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名師文壇
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帝王需要一面鏡子,教師同樣需要一面鏡子,用這面鏡子,我們可以正形象,正思想,正教風。
這面鏡子,首先應該是自己的上級,比如教研員老師,他們走南闖北,見多識廣,懂得發現問題。記得那年我剛參加工作不久,風華正茂,躊躇滿志,頗有「天到無涯海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的感覺。縣教研室來學校視導,學校要求我提供一節公開課。我覺得展現自己才華的時機來了,精心準備,全英授課,洋洋灑灑,一氣呵成,自己感覺講得非常完美,簡直無懈可擊。然而,評課時教研員老師卻明確地指出了我的問題:廢話太多,經常打斷學生的思路;肢體小動作太多,教態不莊重。當時的我可以說是遭到了當頭一棒,委屈得很。大學四年,八位外教,他們的授課方式自由灑脫,信馬由韁,尤其是肢體語言豐富,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我覺得這才是生動的課堂。然而直到聽完了那節評課,我才認識到高中教學不同於大學,需要條理,需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教師要錘鍊課堂用語,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這樣才能教出好成績。教研員老師在這次教研活動中充當了我的鏡子,有了這面鏡子,我找到了自己授課方式的不足之處,課堂風格也隨之改變,變得簡練了,變得沉穩了,也變成熟了。
教師的另外一面鏡子可以是自己的同事。學校每周都有公開課,教師每學期都有兩三次講公開課的機會,如果在評課時多徵求同事的意見,會讓自己不斷進步。大多數老師在評課時是比較含蓄的,喜歡揀好處說。但有的老師也是「另闢蹊徑,語出驚人」。記得有一位同組老師曾經這樣評價我的課「這課上得很著急,像跑趟。」面對一片讚美聲中的「不和諧音符」,我有點難以接受,但也壓住脾氣,表示虛心受教。事後我開始反思自己,或許真的應該放慢速度,牽著蝸牛散步,靜待花開,而不是急於求成,草草了事。從那之後,我的課堂節奏慢了下來,慢下來的課堂竟然別有一番雅致。
老師的鏡子最應該是自己的學生。朝夕相處,耳濡目染,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自己的學生。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表現來反觀自己。我喜歡讓學生到黑板上講問題,讓學生來教學生,因為他們沒有代溝和大的認知差距,講授方式更容易被接受。有一次我讓我的課代表到黑板上講題,誰知她在講題之前的第一個動作竟然是先把粉筆掰成兩半,言語之中也透露出些許的不耐煩,一言一行儼然一個小小的我!我從我的課代表身上,照見了平日的自己。從那以後,我開始善待粉筆,講課之前不再把它們掰成兩半;我學會了對待學生要有耐心,可以把一道題目變著花樣不厭其煩的講一遍又一遍,直到學生弄懂為止。
老師的鏡子還可以是自己的父母。我們都是父母看著長大的,知子莫若父母。每次回到家,我都喜歡把自己最近一段時間取得的成績向父母嘮叨一番,母親聽了之後總會誇獎我,同時再把我小時候的成績搬出來說,用以佐證她的女兒是最優秀的,我想這正是我高度自信的來源。父親也是英語老師,他聽了我的「戰績」之後總是微笑,點頭,然後告誡我不要驕傲,講課時要放慢語速,講過去的知識點也要重複講,這樣才能教出成績。父母是我的鏡子,他們讓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揚長避短,不斷取得更大的成績。
老師的鏡子甚至可以是自己的子女。疫情期間假期裡,兒子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媽媽,你可真好,不用天天做作業。」我聽了自然是批評教育一番,告訴他我也是從書山題海中一路摸爬滾打過來的,沒有今天的拼搏奮鬥就不會有明天的幸福生活。然而兒子根本聽不進去,還是對作業有牴觸情緒,回回做作業都抱怨。直到有一天,我想到了一個辦法:和他一起背課文。聽到他羨慕的媽媽今天也要加入到他的學習中來,兒子一下子有了精神,爭著搶著要比我背得好。換一種教育方式,果然別有洞天。這件事給我的啟示是:身教勝於言傳,在要求學生做到時,我們不妨先做到,以德服人,以行服人,豈不快哉?
老師的鏡子,不一而足。有了這一面面鏡子,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完善自己,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
通訊員:馬金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