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獻刀
正文共計3000字左右
預計閱讀時間5min
衡量一部歷史劇,我認為有兩個標準。
一是有沒有足夠的歷史考究。
二是能不能喚醒觀眾對過去歷史的想像。
這都需要創作人員努力站在他者的脈絡中去理解他者。
當前,備受爭議的《大秦賦》再次將大秦歷史搬上屏幕。
圍繞那段我們自以為很熟悉的歷史,今天我們為大家盤點五個不為大眾所知的視角。
有了這些補充,我們不僅會對幾千年前的他者有更多的了解,也借著這樣的視角可以對今天多幾分觀照。
-01-
秦始皇其實是個超級背鍋俠
嬴政在很多人印象裡,兇狠、殘暴、變態,是和商紂王、隋煬帝一樣的暴君。
暴秦的徭役和酷法是出了名的,但就影響深遠的焚書坑儒這件事,其實某種意義上,是秦始皇給楚漢背了鍋。
在卜正民主編的《哈佛中國史》裡提到:
「秦的文化政策被稱為焚書,但這實際上更是一種統一的政策而不是一種破壞。」
秦始皇並沒有焚書,而是「下令沒收了《詩經》、《尚書》以及私人撰述的哲學著作,將之藏在皇家圖書機構,只供那些國家指定的學者進行學習研究使用。」
至於坑儒,「漢朝文獻認為秦朝極其敵視學者,尤其敵視建立在儒家傳統之上的那種古典學派,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事實是:「秦始皇向儒生們諮詢關於封禪祭祀方面的儀式,而且他的刻石也大量引用了典故,全部由《詩經》中的韻律寫成。」
那麼對先秦那些「古典學派」們真正造成殺傷的是誰?
其實是項羽,以及劉邦所創立的漢朝。
「最終的災難發生在公元前206年,當項羽軍隊攻入鹹陽、劫掠秦宮時,把秦朝的皇家藏書付之一炬,夷為平地。」
而漢朝施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非是對秦代文化傳統的一種反動,而僅僅是一種更為狹隘的表現。」
看似更文明更先進的漢朝,在文化管制上比暴秦更狠,對先秦文化的打擊和消滅有過之而無不及。
秦始皇給後世留下的壞印象,也多半來源於漢朝的宣傳策略——漢朝統治者和文人故意抹黑秦始皇。
為什麼要抹黑?
秦在很多方面為後世中國帝王家建立了經典的「帝國運作方式」模板(真正的功業和鍋其實在這兒),而這些大部分都被漢朝繼承了下來。
但漢朝「需要與第一個王朝的崩潰劃清界限」,所以「一方面吸取了秦的做法,另一方面又在批判它」。
這就很矛盾。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漢朝放棄了對秦國制度的批判,而採取了對秦始皇本人的醜化。」
結果是:「它樹立了一種道德化的外觀,即人們所稱為的中國政治文化的虛偽性。」
換句話說,就是當了婊子立牌坊,從此以後,中國政治文化就開始「外儒內法」那一套了。
-02-
外國作家也對秦始皇充滿幻想
博爾赫斯跟我們一樣,也是漢朝惡意宣傳工作的受害者,他認為秦始皇在焚書坑儒的事情上做得很絕。
而跟我們不一樣的是,作為一名作家,博爾赫斯對此事作了很多浪漫有趣的想像。
例如,在《長城和書》(收入《探討別集》)中,他認為嬴政焚書是為了抹去人們對過去的記憶,這樣他就可以在時間上成為真正的始皇帝。
而在空間上,秦始皇修築長城,除了為了抵禦外敵,也可能是想把帝國圍起來——就像你想用圍牆把自己家小花園圍起來一樣。
然後博爾赫斯將這種時間和空間上設限,與秦始皇對長生不老的追求聯繫在了一起:「這些資料表明,空間範疇的長城和時間範疇的焚書是旨在阻擋死亡的有魔力的屏障。巴魯赫-斯賓諾莎說過,一切事物都希望永遠存在;這位皇帝和他的方士們也許認為長生不死是內在的本質,外邪進不了一個封閉的世界。」
除此之外,博爾赫斯也談到了秦始皇焚書的另一個可能的目的:「始皇帝曾逐出淫亂的生母,正統的人認為他這種嚴厲的處置是不敬;始皇帝之所以要廢止整個過去,也許是為了抹掉一個回憶:他母親的醜行。(一個猶太國王也有類似情況,為了要殺一個小孩子,他殺盡了所有的孩子。)」
博爾赫斯能夠從淫亂的趙姬聯想到兩百多年後的希律王,而現在的國產劇編劇卻只會不斷拿嫪毐做文章,讓人感嘆。
-03-
車同軌書同文不是免費的午餐
小時候學歷史,讀到秦朝讓中國實現了「車同軌書同文」,對此事不甚了了,覺得似乎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情。
不過《哈佛中國史》給出的一個對比,也許會更新我們的認知:
「統一字體、文法、度量衡、幣制、法律在今天看來是最正常不過的,但在公元前3世紀,需要在想像和實現之間完成一個變革的逾越。在歐洲,這種變革是2000多年後,直到法國大革命才出現。」
所以,當時由於古代交通和技術不發達,中央要實現對地方的控制和改變成本極其高,操作難度也大。
因此,秦朝是否實現了真正的車同軌、書同文,恐怕是一個問號,但毋庸置疑的是,當時秦朝是花了很大的功夫去做這件事。
而秦朝這麼做的目的,主要還是為了方便統治,並且「給人們傳達這樣一種信息:必須服從統治者和他的政府。」
這種思考同樣可以帶到今天:我們的社會不斷出現更多統一的、便利的事物的同時,它們也都在暗示我們必須服從提供和維護便利的人。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我們是否真的清楚自己為獲取某種便利而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04-
商鞅是個狠人
秦國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最終吞併六國,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重用法家人物商鞅進行變法。
而法家是政治思想家裡比較低級也比較變態的那種。
在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傳》裡,即便是崇尚武力缺少仁愛精神的斯巴達,其創始者也懷著某種崇高的精神。
但中國的法家沒有這種精神,他們是最最現實功利的人。
商鞅推崇農戰思想,他認為老百姓就應該知道兩件事:耕田和打仗。
除此之外,「其他所有人類價值觀或者活動都對國家秩序構成威脅。」
當時的法家思想,尤其是商鞅,是通過賞罰分明的制度建設,來打造一個令行禁止、行動效率非常高的國家。
因此他的思想其實更接近一種軍事思維。
所以法家思想和現代法治在內涵上不可混為一談。
-05-
早期中國人心目中的神仙,都有一對小翅膀
關於秦漢時期的宗教信仰,《哈佛中國史》提到:「燒制的陶質樹上帶有雙翼的仙人們棲息在樹的枝幹上,而人類的形象則位於底座上。」
隨後書中給出了插圖。
圖中除了坐在正中央的西王母,幾乎所有神仙肩背上都看得出有一對小小的翅膀。
在我的印象裡,隨著佛、道兩教的興盛,中國後世的文藝作品裡,除了雷震子以外,帶翅膀的仙人其實很少見。
可能是因為道教對於神仙的體質特徵和修煉方式,給出了更系統化和抽象化的解釋,因此神仙飛升最終需要的是一口真氣,而不需要翅膀了。
反倒是秦漢乃至先秦的圖畫,與西方藝術家心有靈犀,都給天使背上安插一對小翅膀。
在今天的歷史劇裡,毫無疑問古人的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是被相對弱化的一項。
而這種弱化阻礙了我們真正理解古人。
舉個例子:《三國演義》原著除了講述政治、軍事、仁義、詭計等之外,同樣也含有大量佔卜、巫術、靈異事件等「迷信糟粕」內容。
例如後漢衰落之際,出現了種種不吉利的徵兆,一條大黑蛇忽然從宮殿橫梁上墜下,驚嚇了臨朝的皇帝,京城裡公雞變成母雞,母雞變成公雞,種種不祥徵兆,搞得大家人心惶惶。
再如諸葛亮等人頻繁觀察星象來預判吉兇,這不僅僅是為了表現謀士們的智慧,背後還有中國古人對時間與空間的理解方式。
而書中提到的諸如「氣數」、「天命」等,在今人看來也許只是實施政治行動所必須的託詞,但在古人那裡,是非常嚴肅的、十分基礎的世界觀。
七星壇諸葛祭風
如果缺少了這些內容,我們對古人的內心也就完全無法共情。
對於那些慷慨忠義之士,讀者雖然流下眼淚,但有多少是出於對他們內心情感的真正理解,又有多少只是一廂情願的幻想和自我投射呢?
而如果將古人的精神世界更加細緻完整地展現出來,觀眾或讀者的想像空間也將倍數擴充。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今天國產影視作品最大的問題所在:
很多人批評時下國產影視作品三觀不正或演員演技太爛。但在我看來這都不是最要害的地方,真正致命之處是作品所展現出的精神和想像空間太過匱乏。
不過很多觀眾並不在乎什麼想像空間,他們要的,只是一個可以讓大腦暫停運作的休閒產品,一個方便進行自我情感投射的工具。
於是,任何一部「作品」,最終都逃不開向觀眾獻媚了。
這裡沒有挑逗你眼目情慾的小鮮肉
也沒有挑動你肉體情慾的段子
更沒有膨脹你今生驕傲的雞血
我們只在乎那些最質樸真誠的作品
在那裡我們才能恢復真正的想像力
我們也堅信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ID:Six_hundred_h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