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這一系列的內容來自我的一份讀書筆記和實踐,這份讀書筆記結合了當前最主流的科學育兒觀點,腦科學研究發現以及閱讀《Montessori from the Start: The Child at Home, from Birth to Age Three》這本書的心得體會。本書的作者是獲得AMI(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業內普遍公認含金量最高的證書)蒙氏全齡教育認證的Paula Lillard Preschlack以及獲得AMI嬰兒階段和基礎階段認證的Lynn Lillard Jessen。這本書注重引導家庭實踐蒙氏教育,原理和方法都闡述得非常清楚,可以說是目前有關0-3歲嬰幼兒蒙氏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最好的著作。很遺憾,國內還沒有這本書的翻譯版本。
引言-理解蒙氏教育繞不過去的概念
我把這本書拆成章節來寫,而不是像傳統的讀書筆記一樣對待,一是因為國內的爸爸媽媽們買不到這本書,二是因為蒙氏教育自推出到今天,走過了相當長的一段路,蒙特梭利基於對於特殊兒童的觀察而得出的各種結論已經被發展心理學,教育,兒科醫學不斷證實,去蕪存菁,留下的都是精華中的精華,很多內容都值得仔細思量。
01 蒙氏教育的基礎是什麼?
早在19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義大利幼兒教育家瑪利婭·蒙特梭利就通過大量實踐發現了嬰兒出生時是不完善的,他/她的與生俱來的獨特任務就是完成自己的構建。(the human infant is born an incomplete being whose unique task is to finish its own formation)這個自我發育過程會一直從幼兒期延續到青年期。
現代腦科學研究也表明人類的大腦在出生以後還要發育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才能達到基本成熟。至於這個發育時間,蒙特梭利認為是0-24歲,而腦科學研究尚未達成共識。現代的教育觀點,比如如何理解兩歲叛逆期,如何幫助孩子更好的度過青春期,都是對於這種由不完善到完善的發育過程的回應。
而蒙氏教育的基礎就是理解並且認可孩子這一發育過程,並承認孩子是自我完善過程中的主導者。
02蒙氏教育的核心目的是什麼?
基於對孩子自我發展能力的發現,蒙特梭利提出教育的目的不應該是向成熟的大腦灌輸知識,而是應該輔助孩子的自我發育過程。最終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特定的環境,時間和文化下健全的人(能夠意識到他在宇宙自然創造中的地位,並能夠準備好應對特定歷史時期的挑戰)而只有這個社會的每一份子都是人格和能力健全的,這個社會才會是健康健全的。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lete human being, oriented to the environment [that is aware of his place in the natural creation of the universe] and adapted to his time, place and culture [prepared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
所以相比用於早教,培養出高智商的孩子,蒙特梭利更看重的是如何培養出在自己的時代能夠好好生活,好好生存的青年。這個觀念對於當今的世界尤為重要,伴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們已經無法預測20多年後當孩子走上社會的那一天,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傳統的工種到底還剩下些什麼,只有幫他準備好應對這些變化的能力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03蒙氏教具的背後是什麼?
蒙特梭利在觀察一些發育遲緩的孩子時發現了人類通過五感學習的秘密,認識到通過手的嘗試反饋到大腦,再由大腦指揮手的進一步動作的一系列過程是我們獲得智力的必經之路。因此蒙氏教具實際上就是把一個個抽象的概念實物化成為一個個孩子可以用手探索的玩具。
As human beings we develop our intelligence by learning through our five senses particularly thr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and and brain in recognition of the building up the intelligence through this feedback loop of information from the hand to brain and back again.
這個由體驗到認知的過程,也是現代教育非常認可和提倡的,和皮亞傑的感知運動階段和前運算階段的觀點也是非常吻合的。特別是5歲前兒童基本不具備直接從抽象的事物、前人的觀點中學習的能力,體驗是最好的學習方式。認識到這一點,其實並不需要購買昂貴的蒙氏教具也能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在家陪寶寶玩耍,而且蒙氏教具雖然經典卻不是為你的寶寶量身定製的。
最近天氣炎熱,常常帶毛毛頭在戶外玩水,毛毛頭發現我準備的塑料盒大小合適,就把水從water table裡面舀到盒子裡踩著玩,甚至還會嘗試坐到盒子裡去。我在一旁觀察,發現即使這樣一個簡單的遊戲,如果爸爸媽媽有心,也能引導孩子感知到非常多的物理現象。毛毛頭會用腳測量盒子的大小,這個過程中,他有了對尺寸的模糊認識,腳放到水裡的那一剎那,他便能感覺到水的溫度和質感和地面的差異,當他抬腳,隨著水量的變化,他就能感受到阻力的變化,而抬腳這個動作同時還會讓水流動起來,改變陽光投射在水面的樣子。。。
其實孩子還要過很久才能理解這些概念,但早在嬰幼兒時期,通過不斷地擺弄這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寶寶對很多概念已經可以建立非常清晰的認識了。理解了蒙氏教具背後的含義,不需要多麼昂貴的教具,也能幫孩子更好地認識世界。
04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s怎麼來的?
蒙特梭利觀察到不論是什麼樣的孩子,他/她的自我發育過程總要經過幾個特定的階段,六歲以前的孩子會突然表現出對某一方面極大的興趣,而忽略其他之前感興趣的事物。這個時期會突然出現又突然消失,在此期間,這一方面的能力會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
當媽媽之前被各種敏感期的說法轟炸,可是有了自己的孩子才發現,敏感期其實並不那麼容易錯過,只要認真觀察自己的孩子,發現她/他對哪一方面的發展更有興趣,給他提供足夠的輔助就好了,並不需要為了擔心錯過敏感期而焦慮。
05吸收性心智Absorbent mind是什麼?
蒙特梭利觀察到幼兒大腦發育的不成熟後,就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6歲以下的孩子究竟如何學習,她發現孩子似乎具有吸收所處環境的一切事物的能力,就好像海綿吸水時把溶解在水裡的物質也一同吸收一樣,孩子發育不成熟的大腦不具有判斷對錯分辨是非的能力,他不加甄別的接收一切環境信息。
吸收性心智這一觀點是通過觀察孩子總結出來的,孩子是不是吸收具有環境所有信息的能力比較難通過科學驗證。但是腦科學研究表明早期的經歷會對大腦的架構產生深刻的影響,正向刺激和負面刺激都能夠促使突觸發育連接神經網絡,因此現在絕大多數育兒觀點都認可了這個階段的存在,並不斷強調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言行舉止,處世態度,營造的家庭氛圍。傳統的觀念認為大人說什麼小孩子不懂,所以沒關係,但正是因為不懂,所以孩子照單全收,才會對他/她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除了隊友提供的腦科學依據,對毛毛頭日常行為的觀察也讓我對吸收性心智深信不疑。我和隊友完全不記得什麼時候給毛毛頭展示過遙控器的使用方法,有一天卻看到毛毛頭拿到了兩個空調的遙控器,對著和他高度一致的空調試驗哪一個更有效。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人類幼兒真的是無時無刻不在學習,所以身為父母一定要謹言慎行。
06幼兒到青少年時期的不同發展階段的劃分
蒙特梭利把孩子的成長階段分為4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0-6歲,這一個時期傾向於以自我為中心的體驗式學習,即感官探索期;
第二個時期是6-12歲,這一時期傾向於向身邊的人學習,從合作中學習,也稱為社交學習期,這一時期通過自己的邏輯思維和想像能力,孩子能夠區分真實和虛幻。因此這一時期的孩子具有最旺盛的求知慾和極強的學習能力,是知識和社會交往能力的飛躍階段。
第三個時期是12-18歲,經過前期的發育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已經具備了相當強的思維和社交能力,能夠應對更加複雜的挑戰,但同時他們又進入到了一個和0-3歲相似的發展階段,再次回到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非常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需要再度得到充分的支持。不同的是,之前12年的探索和認知使得他們對於父母非常熟悉,無法再從父母處感受到足夠的支持,轉而尋找外部的支持力。
第四個時期是18-24歲,又會進入到如同6-12歲一樣的狀態,具有旺盛的求知慾,更高的思維能力,更強的社交能力。
這四個不同階段的劃分,是蒙氏教育的另一個核心,只有認識到這些不同階段的認知能力,認知方式的不同,才談得上提供剛剛好的幫助,使孩子獲得當前階段最好的發展。
蒙氏基於對一定數量的孩子的觀察得出了這樣的劃分方式,隨著腦科學和心理學的發展,這四個階段的存在也在教育界達成了共識,具體的年齡段的劃分可能有爭議也不適用於所有的孩子,但是這四個階段的差異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它要求父母不斷更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以適應孩子的學習成長需求。
而在這些階段裡,最初的0-3歲,神經突觸發育最旺盛的階段,就是這一切的基石,也就是《Montessori from the Start: The Child at Home, from Birth to Age Three》一書的核心議題,也是我在這個專題裡想要討論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