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陽曆年,臘月將至,也進入2021辛丑無春年春節倒計時。老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就是指每年農曆的最後一個月。只是臘月並不一定單指農曆十二月,因為一旦農曆一年中出現兩個十二月,則第一個月叫「十二月( 臘月)」,第二個十二月叫「閏十二月( 閏臘月)」。閏十二月是所有閏月中最罕見的閏月,而並不是沒有。因此,通常人們說的臘月,準確所指每年農曆的最後一個月,而不絕對是指農曆十二月。
簡單說完臘月,我們切入正題,為何老話說:「臘月見三白,來年收小麥」?這是啥意思?根據「臘月見三白,來年收小麥」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只要了解「見三白」,是說臘月多下幾場瑞雪,就明白這句話就是瑞雪兆豐年的意思了。如同有農諺所說:「收麥不收麥,臘月見三白」意思一樣。那麼,這些農諺俗話有道理麼?
我們知道,冬小麥主產區在北方,而我國北方地區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春季少雨,夏季暖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大致上來看年降水量400~800mm之間(有個別地方例外,比如長白山地區),屬於半溼潤區,降水分布不均,特別是春季,乾旱少雨是常態化。這種氣候現象,就使得北方小麥等越冬作物,冬、春之際的生長期,容易面臨乾旱的問題。所以,冬小麥想要來年豐產豐收,由於北方「春雨貴如油」的氣候特徵,靠春雨滋潤生長的小麥,似乎成為了奢侈的願望。那麼我們當地人,按照慣例在入冬前,會酌情給小麥澆幾次「封凍水」,人們都盼望瑞雪兆豐年,春季少抗旱。
在臘月,我國北方受到西伯利亞冷空氣的影響,進入一年最寒冷的季節,下幾場瑞雪,滋潤了大地,給小麥蓋上厚厚的「棉被」,「蓄力」後翌年春天更加茁壯生長;而且冰凍的雪水滲入泥土裡,凍死部分越冬病蟲害,為來年小麥的豐產豐收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寒冬臘月下瑞雪,對冬小麥等越冬作物的生長、豐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此可見,寒冬臘月下多下幾場瑞雪,來年好收麥,還是很有道理的。雖然說現在現代化的農業發展,生產力大大提升,比如可以採取人工降雨、灌溉、噴灌等措施,來解決冬小麥因乾旱的問題,可以用化學製劑防治病蟲害……但是,肯定提升種植成本,甚至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減產,而且勢必會給生態環境帶來消極問題。畢竟,這些措施,只是人為輔助農業生產的種種手段。歸根結底,農作物圓滿的豐收,離不開大自然風調雨順的饋贈。老話說:「不冷不熱,五穀不結」,那麼反過來說,該冷就冷,該熱就熱,該雨就雨,該雪就雪,真就是體現出「臘月三場白,來年好收麥」這句話的真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