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的假新聞,和我說的是一回事麼?談談假新聞的定義 | BMC Journal

2021-03-02 BMC科研永不止步

如今,假新聞的存在已經是一個眾所周知的現象,幾乎每天都有新聞被指出有假。但我們真的了解假新聞是由什麼構成的麼?近期發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ducational Integrity 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對於「假新聞」的定義,各性別、年級、學科背景和年齡背景之間幾乎沒有共識。而這是值得擔憂的,因為一個更統一且一致的概念定義,對負責任地評估和識別假新聞是否重要。

假新聞最常被用作一種籠統的概念,用來描述某種宣傳信息以及虛假信息以合法的新聞故事的形式呈現,以欺騙觀眾。這可能是大多數人聽到這個詞時想到的定義。但同時,假新聞也被用來模仿和諷刺,比如《洋蔥報》的頭條們。當一個人把一個明顯幽默但虛假的故事當成事實,然後懷著善意把它發送給另一個人時,會發生什麼?如果收信人也認為是真的呢?

當然,大多數人通常不會那麼容易被誤導或上當受騙。人們通常都知道有些謊言是假的,但只要這些謊言能達到它們的目的,人們就會容忍或接受它們。

我們經常看到假新聞源於「政治戲劇」的複雜儀式。這就像從職業摔跤運動中借用了所謂「假動作」的概念,在這類活動中,傳播虛假故事和假新聞時必須暫停懷疑,因為你的最終目標只是把對手「推倒」在墊子上。

此外,當我們的大腦已經達到了它們的生理極限(即通過疲勞、壓力等),我們經常將新信息拒之門外,不管它的真實性如何。信息過載的結果是,我們有時會在大量有效的替代觀點中堅持錯誤的信念。換句話說,我們「滿足」,或停止學習新事物,因為有太多的東西需要篩選。我們做出了一個明智的選擇,即不改變我們的想法,因為認知失調可能是非常痛苦的。這使得假新聞持續存在。

「執著於不相信」有時植根於一個社會本身,在這個社會裡,其公共話語可能被毒害和汙染,以至於人們很難知道該相信什麼。更糟糕的是,個體對掌權者的不滿會導致偏執和陰謀論。

考慮到數字在線環境的可塑性,信息也可能失去它的背景,失去曾經幫助它成長的容器。在這樣一個「後真相」社會中,信息可以更容易地不受既定現實的束縛而自由流動。在這樣的社會中,權力及其實現,似乎比倫理和道德關注更重要。

考慮到構成假新聞並推動其傳播的所有因素,它如此有效也就不足為奇了。然而,如果對這種現象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我們可能就無法消除它的影響。

我們的研究試圖掌握這些相互關聯的現象,並了解高等教育環境中的其他人是如何看待這些現象的。由於所有這些混亂,我們認為應該有一個更全面的方式來思考假新聞,這種方式應該能涵蓋所有這些定義和因素中的任何一個,並從更廣泛的社會角度來看待「假新聞」這個概念。

因此,我們看到的假新聞是兩個實體(發起它的行動者,接受它的行動者)之間的信息交換,其主要目的(不管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在於否定普遍接受的真理概念,並改變既定的權力結構。這個有用的定義似乎包含了我們遇到過的關於這個概念的許多不同的觀點。

我們對假新聞有了更詳細的概念,但我們還想知道大學裡的其他教職工是如何看待這一現象的。我們想知道,他們是如何將其概念化的?他們對它的理解有多全面?他們是否感到威脅或受到影響?他們認為自己容易受影響嗎?

簡而言之,我們的一些調查結果顯示了以下關於我們學校教師的情況:

教職工對假新聞的定義似乎各不相同;

關於它的定義,在性別、年紀、學科和年齡方面幾乎沒有共識;

然而,幾乎所有接受調查的教師(88%)都關心假新聞問題,只有9%的教師持中立態度,3%的教師不關心;

儘管存在這樣的擔憂,大多數教師(68%)並不認為自己容易受到假新聞的影響;

最後,教師們表示,他們最常在社交媒體上遇到假新聞(93%),通過口頭交流(60%)和看電視(55%),報紙(19%)和雜誌(15%)最少。

我們的發現也揭示了一些有趣的領域,這些領域在未來可能值得關注。我們發現,與終身教授相比,講師(即非終身教授)總體上似乎對假新聞有更全面的理解,這一點特別有趣。我們推測,在我們的大學裡,主要教授大量低水平、多學科入門課程(如第一年的作文)的講師可能需要更頻繁地與他們的學生討論可接受的學術資源的問題。終身教授可能不需要在他們教授的更高層次、特定學科的課程中如此頻繁地討論這個問題。

我們還注意到,在對假新聞的敏感度方面,女性和男性在統計數據上存在顯著差異。接受調查的女性中有75%表示感覺不受影響,而男性中有59%的人有這種感覺。然而,我們不確定原因。

最後,我們希望我們的研究結果以及我們對假新聞的全面定義能夠對進一步的研究有所幫助。假新聞的負面影響應該引起所有對高等教育和對終身學習感興趣的人的關注。我們認為,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傳播和操縱信息的手段變得越來越複雜,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只會越來越大。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ducational Integrity

doi:10.1007/s40979-019-0049-x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ducational Integrity

The IJEI is an international refereed journal where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integrity is disseminated in an accessible and cost-effective format. The journal challenges readers to consider the changing nature of education in a globalised environment, and the impact that conceptions of educational integrity have on issues of pedagogy, academic standards,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equity. 

Citation Impact

2.22 - CiteScore

Surveying fake news: Assessing university faculty’s fragmented definition of fake news and its impact on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BMC是施普林格∙自然旗下機構。作為開放獲取出版先鋒,BMC不斷推出一系列高質量的同行評議期刊,包括BMC Biology 、BMC Medicine等涵蓋範圍較廣的期刊,以及Malaria Journal、MicrobiomeBMC系列期刊等專門刊物。BMC以「科研永不止步」為信條,致力於不斷創新,以更好地滿足作者群體的需要,確保所發表論文的完整性,並積極推廣開放研究。

相關焦點

  • 臺當局要查「假新聞」,自己卻做了假新聞!
    蔡英文辦公室近日帶頭打擊假新聞,臺當局官員卓榮泰卻自造了一則假新聞。他聲稱島內平均一個月有「假新聞」近180則,但「行政院」卻發出新聞稿澄清,表示平均數計算錯誤,讓「造假」風波燒到臺當局。對此,臺行政機構發言人受訪急澄清,稱「假新聞的定義非常困難」。
  • 網絡媒體時代如何甄別假新聞
    聖經約翰福音第8章第32節:你應該了解真相,真相能使你自由。這是群主在雅典論壇加新朋友入群時會發的一句話。為什麼說真相能使你自由?在一個社會裡,如果一個人不了解事實真相,基於虛假的信息來看待世界,做出各種判斷決策,那他實際上在精神和意志上就喪失了自由,是在被別人操控。 你對信息的消費和對食物一樣警惕嗎?
  • 假新聞和愛看假新聞的人
    曾以為,人是討厭被愚弄和欺騙的。但最近發生的一件事,卻有點讓我懷疑人生。前兩天,一個名為「至道學宮」的公眾號被封禁了。它的主要內容,簡單概括,就是發布假新聞。其中的很多消息,甚至假到「侮辱智商」的地步。比如,這個號曾發過一篇名為《瀕死:美國沉沒》的文章,說因為疫情,「美國死了上百萬人無處安葬,於是做成了人肉漢堡或人肉熱狗,給其他的美國人吃掉了」。除此之外,還有類似「學英語會讓人變傻」,」出國是一種精神貧賤「等等違反基本常識的文章。更魔幻的是,這個公眾號的簡介是——有思想的人都在這裡。
  • 《中國時報》:真的假新聞與假的真新聞
    從去年1124之後,蔡英文所領導的民進黨當局即再三強調假新聞泛濫之深、為害之烈,甚至不斷上綱到資安及臺灣安全的層次,並借著修「臺灣安全條例」納管,「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也提高相關罰則。但事實證明,臺灣已有足夠的管道和方法,可以針對假新聞迅速進行澄清和說明。
  • 辨識蔡當局的「假假新聞」
    作者  王欽    「九合一」選舉時,民進黨採取的選戰策略之一就是「假新聞」,選舉結果證明,民眾並沒有相信民進黨的種種說詞。然而,民進黨在選後並沒有從中得到教訓,反而進一步認定,是「假新聞」影響臺灣民眾的判斷,因此,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進黨附隨團體,仍然通過種種渠道加大「澄清」假新聞的力度,這些所謂的「澄清」可以被稱為「假假新聞」。
  • Facebook新聞項目成立一年,假新聞問題解決了麼? |德外薦讀
    2017年1月,因假新聞問題而被屢屢批評的Facebook宣布成立「新聞項目」(The Facebook Journalism Project)。他們不僅表示要解決平臺上的假新聞問題,還向新聞機構拋出橄欖枝,希望與他們合作共同打造一個健康的新聞生態。如今,一年時間過去了,新聞項目做的怎麼樣?學院君帶你一起驗收Facebook的成果。
  • 對假新聞、謠言、fake news、misinformation等概念的重新考究
    雖然字面上是這樣翻譯,但在實際意義和使用的層面,fake news和中文「假新聞」是不太一樣的。長期以來,國內對「假新聞」的定義仍停留在傳統的認知層面上,比如,楊保軍認為:「假新聞是以不實的『新聞事實』(正因為不實所以才是『虛』,才是『假』)為依據而報導出來的『新聞』,即假新聞是沒有任何客觀事實根源的『新聞』」。
  • 2020十大假新聞被闢謠後,網友們卻這麼說
    《新聞記者》在1月27日發布了2020年十大假新聞,對上一年具有典型性、影響廣泛的虛假案例進行梳理,剖析其成因與趨勢。 記者整理了這些假新聞被闢謠後,網友們的反應與回復。這其中,一些假新聞被網友們調侃打趣,一些讓人憤怒後直呼「嚴懲!」
  • 愚人節玩笑被用來識別假新聞,研究說兩者在敘事上存在相似性
    在與假新聞資料庫進行比對後,他們發現,假新聞與愚人節玩笑在文本結構上存在相似性。例如,相對真實報導,假新聞、愚人節玩笑更容易閱讀、通常少用具體的細節,包括人名、地址、時間,但使用的句子通常更長。根據他們現在公布的結論,與真實報導相比,假新聞通常具有如下特徵:篇幅較短容易閱讀使用簡單的語句包含較少的標點符號包含更多專有名詞通常情況下使用非正式的表述——使用更多的名(而非姓),比如「希拉蕊」,包含更多的髒話和拼寫錯誤較少包含日期多採用第一人稱代詞與真實報導相比,愚人節玩笑通常具有如下特徵:篇幅通常較短使用更多獨特詞彙句子更長更容易閱讀提及更多未來不明確的事件包含更多當下的參考信息對過去的事情不太感興趣較少使用專有名詞多採用第一人稱代詞由於論文尚未公布
  • 為什麼大家骨子裡都愛「假新聞」?
    原始人的生活,和野獸類似,吃飯經常飢一頓飽一頓,而甜的東西能夠短時間為身體提供高熱量,也就一時餓不死了。自然規律演化,喜歡吃甜食的人,更容易生存,也就留下了更多的後代,所以原則上,我們多數人也許是愛吃糖的原始人後代。「甜食基因」在洪荒時代救了人類的命,可在現代社會卻害了很多人的命。
  • 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笑的結婚假新聞了...
    婚禮現場內容既然是MV編出來的,那所謂的鐘鎮濤淚流滿面肯定就是假的了。但鍾嘉晴突如其來傳的婚訊究竟是真是假,我看了一大圈,倒是從一開始的篤定是假改成先觀望了。但鍾鎮濤則全盤否認,說是章小蕙先出的軌,自己之前根本不知道這事,也不存在什麼開放式婚姻,陳曜旻的出現給他很大打擊(後來根據時間線推算鍾鎮濤和二婚妻子範姜在一起應該也是1996年,和章小蕙出軌同期,就不知道誰更快一步了)。一是金錢方面。
  • 我在騰訊新聞發現了一個假的虎嗅網... ...
    今天這標題乍一看有點像碰瓷,虎嗅和騰訊新聞,一碰碰兩家,
  • 偵查假新聞你需要這些
    網際網路上的信息源激增,令確定信息來源是否可靠面臨著巨大挑戰,偽造的手段也變得越來越複雜,假新聞網站除了會偽裝成可信賴的媒體來源,甚至使用人工智慧技術去篡改視頻,令人們似乎在說著或做著他們其實從未說過或做過的事情。假新聞一詞可能是現代詞,但從現象上來說,虛構故事在古代文明中便已常常出現。
  • 川普發"假視頻"諷刺"假新聞" CNN記者找白宮算帳
    18日,川普在推特上發布了一段揭秘CNN是如何炮製假新聞的視頻,指責CNN「二次加工」視頻素材,渲染種族歧視,並在視頻最後強調「美國不是問題,假新聞才是」。這段視頻在社交媒體上被瘋狂轉發,但很快這段視頻被證明是假的,視頻中的字幕也是製作者添加的。CNN此前的確報導過這則新聞,但所展示的內容正是川普聲稱CNN剪去的那段內容。
  • 蘇啟誠遺孀打臉謝長廷「假新聞說」 網怒轟:臺灣之恥!
    但昨(20日)蘇啟誠遺孀出面接受媒體獨家專訪稱,蘇的遺書只有家屬看過,其中並未提到假新聞造成之壓力。對此,網友對遺孀聲明表不舍,紛紛炮轟謝長廷,「助日代婊還不出來吠?可惡爛黨還在推卸責任!」、「助日大使,臺灣之害,臺灣之恥」。
  • 假新聞案例分析:現實版隱秘的角落,或許是帶有情緒誤導和因果倒置的邏輯錯誤的假新聞
    但介於這則新聞很可能對裡面的小女孩的心理造成了較大的創傷,所以我覺得我們有必要分析一下這個新聞的真實性,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個新聞裡面的視頻。看完這個視頻,我們來看一下作者的標題和配圖,標題很吸引人,叫做現實版的隱秘的角落。《隱秘的角落》是一部最近非常火的電視劇,所以一看到這個標題,我們就很有興趣看下去。
  • 巴中嚴打新聞「四假」和新聞敲詐行為
    巴中嚴打新聞「四假」和新聞敲詐行為 2021-01-12 10: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這些假新聞你就真的信了?
    又一會兒,手機號186******09的簡訊發來:「哥窮的就剩錢了,你還是去幫助別人吧!  這在小編看來就是一條「疑似假新聞」。  其實,這條新聞的來源小編懷疑來自一個之前看到過的段子,在微信朋友圈裡流傳已久,內容大致是這樣的:朋友調侃說自己充話費把手機號打錯了一位,充給了陌生人,令他驚訝的是在聯繫到對方的時候對方竟然充了雙倍的手機費給自己,重點來了——原文中說「不信你試試」並留下了自己的手機號碼。不明真相的人還真有可能上當。充給朋友說不定還能要回來,如果是領導轉發的他的朋友惡作劇的微信消息呢?
  • 假到離譜的新聞 為什麼總是有人信?細思極恐
    這裡就有「確認偏誤」的表現: 你會發現,媒體上每一次有川普通俄的新「爆料」出來,川普的支持者和反對者都會把這個爆料當成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 反對川普的人說這個爆料證明了川普通俄;支持川普的人說這裡根本就沒有實際證據,你們拿一個沒有實證的東西來說川普,恰恰說明川普是無辜的!
  • 「殭屍肉」:新聞證據論避免假新聞之困
    從一開始的聳動報導,到後來被質疑為假新聞,劇情急速反轉。關於這場「假新聞」之爭,新聞事實毫無疑問是爭議的焦點。究竟只是走私凍肉還是陳年腐肉,官方、媒體與讀者,都需要一個確切說法。「殭屍肉」假新聞風波到底該如何核查事件的真實性,防止假新聞的誤操作,或避免被假新聞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