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東方衛視自主原創的大型音樂挑戰綜藝《天籟之戰》已播過半,網播量和話題討論度不斷飆升。最新一期35城收視率高達1.95,同比第一期收視率上漲50%。這檔開創了星素公平對決模式的綜藝,不僅完成了對音樂性本質的回歸,更是以期與期節目延續性的人物關係、個性和故事牽纏著大眾目光,生動真實地展露出進化的4.0音樂類綜藝所具備的獨特魅力。
嚴敏團隊和李文妤團隊兩大王牌團隊共同打造《天籟之戰》,將音樂沉澱引入戶外真人秀的靈感,這種新奇的嘗試也迸發出強大的能量,而兩個團隊也因此建立了一個獨特又互補的合作方式,對於這一原創的全新音樂節目模式所要呈現出的面貌他們亦是高度共識,「4.0音樂類綜藝絕不是單純地做音樂,音樂不只是音樂,音樂是人生,音樂是故事。」
不斷地試錯、調整,一邊做一邊討論,不管是星素公平競爭賽制環節、解決現場觀眾不可控因素幹擾進行的精思密想;還是明星互動密切展現出豐富鮮明的性格、同時在每期節目的情感和故事的關聯上的推波助瀾,在原創音樂模式的路上,一切驚喜來得並不輕易。如何打造出獨特又全新的音樂綜藝,《天籟之戰》的製作與幕後,看看總導演嚴敏和李文妤怎麼說。
星素達成真實對抗
它是素人的奮鬥史,也是明星的蛻變史
素人飆歌接受明星遴選的1.0時代、素人可以反選導師的2.0時代、明星回歸素人身份同臺競技的3.0時代,而作為一檔進化的4.0音樂綜藝,《天籟之戰》營造星素平等的話語場域,達成星素真實對抗。節目中明星沒有座椅,沒有特權,只有被動接受對手是誰,演唱的曲目是什麼,而完成這個挑戰的時間僅為24小時。然而實現星素平等對決這種全新的對抗方式難度不小,以關鍵性的觀眾投票環節來說,一開始進入時是有狀況的,「第一期錄製時明星還沒開唱,就有觀眾為明星投票」,導演組的解決的辦法是認真講解投票的意義,「我們徵集而來的觀眾都是喜歡這個節目的,大學生比較多,你一講這些大家也就明白了要公正對待。現場觀眾的水準還是不錯的,節目並沒有特別不公平的投票。」
最為關鍵的是音樂性的本質上,保證素人與明星配備的資源力量達到平衡。在明星有專業的團隊,鮮明的定位,一場秀的設計駕輕就熟等優勢下,素人也並非單槍匹馬,素人被配備了素人導演,導演與音樂團隊一起對素人進行培訓,包括歌曲選擇、風格,舞臺表現等方面,最終表演呈現的舞臺度和華麗度與明星抗衡。蘇詩丁的《痛快的哀豔》空靈濃烈,趙宥喬《煙火裡的塵埃》華麗爆發,田園《兩個人的森林》細膩深情……這些素人有著不同面相,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有之,經歷生活和世事磨礪的有之,他們在被給予的公平舞臺上全力地綻放自我。同時,素人在臺下也被細心關照著,李文妤透露,「素人直面明星有時會緊張到失控,有時候會有糾結,有時候會有平衡工作的問題,有的辭了工作生活窘迫,素人導演像爸媽帶孩子似的對他們各種狀況都特別關心。」事無巨細,《天籟之戰》真實地講述著「一個素人的奮鬥史」。
但同時,《天籟之戰》也是明星的蛻變史。無論是華晨宇即時風靡網絡的《我的滑板鞋》,還是莫文蔚國際範兒的《大王叫我來巡山》,張信哲被瘋傳的令人笑著驚嘆的《五環之歌》,直至這一期小哥費玉清竟然跳舞了!楊坤的話代表觀眾感受:百年一遇。在《天籟之戰》中,明星開始慢慢打開自己,顛覆、逆襲、蛻變。
如果說有「分水嶺」,是發生三位明星被打敗事件的第四期節目, 「那一期差一點全被滅了,那一期開始後,明星拼的蠻狠的,也更放得開。導演組最開始是擔心素人贏不了,但是出現這種情況,我們也有點緊張。」李文妤表示導演組也因此有糾結,「明星特別拼,像小哥之前是很忐忑的,他一直保持原來的唱法,他能唱的節奏。但是輸了兩次,他真是兩夜都睡不著,我們看著是不想讓他輸,但也想讓素人留下來。」
照進人心的不僅是天籟音樂
還有起承轉合又延續著的音樂故事
素人和明星的音樂打動人心之外,《天籟之戰》有一個很精彩的呈現是幾位明星展示出鮮活的真性情。明星的害怕、失落以及勇敢、釋放,還有耍的小計謀小心機,都真切地展示出來,更別說滿場表情包橫飛了。而以往能呈現鮮明人物性格的節目幾乎都是在真人秀。明星之間的互動緊密有趣,他們互相取暖互相拆臺互相挖坑,小哥和華晨宇的互動更是被打趣為濃濃CP感,華晨宇時刻宣稱小哥是自己真愛,小哥對華晨宇也是愛護有加,這也是音樂類綜藝中罕見的呈現出鮮明人物關係的。《天籟之戰》的模式中包含真人秀的元素存在,但比例不大的真人秀元素產生出強大的真人秀效果不得不說是驚喜。李文妤表示,「選擇這幾個明星時,是考慮到他們都有獨特風格,也在邀約時就講這檔節目會讓他們走下神壇展示自己真實的個性。他們關係會如此親密,還有一組CP誕生了,確實這也是真人秀節目才會出現的人物關係,我們也沒想到。」
不止於此,《天籟之戰》期與期之間存在著人物關係和故事的延續、起承轉合。第四期三個明星輸了,只有莫文蔚一個人不敗,然後下一期這三個人開始保衛莫文蔚行動。保衛莫文蔚後,三個人中小哥又因緊張失誤了,又開始解救小哥行動……類似這種劇情的連續,跌宕起伏,導演組稱是順應,「每期有不同結果產生,有一些故事上的連結,明星也產生心態變化。包括節目中還有個『天籟戰將』,這個選手的命運是什麼?我們發現存在一個延續性,就順應這個規律去進行。這一切的發展又是賽制進行推動的。」
總導演嚴敏賽前講解投票規則
華晨宇的粉絲趙宥喬,張信哲的粉絲田園,他們唱著偶像的歌打敗了偶像,又演繹了新一種的歌迷與歌手的關係,十分暖心。他們平行卻同步,各自安好又不打擾。這種星素對抗為此產生了戲劇感,但又顯得水到渠成。導演組對「選擇素人的標準」的回答是:「一定是唱得好,這個有兩方面,一個是技巧聲音,一個是情感特別好,像任伯儒,他的閉合是壞的,唱功也不好,但他就是特別能打動明星。素人歌手會為欣賞的歌手而來,但不能否認他們本身具有很高的音樂水準。」
由於《天籟之戰》是來自於東方衛視兩大王牌團隊——嚴敏團隊和李文妤團隊聯合打造,這檔節目也造就了一種獨特的合作方式,用李文妤的話來說就是發揮優勢避開了自己的缺失,「我們兩個團隊工作風格和氣質不一樣,按通常情況來說合作方式應該是平行的。但這一次我們的合作方式很特殊。我們發現兩期有很大的連接和延續性會很好看。因此一組在拍攝時另一組的導演都會在現場觀看,並且記錄關鍵事件和情況。錄製結束後兩個團隊會互相根據錄製情況判斷選手和劇情可延續的內容,給出對方建議。拍攝中後期我們開始共同探討兩期的前期設計。這樣緊密溝通合作,一集集節目融合得特別好。」
總導演李文妤現場執導中
4.0版本音樂類節目前行不易
「不只是做音樂,音樂是人生也是故事」
《天籟之戰》是集結了《極限挑戰》和《花樣姐姐》等核心力量的一次強強聯手。嚴敏曾擔任過《極限挑戰》、《聲動亞洲》的執行總導演,李文妤曾執導過《花樣姐姐》《媽媽咪呀》等多檔棚內綜藝。《天籟之戰》中也很清晰地看出這種「軟硬實力」和融合貫通。就以一個細節來說,素人與明星配對後,尋找出兩個人的共同點並進行溝通,呈現出真人秀的內容,完成度快速精準。
兩個團隊組成的節目組,各種工種達到200多人。李文妤介紹節目組由編劇組,對接導演組,才藝組,真人秀拍攝組,後期剪輯組等多個小組構成,節目組前期還有一些國外的專家進入參加原創模式的討論,還有舞美設計,燈光設計,這是一支龐大的隊伍,整個團隊緊密融合一起,又細分各自的分工。
表現在剪輯上面,《天籟之戰》後期通常十天到兩周完成一期。剪輯中有剪真人秀部分,剪配對部分的,有剪才藝的。保證每個部分的精益求精,再進行拼接。才藝展現對一檔音樂類節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楊坤的《下個,路口,見》,華晨宇的《我的滑板鞋》,還有莫文蔚幾乎唱一首就是一場表演秀,每個才藝都會在後期多花3個多小時重新剪輯修整,最終達到震撼的舞臺效果。
節目啟用了中國最好的音樂團隊,管理整個現場及樂隊,而導演組與音樂團隊的聯合部分,最明顯體現在通過賽制的「壓迫」,推動明星和素人「置之死地而後生」。本期小哥被「嚇」出來的舞蹈,華晨宇「腿軟」後演繹的無字歌,都可以力證,崩潰的時候反而會「破而立」,達成讓人眼前一亮、最具創新的表現。
《天籟之戰》播出七期,展現出全新原創音樂類節目的特殊魅力,但進入4.0版本的這檔節目研發9個月後仍在磨合和討論之中前行,嚴敏表示,「原創研發過程推翻了幾十版,經過各種沙盤演練和細節的調整。直到現在我們還是在一邊做一邊還在調整細節,把整個結構整個賽製做得更完善。」
對於導演組來說,這個節目製造的難題是 「可能這是我們第一次完全沒有一個模板可以去參選,我們沒有任何的參考標準。所以就好像一個小朋友在學走路一樣。最痛苦的是不停的試錯,然後再調整。」李文妤如此說道。《天籟之戰》對音樂類節目進行的全新嘗試,也為行業預見出未來的節目複合性會越來越強,一個節目中包含的因素會越來越多。「就像這次的節目,它有很多劇情化了,在音樂節目中看到許多故事,人物有不同的成長。」
「4.0音樂類綜藝不是單純地做音樂節目,音樂是人生,也是故事」,這是導演組的共識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