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為何用4個視角反覆講一個故事?讓節奏慢下來多點思考

2020-10-28 影視凌凌漆

在看電影《金剛川》的時候,一直在思考這麼一個問題,為什麼它要選擇4個不同的視角,來反覆講一個故事呢?

相信很多看完這部電影的觀眾,都會有同樣的疑問。它就像一個謎團,等待著我們去解開。

國產戰爭電影的突破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國產戰爭電影的一大突破,因為之前真的沒有這樣來拍戰爭電影的。

戰爭電影,一般情況下從這樣三個角度去拍的比較多。

一個是重在表現大場面,規模宏大,場景眾多,視覺衝擊和震撼感強,過程懸念迭起,扣人心弦,比如《紅海行動》等。

一個是突出人物心理,通過小人物的命運沉浮,來表現戰爭的殘酷,對人性的戕害,比如《投名狀》等。

還有一個就是表現戰爭中的愛情、友情等,比如《太平輪》《芳華》《匹夫》等。

而在電影《金剛川》裡面,我們看到了戰爭電影的另一種可能,那就是放慢電影的節奏,不突出表現電影的結果,而是重在展現過程,以及這個過程在不同人眼中的不同視角,不同思考,不同意義。

這一點,對於國產戰爭電影來說,無疑是一個全新的突破。

可以說,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拍攝手法,本身對於觀影者來說,就是一種心理衝擊。

因此在看的時候,內心就會不斷地思考,反問自己,為何會這樣拍?到底要表達什麼樣的含義?

這種表現手法的運用,可以讓人們感到,原來戰爭電影也可以這樣拍,全新的視角,自然帶來全新的體驗。

重在表現那種疏離和孤寂的氛圍

電影《金剛川》一開始,就把鏡頭對準了主戰場之外的這塊田野,在藍天白雲飛鳥的映襯下,顯得分外孤寂,安靜,卻又被那種焦慮,等待所包圍。

因為不知道何時,飛機的轟鳴聲就會響起,炸彈就會在周圍爆炸,可以說,戰場上的人們,都被這種氛圍所籠罩,同樣,這對於演員們的演技來說,也是一次不小的考驗。

這時想起了詩人王籍的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以動顯靜,表現山林的幽靜,自然。

電影也是如此,通過人物的表情,肢體動作,語言,對話,以及飛舞的蜻蜓,悶熱的天氣,飛馳的駿馬等一系列意象,來烘託那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氣氛,扣人心弦,張力十足。

毫無疑問,這種對比的拍攝手法,對人們心靈的衝擊是非常強烈的,畫面色彩濃厚,起伏不斷,再加上聲音的烘託,鏡頭的點綴,顯得更加厚重,那種孤寂的氛圍異常濃烈。

三個人代表的英雄群像

電影重點描繪了三個英雄人物,分別是張飛、關磊、劉浩,就是「劉關張」這三個人物,共同組成了志願軍戰士的英雄群像,他們雖然身在後方,遠離主戰場,同樣經歷著血雨腥風,槍林彈雨,以及面對著一次次的考驗,心理也承受著重壓與挑戰。

可以說,電影通過劉浩的回憶畫外音,以及他在戰場上的行動,心理,焦慮,來襯託出戰士們心中的那種信念,堅定,表現了大家對於勝利的渴望,對於自我犧牲的那種從容。

關磊和張飛這兩個人物形象,一張一合,一靜一動,一個師傅,一個徒弟,他們工作各有分工,性格互為補充。

電影對於他們的犧牲,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寫,可以說,從他們的行為上看,他們是激揚的,昂揚的,壯懷激烈,與敵人戰鬥到底,不到最後一刻決不罷休。

同時,從他們的心理來說,他們的內心是平靜的,從容的,鎮定的,對於犧牲,他們早已做好了準備,為了勝利,為了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早已把他們的生死置之度外。

他們的背後,是無數的志願軍戰士,以他們為代表的戰士,大多數是默默無聞,團結在一起,為了同一個目標,做著犧牲的準備,隨時衝上去,奮勇殺敵。

此外,電影中採用美軍視角,也是通過另一個側面來表現我們的志願軍戰士,他們是一群被對手尊敬的人,是有著不屈不撓,堅毅精神的戰士,他們用自己的生命,組成了一道道堅不可摧的防線。

總的來說,雖然電影中採用了4個不同的視角,但是,表達的卻是同一個主題,那就是致敬最可愛的人!提醒我們不要忘記這段歷史,永遠銘記我們心中的英雄!

相關焦點

  • 金剛川:三個視角反覆講述修橋的故事,觀眾會喜歡嗎
    打開購票軟體,金剛川的評分高達9.4分,票房單日排行榜也是穩坐第一。從這些好評來看,還以為這是一部高質量的保家衛國電影,可真實情況是這樣嗎?看完影片的我感覺就是,購票軟體上的評論不能信,只是為了刷好評賣票。
  • 《金剛川》:多線敘事+個體視角+直男情懷
    以前我們看過的國產戰爭電影,大多採用線性結構,從頭到尾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比如我們熟悉的《上甘嶺》、《英雄兒女》、《奇襲》、《打擊侵略者》等抗美援朝電影,均是如此,可能很多觀眾以為《金剛川》也是如此,沒想到一看,就有些不適應了,難免會嘀咕:怎麼故事是這麼講的呢?
  • 用複雜時間序列講一個簡單的故事,《金剛川》的感動來自它的平凡
    川》的影片評論下,不少網友都講起了自己的祖父輩,那些從抗美援朝戰場上回來的老人的故事。《金剛川》的故事圍繞著這座橋的攻擊、守、修、通展開,但出人意料的是加入了對手的視角。一個是跟在劉浩身邊的士兵小胡,一個是空中的敵人史密斯。他們在影片中出場寥寥,但他們口中講的那些人卻永遠地留在了金剛川。
  • 《金剛川》:三個月、三個視角、三種傳統的拼合
    不過,這種臨危受命的、迎難而上的情緒,倒和電影內容形成了奇妙的契合——銀幕內外,故事裡的人和講故事的人,都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一個看起來不可能的任務。 緊急任務和命題作文,未必等同於潦草和胡亂應付。
  • 一個故事講了三遍的電影《金剛川》
    電影《金剛川》是由管虎導演,吳京、張譯主演的戰爭片,其中一個故事講了三遍的情節似乎並不能讓觀眾買帳。故事講述1953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戰士為了修一座橋和美軍戰鬥的故事,戰況極為慘烈,但故事並不複雜,從三個側面講述一個故事,給人重複並使勁兒回憶前面內容的感覺。志願軍為了在指定時間到達地點,向金城前線投入更多兵力,在物資匱乏、裝備落後的狀態下要在水面上架起一座浮橋。
  • 《金剛川》十句話超前影評,「美軍視角」出人意料
    雖然《金剛川》要到本周五才會正式公映,但在周三周四這兩天都會在北京進行提前點映,毒舌君已經第一時間看過了點映,暫時就不表露個人好惡了,更多地話留待影片正式上映之後再說,下面就用「十句話影評」的形式,來簡單地說說影片的特點和個人觀感。
  • 一件事講三遍的《金剛川》太重複,美軍視角真的應該全砍掉嗎?
    看完《金剛川》好些天了,心情依然不能平靜。說實話,《金剛川》讓我挺意外的,跟之前的預期有非常大的不同。早就知道,三位導演是從「三個視角」來講述金剛川上修橋的故事,但我想當然地以為,「三個視角」的主體人物分別是炮兵、步兵和工兵。完全沒料到的是,電影會用一整個段落,以「對手」美國空軍飛行員的視角來呈現。
  • 3位導演、4個視角!不完美的《金剛川》卻改變了國產戰爭片
    《金剛川》不論是影像質感,還是講故事水準,都有一種「 半成品」的味道。投資4億的戰爭大片,但製作周期只有百日。1、演員的表演空間因為劇本倉促確實受到很大限制。但是,影片使用了四個視角,不同視角內還有一定的重疊。故事內容本來就少了,4個角度敘事有些鏡頭像是硬湊時長。因為製作時間太短了。視覺層面的整體質感有些「廉價」。
  • 33位導演、4個視角!不完美的《金剛川》卻改變了國產戰爭片
    《金剛川》不論是影像質感,還是講故事水準,都有一種「 半成品」的味道。投資4億的戰爭大片,但製作周期只有百日。1、演員的表演空間因為劇本倉促確實受到很大限制。張譯、吳京、鄧超三位影帝。2、故事內容和視覺層面「半成品」。如果劇情全方位地鋪陳開。這部電影估計75分鐘的時長就可以講完了。但是,影片使用了四個視角,不同視角內還有一定的重疊。
  • 影帝集結,投資超4億,一個故事講三遍的《金剛川》好看嗎?
    8月初開拍,10月底上映,投資超4億,今年最硬核的戰爭片《金剛川》要來了!這部電影是近年來第一部聚焦抗美援朝的戰爭片,還原了志願軍們在金剛川以血肉之軀造就不毀橋梁的故事。於是,架橋的工兵連、等待過橋的志願軍、抵禦敵方空襲的高炮連,全陣集結在金剛川前,勢必在凌晨五點前過河。敵軍為了完成封鎖,連夜出動飛機狂轟濫炸,榴槤炮、延時炸彈防不勝防。
  • 《金剛川》總時長是多長 金剛川影片介紹講了什麼故事內容?
    儘管導演把空間感和時間感拍出來了,但是令觀眾吐槽的是在故事上的敘述,一個事件分為4個故事,表現不同人做出的不同事情,然後與整個故事做出對比,突出戰爭之下對生命的踐踏,這個一個好想法和好點子,證明導演用心去尋找故事講述角度。
  • 《金剛川》差在哪裡?重要的事情講三遍
    ,而《金剛川》講的是抗美援朝後期,志願軍艱難渡橋支援主戰場的故事。《金剛川》這部電影前大半段用三個不同視角來講「過橋」這件事,一個是士兵們,一個是對手美軍視角,最後一個是炮手連。通過這3個不同的視角,我們可以了解到渡橋的難度係數有多高,但這3個視角佔了很大一個篇幅,其中不乏有各種重複的鏡頭,反而會顯得有些枯燥和無聊。
  • 《金剛川》觀後真實感受分享:情節簡單,四個視角容易讓人誤解
    《金剛川》觀後真實感受分享:情節簡單,四個視角容易讓人誤解!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說說正在熱映的,以抗美援朝戰爭為背景,講述志願軍戰士在艱苦卓絕的情況下,依然奮勇向前的電影《金剛川》。3、故事情節很簡單,就是主力部隊過河,和高射炮小組打掉飛機,打掉飛機掩護過河。最後張譯吳京犧牲小我,成全大部隊過河。主要精彩的情節,就是吳京張譯拼死打掉飛機,張譯被炸得只有一條胳膊一隻腿了,還繼續打高射炮,最後被燒焦。橋炸沒了,軍人用身體支撐起橋,永遠不會被打垮。
  • 《金剛川》初評:3個導演,4個視角,比《八佰》畫面更震撼
    》《金剛川》的故事圍繞著渡橋展開,全程2個多小時的故事中,渡橋既是行動目的,也是行動本身,每一個人都在為渡橋做努力,但總有人永遠也渡不完這座橋,也總有人為了更多的人渡橋而自我犧牲。不知是巧合還是刻意為之,影片選擇用多重視角對同一場戰役進行了不同的解讀,這也給了三位導演各自發揮的空間。
  • 影評|《金剛川》同一個故事講三遍?就是這樣才好看!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金剛川》豆瓣只有6.7分?這是我比較納悶的。10月23日上映首日在影院看完後,覺得比《八佰》好,豆瓣可以衝個8分。第二天又和朋友去看了一遍。散場後,朋友表示電影還不錯。但她問,為什麼一個故事要講三遍,很多內容不都是重複的嗎?
  • 真實的金剛川,「人橋」創造的神跡背後,讓人思考為何戰旗美如畫
    該片為何引起熱議,本來《金剛川》畢竟只是一個原創電影故事。這場攻勢其中最後也叫金城戰役,而故事中的金剛川位於主戰場的東邊。部隊發起進攻,其中最重要就是到達指定位置,《金剛川》我們見到一個情節就是步兵八連前往戰場。但是再以後,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卻是一座用生命堅守的「橋」,而這座橋的故事,真的故事又是如何呢,和電影有什麼不同呢?
  • 《金剛川》,兩極分化的口碑中,你看到了什麼
    這周看的電影是《金剛川》。抗美援朝進行到1953年的決戰前夕,一支部隊要在凌晨5點前渡過金剛川參加戰鬥,唯一的通道就是搭一座橋。工兵連奉命搭建了一座橋,但不時就有美軍的飛機前來轟炸,炸橋修橋輪番上演。我軍沒有飛機支援,僅有兩架高射炮還擊,炮彈還十分緊張。
  • 3個視角、3個人物、3層含義,《金剛川》你真的看懂了麼?
    ,志願軍戰士們誓死捍衛交通要塞金剛川,保證大部隊過橋,到達戰場金城的故事。在這個層面上,電影《金剛川》作為一種很好的提醒,應該成為爆款。因為它提醒我們那段歷史離我們並不遙遠,提醒我們那些英雄的故事必須銘記於心。01首先,電影中三個核心角色的設定非常高級。三個主角取名劉浩、關磊、張飛,來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劉關張」典故。
  • 電影《金剛川》:好鋼用在刀刃上,刀哪裡去了?
    影片一方面以字幕「1953年7月12日下午」的反覆出現,嚴格切割三個單元的不同敘事角度,另一方面在每個單元中穿插大量其他的敘事視點。這雖然並不影響我們對故事的理解,卻混淆了空間邏輯的合理性。比如以劉浩作為主體視點時,引入張飛與關磊的視角,在美軍飛行員的段落中,近距離捕捉高炮班的近景或特寫。只有第三單元保持了相對的一致性,因為將大量時間留給了張譯的獨角戲。
  • 同樣三條故事線,《金剛川》比《敦刻爾克》差在哪裡
    》一部電影為何要請管虎、郭帆、路陽三位導演?因為主創一開始就打算從三個角度拍攝,從步兵、美軍飛行員、炮手三個視角,最後匯合到橋上,不同的視角綜合三位導演不同的風格,給觀眾更加全面的觀影體驗。但是對於這種拍攝手法,更多的觀眾表示接受不了:就是20分鐘的故事,一個鏡頭重複五六遍,就這樣湊滿倆小時,有種被敷衍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