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由盛到衷,由衷到盛,取決於君王是一名明君,還是一名昏君。一代明君能使一個國家由衷到盛。一代昏君能使一個國家由盛到衷。這是歷朝發展中的必然規律。那麼名君與昏君的標誌是什麼呢?名君在治國中善於廣納治國賢臣,善於採納治國賢臣諫言,以謀治國大略,安民與天下。否則,就是昏君。可就在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中的歷代王朝,君王因不聽朝臣治國的勸諫而處罰至死,從而使朝政衷敗直至走向滅亡的例證很多。那麼在中國歷史上被處罰的諸臣中,誰是第一個死於直言勸諫的朝臣呢?
說到朝臣一詞的出現,應在中國的奴隸社會。中國的奴隸社會最早的朝代是夏朝。那麼第一個死於直言勸諫的朝臣是不是在夏朝呢?從歷代發展王朝規律來看,在夏朝的衰敗至滅亡時期,因朝臣勸諫處罰致死有沒有這種可能呢?據史料記載,在夏朝末期的夏桀時期,也就是夏朝的衰亡時期,就有一位死於直言勸諫的朝臣,這位朝臣就是關龍逄。
據柏楊《中國人史綱》記載。夏王朝最後一位君王桀,徵伐有施氏,有施氏求饒,進貢給他一個美女妹喜,桀非常寵愛,特地為她建造富麗堂皇的瓊室、象廊、瑤臺和玉床,供他倆荒淫無恥享樂,長達一月不上朝。起初,太史令終古哭著進諫,桀斥責終古多管閒事,終古知夏桀不可救藥就投奔了商湯。之後,大臣關龍逄又來進諫說:主上謙恭而講信義,儉約而又愛護賢才,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能鞏固。現在大王奢侈無度,嗜殺成性,弄得百姓都盼你快亡,只有趕快改正過錯,才能挽回人心。夏桀不但不聽,又將關龍逄處死。夏桀處死的朝臣關龍逢,應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
通過夏桀處死朝臣關龍逄這一事件,可以看出夏桀因寵愛妹喜,被妹喜迷亂了頭腦,使一代君王敗在美色之中,而把治國安邦擲於腦後。關龍逄這時候勸諫不是掃夏桀的興嗎?所以關龍逄勸諫夏桀是根本聽不進去的。至此,在當時的夏桀心境影響下,關龍逄才落得被夏桀處死的令人痛惜的可悲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