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娛樂11月7日報導 對於音樂類綜藝節目,不少人的認知始於2004年的《超級女聲》,儘管這檔老牌綜藝節目早已式微,但音樂綜藝在12年後已然霸佔了電視屏幕。據不完全統計,僅2016年在國內上線的音樂類綜藝節目數量就接近40檔,光近期新播出的星素對抗類節目就有東方衛視的《天籟之戰》和浙江衛視的《夢想的聲音》,音樂綜藝的市場競爭格局已經變得更加激烈。
然而,在音樂類綜藝整體繁榮的情況下,諸如《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王牌節目的收視率和話題度屢屢下滑。即便是排除那些曇花一現的網綜和粗製濫造的節目,在音樂綜藝類節目呈幾何級倍增的情況下,卻又面臨著爆款難出、現象級綜藝趨冷的局面。
或許有N個理由能夠解釋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抄襲、變種、蹭IP等現象也屢被吐槽。但音樂類綜藝節目的白熱化、同質化和收視瓶頸已是不爭的事實,而這類節目的出路又在哪?包括音樂財經在內的媒體都曾對此做出過預測,得出的結論也頻頻讓人點頭稱讚,可終究未能改變音樂類綜藝節目的現狀。今天筆者暫且以「馬後炮」的姿態分析下最近爆紅的《天籟之戰》到底抓住了哪些元素,這會是音樂綜藝的新出路嗎?
(《天籟之戰》和《蒙面唱將猜猜猜》百度指數走勢對比)
從百度指數給出的結果來看,作為國內少有的原創音樂綜藝節目,《天籟之戰》的前期宣傳並沒有在百度指數上有爆發式的表現,至少和同期播出的《蒙面唱將猜猜猜》等節目相比,前期營銷不免有些保守。截止到目前,《天籟之戰》已經播出了3期,很明顯的看到在每期播出之後百度指數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業已成為百度搜索指數最高的綜藝類節目。
而在《天籟之戰》成為新爆款的背後,給出的卻是三個比較常見的關鍵詞,即明星、素人、神曲。而這些又有何不同?
明星:老「素材」如何玩出新花樣?
縱觀目前的音樂綜藝,燒錢請大咖、搶嘉賓、拼卡司、拼陣容等似乎成了節目製作組保證收視率的王牌,並變種出了「跨界歌手」、「明星導師」、「蒙面歌手」等新花樣。以至於在多個節目中出現「撞嘉賓」的現象。
《天籟之戰》同樣選擇了明星路線,莫文蔚、費玉清、楊坤、華晨宇等無不是熟面孔。原因不難理解,明星意味著收視率也意味著專業性,在二者之間的取捨決定了一個綜藝節目到底是走向庸俗還是回歸到音樂的本質。不同於《中國好聲音》和《我是歌手》的玩法,《天籟之戰》中的明星成了被挑戰者,而這本身就是一個伏筆。早期網友開始質疑節目的公平性,而當素人戰勝明星之後迅速形成了新的話題。這大概也是《天籟之戰》在播出之後迅速引發關注的關鍵因素之一。
(「天籟唱將」楊坤、莫文蔚、費玉清、華晨宇)
素人:目的不在於造星而在於玩法
素人最早的叫法或可以追溯到「草根」,而引發素人養成模式的恰是《超級女聲》等早期草根選秀平臺,之後的《加油好男兒》、《我型我秀》、《快樂男生》等都屬於此類。乃至當下流行的《中國好聲音》、《中國之星》等都難以擺脫「造星」的標籤。
事實上,就連《天籟之聲》上的星素同臺也並非首創,但真正引爆話題的卻是玩法上的創新。一方面,明星可以選擇挑戰自己的素人,素人卻決定了明星唱什麼歌來應戰,豐富節目趣味性的同時也增加了星素PK的看點;另一方面,素人可以演唱自己擅長的曲目,而明星雖然在團隊、資源等方面佔有優勢,24小時的彩排時間則成了掣肘。不管怎樣,在玩法創新上《天籟之戰》著實有值得借鑑之處,尤其是在觀眾對選秀類節目喪失興趣的情況下,素人需要新的表現舞臺。
(華晨宇被御用伴唱路默依同臺PK)
神曲:聯動網易雲音樂製造熱議話題
「神曲」或許一直都是音樂界裡的特殊存在,音樂或者歌詞往往會超出主流音樂的範疇,經網絡傳播被眾人所知的音樂,譬如龐麥郎的《我的滑板鞋》、龔琳娜的《忐忑》,如此種種。在以往的音樂綜藝中,神曲的出現概率微乎其微,卻成了《天籟之戰》的眼球吸引者和話題製造者。這其中,音樂平臺網易雲音樂功不可沒。
作為《天籟之戰》的獨家音樂版權合作方,網易雲音樂至少扮演了兩個角色。其一,明星演唱的歌曲來自網易雲音樂用戶的票選,滿足用戶獵奇心理的神曲屢屢出現在歌單內(網易雲音樂的用戶群較為年輕、有趣和活躍);其二,《天籟之戰》的所有曲目會出現在網易雲音樂的歌單中,用戶的點讚和評論無疑成了星素比拼的另一種衡量標準,也是對節目本身的助燃。神曲本身就具備一定的話題效應,一流歌手的演唱也為這些游離在主流音樂邊緣的歌曲添加了新的色彩,且從網易雲音樂的數據來看,這些翻唱的神曲悉數出現在雲音樂飆升榜、新歌榜的前列。
(網易雲音樂與《天籟之戰》深度歌單合作)
誠然,《天籟之戰》作為商業化的綜藝節目,在模式創新的同時也有諸多槽點,比如舞臺視覺效果不夠出色、前期賽制交代不夠清楚、星素PK偏溫和等等。不過,從音樂節目的角度來衡量,《天籟之戰》的火爆除了明星、素人、神曲等燃點,對音樂本身的尊重則是其能夠引發現象級關注的又一誘因。
首先,撇開過渡娛樂化的陷阱,回歸音樂屬性。
正如前面所說,2016年國內的音樂綜藝類節目已經接近40檔,但在前三季度綜藝類節目收視前十的榜單中,還只有《中國新歌聲》和《我是歌手4》,且二者的高收視率和電視臺的力捧以及前三季的口碑積累不無關係。從某衛視節目研發人員的分析來看,「無論你如何翻新玩法,加入遊戲、跨界、混搭,音樂類節目不靠音樂打動人,觀眾只圖一時新鮮,這樣的節目生命力並不會長久,音樂類節目想要再出現象級其實很難。」
而不管是《天籟之戰》還是早先的《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真正吸引用戶的仍是音樂本身,而非明星、遊戲和純粹的眼球經濟。以《天籟之戰》為例,同網易雲音樂的合作便是回歸音樂的一個典型標誌,後者在各類在線音樂APP中恰恰是以口碑著稱的,並積累了大量的深度音樂愛好者。簡單來說,《天籟之戰》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網易雲音樂對音樂版權的需求,而網易雲音樂則打通了「音樂用戶」到「音樂綜藝」之間的媒介,不僅直接為《天籟之戰》導入了重度的音樂用戶,也以自身音樂社區的優勢引發了話題性討論和節目熱度的二次發酵。
其次,避免綜藝節目的偽互動,滿足娛樂之外的情感訴求。
大概已經沒有人在意哪一年才是綜藝節目爆發的元年,但綜藝節目似乎成了不少電視臺收入的頂梁柱。大量的真人秀節目被炮製出來,即便是一些收視率還不錯的節目,能夠引發關注的往往是明星,而非節目本身的內容。雖然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已經相當發達,節目和核心用戶的互動仍存在斷層。從這個角度來看,音樂類綜藝大多陷入了這樣一個怪圈,習慣於用偽互動來迎合觀眾的獵奇心理,最終導致音樂淪為娛樂的附屬品。
其實,《天籟之戰》和網易雲音樂的合作給外界帶來了值得借鑑的啟示。縱觀音樂市場,不管是QQ音樂、網易雲音樂還是阿里星球,無不對音樂版權虎視眈眈,版權是音樂類APP的痛點,卻是音樂綜藝節目的優勢,這便為二者提供了深入合作的契機。好比說,網易雲音樂能夠幫助《天籟之戰》篩選出忠實觀眾,票選出來的歌單加強了用戶的參與,用戶對歌曲的評論表達了自己的情感,這些舉措遠比觀眾「圍觀」式的網絡投票更能拉近節目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也更貼合娛樂和情感需求。
寫到這裡,音樂類綜藝節目遍地開花的同時也開始進入瓶頸期,《天籟之戰》能夠走出平庸成為又一個爆款,對整個市場來說都是值得借鑑的啟示:能夠贏得市場的不只有「舶來品」,跨界、創新以及對音樂的尊重也是一種出路。
本文來源:網易娛樂 責任編輯: 胡夢瑤_NK5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