母不知子,子不知母,你我母子就當一場夢,一場空,今生今世不再相見…… 」他顫抖的聲線裡,是不甘是不解是被最親近人背叛傷害的痛徹心扉。而面對拔劍自刎的趙姬,那一聲「你不配」飽含諷刺與秦王血統的傲氣。《大秦賦》中,對古代的冠禮、降禮等,都有考究細緻的呈現。比如,嬴異人的冠禮。《禮記》有云:「冠者,禮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大秦賦》著重展現了為嬴異人加三冠的過程:緇布冠、皮弁、爵弁。無論是道具還是加冠過程都是嚴格按照史書記載。再來看西周君降秦的場景。
  • 這篇「賦」火了,《大秦賦》到底賦的是什麼?
    來源標題:《大秦賦》賦的是什麼近日,大型歷史劇《大秦賦》開播,引起觀眾尤其是歷史愛好者的熱議。該劇改編自孫皓輝的《大秦帝國》,也是這一系列電視劇的最後一部,前三部分別為《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
  • 「視線」《大秦賦》賦的是什麼
    近日,大型歷史劇《大秦賦》開播,引起觀眾尤其是歷史愛好者的熱議。該劇改編自孫皓輝的《大秦帝國》,也是這一系列電視劇的最後一部,前三部分別為《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大秦賦》在劇本打磨上歷經八年,拍攝一年,製作上可謂是大手筆。在嚴肅歷史劇不太受寵的今天,這篇「賦」火了,它到底賦的是什麼呢?
  • 大秦賦憑什麼能進央視「劇推薦」?
    近來被推上高評熱潮的騰訊首播電視劇《大秦賦》 ,作為大秦系列的終結,呈現的又是中國歷史最重要的一個節點。《大秦賦》前面幾個系列片《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豆瓣都取得了高達9.3分的好成績,第三部《大秦帝國之崛起》評價相對降了些,但也是豆瓣8.5的高分劇。
  • 一次嫪毐作亂,告訴我們《大秦賦》評分,為何斷崖式下跌
    一口氣,把《大秦賦》從頭看到尾,總算知道評分為何斷崖式下跌了。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第四部,《大秦帝國之東出》可謂是萬眾期待。播出前,《大秦帝國之東出》改名為《大秦賦》,自12月1日上線,評分初開便高達8.9分。
  • 大秦賦呂不韋是好人還是壞人 大秦賦呂不韋算是忠臣嗎
    《大秦賦》中為大家呈現的是會是一個真實的呂不韋。人若有人性,便不能以好壞來區分,只有童話故事裡才會簡單地說,你是壞人,他是好人,呂不韋是一個非常精明的人。  呂不韋聰明,能運籌帷幄,懂得審時度勢,但同時也有普通人的欲望,貪戀權利、錢財以及美人。
  • 《大秦賦》:是爛,是神,就讓子彈先飛會
    眾所周知,開播王炸,中期掉線,後期掛機,是香港TVB劇集的常走路線——但不曾想到的是,把所有的錢都花在前幾集的劇,居然也出現在了國產正劇《大秦賦》裡。是秦王覺得呂不韋不願意交權力給他,什麼事都瞞著他。好,就算你要帶過去,你好歹也解釋一下為什麼要用法家立國的。尤其在秦王,違法殺了甘羅這件事上,解釋一下,試圖用法家立國的嬴政為何要殺了甘羅。王先違法,這秦制能不崩壞嗎?可是問題在於,這秦朝還沒建立,就這樣的秦王能統一六國嗎?
  • 十年《大秦帝國》的英雄夢,《大秦賦》圓得了嗎?
    看了那個小片段之後,我就開始看《大秦帝國》了。我印象中在河南衛視播出的時候,《大秦帝國》就是《大秦帝國》,好像沒有加「之裂變」!不知道記得準不準?轉眼已經過去十多年,原本的《大秦帝國》為了區別於第2部、第3部已經變成了現在人們所熟知的《大秦帝國之裂變》。雖然時光一去不復返,但是好在電視劇卻可以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