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只到過美秀美術館,殊不知已經讓我們很震撼的美秀美術館只是這座聖地的冰山一角……
美秀美術館
神慈秀明會認為培養美學觀念可以提升心靈質量。 不論是大自然的美或人類創造的美,多欣賞都可以潔淨人的心靈,提升人的靈性。「以美感化」是透過美之藝術,是人性及心魂向上,是對社會作出貢獻的活動。所以即使是在生活中,由尊重美開始,培育個人的心、言、行之美,並加以推廣,從而誕生社會之美。因此小山美秀子女士身體力行開始搜藏美術品,最初以日本茶道古器物為目標, 經過數十年,藏品漸豐。他們認為天地間的美具有改變人心免於邪惡的作用,所以搜羅世間美好的藝術品,存放在美的地方。而這個美的地方就是「美秀美術館」 。
美秀美術館是貝聿銘老先生為秀明設計的第二棟建築物。以「世外桃源」為設計理念,結合設計所處的環境文化,創造出具有典型日本風格的建築外形。美術館每一部分均體現了建築家打破傳統的創新風格,由外型嶄新的鋁質框架及玻璃天幕,再配上Magny Dori石灰石,及專門開發的染色混凝土等暖色物料,還有展覽形式及存放裝置,都充分表現出設計者匠心獨運的智慧。秋冬的紅葉把美秀美術館襯託的更加美麗。
美秀美術館別具一格之處在於,除了它遠離都市之外,最特別的是建築80%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並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築,而是由於地上是自然保護區,在日本的自然保護法上有很多限制而採取為要保護自然環境及與周圍景色融為一體的建造方式。這一設計清楚體現設計者貝聿銘的概念:創造一個地上的天堂。
神慈秀明會現任會長小山弘子女士致力推進三項藝術——「淨靈」、「秀明自然農法」、「以美感化」,從個人開始至家庭,再由家庭以至社會宣揚利他愛精神,更祈願向全世界擴展開去,為著世界和平而努力邁進。在美秀美術館之後,我們去參訪了神慈秀明會的「秀明自然農法」。
秀明自然農法
秀明自然農法是基於「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之理念的耕作法,不施農藥、糞便或化學肥料,只靠太陽、清淨法來保持自然環境的美,向自然學習、順應自然去生活而使身心變得豐裕和健康。體現了一個種地的農民對自然的尊重,它的目的是倡導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農業本身,最重要的是土壤,純淨水和陽光,他們對作物和自然的欣賞所產生的愛,可以被認為是一個「耕作找到美」的方法。
秀明自然農法生產者遍布於全日本及世界多處地方。我們去的「信樂之裡」是作為學習自然農法的場所,為下一代的孩子提供各種學習機會。稻田和農田均以秀明自然農法來栽培農作物,亦於古民家以現代模式實踐著與自然共存的生活。
神慈秀明會
神慈秀明會的教祖岡田茂吉先師提倡在這地球上建立真、善、美,亦即絕無病、貧、爭之天國世界。小山美秀子1941年邂逅岡田茂吉,深受影響,為了實現這個理想而創立了神慈秀明會。而神慈秀明會的總部也就坐落在這座聖山中。
神慈秀明會總部一般不對外開放,這次能順利參訪也是做了很大的工作。當我們抵達神苑那一瞬間,之前的努力爭取太值得了。美秀美術館打造的是地上的天堂,那這裡就真的是天國了。很難想像地球上有這麼一個如果潔淨、莊嚴的地方,即使我不是他們的教徒,我也感覺心靈被洗淨了。
這裡對神慈秀明會的信徒而言完全就是聖地,所以為了尊重他們的信仰,我們的拜訪也遵循了他們的規矩:進門前的身體的禮敬和心靈的洗滌。也許也正是因為這樣,一路行走,都能感受到對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穿過紅葉走道,映入眼帘的就是貝隸銘老先生為秀明設計的第一棟建築「洋鐘塔」,此洋鐘塔名為」飛天之喜「,高約60米,其50個大小不同的洋鍾由荷蘭的Royal Eijsbouts洋鍾鑄造廠鑄造,更在最大的12個楊重傷刻著富有意思的字句。希望透過其悅耳柔和的鐘聲將和平及喜悅傳至全世界。雖然是1990年落成的建築,現在看來依然大氣,我們不得不驚嘆貝隸銘老先生這個以日本樂器三弦琴之拔子為形象設計而成的建築作品。
旁邊是神苑的主建築物,名為」教祖殿「的禮拜堂。可容納10000人。教祖殿也是由著名建築師「山崎實」博士設計,這座建築以富士山為形象,柔和傳統日本設計與現代建築而設計。
最奇妙的是它懸空而建,沒有一根承力的柱子,我們迫不及待想進去一看究竟。於是換好拖鞋依次進去了。裡面空間實在高大,進入後顯得自己特別渺小,我想這樣也更加突出禮拜堂的神聖莊嚴吧。可容納1萬人的禮拜堂裡面只有我們20幾個人,這裡算是整座聖山的中心了,我們靜坐下來參加了特別為我們準備的祈禱儀式。整個過程只有5分鐘,那一刻安靜的連顆針掉地上都能聽到。我不知道其他的人的感受是什麼,只知道那一刻我的心是屬於自己的,寧靜、平和、安詳。
MIHO美學院
趁著天色還未黑盡,我們又去了「MIHO美學院」,MIHO美學研究所是一所學校,他們已經徹底在日常生活中滲透純粹的美學思想,希望把美的思維傳播到世界各地。讓孩子們在美麗自然環境中開始新的教育。
在6年的寄宿制校園生活這小型社會中,培育出關懷他人及祈求他人幸福的心,並在美麗的自然環境下,培育對美的事物感動、尊重自然及順應自然之心。發揮每位學生的潛能,實踐令學生身心平衡的教育為目標。為此,各位教師作為每位學生的助跑者而配合其「生活步伐」來進行教導。通過「追求美的心」之教育,掌握志氣高尚的人性及明白社會性,以培育今後能為世為人率先貢獻社會的人士為目標。
這裡也有一個小小的禮拜堂,也是貝隸銘老先生設計的,他曾說過「我的建築生涯,以教堂開始,亦以教堂終結。」整個設計切取「扇形兩端結合而成」的結構,柔美、自然、立體的曲線準備傳達出「小山美秀子」女士對美的態度。
只可惜,我們由於時間關係,沒能到裡面參觀,只能留些遺憾,期待下次再來。
美秀,註定是一次洗淨心靈之旅,感恩自然、感恩土地、感恩一切美好事物。
——————————————————
雲馬.學藝堂,一個【共同分享\彼此學習】的文化交流平臺。通過沙龍分享、主題講座、藝術展覽、出行交流等方式讓我們拓展專業視野和提升藝術修養,也是希望這個涉及文化、藝術、設計的分享平臺, 能讓大家在學藝堂感受氛圍、學習所愛、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