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豆網上突然發現了楊志淳的相聲,齊刷刷地排滿了一頁,好像是哪位粉絲的精心收藏,心頭不由得一驚。《湘音難改》、《搭中巴》……看著那些曾經熟悉的相聲名字,心緒一下子被拽回了那個年代。
也許人們會講楊志淳紅的年頭並不算長,從最初在三湘大地的一炮走紅,到之後迅速地被奇志大兵蓋過風頭,只有短短兩三年的時間;也許也有人要說楊志淳的名氣並不算大,走出湖南,恐怕沒有人知道他是何方神聖,遠遠比不上後來居上的奇志大兵來得流行;也許還有人會說他可能是黔驢技窮了,人氣下滑之後參演的乏善可陳的舞臺喜劇《楊五六笑傳》就在很大程度上預示了他將離開人們的視野。以至於05年他的去世也並沒有多少人真正關注過。
這些話,我也許並無力否認。但是我想,無論如何,楊老先生都是湘派相聲界中永遠無可替代的劃時代人物。也許他的段子在今天的聽眾耳中並不顯得如何新奇,但是我們不要忘記,正是楊志淳的出現,才宣告了湘派相聲的正式登場。
十餘年前,那個沒有電腦,沒有DVD的年代,街頭巷尾的男女老少成天守著電視機、錄音機津津有味地陶醉在楊志醇那地道湘音相聲中的情景,至今仍然記憶猶新。小學五六年級,就是和父母、同學、老師、鄰居在這樣無盡的歡聲笑語中度過的。
也正是在此之後,諸如奇志大兵、李清德、顏小慧、何晶晶、楊珊珊等一大批湖南本土的笑星和方言戲劇演員才如泉水一般噴湧而出。
湖南本土文藝在經受了傳統曲藝的衰落之後,終於以全新的姿態迎來了又一個春天。
但是,楊志淳相聲走紅的意義其實遠不在此。它更重要的是喚起了湘人對自己自我身份的再認識,對湖南元素的自豪感。楊老先生那純正的長沙腔,貼近民眾日常生活的題材和詼諧的用語,成為了平常百姓家茶餘飯後閒談的中心話題。
還記得當年,楊老先生相聲段子成為同學們爭相模仿的對象,其中本來要失傳的本土俗語、歇後語再次成為孩子們口中的流行詞彙。湘人們第一次意識到相聲舞臺不再是京腔人士一統天下,更意識到自己的語言和文化風俗原來也是如此地具有感染力和美感。就在大家對湘派相聲如痴如醉的同時,本土文化得到了有力地壯大和傳播,本土語言也在全國推普運動的大潮中穩穩站住了腳跟。人們以能說得一口地道詼諧的湖南腔而感到自豪。
回眸望去,從楊老先生登臺,到後來百花齊放的湘派文藝,在當年所達到的空前盛況儼然形成了一種新的歷史現象。
從楊老先生的沉寂,到奇志大兵分道揚鑣,以及無數曾經的本土笑星的曇花一現,曾幾何時,那個家家戶戶飄散著快樂湘音音符的年代業已成為了回憶。
打開今天湖南的電視,除了《一街老小向前衝》、《逗吧逗吧街》還在力挺著湘派文藝的最後一塊方言陣地之外,湘派文藝已經開啟了以黃帥為代表的新生代笑星徵程。
我們懷念楊老先生,因為他代表了一個時代。
我們也滿懷期待,因為新笑聲時代已經來臨,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