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86年1月,在天津原廣東會館舊址,我國第一座專業博物館天津戲劇博物館正式開放。天津廣東會館始建於1907年,距今已有80年的歷史了,現在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這座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古典戲劇舞臺建築同一千多件劇本、戲裝、道具、劇照、戲單、唱片和戲劇報刊等文物,吸引了國內外廣大觀眾,一年多來參觀者絡繹不絕,觀眾已達數萬人次。
戲樓坐南向北,為木結構,術裝修。整個建築物只用兩根平行跨空枋和一根額枋構成整個屋頂的大木架,南北、東西空間都是淨跨20米。四周除了包廂間隔設有小立柱外,廳內沒有一根大主柱。戲樓正廳可以容納觀眾400至600人;東西北三面兩廂樓上設有15個包廂座,可容200多觀眾。戲樓南面正中是戲臺。它高約1米,寬9米,深8米,是我國傳統的伸出式舞臺。
戲臺上方的吊頂為懸臂式結構,頂中央以變形拱鬥推砌,向上構成一個6米直徑的「雞籠式」藻井。舞臺上沒有一根主柱,不設天幕和邊幕,觀眾可以從東西北三個方向看演出;而且不藉助任何擴音設備,把演員的聲音清晰地傳到臺下,讓每個角落的聽眾都能聽得清,整個劇場的視聽效果都是極佳的。會館的內部裝飾是採用重點裝修的處理方法,以木裝飾為主,磚石為輔。它的匾額和抱柱匾聯書法遒勁瀟灑;簷板、欄杆、舞臺裙板的鏤空木雕和浮雕無不顯現潮州地方色彩的精美藝術風格;再配以宮燈、壁畫以及舞臺的幔帳道具,色彩斑爛,充滿著典雅富麗的氣氛。
廣東會館戲樓的這種巧妙的建築設計和藝術處理,繼承發揚了我國古典戲劇 舞。臺的優點,它從三面接近觀眾,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便於演員和觀眾之間的感情交流,這正是現代許多劇場設計家所追求的效果。清末的古裝戲這座博物館陳列的文物中,有一套清代末期的戲裝頗引人注目。這套戲裝共有12件,其中八仙衣8件,太監衣2件,喜神衣和十殿閻君衣各1件。博物館請了文物專家朱家晉先生對這批戲衣進行了鑑定,朱先生從形制、質地和做工各方面分析,認為這些戲裝是光緒三十年至三十四年蘇州所制,是清宮昇平署承應宴戲時所用。
八仙衣是演出《南極增輝》劇中八仙向南極仙翁祝壽時,演員所穿。這批戲裝衣裡上有許多印記,只有「樹德堂尚」四字方章,還清晰可見,其餘均已模糊不可辨認。這批戲衣尚小雲先生戲班在二三十年代演出時還穿過,至於清官戲裝怎麼會落到尚小雲先生的戲班手中的呢?經我們多方調查,發現在民國2年袁世凱總統府曾向清宮內務府借撥過一份全箱,就是這批戲裝,後來就一直存放在中南海總統府內。民國13年以後,總統府不再演戲,這份全箱就不知下落。據分析,可能這批戲衣被人變賣出總統府,幾經輾轉最後為尚小雲先生收購併使用。
這批戲裝色彩典雅明快,繡工製作精細,雖經近百年,至今仍鮮豔奪目,成為我國戲劇發展的一個歷史見證。當年演出盛況天津戲劇博物館收藏最多的文物是記錄著當年戲劇活動的戲單。從這些戲單中我們可以看到清末民初,我國許多著名的崑曲和京劇表演藝術家如孫菊仙、楊小樓、梅蘭芳、譚富英、王鳳卿、德珺如、龔雲甫、尚小雲等都曾在這裡參加過堂會演出或舉辦義演。一張1917年的戲單上,我們看到,70年前梅蘭芳和譚富英等就在這裡演出過,如梅蘭芳的《千金一笑》和《汾河灣》,譚富英的《珠簾寨》、《定軍山》,王鳳卿、德珺如的《群英會》,龔雲甫的《張義進寶》,尚小雲、朱素雲的《奇雙會》等。
1918年6月29日的戲單上,印的是天津博物館成立展覽會餘興部,邀請北京榮慶社來會館演出三天,第三天早晚兩場演出的是連臺本戲,文武帶打的《鐵冠圖》,「刺虎」一折是韓世昌主演;末場戲中的「讀旨發兵」,演員是用滿文宣讀聖旨,由此可見當年演員的功夫之深。'1919年1月16日為賑災義演,戲單上註明從晚6點演到深夜12點。先是全班合演《大加官》,然後由幾十名著名演員分別演出《大回朝》、《落馬湖》、《三娘教子》、《失街亭》、《捉放曹》、《魚腸劍》等15出折子戲,當年演出盛況可見一斑。
革命家的足跡博物館陳列室裡還展出了孫中山先生,黃興先生以及鄧穎超同志和覺悟社的社員在會館進行活動的歷史照片和記錄,反映了老一輩革命家在此留下的足跡。1912年8月孫中山先生北上,途經天津,同盟會燕支部在會館召開歡迎大會,孫先生登臺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他說:「吾國自改建共和,僅有其名尚無其實,危險較專制時代尤甚,友邦愛我者多方提攜維護,而忌我遇事吹求,幸災樂禍,望革命中人此時較破壞專制尤應犧牲一切加千萬倍之力共謀建設,尤望吾四萬萬同胞共同致力,使我中華民國數年後在地球上成一頭等強國,且歐美有百萬人民之強國,我中國四萬萬同胞,同心協力何難稱雄世界雲。」
同年,黃興先生也北上抵津,天津國民黨支部和墾殖協會聯會在會館召開歡迎大會,黃興在會上發表演講:「此次革命,系全國四百兆人之發於良心,應於時勢,故能收此全功。但改革以後,建設甚難。現在全國秩序尚未恢復,吾人亦不能符全國人民之希望,最為慚愧。兄弟對於現在進行,以化除黨見,統一精神為第一要義。諺有云:南北一家,兄弟一堂。雖有二十二省,雖蒙古、西藏通是兄弟一堂也。此時雖在理想時代,將來必見之實行耳。」
孫中山、黃興革命先輩的講話充滿著革命的理想和激情,至今讀起來仍可得到教益。1919年五四運動時期,鄧穎超同志和覺悟社的社員以及直隸第一女子師範學校的同學在會館舉辦過募捐義演。他們自編、自導、自演新劇《木蘭從軍》和《伊藤博文》,鄧穎超同志女扮男裝飾劇中愛國英雄安重根。這次義演共三天,募集捐款四千餘元。這筆錢他們用來興辦了文化補習學校,招收40名女難童進行文化補習。天津戲劇博物館作為我國博物館百花園中一朵新花,已經放出了獨特的藝術光彩,在我們繼承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宏大事業中它將發揮其應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