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迪士尼電影《花木蘭》受到很多人的批評,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如果沒有迪士尼當年的花木蘭動畫片,中華文化圈外又有多少觀眾知道花木蘭的故事呢?
就算我們如何吐槽,也不得不承認,美國在國際文化上的影響力,我們至今還是比不上。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這個所謂的「決定」, 其實是一個漫長的「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更何況,如今經濟基礎的較量還遠未結束~
這種現狀,往往會造成大家一種心理落差,我們那麼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異彩紛呈的中華文化,怎麼就比不過好萊塢那一套相對淺顯又媚俗的東東?怎麼日本動漫就可以全球流行呢?是美國主導的文化價值體系,刻意把我們排擠在外了嗎?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總的來說 ,西方主導的國際文化價值體系本身就是最大的問題。它需要像日本這樣可以被控制的、被想像、溫順的「他者」,卻不需要一個在體量上、意願上 ,都有潛力可以和它分庭抗禮的「他者」~
除了這一本質原因,關鍵還在於我們如何打造我們的上層建築。
中國真正進入工業文明社會,是在1949年以後。與中國這樣被動的、被拉入現代化進程的後發國家不同,西方是從內部、自發的、遞進式的轉變傳統生活方式,演變出適應工業時代的社會形態的現代文化。對於西方而言,這是一個漫長的二百多年的歷程。但對於中國來說,從傳統社會過渡到現代社會,基本就是一代、二代人的時間,我們往往會忽視這種歷史進程上的差異。兩百多年孕育出來的西方現代文化價值體系,有強大的經濟基礎,同時又根深蒂固,無論是在西方還是非西方。
關於現代化,我們學得很快,但難免囫圇吞棗或盲目拷貝。且學得再好,也和發明創造、自我革新不是一個段位。如今我們都在講,要從中國製造轉變為中國創造。創造是什麼意思?是沒有人給你案例,你要自己想辦法。你要打破陳規、挑戰現有、煥然一新,這是需要擁有很強的能量、以及一定的條件才能實現的。反觀我們現在文化領域,是否具備這樣的條件和能量呢?
有些人依然沉浸在如何獲得西方的認可,把這當作成功的標誌。我們不必瞧不上,畢竟我們絕大多數人也沒能「質變」不是嗎~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也無可厚非。但我們是否要對那些嘗試突破和衝擊西方價值體系的先鋒們,給予一些包容或鼓勵 ?而不要計較他們是否有所謂「國際影響力」。因為有時候「國際影響力」和「西方的認可」看起來太像了,以至於很多人太容易屁股就坐歪了。忘記了,是把自己做大做強更重要?還是讓別人居高臨下的稱讚一下更重要?
在「文化影響力」方面,我們的確焦慮。但與其焦慮,不如清醒一些。不要再盲目地跟隨西方、從眾於所謂「國際大牌」,多些獨立思考~哪怕多花點時間去博物館,研究一下歷史,都是在為我們「文化影響力」做貢獻。
19世紀,西方的文化中間商們利用中產階級的審美懶惰,用輕鬆有趣的方式,說服這些有足夠經濟實力的人認可了「現代主義」,客觀上推動了文化領域的變革。
在我們現在的社會條件下,有什麼方式可以主導,或者強力推動我們走出自己的文化創新道路呢?那些能夠真正推陳出新的劃時代文化先鋒們,何時又能真正湧現呢?
經歷了不平凡的2020,我們需要更深刻地思考——足夠的耐心、足夠的冷靜、以及足夠的努力,隨時準備著,為中國文化的真正進取而搖旗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