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奏鳴曲》是一部評分很高的電影,1978年在瑞典上映,1979年提名第5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主演英格麗·褒曼是知名的瑞典巨星,她2次獲得、4次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晚年60歲時再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說到底,她是一個傳奇巨星。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場母女之間的「博弈」,英格麗·褒曼飾演的母親夏洛特是樂團傑出的鋼琴演奏家,她多年來忙於工作,中年拋棄丈夫和女兒找了新的丈夫。
夏洛特忽視女兒的成長和情感需求,7年間不曾跟女兒有過親密的聯繫,當她第二任丈夫去世後,女兒伊娃寫信邀請她到家裡小住幾天,夏洛特同意了,於是在這段時間內母女兩人嘗試打開過去的心結,卻發現彼此之間有深深的感情鴻溝。
有一句話說:你和母親的關係決定了你和世界的關係。伊娃在自己的書裡寫道:人必須學會如何活著,而我每天都在練習,其中最大的障礙是我不知道自己是誰,我在黑暗中摸索,要是有人能愛我真實的樣子或許我就能了解自己,但這件事的可能性卻是微乎其微的。
電影中,伊娃小心翼翼的討好母親,光鮮亮麗的母親卻總是習慣性地否定女兒,相處過程中兩人回憶起過去的往事,女兒對母親又愛又恨。
卡瑞爾·麥克布萊德是美國著名心理諮詢師、婚姻和家庭治療學家,她在《母愛的羈絆》一書中提到愛孩子的是父母,傷害孩子的還是父母,而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被他們繼承下來,而其中女人在家裡受到的隱形傷害往往來自她的母親。
所以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成年後的伊娃會很難與他人建立聯繫,又在黑暗中探索自己到底是誰,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母親對她的養育和關係。《母愛的羈絆》這本書列舉了大量女兒們的心聲和案例,作者自身也有被母親影響的問題,她想通過這本書幫助女性讀者們擺脫來自母親的影響,找到真正的自己。
接下來, 我會將《秋日奏鳴曲》和《母愛的羈絆》結合在一起,通過對伊娃和母親關係的解讀,從理論和實踐方面找到消除影響、獲得新生的方法和途徑。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自戀型母親」這個概念,但是每個人都會有一些自戀特質,書中主要講述的是病態的自戀,也就是對他人不感興趣,眼裡只有自己,自戀型的人缺乏同情心、不會表達愛。
《秋日奏鳴曲》這部電影中,伊娃的媽媽夏洛特是有名的鋼琴演奏家,她總是光鮮亮麗的出現在大眾面前,接受著來自他人的讚美和掌聲。伊娃邀請媽媽來家裡小住一段時間,媽媽很爽快的就答應了。
母女倆見面後有很多話要說,媽媽問伊娃過的怎麼樣,伊娃說我很幸福,她跟丈夫都有工作,她還開了夜間鋼琴演奏會,媽媽這個時候就說我在洛杉磯開了五場演奏會,在3000個孩子面前彈鋼琴聊音樂。之後,伊娃還說給媽媽寫過信,媽媽說沒有,伊娃說可能是你懶得看吧,重逢的喜悅還沒一會就被矛盾淹沒了。
《母愛的羈絆》這本書中提到了母愛的十根毒刺:
①你發現自己常常想得到愛,注意和讚許,卻從來沒法取悅母親。伊娃告訴母親自己舉辦了演奏會、有穩定的工作,期待母親給予她誇讚,但是母親只關心自己的演出和心情。
②你母親更在意事情看上去好不好,而不是事情讓你感覺如何。伊娃的母親剛到家裡,就說家裡很冷清,但是伊娃說自己很幸福。
③媽媽嫉妒你。曾經伊娃和妹妹跟母親的第二任丈夫在一起聊得很開心,而母親覺得很氣憤。
④媽媽並不支持你進行健康的自我表達,特別是與她的想法衝突。電影中,伊娃小時候本來喜歡鋼琴,但是由於母親總是逼著她練習,還經常否定她,於是她不想練琴了,告訴母親卻被指責。
⑤在家裡,所有的事情圍著母親轉。伊娃跟母親說,爸爸很喜歡她,她也很崇拜媽媽,媽媽一直在光環之下,卻從來不考慮別人的看法。
⑥母親沒有同情心。伊娃的妹妹有先天疾病,母親把妹妹送到了療養院治療,自己則到處忙事業和演出,最後還是伊娃把妹妹接到了自己的家裡一起生活。
⑦你母親沒辦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伊娃和媽媽相處的時候,每當伊娃提出一個新問題,媽媽覺得戳中了自己就會很生氣,而不是平靜地溝通。
⑧母親愛挑毛病指責別人。母親是鋼琴演奏家,伊娃從小到大彈琴都得不到母親的誇讚,母親總會說她這裡彈得不好、那裡沒有加入情感。
⑨你媽媽把你當朋友,而不是女兒對待。有自戀特質的母親,總是渴求別人的照顧,而不是自己承擔起責任去照顧他人,於是就會讓孩子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讓孩子們支持自己。
⑩你在媽媽面前沒有界限,沒有隱私。伊娃曾經生過一個寶寶,不幸夭折了,這對伊娃是很大的一個打擊,但是母親並沒有關心她的感受,提起來的時候也感覺像是說別人家的事。
這些「毒刺」對伊娃造成什麼影響呢?她的鋼琴技巧已經很優秀了卻永遠得不到母親的認同,導致很自卑,因為她沒有得到過母親真正的愛,她也不知道該怎麼去愛別人,所以當丈夫想要走進她心裡的時候,伊娃選擇緊閉心門。
這一切都讓她覺得迷茫,她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就算她本身已經成為了一個優秀的讓人,善良體貼,出過書、也開過鋼琴演奏會,但是她總是找不到存在感。這就是母親的愛,最可怕的地方。
但是伊娃的母親小時候也沒有得到過好的照顧,她也不知道什麼是愛,所以也不會去愛孩子,這也說明母親對女兒的影響很大,好的撫育可以讓一個人獲得幸福。
現實中像伊娃一樣的女性有很多,她們大多數沒有得到母親很好的照顧,他們渴望鼓勵、渴望關心、渴望支持,卻在母愛負面的影響下陷入不幸。甚至會有一些女孩成為母親一樣,無意識地將母親對待她的方式,用來對待自己的孩子,這樣影響代代相傳,繼續傳遞不幸。
如何擺脫母愛的負面影響呢?我有以下三個建議:
接受媽媽的缺點,承認她確實那樣對待了自己,允許自己充分的去感受悲傷。
很多人覺得,媽媽肯定是愛我的,我不願意接受她不愛我的事實,所以在沒有被愛的情況下,他們就會覺得肯定是自己做錯了。
實際上,每個媽媽都曾是女兒,她們可能也沒有被愛過,也可能她們愛我們的方式不同。所以,我們要接受現實,承認媽媽是有缺點的,也讓自己面對這些傷害。
然後,審視自己跟母親的關係,如果你還在通過取悅獲得母親的愛,請停止這樣的做法。停止讓你不舒適的行為,嘗試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獨立是指我們要保持自身的獨立性,有完整的自我意識。
作者建議我們從消極的自我暗示中擺脫出來,比如說我們離開母親什麼也做不了、我很弱小,沒辦法獨自生活,我們要消除這些自我暗示,學會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讓個性發展變得成熟。
不要讓自己潛意識裡圍著母親轉,讓她的開心難過牽動你的情緒,而是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去分析事件,做到自己應做的事情即可,學會擺脫母愛的羈絆。
活在痛苦當中不如選擇與母親和解,很多女兒也會成為別人的母親,沒有人能保證自己毫無缺點,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接納痛苦,學會療愈自我,選擇與母親和解,並將痛苦終止,不要帶到自己的後代當中去。
《母愛的羈絆》這本書在我看來,還是非常值得閱讀的,因為作者自身也經歷過母愛的負面影響,更能感同身受這種影響的痛苦之處,除之之外作者列舉的大量案例也很真實,能讓讀者看到與自己相似的情況,並從中得到力量和幫助。
願每個女兒,都能獲得幸福,找到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