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奇旅》為什麼能創造一次觀影高潮?

2021-01-09 新京報

撰文|重木

《心靈奇旅》中,當主人公喬伊最終經歷了各種艱難險阻而得以從「生之來處」(the Great Before)重返人間,回到自己的身體裡完成那個在紐約最好的爵士俱樂部表演的夢想後,他發現自己獲得的似乎並非原本所想像的成就感和歡樂,反而是一絲惆悵和空落落的感覺(「為這一天我等了一輩子,我以為我會有所不同」)。這時,那位喬伊十分喜歡的女爵士樂表演者給他講了一個或許可以看作是這部電影核心隱喻的關於魚的故事:

「一條魚遊到一條老魚旁說:『我要找到他們稱之為海洋的東西!』『海洋?』老魚問,『你現在就在海洋裡啊!』『這兒?』小魚說,『這兒是水,我想要的是海洋!』」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甚至能把這個故事看作是自古以來人類或者是個體對於人生、自我和生活的一個隱喻,即似乎至少存在著兩種關於生活和人生的可能:一是「此處」,生活就圍繞著我們,像空氣或是水至於魚般;而另一種則是關於「海洋」的傳說,就如法國詩人蘭波所說的「生活在別處」,所以我們遠涉千裡、尋尋覓覓,不停地努力和奮鬥,就是為了尋找到那個被許諾的更好、更值得或說是會讓我們活得更加有價值的「海洋」。

《心靈奇旅》中的喬伊便是堅定地為第二種生活不懈地努力著,所以即使當他拿到在母親看來很不錯的音樂教育機構的固定崗位時,他依舊想為了自己的爵士樂夢想再拼搏一下。這樣的故事或許在好萊塢的模式中此起彼伏,但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引起許多觀眾共鳴的卻恰恰不是喬伊為了夢想奮鬥的過程,反而是當我們「放棄」或是不再執念於自己的夢想,而轉換一種生活和關於生命的理解和態度時,或許會有意外收穫。

《心靈奇旅》劇照。

《心靈奇旅》,不只是一場反「追夢敘事」

正是在這裡,我們發現《心靈旅程》處於一個反傳統「追夢敘事」的故事上,它開始懷疑這樣的人生所可能導致的問題以及由此所產生的對於人生的過分簡化,從而徹底失去或是難以捕捉到我們所獲得的生命、擁有的生活以及所處的這個自然和世界的豐富多彩。而為了體現這一點,電影中設計了一個「生之來處」的「心靈學院」,在其中,許多還未進入地球的靈魂在導師們的培養和帶領下尋找到自己的火花而產生個性,然後進入世界,成為芸芸眾生中的一員。

「心靈學院」或靈魂培養的方案在某種程度上隱藏著強烈的傳統反烏託邦的模式,即以一種制式化的生產和規訓模式來培養人類。尤其在電影中,當這些靈魂獲得自己的火花形成個性進入地球後,它們似乎就會成為一個個體已經被規定的性格特質,成為本質。而這種先天規定的本質在很大程度上與現代關於人性、個體和存在的觀念格格不入,即伴隨著傳統哲學關於個體的觀念遭遇現代,曾經那些被想像和設定為原始本質的東西開始遭到懷疑和批判,尤其伴隨著胡塞爾開啟的現象學,以及在海德格爾啟發下所產生的薩特等人的存在主義,更是直接提出「存在先於本質」的口號,從而為解放自由的個體奠定基礎。

在「心靈學院」中,22號便是在這個制式化的生產中的bug。根據電影描述,由於它的桀驁不馴,已經在靈魂培育機構逗留了很久。而在22號看似出格胡鬧的行為中,其實正隱藏著對於這種尋找「本質」的不滿和懷疑。22號說自己對任何東西都不感興趣,因為在很大程度上,這些靈魂與其說是通過這些外在的物或是行為尋找到了自己的個性與本質,不如說它們也就此受制於這些外界之物並且由此失去了對於其他可能性的嘗試。

在薩特的《存在與虛無》中,他改造了胡塞爾與海德格爾關於意識的討論,指出意識是「一種沒有任何內容的純粹的透明性」,純粹的意識便是「虛無」,它不是其所是,而是其所不是。既然意識的本性即是否定性,即說「不」的虛無化,因此,世界上也就沒有任何東西能夠證明「我應該接受這種或那種價值」,我沒有任何本質(因為我是純粹的虛無化),所以我是徹底的、絕對的自由。「徹底的」就是指在本體論上我即是自由的,因為我原本就是虛無;「絕對的」則表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限制我,因為我「不是」任何東西,我可以對任何東西說「不」。

在《心靈奇旅》裡,22號便是那個純粹的意識,即它對任何東西都說「不」並且也不是任何東西,也正因如此才會使得它和喬伊在陰差陽錯的回到人間後的一系列麻煩和行為才變得有意義。當22號進入喬伊的身體,開始通過他的身體來感受和生活在人世間中,它才會經過一系列的行為、動作和選擇來填充「虛無」,由此——就如薩特所說的——在選擇中成為我們選擇成為的那個自己。

《心靈奇旅》中的22號靈魂。

這裡有意思的一點是,只有當22號進入喬伊的身體/肉體後,和世界的聯繫、互動與感知才會產生。在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中,他便指出,「感知的心靈是一肉身化的心靈」,而意識乃是「在其身體中、在其世界中」的東西,意識不是透明的、絕對的意識總是和世間的對象與身體以及種種意義積澱糾纏在一起,「意識就是通過身體的中介而朝向事物」。因此,這也就決定了我們所有的意識都是境況中的意識,它從來就不是空穴來風或無中生有的,而是在身體的意向性中,而身體恰恰又是與世間的對象相互糾纏,發生著關係的。

因此,梅洛-龐蒂反對薩特關於人的絕對自由的觀點,而提出「人是被判定為意義」。意思是說,在一切自由的籌劃、意識被賦予之前,我們身體的意向性、我們的生命旨趣與周遭的對象、境況早已相互協調為一個有意義的系統了。也正因此,「生之來處」的心靈和靈魂培育機構本身就是無稽之談,真正培育一個靈魂的最好方法正是22號在陰差陽錯下所進行的在人世間通過身體與周遭的互動和交流而形成的自我。

在22號的「人間一日遊」中,它通過喬伊的身體學著走路、吃披薩、坐地鐵、聽到各種聲音和音樂、理髮等等,而最重要的是它通過這具處於世間的身體來與他人進行交流……正是這些看似瑣碎和日常的身體化的感受和行為,讓原本只是作為「純粹意識/靈魂」的22號漸漸獲得了「活著」的直觀感覺,由此才能夠真正地開始思考生活、人生和個體的意義。

重新發現當下: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也正在這一背景下,我們再回到那條小魚尋找「海洋」的故事中,才會發現它在此處想傳達的意義或許有別於我們對它較為「主流」或說是在夢想敘事下的理解。老魚告訴小魚,它現在所處的地方就是其心心念念的海洋,小魚或許並未意識到這句話中的深意,即生活不在遙遠的他處,而就在我們當下或說是一直都處於其中的地方。

這一看似直白的結論背後其實牽動著整個現代性的發展,無論是對於有著漫長宗教傳統的西方社會還是我們的傳統而言,追求一種更高、更宏偉和超越的生活始終都在各種故事中被講述著和繼承著。而也或許正是在雅斯貝爾斯所說的「軸心時代」便已經為這一「二元」的生活模式打下了基礎,即在我們日常的的生活世界之上,似乎還存在一個更加完善和完美的「超越世界」,一個能夠讓人類與個體徹底完滿和實現自我的地方。

正是對於這一完滿的執念,讓人類始終在堅持不懈地追尋和摸索著。而對於個體而言,當他們伴隨著「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的現狀而進入現代社會時,便會發現,傳統關於超越的世界/人生/生活在變得遙不可及的同時也已經處在了支離破碎之中。

《心靈奇旅》中的喬伊與22號。

《心靈奇旅》中,喬伊因為小時候父親帶他看的一次爵士樂表演被感動而迷上了爵士樂,因此與頂級爵士樂演員在頂級的俱樂部表演成了他之後念茲在茲的夢想,甚至成了他一生最重要的目標。也正是在這樣的執著中,我們發現喬伊也在漸漸失去生活中的其他美好,因為當把自己的夢想當作活著或是人生的唯一目標時,其他許多與之無涉或是無關的經歷、感受、交流和互動也便往往會變得多餘而瑣碎,甚至會成為阻礙實現夢想的絆腳石。所以當喬伊在「心靈學院」看著自己曾經一幕幕的過往時,他覺得那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樣。因為夢想我們執迷,卻又在不知不覺中為其遮蔽。

當22號通過喬伊的身體去理髮而通過交流發現了理髮師的許多事情後,喬伊才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都活在自己追逐夢想的泡泡裡,而由此使得周圍的一切都被「同化」,都會被排除在這個無聲的空間之外,而使得交流始終是單方面而不可能真的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互動。喬伊的身體因為始終處在這樣的環境和世界中,而長出了一層堅硬的外殼導致他幾乎難以再通過身體來感知外界,所以無論是披薩、秋日的落葉還是地鐵裡賣藝唱歌的聲音,都不會再對他的身體帶來任何愉悅或感受。他在自己的夢想裡築起高牆,最終畫地為牢,困住了自己。

《心靈奇旅》劇照。

也正因此,當他最終實現了夢想後所獲得的卻是空虛,這個夢想的力量似乎依舊未能讓他找到那片「海洋」,反而帶來了更多的困惑和遺憾。也正是在此,這部動畫的反傳統「夢想敘事」的力量開始出現,傳統大都通過描述追逐夢想和意義中遭遇的千難萬阻,以及對其的一一克服,最終達成心願來展現人的超越性。但《心靈奇旅》卻關注到了實現夢想之後的問題,並由此讓我們開始反思一直以來關於「夢想」和「意義」的敘事與定義。

馬克思.韋伯曾說:「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人類除了生理性的需求之外,對意義的追求或許更加緊迫。「我為什麼活著」、「我為了什麼而活」、「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這一系列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實則隱藏著人類對自我存在的疑惑甚至恐慌。而也正是通過對意義的追求和追問,我們才會對圍繞著我們的生活、人生、個體和世界有著更加深入或多元的了解。

但伴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我們發現在「上帝死了」之後的「人的世界」中,自我依靠所能夠提供的意義強度似乎也在漸漸地衰弱而開始引起普遍的焦慮和恐慌。並且由於社會作為一個穩定的存在場域,它自身也需要生產和再生產一系列法則和規定,以及人們對此的信任,因為只有如此才能使社會具有合理性。

也正因此,我們會發現,在那些關於「夢想」、「意義」和「什麼樣的生活是好的/值得過的」的故事中,隱藏著強烈的同質化傾向以及諸多陳詞濫調。既是因為個體大都從社會中尋找自我意義,因此在不由自主中開始遵循這些意義去生活;也因為社會本身對於那些未能遵從或是出格的個體往往會施加各種壓力、汙名甚至迫害,從而導致千篇一律狀況的出現。就如齊澤克在分析現代社會欲望生產機制時所指出的——「我告訴你你的欲望」,社會也在告訴或是形塑著我們的「夢想」和生活與存在的「意義」。

《心靈奇旅》劇照。

正是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對於「夢想」和「意義」過分功利化、工具性的改造與定義,導致「無用」、不努力、不務正業、不符合社會規範以及種種消極的情緒和行為成為被汙名和需要被清除的對象。人們過分追逐「海洋」而忘了附近的生生不息;對於那些被「告知」的夢想和人生意義的過分執念,而導致自我封閉,失去與他人和世界的來往與互動;當我們渴望著成為英雄,成為傳奇的時候,自己真實的生活卻一天天地枯萎,庭中花開花落,都與我們無關……正是在這層層覆蓋之下所形成的外殼,讓我們的身體開始變得麻木,最終喪失和世界與他者的交流與感受能力。在《心靈奇旅》中,那些陷入執念的靈魂或個體最終被層層覆蓋而變成遊蕩在野外的可怕之物。

美國作家大衛.福斯特.華萊士曾經講過另一個關於魚和水的故事:

「一條老魚遊到一條小魚身邊問它:『覺得今天的水怎麼樣?』『水?』小魚問,『水是什麼?』」

這兩個關於魚和水的故事其實都在揶揄同一種現象,即我們對於我們自身可觸及、可感受、可認識與理解的「附近」或真實世界的無知和忽視。在《心靈奇旅》中出現幾次看著稀鬆平常的自然景色,秋葉紛紛或日出日落,對22號而言這都是生命和生活中的奇蹟,但對喬伊而言,那就是與我無關的瑣碎。

22號通過身體直觀地參與和感受著這個世界,也在這一過程中尋找和塑造著自我——那個我們自己想成為的個體,生機勃勃且真實地生活著。當喬伊在最後被賦予了第二次生命的機會後,他踏出家門看到陽光明媚、樹影斑駁時,意識到的是活著就是「享受當下的每一分鐘」。「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看似稀鬆平常的事情,對當下的每一個匆匆復匆匆的我們而言,或許依舊是最難的日常之事。

撰文|重木

編輯|張婷

校對|柳寶慶

相關焦點

  • 觀影《心靈奇旅》
    新年伊始,如果我們需要一部溫熱的電影,那就是《心靈奇旅》,這是一個「靈魂如何安放」的故事。人類永恆的問題:從哪裡來,到何處去。來去中間,是現實世界。從哪裡來,在電影裡是「生之來處」,是心靈學院,負責找到每個人的「火花」,塑造卓異的個性;到何處去,在電影裡是「生之彼岸」,排隊走過長橋,靈魂終結;現實世界,就是當下的生活,肉身所在之地。電影裡還有一個第四空間,就是「生死之間」,也稱為「忘我之境」。人們專注、沉浸於所愛,就會陷入這個空間,暫時忘卻生死。
  • 豆瓣8.9,為什麼人人都愛《心靈奇旅》?
    宣傳勢小,上映排片兒極低的皮克斯年終動畫電影《心靈奇旅》,依靠口碑,完成了一次喜聞樂見的逆襲。這部來自皮克斯的,無比誠摯的作品,留給觀影人的綿長餘溫,也值得我們再來專門說道一次。在這個內核的對比基礎上,開始了《心靈奇旅》的雛型。
  • 新浪觀影團《心靈奇旅》北京免費觀影搶票
    2、帶話題#新浪觀影團# 轉發下方活動微博3、點擊報名連結下方[+參加活動]按鈕,填寫報名信息。影片簡介:片名:《心靈奇旅》導演: 彼特·道格特、坎普·鮑爾斯編劇: 彼特·道格特、麥克·瓊斯、坎普·鮑爾斯主演: 傑米·福克斯、蒂娜·菲、約翰·拉岑貝格、戴維德·迪格斯、菲利西亞
  • 電影《心靈奇旅》舉行音樂觀影會,配樂樂隊跨越四代人
    新京報訊(記者 周慧曉婉)12月28日,電影《心靈奇旅》在京舉行音樂觀影會。《心靈奇旅》是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的第23部動畫長片,也是今年備受關注的新片之一。主辦方供圖《心靈奇旅》是一部跟音樂有關的電影,觀影會現場也分享了很多關於影片音樂的故事。該片由獲得格萊美提名的歌手、作曲家、詞曲作者、樂隊領隊喬恩·巴蒂斯特製作爵士配樂。影片導演彼特·道格特曾表示:「我是看著《花生漫畫》和文斯·瓜拉爾迪的音樂長大的,我感覺它在我的血管裡奔流,而這是我們對它的致敬。
  • 《心靈奇旅》背後,那些創造 Spark 的人
    這一次的《心靈奇旅》也一樣。電影主要講述了一位中學音樂老師Joe的故事,他夢想著成為一位專業的爵士音樂家,在年復一年的枯燥工作之後,他終於等到為喜歡的音樂人伴奏鋼琴的機會。但就在快要實現夢想的那一天,他去世了。這太荒唐了,他拒絕死亡,為了回到人間,他願意做任何事。這樣才能有第二次機會,過上他自認為理想的生活。
  • 詹姆斯曬觀影《心靈奇旅》動態:和家人共度電影之夜
    詹姆斯曬觀影《心靈奇旅》動態:和家人共度電影之夜 虎撲12月27日訊 湖人前鋒勒布朗-詹姆斯今日更新
  • 「預售開啟」《心靈奇旅》國內首波觀影「零差評」,解鎖2020最強...
    暖心提示,距離《心靈奇旅》啟航僅剩1周,你的年末快樂即將抵達!電影全國預售現已開啟,12月25日聖誕節走進影院,查收這份來自迪士尼·皮克斯送上的最具意義的治癒禮物吧~《心靈奇旅》不但收穫海外「金番茄」口碑,內地首波觀影更讓媒體人不吝讚美給出花式好評!
  • 《心靈奇旅》借銀幕「奇旅」療愈你我「心靈」
    迪斯尼皮克斯年終歲末為我們獻上了一部「成人比孩子還應該看的動畫片」——《心靈奇旅》。用充滿奇思妙想和幽默溫馨的智慧,啟發我們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和活著的意義。《心靈奇旅》的導演彼特·道格特,之前就曾憑藉《飛屋環遊記》和《頭腦特工隊》獲過兩座奧斯卡獎盃,而這部《心靈奇旅》被認為超越了前兩部。《頭腦特工隊》用天馬行空的腦洞劇場,對大腦與情緒進行了深入剖析;而《心靈奇旅》則用神奇魔幻的心靈學院,更深一步探討著靈魂與生命的意義。《心靈奇旅》也是皮克斯公司的第23部動畫長片。這幾年皮克斯的作品,非常重視「生死」主題。
  • 《心靈奇旅》
    看了《姜子牙》覺得我國動漫的思想壁壘已經被打破了,再看心靈奇旅原來我們動漫的思想依舊沒有徹底走出傳統文化的局限。
  • 草根評《心靈奇旅》:溫暖治癒 撫慰心靈
    從「尋夢環遊記」到「心靈奇旅」皮克斯的動畫總能打動我,用屬於靈魂的爵士樂穩穩把握住了影片的節奏。豐富的角色情感表達,細膩的光影色彩運用,富於哲學對生命的思考,可以直接問鼎2021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片大獎。@Dream的cp們 9分沒想到前期幾乎沒有宣傳、對我來說算是空降的一部動畫片,竟讓我在觀影過程中又哭又笑,又是嚮往又是感動。
  • 《心靈奇旅》,「天才學霸」的60分答卷
    (資料圖/圖) 2020年12月25日,迪士尼皮克斯工作室的動畫長片《心靈奇旅》在中國院線上映。截至2021年1月4日,這部影片在「賀歲檔」獲得了1.68億元人民幣票房,豆瓣評分高達9.0。而在國外電影評分網站IMDb和「爛番茄」上,《心靈奇旅》也分別獲得了8.2的高分和95%新鮮度的好評。
  • 心靈奇旅,還是心靈雞湯?
    在《心靈奇旅》一開頭,這種「點子」展現為一次美妙的畫面奇觀。主角喬伊墜入死亡之地「生之彼岸」時,畫面仿佛《2001太空漫遊》一般;「生之來處」的導師們,則帶有濃濃的畢卡索風格。比起《心靈奇旅》,或許臺版譯名《心靈急轉彎》要更加直白一些。主角喬伊是一名喜歡爵士的中學音樂教師,有一次他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機會,在紐約最好的爵士俱樂部演奏,但喜極生悲的喬伊卻不小心因為意外去世了。為了回到人間,喬伊的靈魂在奇幻的「生之來處」成為一名心靈導師,他必須要輔佐一名早熟的靈魂「22」投生成為人類。
  • 揭秘高分動畫《心靈奇旅》
    12月25日上映的皮克斯動畫片《心靈奇旅》在豆瓣獲得9.1的高分,是2020年口碑最佳的院線電影,成為與《千與千尋》《大鬧天宮》《機器人總動員》處於同一水準線的超級經典動畫片。
  • 看完《心靈奇旅》的小朋友,他們的「spark」居然是……
    作為一部成功的治癒系動畫,《心靈奇旅》以老少鹹宜的好口碑迅速火了起來,目前豆瓣評分以「T」字型穩定在8.9分。電影上映後,很多打工人慕名而來,作為遠離童話的成年人,大家紛紛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觸動點,感悟自己的「spark」,觀後感也廣泛散布於各平臺。
  • 跟著喬的靈魂,赴一次自己的《心靈奇旅》
    赴一次自己的心靈之旅為了讓十幾歲的女兒了解關於生命的意義這個抽象的問題。昨天冒著疫情風險帶孩子看了由美國迪士尼出品的《心靈奇旅》。中學兼職鋼琴老師喬伊因意外獲得一次進入知名樂隊當鋼琴師的機會,樂極生悲一腳失空,靈魂被安排去往天堂。遺憾尚未圓滿的人間生活,喬伊想盡一切辦法想重回人間尋找自己的人生火花。
  • 《心靈奇旅》超越《拆彈專家2》,是《拆彈專家2》不行了嗎?
    帶著這種困惑,我們不禁問,《心靈奇旅》要名氣沒名氣,要排片量沒有排片量,它憑什麼能在連續兩天的這個時間段超越《拆彈專家2》呢? 這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麼這兩天《心靈奇旅》能在某一時間段發力,一舉在貓眼實時票房上超越《拆彈專家2》了,它的爆發點兒完全靠口碑。
  • 《心靈奇旅》:一部「普普通通」的好電影
    因此,《心靈奇旅》會讓人想起從不失手時期的皮克斯——它總是能站在人文和科技近乎完美的制衡點,去做大人和小孩都信賴的朋友。少有人不期待皮克斯,就像少有人會拒絕讓自己皺皺巴巴的人生,能多少熨貼一點。  從這個角度來說,回答《心靈奇旅》究竟還完成了什麼,又比任何時候都更能指明皮克斯在此刻的意義。  《心靈奇旅》無疑延續了觀眾對皮克斯共同想像裡的精華,畢竟導演彼特·道格特本人就是參與締造了皮克斯神話的 「Braintrust」 非正式五人組合成員之一。
  • 《心靈奇旅》:這部動畫片打動了歐巴馬
    在他不久前公布的2020年的榜單上,有一部動畫赫然在列,那就是由迪士尼出品、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製作、即將於聖誕節當日揭開面紗的《心靈奇旅》(Soul)。《心靈奇旅》12月25日公映原本,對於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而言,2020理應是收穫的一年:一部皮克斯動畫長片的製作周期一般長達五年,因此一年中通常只會推出一部,而今年則有《1/2的魔法》和《心靈奇旅》兩部新片。
  • 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動畫電影——《心靈奇旅》
    怪物史萊克系列中的《怪物公司》告訴我們恐懼是由一些毛茸茸的藍領怪物創造出來的;《頭腦特工隊》則是把我們的情緒擬人化為色彩亮麗的精靈,他們會通過按按鈕來控制人的行為;《尋夢環遊記》更是將墨西哥傳統節日亡靈節與主人公的逐夢之旅結合起來,相當寫實;而今年年底上映的《心靈奇旅》,同樣以天馬行空的想像,向觀眾們描繪了一個酷似天堂的世界。
  • 《心靈奇旅》:看到荒漠,也看到微光.
    就像我,或者你,我們的每一天。《心靈奇旅》放棄創造更美更好的童話,哪有什麼冒險王、探索隊長、勇士奇兵,我們看到銀幕上的喬伊就像喬伊在另一個世界看到他自己——乏味,無聊,沒有明天。如果他也有生命的「豐碑」,那座雕像並不因為死亡的贊助變成一個偉人。他依然是洗衣機旁坐著發呆等衣服洗好的一個人,只是變成了雕塑,毫無驚喜。這種平淡的回望令人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