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一定應當是宗教的,但他一定應當是哲學的。我所說的哲學,就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功夫熊貓3》在接續前兩部劇情的基礎上,講述了神龍大俠阿寶在兩位爸爸、師傅和團隊的幫助下,團結熊貓村民用「氣功」打敗了擁有邪惡力量的反派天煞的故事。
《功夫熊貓3》劇照
重溫這部帶有濃鬱中國風的電影,我發現它不僅場面畫風充滿了龍、水墨、書法、古寺、太極、二胡等中國元素,還出現了「太極」、「宇宙」、「氣」、「天人合一」等中國哲學概念。這部電影在表面的中國元素下深藏了一顆中國哲學心。
師傅對話神龍大俠
影片開頭,浣熊師傅就向阿寶問道:「你是誰,神龍大俠的職責是什麼?」這相當於向阿寶提了一個亙古不變的哲學問題:你是誰、你要做什麼、做這些又是為了什麼?影片通過阿寶的行動將答案緩緩的帶給了觀眾。
我逐漸明白:這是一部講述人生境界的哲學電影。
在中國哲學理論中,「新儒學」思想認為:在個人成長上,最好的自己是「小太極」;在人生境界上,最大的是「天地境界」。
我們個人成長的結果一般會通過人生境界來顯示,因此,最好的「小太極」一般對應著最高的「大境界」。
願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的「小太極」,踏入「大境界」。
從遠古流傳的八卦、周易,到儒釋道的各門功派。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歷史長河中,處處閃爍著智慧光芒。
電影集中體現了宋代經過更新的「新儒學」思想,吸收綜合了儒釋道部分觀點的新儒學主要有三個思想來源:
一是儒學本身。電影中從遠古熊貓村民集體為烏龜療傷到最後阿寶選擇犧牲自己救眾人的捨生取義,都體現了儒家「服務宇宙」和「仁愛」的思想;
阿寶選擇犧牲自己
二是佛家、道家和禪宗的部分思想。如電影開頭烏龜大師勸誡天煞的「索取的越多,失去的也越多」禪語,體現了道家的「少則得,多則惑」的辯證思想;
烏龜大師勸誡天煞
三是道教中陰陽學家的宇宙觀點。
電影中涉及到的「新儒學」觀點主要有以下:
哲學家所說的「宇宙」不同於物理學意義上的「宇宙」,是指一切整體的存在,相當於中國古代哲學家惠施所說的「大一」,是「至大無外」。任何人,人和事都處在宇宙之中。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周敦頤是第一個講宇宙論的哲學家,他寫的《太極圖說》解釋了他凝縮在太極圖裡的「靜虛動直」等思想,這和電影中,烏龜大師認為平靜的內心就像一面鏡子,進而「主靜」的思想是一致的。
張載認為「氣」是一種原始混沌的質料,各種事物都是由它而出。
烏龜大師的「氣」
電影中,凡間的人和靈界的靈明都是「氣」的特殊聚散方式,天煞奪走別人的氣,也就相當於毀滅了別人存在的基礎。同時,因為天地之氣與人之氣可以互相轉化,所以天煞所攜帶的氣會越來越強。
張載認為,太極就是「氣」,氣的矛盾運動稱為「太和」。這個觀點體現在電影中,就是開頭烏龜大師迎戰天煞的時候,就用自己的手杖畫了一幅太極圖,並寫了一個「氣」字。
阿寶畫出自己的「太極圖」
在最後,阿寶大戰天煞,返回凡間的時候,畫出的太極圖,也就是都離不開「氣」。
張載在《正蒙》中提出宇宙萬物來源於同一個「氣」的觀點,人人都是「宇宙」父母的兒女。烏龜大師、天煞、阿寶、浣熊師傅、熊貓村和山谷的村民等等全是「宇宙」的兒女。
陸王學派認為宇宙是一個自身完整的精神實體,心為宇宙立法,人心主宰世界。
故事一開始,烏龜大師和天煞在靈界交戰,靈界可以看作是人的核心「靈明」的棲身之所。國外的書籍多將王陽明心理學中的「靈明」譯為「spirit」,這也對應了電影裡的翻譯。
根據心學的「人心主宰世界」,所以,在靈界中,能改變世界的只有人。
對應在電影中,阿寶和天煞在靈界大戰,在阿寶的靈明即將被天煞奪走時,凡間的人,也就是他的爸爸以及熊貓村的那些村民利用自己的心改變了靈界這一事情的走向。
程朱理學認為:宇宙不僅有「氣」,各個「氣」還有各自的「理」。
這個「理」相當於西方哲學中的抽象,這個「氣」就相當於對應的「具體」。
「在天地言,則天地中有太極;在萬物言,則萬物中各有太極。」——朱熹《語類》卷一
「極」字在新儒學中,表示事物的最高原型。
「太極」是整個宇宙至高無上,無所不包的終極標準,是一切「理」的概括。
烏龜大師留下的卷宗
電影中處處可見太極。如浣熊師傅在藏書閣找有關天煞的資料時,找到的卷宗外都畫有太極的圖標。
宇宙的終極標準是「太極」。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宇宙」,我們的「小太極」(即:人生的最高境界)又是什麼?
馮友蘭曾在《中國哲學簡史》提到了人生的四個境界:
人的各種行動帶來了人生的各種意義;這些意義的總體構成了我所稱的「人生境界」。由最低的說起,這四等是: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講求實際利害的「功利境界」,「正其義,不謀其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於大全的「天地境界」。
就像電影裡熊貓村的熊貓一樣,有的人擅長踢毽子、有的人擅長遊泳、有的人善於舞動彩帶.......我們每個人的興趣和專長有所差別,可在人生境界上,我們每個人都有平等的選擇權利。
以電影中各種人物形象的最初境界為例:
電影中的山谷的小豬、熊貓村的嬰兒等的境界都屬於「自然境界」。
熊貓村嬰兒熊貓
他們沒有思考過自己是誰,活著的目的是什麼等哲學問題,只是自然而然的按照自身的本能或社會習俗而生活。
電影中的絕大部分角色剛開始都屬於不違背道德的講求實際利害的「功利境界」,阿寶為愛撒謊的兩位爸爸就是例子。
李山帶阿寶回熊貓村
在翡翠宮,李山聽到了烏龜大師和天煞的過往故事,得知天煞要來抓兒子,他謊稱自己會「氣功」,意在帶兒子逃離危險之地。
阿寶的鵝爸爸擔心阿寶的親爸爸李山搶走阿寶對自己的愛,藉口要給阿寶做飯,藏在阿寶的箱籠裡。
作為烏龜大師的好戰友,天煞曾和烏龜大師並肩作戰,並背著重傷的烏龜來到了熊貓村。
熊貓們用「氣功」治好了烏龜
熊貓們用「氣功」治好了烏龜,並傳授給了烏龜氣功。天煞卻看到了「氣」可以被掠奪被利用,他想把天下之氣據為己有。
按照「陸王學派」的觀點,天煞從前是個好人,後來因為良知被私慾遮蔽,內心的靈明沒有將其表現出來,沒有「致良知」。所以,不能用「氣功」。
片中,天煞在普通狀態時,腰間收集的氣牌未閃綠光,可是只要他一戰鬥用氣,腰間的大師們牌牌就閃爍綠光,證明了天煞根本不會氣功,自己不能發動自己本身的氣,所以才到處搶氣。
天煞所做的每一件事,對他自己來說,都是「有用」的。
天煞奪氣
正如我們常說的「煞氣」,天煞自帶兇惡不祥的神色。為達利己的目的,不擇手段,屬於違背道德的「功利境界」。
浣熊師傅、阿寶和「蓋世五俠」等為民除害,保衛山谷的人,屬於這種人生境界。
正如《中國哲學簡史》第二十三章:《更新的儒家:宇宙論者 》中指出的:
聖人所做的,無非是每個人應該做的事。但是因為他理解宇宙萬事萬物的流程,因此他所做的具有一種新的意義。
烏龜大師作為電影中的聖人,在山中打坐30年終得氣功,他已經達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經常通過感知天地,預測未來,理解了宇宙萬事萬物的流程,並以自己的智慧服務宇宙。
他在500年以前就預料到天煞會再次殺回來,掠奪「氣」。他看到了阿寶身上的「小太極」,選擇了他來承擔阻止天煞的重任。
在天煞吸走自己的元氣之前,他通過宇宙傳遞了信息給阿寶的親生父親李山,意在讓李山帶回阿寶,學會「氣功」,帶領熊貓村民擊敗天煞,拯救宇宙。
作為宇宙的兒女,應該追求樣的人生境界呢?
電影中山上的宮殿
山路曲折盤旋,朝著頂峰延伸;境界大小有別,著眼天地大全。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認為在生活中做到「誠」和「仁」,就可以實現個人和宇宙的融合,達到「萬物皆備於我矣」的境界。
青年毛澤東讀《孟子》,曾寫下這樣的心得:
「一個之我,小我也;宇宙之我 , 大我也 ; 一個之我 , 肉體之我也;宇宙之我, 精神之我也。
從哲學意義上講,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已經成為了整個社會和宇宙中的一分子,我們身上有更來自更高維度的宇宙之愛。
我們每個人比自己想像的要重要,因為我們身上都擔負有相應的使命,只有當我們擔起了自身的服務宇宙的使命,才能踏入人生的大境界。
阿寶被父親帶回熊貓村後,阿寶學會了做一隻真正的熊貓。
阿寶回到了熊貓村
因為不會教「氣功」,李山爸爸首先帶著阿寶練習一些熊貓的習性。阿寶逐漸開發了自己諸多方面的潛能,逐步適應了村裡的生活。
阿寶和爸爸李山
電影的鏡頭一換,天煞闖進了山谷,毀掉了翡翠宮以及烏龜大師的石像,除悍嬌虎外無一倖免,天煞直逼阿寶所在的熊貓村而來。
直到悍嬌虎到來,李山才向兒子坦白自己不會「氣功」,帶他回來是因為愛他。
可阿寶覺得自己作為神龍大俠,肩負保衛山谷的職責,責怪父親因為狹隘的愛阻礙了自己履行職責。
在危險面前,很多村民都陷入了恐懼之中,準備著逃跑,阿寶選擇了自己留下來面對天煞。
在發現「無須鐵指扣」對來自靈界的天煞沒用後,阿寶為了保護眾人和宇宙,選擇了犧牲自己,將天煞帶回靈界。
阿寶用中國龍畫太極
被眾人用「氣功」救了後,阿寶意識到了自身的眾多角色,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他說自己是大俠,是兒子,是老師,是學生。
他找到了自己的「太極」,成功踏入了服務宇宙的「大境界」。
鵝爸爸來到熊貓村後,慢慢的愛上了熊貓村的村民,連那些打翻自己瓶瓶罐罐的小熊貓在他眼裡都像極了小時候的阿寶。
他後來意識到阿寶因為親生父親的出現,得到了更多的愛。
阿寶過的幸福是自己的心願,現在有人能讓阿寶更幸福,豈不是一樁美事?
作為養父,這並不是一種損失,而是收穫。
鵝爸爸開導李山
他在李山和阿寶之間出現矛盾的時候,主動開導李山,如果真愛阿寶,就要支持他,做他最堅強的後盾。
兩位爸爸作為阿寶最堅強的後盾,幫助他做通了村民的工作,倍受啟發和鼓勵的阿寶進而教會了熊貓村每個人都做最真實的自己,並訓練成了一個所向披靡的戰隊。
阿寶爸爸為阿寶組織了戰鬥隊伍
他們都愛阿寶,在最後的關頭,他們照著烏龜大師留下來的畫卷,帶領村民使出了「氣功」,至誠則靈的「集體氣功」在危急時刻救活了阿寶,也拯救了整個宇宙。
村民用「氣功」救阿寶
他們因愛踏入了服務宇宙的「大境界」。
每個村民在阿寶的帶領下,充分發揮了自身的優勢,驚喜的發現了更好的自己,在和天煞的鬥爭中,活出了自己的使命,意識到自己對於集體,對於宇宙的貢獻。
阿寶幫助村民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因此,可以說,在場的每個人都被阿寶主動獻身的精神所感染,挖掘到了內心深處對他人對宇宙的大愛。那閃亮的光芒,代表每個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小太極」,踏入了「大境界」。
哲學家朱熹認為,每個人或者每件事物都有自己的「太極」。
只是由於某方麵條件的欠缺,自身的潛能沒有充分的顯示出來,就像珍珠被淹沒在濁水中間一樣。
那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小太極」呢?具體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禮記·大學》
1.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出於《禮記·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為前提。
《朱子語錄》云:「物格是要得外面無不盡,知至是裡面亦清澈無不盡。」
「格物致知」:即對外界事物調查研究,擴大自己的認識。這並不是一種單純的體力和智力活動,而是每個人找回自己本性的過程,使沉溺在濁水中的珍珠重現光輝。
舉個例子,現在有感情困惑的人很多,究其原因,是因為很多人都不懂什麼是愛?怎麼樣才算愛一個人?只有把這個問題真的格明白了,才能走出困惑。
用陳來先生的話說就是:「朱熹的格物致知學說在重視人的道德修養同時,強調外部事物的考察和知識的學習擴展」。因而,朱熹的&34;學說是求真和求善的結合。
格物,一定程度上就像是學開車,車要開得好,需要對車有充分的了解,對駕車的技巧了解練習得越細越多越好。
如果我們對於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也用這樣的精神去學習,去處理,就更容易在自己的領域有所作為。
2.致良知
王陽明說:「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體也;親民者,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
王陽明認為,「良知」就是人內心的亮光,可以說就是《大學》裡的「明德」。
個人精神修養就是順應自己的良知去生活,把來自自覺的知識付諸於實踐。
「致良知」才能修身,只有一個人「致良知」才能愛大眾,愛國家,愛天下。
這和我們經常所說的,「做事先做人」、「德為才之帥」等具有同樣的道理。提醒我們,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養。
「用敬」,即專心致志,心無旁騖。
物理學家牛頓,有一次走進廚房煮雞蛋,但思緒還深陷在自己剛做的研究實驗裡。煮了一陣,蛋該熟透了,誰知他打開鍋蓋一看,鍋裡放的不是蛋,而是他的手錶。
詩人賈島沉浸作詩,達到了忘我的境界。有一次,他走在長安城的大街上,邊走邊思考是「僧推月下門」還是「僧敲月下門」更妙,由於太專心了,他居然一頭撞進了韓愈的儀仗隊。得知事情原委的文學家韓愈佩服賈島的投入,不但沒有責怪他,還和他一起想了很久,認為「用『敲』字好!」
於是,「推敲」二字也便流傳開來,唐詩中也多了一句經典: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當我們全身心沉浸在某種活動當中,渾然忘我之時,我們就容易達到自己的「小太極」。
積極心理學家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在自己的著作《心流》中曾指出:
心流是我們全身心地投入一樁事物,達到忘我的程度,並由此獲得內心秩序和安寧時的狀態,是一種幸福的體驗。
有一顆純粹的心,就可以看到更多美麗的風景。
回想《功夫熊貓》系列電影中阿寶的每次「頓悟」,都以「用敬」為前提,在第一部中,他是通過在翡翠宮一路摔打,不斷學習,才最終頓悟到「無」的秘密;第二部中,他勇於面對幼年悲慘經歷,才掌握了「內心的平靜」;第三部中,要想學熊貓祖傳的「氣功」,他從學習做一隻真實的熊貓做起,並心無旁騖的承擔自己作為「神龍大俠」的職責。
作家格拉德威爾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一萬小時定律」,認為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一萬個小時。
這從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只有「熟」才能生「巧」,只有「用敬」才可以「頓悟」。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
「新儒學」通過 「橫渠四句」闡述了中國傳統士大夫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意義,這種服務大宇宙的人生境界,為歷代文人學士所推崇。
「天人合一」不僅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思想,也是中國人的生活理念和態度,它根植於每個國人的心底。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在平時的生活中,不僅要注重增加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還要注重開闊胸襟,涵養氣質,去追求一種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更有情趣的人生,提升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麼。——愛因斯坦
部分圖片取材於來源於電影《功夫熊貓3》,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專注分享學習心得,在文字的路上,與您同行,歡迎點讚評論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