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空空,它不是電腦——人類關於人類大腦的拙劣猜想

2021-01-10 騰訊網

你的大腦不處理信息、提取知識或儲存記憶。簡單地說:你的大腦並不是電腦。

動畫電影《頭腦特工隊》截圖(圖文無關)

不論如何努力,腦科學家和認知心理學家都永遠無法在大腦中找到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副本,也無法找到單詞、圖片、語法規則和任何其他類型的環境刺激。當然,人類的大腦並非真的空無一物,但它並沒有容納著大多數人認為它應該容納的東西——甚至不包括「記憶」這樣平常的東西。

我們對大腦的拙劣猜想由來已久,而自從上世紀40年代計算機被發明之後,我們更是錯上加錯。半個多世紀以來,心理學家、語言學家、神經學家和其他研究人類行為的專家一直聲稱,人類的大腦就像一臺電腦。

要想知道這個想法有多愚蠢,我們可以看看嬰兒的大腦。多虧了進化,人類嬰兒像所有其他哺乳動物的新生兒一樣,在降生之前就已經準備好了如何與這個世界有效地互動。嬰兒的視力是模糊的,但他們會特別注意人臉,並能很快識別出母親的臉。與非話語(的聲音)相比,它更喜歡話語,能夠區分基本的語音。毫無疑問,我們生來就是為了建立社會關係。

健康的新生兒還具有十數種反射能力——對某些對其生存至關重要的刺激的現成反應。他們會將頭轉向拂過臉頰的東西,會吮吸放到嘴裡的任何東西,會在水中屏住呼吸,會緊緊握住手上的東西,並且握力大小甚至能達到自己的體重。最重要的是,新生兒出生時就具備了強大的學習機制,使他們能夠迅速改變,從而越來越有效地與他們的世界互動,即使這個世界與他們遠古的祖先所面對的那個世界截然不同。

感覺、反射和學習機制——這些是我們先天擁有的能力。仔細想想,這類能力還有很多。如果在出生時缺乏這些能力,我們的生存將變得尤其艱難。

但以下東西並非我們與生俱來的:信息、數據、規則、軟體、知識、詞彙、表示法、算法、程序、模型、內存、圖像、處理器、子程序、編碼器、解碼器、符號或緩衝器,它們是使得數字計算機能表現出一定程度智能的設計元素。我們不僅生來就不具備這些東西,也永遠不會擁有。

我們不是在儲存單詞及它的使用規則;我們也不能創造視覺刺激的表徵,把它們儲存在短期記憶緩衝器中,然後再轉移到長期記憶設備中;我們不從記憶存儲器中檢索信息、圖像或單詞……所有這些都是計算機的性能,但不是生物的能力。

所謂計算機,就是計算處理信息的機器——數字、字母、單詞、公式、圖像。信息首先必須被編碼成計算機可以使用的格式,即由1和0(「位」)組織成的小塊(「字節」)。在我的計算機上,每個字節包含8位,這些位的一個特定組塊代表字母d,另一個代表字母o,還有一個代表字母g。一張圖像——比如說,我的貓亨利在我桌面上的照片——由一個非常特殊的模塊表示,這個模塊由一百萬個字節(「一兆字節」)組成,周圍還環繞著一些特殊的字符,告訴計算機我們所期待的是一張圖像,而不是一個單詞。

所謂計算機的功能,也是通過計算把這些模塊從一個地方移到另一個地方,放到電子元件上所刻蝕的不同物理存儲區域。有時計算機也會複製模塊,或是以不同的方式改變模塊——例如,我們校正手稿中的錯誤,或潤色一張照片。計算機在移動、複製和操作這些數據數組時所遵循的規則也存儲其中。一組規則合在一起稱為「程序」或「算法」。而一組協同工作,幫助我們做一些事情(比如買股票或在線約會)的算法被稱為「應用程式」(application)——現在大多數人稱之為「應用」(app)。

請原諒我對計算機的介紹,但我需要說明的是,計算機確實是通過對世界的符號表徵來運行的。它們的確會存儲和檢索,的確會進行序列處理,的確存在物理記憶;它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由算法指導的,毫無例外。

與之相反,人類卻並不如此——過去並非如此,將來也不會如此。鑑於這一事實,為什麼仍有那麼多科學家將我們的思維生活比作電腦?

人工智慧專家喬治·扎卡達基斯(George Zarkadakis)在2015年出版的《人類的終極命運》(In Our Own Image:Savior or Destroyer?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書中,歷數了在過去兩千年中,人們試圖解釋人類心智時使用的6種不同隱喻。

最早的一種隱喻出現在《聖經》中:人類是由黏土或灰塵構成的,然後一位智慧的上帝將靈魂注入其中。這種靈魂「闡釋」了我們的智慧——至少在語法上是這樣。

公元前3世紀水利系統的發明導致了一種水力學人類智能模型的流行,該模型認為身體中不同液體——即體液——的流動同時影響著我們的生理和心理功能。這種水力說持續了一千六百多年,始終阻礙著醫療實踐的發展。

到了16世紀,由彈簧和齒輪驅動的自動裝置被發明出來,最終啟發了勒內·笛卡爾(Rene Descartes)等著名思想家,他們斷言,人類是一種複雜的機器。17世紀,英國哲學家託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提出,思維起源於大腦中的微小機械運動。到18世紀,關於電和化學的發現又促生了人類智能的新理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隱喻性的。19世紀中期,受到通訊技術進步的啟發,德國物理學家赫爾曼·馮·赫姆霍爾茲(Hermann von Helmholtz)將大腦比作電報機。

數學家約翰·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直截了當地指出,人類神經系統的功能是「初步的數位化」,並一次又一次地將當時的計算機組件與人腦的構成部分類比。

每一個隱喻都反映了那個時代最先進的思想。因此可以預見,就在20世紀40年代,計算機技術誕生後的幾年,大腦會被認為像電腦一樣運作,大腦本身扮演著物理硬體的角色,而我們的思想則充當著軟體的角色。心理學家喬治·米勒(George Miller) 在1951年出版了《語言與溝通》(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裡程碑式地開闢了如今廣義上的「認知科學」。米勒提出,精神世界可以用資訊理論、計算和語言學的概念來嚴謹地研究。

這一想法在1958年出版的短篇小說《計算機與大腦》(the Computer and the Brain)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在這本書中,數學家約翰·馮·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直截了當地指出,人類神經系統的功能是「初步的數位化」。儘管他承認人們對大腦在推理和記憶中所扮演的角色知之甚少,但他還是把當時的計算機部件和人腦構造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比較。

隨後,在計算機技術和腦研究的進步推動下,一項以理解人類智能為目標的多學科研究野心勃勃地發展起來。這項研究堅定地秉承著「人腦是與計算機一樣的信息處理器」這一理念,至今已有數千名研究人員參與,耗費了數十億美元的資金,並產生了很多技術專業文章和主流文學作品。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2013年出版的《人工智慧的未來》(How to Create a Mind:The Secret of Human Thought Revealed)一書就例證了這一觀點,該書推測了大腦的「算法」、大腦如何「處理數據」,甚至大腦的結構與集成電路在表面上的相似之處。

無論是在大眾認知還是科學領域中,人類智能的信息處理(IP)之喻都是主導觀念。事實上,任何關於人類智能行為的論述都離不開這個隱喻,就像離不開特定年代和文化中對靈魂或神的描述一樣。IP之喻的正確性在當今世界是公認的。

但是,IP之喻畢竟只是一個比喻——講這個故事是為了給我們實際上並不理解的事物賦予意義。就像之前所有的隱喻一樣,它肯定會在某個時候被拋棄——要麼被另一個隱喻取代,要麼最終被正確的知識所取代。

就在一年多前,在訪問世界上最負盛名的研究機構之一時,我向那裡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挑戰:在不涉及任何IP之喻的情況下,解釋人類的智能行為。他們沒能做到這一點,我在隨後的郵件交流中再次禮貌地提出了這個問題,幾個月後他們仍然沒有提供任何回答。他們看到了問題所在,也並沒有輕視這個挑戰,但他們仍然無法提供另一種選擇。換句話說,IP之喻是「粘滯的」——它通過語言和思想來阻礙我們的思維,這些語言和思想是如此強大,以至於我們不擺脫它就無法真正思考。

IP之喻的邏輯錯誤很容易說明:它基於一個錯誤的三段論——一個有兩個合理前提和一個錯誤結論的三段論。合理前提#1:所有的計算機都能夠智能地工作。合理前提#2:所有的計算機都是信息處理器。錯誤的結論:所有能夠智能運行的實體都是信息處理器。

開個玩笑,只因為電腦是信息處理器就覺得人類也一定是信息處理器的想法實在是太傻了,並且如果有一天IP之喻終於被摒棄了,歷史學家看它一定就像我們現在看水力說和機械說一樣愚蠢。

既然IP之喻如此愚蠢,為什麼它仍然如此難以擺脫?是什麼阻止了我們把它掃到一邊,就像掃掉擋住我們道路的樹枝一樣?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讓我們不依賴脆弱的智力拐杖就理解人類的智能?如此長久地依賴著這一特殊的拐杖使我們付出了怎樣的代價?幾十年來,IP之喻始終指導著多個領域的大量研究人員的寫作和思考,這代價又是什麼呢?

多年來,我在課堂上做了很多次同一個小測試,一開始,我讓一名學生在教室前面的黑板上畫一張美鈔的細節圖,我說,「越詳細越好」。當學生畫完後,我用一張紙把畫蓋上,從錢包裡拿出一張一美元,把它貼在黑板上,讓學生重複這個任務。當他或她完成後,我把之前的一美元撕下,並讓學生們對不同之處進行課堂評論。

因為你可能從未見過這樣的演示,或者可能難以想像結果,所以我請了金妮·玄(Jinny Hyun)來畫這兩幅畫。她是我所在學院的實習生之一。下面是她「憑記憶」作的畫(注意這個比喻):

這是她後來對著一張美鈔畫的圖:

金妮和你一樣對結果感到驚訝,但這是非常典型的情況。正如你所看到的,在沒有美鈔的情況下畫出來的圖與對著範例畫出來的圖之間有著可怕的差距,儘管她已經見過幾千次美鈔了。

那麼問題出在哪呢?難道我們的大腦中沒有存儲在「記憶寄存器」中的美元「表徵」嗎?我們不能直接「檢索」它,然後用來畫畫嗎?

顯然不能。神經科學再研究一千年,人腦中也找不出一個儲存著的一美元圖像。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這個圖像不存在。

認為記憶存儲在單個神經元中的觀點是荒謬的:記憶要如何存儲在細胞中,存儲在哪裡?

事實上,大量的大腦研究告訴我們,即使是最普通的記憶任務,也常常涉及大腦的多個區域。當涉及到強烈的情緒時,數以百萬計的神經元會變得更加活躍。多倫多大學神經心理學家布萊恩·萊文(Brian Levine)等人在2016年對飛機失事倖存者進行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回憶起墜機事件時,乘客的「杏仁核、內側顳葉、前後中線和視覺皮質」的神經活動增加。

一些科學家提出,認為「特定的記憶以某種方式存儲在單個神經元中」是荒謬的;甚至不如說,這個觀點只是將記憶問題推到了一個更具挑戰性的層次:究竟記憶是如何儲存的,又是在哪裡存儲的?

所以如果金妮沒有看著美鈔作畫會發生什麼呢?如果金妮以前從未見過一美元,她的第一張畫很可能和第二張完全不一樣。但由於以前見過,在某種程度上情況變了。具體來說,她的大腦在某種程度上發生了變化,使她能「想像」一張美元鈔票——也就是說,至少在某種程度上,重新體驗親眼目睹一張美鈔的感覺。

兩張繪圖之間的區別提醒我們,想像(visualize 可視化)某個東西(即在某個東西不存在時看到它)遠不如在它真實存在時看到的更準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更善於識別而不是回憶。當我們重新記憶(re-member)某件事時(拉丁語詞源re,「again」;memorari,「be aware of」),必須嘗試完整重溫一次經歷;而當我們識別某件事時,則只需意識到我們以前有過這樣的知覺體驗。

也許您會質疑這個解釋。金妮以前見過美鈔,但她並沒有刻意去「記住」其中的細節。如果她這樣做了,在沒有鈔票的情況下或許也能畫出了第二幅圖。不過即使在這種情況下,金妮的腦子裡也沒有存儲任何美元的圖像,而只是更容易準確地畫出來。就像通過練習,鋼琴家在演奏協奏曲時變得更熟練,而不用每次都仔細理解樂譜一樣。

通過這個簡單的小實驗,我們可以嘗試構建一個脫離隱喻的智能人類行為理論框架——在這個理論中,大腦並不是完全空空如也,但至少擺脫了IP之喻的禁錮。

當遊歷世界時,我們被各種各樣的體驗所改變。其中有三種體驗值得注意:(1)我們觀察周圍正在發生的事情(他人的行為、音樂的聲音、對我們發出的指令、頁面上的文字、屏幕上的圖像);(2)我們會接觸到一些不重要的刺激(如警報聲)和一些重要的刺激(如警車的出現);(3)我們因某些行為而受到懲罰或獎勵。

如果改進一下與這些經驗相聯結的方式,我們的生活將變得更高效——我們能夠立刻背誦一首詩或演唱一首歌,我們能嚴格遵循收到的指示,我們對不那麼重要的刺激也能一視同仁地響應,我們能避免會受到懲罰的行為方式,我們的行為能更多地受到獎賞……

其實本文的標題有誤導性,沒有人真正知道學會唱歌或背誦詩歌后大腦中發生了什麼。它只是有序地發生了變化使得我們可以在特定的條件下歌唱或背誦,而這首歌和這首詩都未被「儲存」其中。當被要求表演時,它們在任何意義上都不會從大腦的任何地方被「檢索」出來,就像當我用手指輕敲桌子時,也無需「檢索」自己的手指運動。我們只是直接唱歌或背誦——沒有檢索的必要。

幾年前,我問哥倫比亞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埃裡克·坎德爾——一位研究海兔學習後的神經突觸變化的諾貝爾獎得主——我們理解人類的記憶的工作機制還需要多久。他迅速回答說:「一百年。」我沒有追問他是否認為IP之喻正在阻滯神經科學的發展,但一些神經科學家確實開始思考曾經不可想像的事情——這個假說並非不可或缺。

一些認知科學家,尤其是《激進的具身認知科學》(2009)的作者、辛辛那提大學的安東尼·切梅羅,現在完全反對人腦像電腦一樣工作的觀點。目前的主流觀點是,我們就像計算機一樣,通過計算對世界的心理表徵來理解世界,但切梅羅以及其他科學家描述了理解智能行為的另一種方式——將其理解為生物體與其外部世界之間的直接互動。

關於通過IP之喻和「去表徵化」兩種視角來看待棒球選手成功抓住一個高飛球過程中的人體功能運作功能的巨大差異,我最喜歡的一個解釋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麥可·麥克比斯(Michael McBeath)和他的同事在1995年《科學》上發表的一篇論文。IP之喻視角要求球員制定各種初始條件的估算球的飛行——撞擊的力量,軌跡的角度等——然後創建和分析路徑以及移動軌跡的內部模型,並使用該模型持續指導和調整運動狀態以成功攔截球。

這種想法再好不過了,前提是我們真的像電腦一樣運作。但麥克和他的同事們做了一個簡單的闡釋:為了抓住球,運動員只需要持續的視覺關注本壘位置和周圍環境並保持移動(從技術上講,即一種線性光學軌跡)。聽起來可能很複雜,但實際上非常簡單,完全不涉及到計算、表徵和算法。

永遠不必擔心人類思想會在網絡空間中肆意妄為,人類也永遠不會通過download實現不朽。

英國利茲貝克特大學(Leeds Beckett University)兩位堅定的心理學教授——安德魯·威爾遜(Andrew Wilson)和薩布麗娜·戈隆卡(Sabrina Golonka)——將這個棒球的例子納入了眾多能在IP框架之外被人了解的簡單而明智的看法中。多年來,他們一直在寫博文,談論他們所謂「更連貫、更自然的人類行為科學研究方法……與佔主導地位的認知神經科學方法相左」。然而,這遠算不上一場變革:主流認知科學繼續不加批判地沉浸在IP之喻中,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也對人類的未來做出了宏大的預測——這些預測仍然基於IP之喻的有效性。

未來學家庫茲韋爾(Kurzweil),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神經學家蘭德爾(Randal Koene)提出一個預測:既然人類意識與電腦軟體類似,那麼不久後或許能將人類思維上傳到電腦,而在電路中,我們將擁有驚人的智力,甚至可能永生。這一理念推動了反烏託邦電影《超越》(2014,transcendence)的劇情發展,約翰尼·德普在片中飾演庫茲韋爾式的科學家,他的思維被上傳到了網際網路上,給人類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

幸運的是,由於IP之喻毫無道理,我們將永遠不必擔心人類的思想在網絡空間中肆意妄為;遺憾的是,我們也永遠無法通過上傳實現永生。這不僅因為大腦中缺少意識軟體,還因為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讓我們稱之為獨特性問題——它既鼓舞人心又令人沮喪。

因為無論是「記憶銀行」還是刺激的「表徵」,在大腦中都不存在,並且即使存在,也需要我們的大腦根據自身經歷作出有序的改變,而沒有任何兩個人會對同樣的經歷作出同樣的改變。如果我們去聽同一場音樂會,聽著貝多芬第五交響曲時,幾乎能肯定我大腦中發生的變化與你大腦中發生的變化完全不同。不論這些變化是什麼,都建立在已存在的獨特神經結構上,每個結構都是在一生獨特的經歷中形成的。

這就是為什麼弗雷德裡克·巴特利特爵士(Sir Frederic Bartlett)在他的著作《記憶:實驗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研究》(remembering, 1932)中指出,沒有兩個人會以同樣的方式重複他們聽過的故事,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對故事的理解會越來越不一致。這個故事從來沒有被「複製」過;反之,每個人聽到這個故事後大腦都會發生某種程度的變化——這種變化足夠使他們被問及這個故事時(在某些情況下,幾天、幾個月,甚至在巴特利特講故事的幾年後),能夠重新經歷聽到這個故事的情景,雖然並不很精細(不信看看上圖第一張美鈔圖畫)。

我認為這是鼓舞人心的,因為這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是真正獨特的,不僅在基因構成上如此,在我們的大腦隨時間變化的方式上亦是如此。但這也令人沮喪,因為它使神經學家的任務變得超乎想像地困難。對於任何給定的經驗,有序的變化可能涉及到一千個神經元,一百萬個神經元,甚至整個大腦,同時,每個大腦的變化模式還都不同。

更糟的是,即使我們有能力拍下所有860億個大腦神經元的快照,然後在電腦上模擬這些神經元的狀態,這種龐大的模式在產生這種模式的大腦之外也沒有任何意義。這可能是IP之喻扭曲我們對人類功能運作猜想的最令人震驚的方式。計算機確實存儲了精確的數據副本——即使斷電,這些副本也能存續很長一段時間——而大腦只有在活著的時候才能維持我們的智力活動。對於大腦來說,要麼繼續運作,要麼消亡。更重要的是,神經生物學家史蒂文·羅斯在《大腦的未來》(2005)中指出,對大腦即時活動狀態的快照也可能是毫無意義的,除非我們對大腦主人的整個生命歷史甚至包括他或她的社會背景十分了解。

想想這件事情有多難吧。即使是想要理解最基礎的大腦對人類智慧的維持,也不僅需要知道860億個神經元和它們的100萬億個聯結的即時狀態、它們之間聯結的不同強度、存在於每個聯結點上超過一千個蛋白質各自的狀態,還要知道大腦的即時活動如何有助於系統的完整性。再加上每個人生命歷史的獨特性一定程度上造成的大腦的獨特性,這使坎德爾的預測聽起來過於樂觀。(神經學家肯尼斯·米勒(Kenneth Miller)最近在《紐約時報》上發表的一篇專欄文章中指出,僅僅弄清基本的神經元聯結就需要「幾百年」的時間。)

但與此同時,有龐大的資金正被用於大腦研究,在某些情況下,這些資金來源於錯誤的想法和無法兌現的承諾。神經科學領域中最明目張胆的一個錯誤被記錄在最近《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上發表的一篇報告中,這篇報告與2013年歐盟啟動的13億美元人類大腦項目有關。魅力非凡的亨利·馬克萊姆(Henry Markram)相信,到2023年,他可以在一臺超級計算機上創建出整個人腦的模擬模型,而且這樣的模型將徹底改變阿爾茨海默症和其他疾病的治療方法。歐盟官員為他的項目提供了幾乎無限制的資金。但不到兩年的時間,這個腦科學項目就變成了一個「腦智障」項目,馬克萊姆被要求辭職。

我們是有機體而不是電腦——擺脫這個理論吧,讓我們繼續努力了解自己而不是被不必要的智力包袱所拖累。信息處理這個比喻已經有半個世紀的歷史了,這個過程中產生的洞見卻寥寥無幾——是時候按下刪除鍵了。

本文編譯自aeon.co,作者Robert Epstein系加利福尼亞州美國行為研究與技術研究所的心理學高級研究員。

相關焦點

  • 人類大腦開發了多少?
    前幾年,關於人類大腦的討論非常風靡。讓不讓人產生了「我現在雖然是這個樣子,但是我的大腦只開發了一點點,等我的大腦完全開發的時候,我是很厲害的!」每次想起,我嘲笑的樣子就久久難以平復,感覺這種人既可悲又可憐。大腦沒有開發的東西就像地下的石油一樣,沒有多大用處。
  • 是什麼讓人類的大腦與眾不同?
    考慮到我們身體的尺寸,大腦作為一種器官顯然比預想的要大。同時它還有自己特化的腦區——其中一塊用於處理語言。近年來,對大腦的掃描研究逐漸使我們明白,人腦神經元間特殊的連接方式也是答案的一部分。磁共振成象(MRI)是這些研究中一種關鍵的工具,具體而言它是一種彌散張量成像。這種技術可以在不移開顱骨的前提下,將神經元延伸出的連接不同腦區的長纖維可視化。
  • 人類大腦能用來存儲,相當於多少G內存?我們低估大腦了!
    人類大腦能用來存儲,相當於多少G內存?我們低估大腦了!奶奶一輩的老人經常會有這樣的說法,頭越大的孩子越聰明,因為他們認為頭越大大腦也就越大,可以存儲的東西越多,所以這個孩子會更為聰明一些。對於一個人來說,大腦確實是身體裡面最為重要的器官,從我們咕咕落地的一瞬間開始,我們的大腦就已經開始運作了,它需要不斷的消耗氧氣,一直到我們生命結束的那一天它才會停止運作,大腦就像是人身體的CPU一樣,支配著我們的身體完成各種活動。
  • 人類大腦只開發了10%?原來真相如此!
    點擊上方藍字「電腦報」關注我們「人類的大腦只開發了10% 」—
  • 大腦中的這個特徵使我們成為人類,而不是猩猩
    大腦中的這個特徵使我們成為人類,而不是猩猩 2020-12-25 11: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電影《超體》人類大腦開發100%?
    《超體》是一部不錯的電影,因為電影有一個超級酷的主題,人類大腦開發100%後的狀態,咻的一下就沒了。尤其是影片開頭是一個問句,又像感嘆:數十億年前我們被賦予生命,我們用它幹了什麼。這個有點類似於哲學三問:我是誰 我從哪來 往哪裡去。
  • 是什麼限制了人類?是人類的大腦僅被開發了10%?開發100%會怎樣
    人的智慧跟人的大腦中樞有著最為直接的聯繫,畢竟同為人類,有些人非常聰明,而有些人卻非常的愚蠢。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幾乎都成為了推動文明發展的科學家們,比如伽利略,愛因斯坦,牛頓。這些科學家普遍智商都非常的高。雖說智商不是一個人能夠有多大成就的唯一的評判標準,但從一定程度上來說,99%的努力永遠都離不開1%的靈感。
  • 人類意識究竟是如何產生的?人類大腦與宇宙的相似性
    當然人類的生存也將會失去很重要的意義,但是對於我們人類的意思產生一直是科學家不斷研究的科學奧秘,因為我們人類的意識到底是如何產生的,以及這種意識在大腦之中又是如何的運行?到現在為止,雖然科學技術已經非常發達但是我們對於自己意識的研究都可以說是一無所知。
  • 人類的智商有上限嗎?若大腦被完全開發,人類能挑戰神嗎
    但所幸的是,類人猿在與環境以及天敵的抗爭中,學會了運用大腦和解放前肢,這兩點對於人類進化尤為重要,如果我們的祖先沒有學會兩足行走。那麼,人類的行動將被拖延,而據人類學家的計算,在猩猩和人類的對比數據中,四肢行走的猩猩消耗的能量是人類的兩倍以上。
  • 人類大腦開發到極致後,能實現永生嗎?結果沒有這麼簡單!
    在《超體》這本小說中,女主因為意外擁有了「超能力」,不斷開發自己的大腦,大腦的開發的階段不同,擁有的能力不同,當大腦開發到極致的時候,人類變相的實現永生,看完這個電影後,首先被寡姐的顏值所徵服,最讓大家好奇的是,在現實生活中,人類能否將自己的大腦開發到100%呢?到時候我們能擁有什麼能力?
  • 人類大腦能夠存儲多少數據
    科學家曾經分析過小白鼠的大腦,而分析小白鼠大腦中的13個神經元結構就用了高達1TB的數據。成年人類的大腦重約1.4kg,大概有1000億個神經元細胞,即使只用十分之一,人類大腦存儲容量相當於7.6億TB的數據。
  • 最強大腦2020年什麼時候播出 一直致力於探究人類大腦極限
    最強大腦2020年什麼時候播出 一直致力於探究人類大腦極限時間:2020-05-11 08:12   來源:中華網娛樂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最強大腦2020年什麼時候播出 一直致力於探究人類大腦極限 新一季最強大腦官宣定檔 江蘇衛視新一季大型心理學科學競技真人秀《最強大腦》即將自5月15
  • 記憶一連串單詞是使人類大腦獨一無二的關鍵嗎?
    換言之,當特定的概念出現時,「祖母」神經元才會被激活(2005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大腦中有些神經元會選擇性地針對比爾·柯林頓和詹妮弗·安妮斯頓做出反應)。人類內側顳葉中的許多神經元都具有這樣的「概念細胞」,它們的行為在其他動物中還未被觀察到。只有醫學上的偶然事件,比如需要對難治性癲癇患者進行顱內記錄時,才能為科學家提供窺視人類大腦的難得機會。
  • 《超體》神秘器官人類大腦究竟要沉睡多久?
    《超體》基於現有人類大腦的狀況向最深處延伸,一種叫做CPH4的藥物被拿來當做大腦開發的催化劑,實際上它是孕婦分泌的一種元素,促進胎兒骨骼發育,僅僅是微量元素。但影片中的黑社會利用技術大量合成CPH4,弄出來好幾大包,效能堪比毒品。為了能順利銷售,主人公LUCY和其他一些男人成為「毒品駱駝」,把CPH4藏於體內。LUCY因遭獄警毆打,導致CPH4洩露同自己身體相結合。
  • 科幻電影《超體》:大腦的無限潛能,人類的無限可能
    當科學和哲學混在一起,關於世界的起源,關於科學的在最終形式,都被定義在了露西的身上。露西是一個留學生,她有一個男友。這天,她和男友出去約會,卻被不懷好意的男友陷害,落入了毒販的手中。人們對於人類的起源充滿了好奇,在科學的佐證下,從猿猴進化而來的說法被大眾們所接受,而猿猴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人類的祖先。有一隻猩猩,它是第一隻擁有自己的名字,被人們研究的猩猩,他的名字叫露西。它被人放入了博物館,供人們對人類的過去進行探索。第一隻名叫露西的猩猩擔當起了研究人類起源的使命,而第一位真正意義上完整的人的名字也叫露西。
  • 人類造出的大腦,會自己發出腦電波了?
    類腦器官於2013年首次被提出,這些「迷你大腦」被用來模擬和研究遺傳疾病、主要精神疾病、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甚至人類演化。迷你大腦僅有豌豆大小,卻能夠重現關鍵的腦功能。它們是近期的研究熱點,科學家認為它們能夠最終用於模擬目前不適合在嚙齒類或其他動物身上研究的神經疾病。
  • 人類大腦開發僅10%是誤傳,那大腦的利用率是多少呢?
    人類大腦開發僅10%?科學家:大腦開發多少並不重要!相信很多小夥伴都聽說過,人類大腦的開發率僅有10%,所以我們一定要多多用腦,多開發我們的大腦這樣才能潛能無限。那麼我們究竟開發了多少的大腦呢?事實上我們幾乎會使用大腦的每一個部分,而且大部分的大腦一直處於活躍的狀態,神經科學家巴裡·巴耶爾斯坦推翻了這個謠言,並且列舉出了以下七條論據。1、如果90%的大腦沒有被利用,那麼對沒利用的大腦區域造成的損傷應該不會影響大腦的運作,可事實上無論多麼微小的腦損傷都會讓我們喪失某種功能。
  • 狗狗的大腦無法識別人類面孔?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狗狗無法識別人類面孔,因為在它們的大腦中沒有用來區分人類後腦或前腦的區域。結果表明,人類大腦中有大面積專門的神經網絡用來區分人臉和非人臉。In dogs there are no brain regions that fire to differentiate faces.然而在狗的大腦中,卻沒有用來區分面孔的區域。
  • 人類真的只開發了大腦的10%嗎?
    傳說,人類只開發了自己大腦的10%,連愛因斯坦這麼厲害的頂級科學家也只開發了大腦的20%-30%左右。如果人類開發了自己大腦的100%,那麼我們將變得智商非凡、無所不能。在電影《超體》中,女主人公Lucy在無意間開發了自己100%的大腦潛能,從而擁有了一系列無所不能的超能力,比如用意念移動物品、瞬間變身等等只有神仙才能擁有的能力。
  • 知否 | 人類大腦竟能生成磁鐵礦?感應方向全靠它?
    在漫威動畫片《鋼鐵俠》中,他的神秘能力無所不能,成為挽救人類的英雄,他能夠將鐵元素完美地與身體結合在一起。目前,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事實上我們都是「鋼鐵俠」,因為我們人類大腦能夠自動生成磁鐵礦。鐵構成亞鐵血紅素,這是我們血液中的紅色素,存儲在鐵蛋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