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送」我一面鏡子(上)
題記
——美從勞動中來,美又高度概括著生活。生活離不開文化,文化亦離不開美的抒懷,愛美就是愛生活。人類生活的每一天都在創造美,書寫美,凝練美,因此,美與人如影隨形。
朋友從洛南發來一張圖片,問及漢字始祖,答曰:倉頡。又問倉頡所造28個字,我竟不能一一作答。只知這位黃帝的史官,創造漢字的初衷,是用優美的圖式,典型的鳥獸足跡為聖主在做大事記錄,未曾想這些文字竟成就了一段千古江河的燦爛文化。
這倒引起了我的回憶,十一年前,因仰慕周王朝發祥之地,曾隨友人一同尋訪過位於寶雞岐山縣境內的倉頡廟。聽村民講解,觀縣誌記載,便將這位神人與文化寫進了自己的觸摸日記裡。如今再看4000年前的造字歷史,我似乎找到了一面映照美的鏡子。
話說前段時間帶學生參觀碑林,有感於先哲將文字刻於石碑之上,傳承文化間,又有了正版學術的權威性,不禁讚嘆華夏先祖那份生活中投射出的智慧光芒。
談及文化,它作為人類長河中波瀾壯闊的主流,可圈可點之處眾多。從蒙昧中走來,今天,我們讀史,知道了自己的來時路;我們探究,竟有眾多燦爛不一而足。我們身邊有傳授文化的師長,有牙牙學語的孩童,有鋪陳歷史的學者,也有開疆拓土的勇士。在思想的碰撞中,在歲月的淘洗中,華夏文明展卷而書,民族氣息傲然躍出。
這文化,有華夏早期的蒙昧,也有當今生活的寫真,說到它的凝練之美,不得不談及我所鍾愛的繪畫藝術。
郭文宏的這幅紙本水墨《小單》原是七幅連圖中的一幅,站在觀者眼前的僅是主人公不同場景和時間軸上的一個縮影。
且看這幅作品中的人物,不僅有外象的表達,更有畫者內心的貼切語意。作品運用機理在圖形中的襯託,將毛衣的皴擦與後退空間進行了對比,在細膩與深遠的筆意間,給觀者營造了二次想像的留白。主題人物的精神特質躍然紙上:一位教師,她的學子宛若燦爛星河,恬淡雅致的笑容裡,孕育著智慧與靜默。背景的S狀星辰,寓意著流動的時間、空間裡的輪轉中,華夏文明星火相傳。疏與密,冷與暖,寄予情,融於景。
打動觀者的一定不是畫面的人美,而是那雙深邃的眼眸;讓觀者駐足的也不是特殊的服飾,而是那由內而外散發的氣息。有時,觀賞一幅作品,不一定非有誰來講解,也不一定非要了解畫者的心緒。只是當作品呈現在面前時,你有一份莫名的代入感。她,不言。你,不語。但彼此又仿佛在做心靈的交流。這份契合,是解讀者自己的心靈感知,更是對美與文化的感知。賞畫,不求描摹於外象,但求形神兼備之韻味,有了這種聯想與感悟,便是與畫者的心有靈犀。
請你相信,這不是畫者突發奇想的創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靈感爆發。其實,所謂的靈光一現,都是長期觀察,日久揣摩的產物。這些積澱就是生活所賦予人的審美情趣,它在生活的各處,需要你用明鏡一一照出它的模樣。
單美華寫於垂盆草屋
2016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