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國產經典動畫,你還記得多少?
因「血腥」慘遭停播的《虹貓藍兔七俠傳》
還有《神獸金剛》、《洛洛歷險記》、《果寶特攻》、《哈皮父子》、《大角牛夢工廠》、《圍棋少年》、《火力少年王》、《電擊小子》、《豬豬俠》、《福五鼠》、《開心超人》、《十二生肖》
……
對了,中法合資的《中華小子》和美國製作的《成龍歷險記》也不能忘。
關於童年,關於動畫片,見白可以一口氣說出好多。
這些不同時代但卻不失經典的動畫片仍然俘獲著眾多95後、00後的芳心。不信你看看B站那滿屏的彈幕。
見白好像突然能理解為什麼「爺青回」能成為B站2020年的關鍵詞了。
這些跨越時代的動畫片,或多或少的都在電視上給我們這一代增添了些許色彩。以至於到現在如果提及它們時,我們仍能不假思索的說出動畫情節,回想起當時的動畫場面。
而如今,到了2021年。國產動畫片按理說應該做的更好了吧?
實際上並沒有。見白八歲的小侄女至今最喜歡的動畫片還是《熊出沒》。
2006年,國家廣電總局的一則通知讓國產動畫廠商興奮。
在此背景下,我們記憶中的大部分回憶殺誕生了。
這些動畫片呢,迅速壟斷電視臺,收視率也蹭蹭的往上漲。
看似沒有辜負廣電局的良苦用心,但實際上卻暗藏玄機。
首先當頭一棒就是抄襲。
2007在央視播出的,號稱一部「真正關注現代兒童成長的原創精品」《大嘴巴嘟嘟》被指出抄襲。
「當孩子問我這個嘟嘟為什麼跟小新一個模樣,我不知道如何回答。他與小新經典的擺屁股動作、說話聲,甚至人物、情節都一樣。」
這部動畫片,狠狠地打了國產動畫的一記耳光。
同樣的還有2010年的《雷速登閃電衝線》雷同1998年的《四驅兄弟》
下面這個《高鐵俠》更是過分,完全就是漢化版的《鐵膽火車俠》。
2012年的《小貓啦啦》雷同2004年的《甜甜私房貓》。
央視大片《寵物小精靈傳奇》與日本的《寵物小精靈》。。
……
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當年抵禦外來文化入侵的的一紙禁令,竟然成了國產動畫抄襲的保護傘。
禁播國外優秀動畫片,反而卻默許國內廠商赤裸裸的抄襲,屬實有些匪夷所思。
莫非,披著羊皮的狼就不算狼了?
這波操作,又完美的向我們詮釋了,「閉關」政策在什麼時候都是行不通的。
看似是扶持國產動畫,但操作起來也讓兒童們與那些優秀動畫失之交臂,反而給了抄襲者可乘之機。
其實早在2010年,中國的動畫片產量就已經超過了日本,成為全球產量第一。到談起動畫片的質,卻一言難盡。
要知道,在2010年的時候,廣電局就設立了少兒精品發展專項資金,用以國產動畫的專項補貼。
與此同時,各地對於地方的動畫產業也有相當大的扶持。比如深圳規定,在副省級以上電視臺播出,2D動畫補貼500元/分鐘,3D動畫補貼1000元/分鐘;在央視播出補貼翻倍。
如果一集動畫片按20分鐘計算,能夠獲得的補貼就是1萬到2萬。
在如此利益相關的吸引下,全國的動畫數量就如雨後春筍一般蜂擁出現。在這如火如荼的風光下,卻存在一個巨大的問題:只有量沒有質。
「中國動畫習慣性的低齡化,習慣與幼兒一起生活,大部分作品都混在成人或動物中,大部分都是年幼的和天真的人,缺乏各種風格和特徵鮮明的人物,動物不是人類,甚至是擬人化的存在。差異非常大,孩子的思維和行為能力較差,缺乏人眼吸引人的元素。」一位網友在網上這樣寫道。
(去年因發色被家長舉報的動畫)
就情節而言,中國的動畫都是一樣的:
1.正義使者在經歷了許多困難和危險之後終於克服了邪惡的化身;(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思想的發展,我們知道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正義與邪惡,萬物都是相對的,這種動畫只能教孩子。)
2.某某孩子的上學經歷,最後,還要給來上一句「小孩子不能做的事哦〜」(完全小孩子的教育)
3.模仿日本著名動畫《名作》,也要模仿最幼稚的日本兒童教育動畫。即使模仿諸如「西洋棋靈魂」之類的著名作品,它們的水平也會變差,它們曾經因為頭髮顏色太亮而被禁止演奏,或者他們以為作品教孩子們染髮,或者作品中的男女都有不良傾向。
但動畫片廠商才不管這些呢,他們只要能在電視臺上播出就行。
於是乎,「粗製濫造」、「低齡化」成了中國動畫的代言詞。
而最可悲的是,原本有一些還不錯的動畫片諸如《虹貓藍兔七俠傳》、《中華小子》等,卻因為某些不可抗力因素而淹沒在動畫浪潮中,讓人唏噓。
從「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純手繪經典《大鬧天宮》
再到近些年的《畫江湖之不良人》、《鎮魂街》、《大聖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不同題材類型的動畫,仿佛都在無形中告訴我們:這個時代還有真正熱愛動畫的人在發光發熱。
三年磨一劍,五年磨一劍的製作人其實也有。然而很可惜的一個點就是,這些優秀的動畫仿佛是面向成年人的,電視上播放的動畫則基本都是面向於12歲及以下的兒童。
(央視一套近期動畫節目單)
其中有一個至關重要的群體:青少年,似乎並沒有太多的動畫供這個年齡段觀看。
所以,有一部分的青少年轉而投入到網路遊戲的懷抱無法自拔。而且這個年齡段的價值觀世界觀僅靠家長老師來引導的話,似乎總感覺缺點東西。
而那些面向兒童的作品,也並不是一帆風順。《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等就因為暴力、低俗等被勒令整改過。
所以,現在的電視臺上只能看到一些低齡化的、「極其符合」兒童心智的動畫片。那些少兒電視臺是不是也該考慮,把少兒改成幼兒呢?
雖然有資料顯示,我國現在觀看電視的人群已經大幅度減少了。但是99%的電視覆蓋率還是實打實的,仍然不排除還有相當一部分兒童、少年定期定時觀看電視。
電視依舊是面向觀眾最廣、覆蓋率最高的平臺。
然而長期播放低齡化的動畫,真的能讓電視生態環境更好嗎?
CCTV少兒頻道的節目單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見白自己就是看著動畫片長大的一代,我清楚的知道有些動畫片真的不幼稚,相反有些動畫片它們給我帶來的感情、喜怒哀樂,是我至今還無法忘懷的。再說的誇張一點,一部好的動畫作品帶來的影響甚至比現實中的言傳身教來的更直接。
所以,動畫不可能不重要。
所以,何時電視臺能夠出現動畫百花齊放的局面?
只盼望著,有朝一日能在電視上看到理想動畫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