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發展過程中!病菌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槍炮、病菌與鋼鐵》

2021-02-19 老齊的讀書圈

本書內容,只免費播出一集

聽後續內容,請下載知識星球APP,找老齊的讀書圈。

【兩個群分別運營 不要走錯了】

槍炮、病菌與鋼鐵1:人類是怎麼出現的?又是怎麼跑到全世界各地去的?各位書友大家好,歡迎繼續做客老齊的讀書圈,2020年1月以來,世界進入了非常不平凡的日子,全球都在抗擊疫情,這時候大家都在紛紛開始反思人類的命運問題,於是就帶火了一本書,叫做槍炮,病菌與鋼鐵,副標題叫做人類社會的命運。

這本書獲得了美國普立茲獎,比爾蓋茨特別推薦,裡面講了為什麼現代社會中的財富和權力的分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到底憑什麼有的地方富有,有的地方貧窮,我們憑什麼要給美國人打工。生物學家,人類學家賈雷德戴蒙德,會在這本書裡給大家答案。他還有兩本作品,一本叫做崩潰,另一本叫做第三種黑猩猩,我們也會在日後講給大家聽!這本書分為四個部分,先從起源講起,然後是糧食的生產和傳播,也就是農業社會,第三是糧食到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是工業時代的產物,最後環顧當下世界,我們先來看第一章,走上起跑線。要先解決,我們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作者說跟人類最近的有三種類人猿分別是,大猩猩,普通黑猩猩和矮腳黑猩猩,這三種黑猩猩都生活在非洲,這就表明,人類初始階段的演化是從非洲開始的,在這裡,人類逐漸和其他動物分道揚鑣,開始演化成了4類,分別是我們上面提到的三種猩猩,以及人類。有化石表明,我們的祖先400萬年前就能直立行走了,250萬年前,身體長高,腦容量增大,170萬年前,已經達到了直立人的階段,跟我們很接近了,但腦容量只有我們的一半。

然後這些直立人開始向外擴張,有的到了亞洲有的到了歐洲,亞洲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是公元前100萬年,而歐洲是公元前50萬年。其他的地方就比較晚了,像美洲是公元前1萬年,俄羅斯那一塊是公元前2萬年,澳洲一些島嶼上是公元前3-4萬年。跟歐亞大陸差著相當大的時間級別。幾十萬年前的人,我們已經可以叫做智人,與我們現代人的頭骨已經十分接近。雖然腦容量還是不足,但是已經可以製造石器。這些人主要生存在歐亞大陸上。他們被稱為是尼安德特人。作者說他們狩獵的技巧平常,一般都欺負小動物,甚至連野牛野豬也不敢碰,工具也很粗糙。但是已經懂得埋葬同類了。在5萬年前的時候,人類開始了躍進,標誌是他們會用鴕鳥蛋的殼做項鍊了。這就相當於有了工藝品。不但是石器,也有了骨器,骨頭的骨。而這些工具也越來越精細,有針,錐子,魚叉,梭鏢等等,甚至發現了早期的弓箭。大家靠這些裝備,已經可以捕殺犀牛和大象了。明顯已經開始膨脹了。在3-4萬年的時候,人類已經在澳洲出現了,說明人類此時已經開始向全世界擴散,一開始大家不理解,人是怎麼漂洋過海的,後來認識到,在冰川時代,海洋中大量的水被冰封在了冰川之中,結果有些很淺的地方,就露出了陸地,比如蘇門答臘,爪哇,峇里島等等,東南亞大陸邊緣比現在的位置要往東700英裡,在海的中央有一條小道,不過要從東南亞走到澳大利亞依舊很困難,只是跨海的路程被大大縮短了而已,所以這也從側面說明,那時候可能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水運工具。而且這個水運工具要載人行駛100英裡,也就是160公裡以上。相當於從北京到天津這麼遠。遊肯定是遊不過去的。當人類到達澳洲和紐幾內亞地區,一場對於大型動物的滅絕活動就開始了,今天澳洲幾乎沒有比袋鼠更大的動物,但是當年是有的,一些奇特牛,豹,鱷魚,巨蟒都只在澳洲生活。跟其他地方的,和我們後世見到的都不一樣。也留下了很多化石,但是在人類登陸澳洲之後,這些動物就徹底消失了。基本可以肯定,就是人類捕殺的結果。那麼為什麼歐亞大陸的動物沒有滅絕,而澳洲的動物反而滅絕了呢,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就是因為在歐亞大路上,人類是一點一點進化的,所以這些動物也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但是人類到澳洲的時候,是帶著先進的捕殺技術過去的,這邊的動物們也都傻白甜,所以一下就不適應,然後就滅絕了。當然也可能並非全是捕殺的,也有可能是人類搶佔了這些動物的棲息地和水源,造成了他們的被動滅絕。總之,很慘烈,後果也很嚴重,大型動物滅絕後,這些澳大利亞的人類,就找不到屬於本地的家畜了。除了澳洲,人類還向北擴張,這個方向就更加艱難了,因為非常寒冷,沒有縫紉技術,無法製作衣服的話,很難適應。但是2萬年前的時候,人類出現在西伯利亞,說明這種技術已經被攻克,但是悲劇再次上演,這地方的長毛象,長毛犀牛都滅絕了。人類所到之處,基本就是大型動物的墳地。至於美洲大陸,人是怎麼過去的,這個並不太清楚,年代最久遠的就是公元前12000年的阿拉斯加遺址,然後是美國和墨西哥境內的一些遺址,差不多是11000年。然後這些子孫,又用了1000年,來到了美國和加拿大邊境,平均每年向前推進12公裡。但其實這不算什麼,因為當時的人都是狩獵為主。機動性本身就很強。另外,這期間人口也在增長,一開始只有100個人,每年以1.1%的速度增加,1000年,人口達到了1000萬。後來還是因為氣候變化,加拿大的冰原上出現了一條由北向南的走廊,使得阿拉斯加人,得以通過。從而到達了北美大平原,這裡有著大量的獵物,於是一批人就在這裡停留了下來,開始繁衍生息。不過,跟澳大利亞一樣,當年美洲也有大量的大型哺乳動物,大象,獅子野馬成群,但後來在17000-12000年前,也都滅絕了。幾乎跟人類到達這片地區的時間一致。但也有歷史學家辯護,說人類之所以能開發新大陸,就是因為冰川期的氣候變化,而冰川期才是讓動物滅絕的主要原因。所以時間一致也並不能說明,就是人類幹的,但也有人反駁,為什麼冰川期歐洲和亞洲的動物就沒事呢?這其實已經沒那麼重要了,這些滅絕的動物也不會來向人類索賠,而且是不是人類幹的,現實也已經無法更改。在美洲基本都是克羅維人的後代,在很多地方發現了幾十個他們留下的遺址,但他們之前,還有沒有人來到這片土地呢?作者認為也不能排除,但是必定密度很低。不過不管怎麼算,北美和南美,都是人類史前史最短的兩個大陸。至此,除了南極洲,其他的地方已經都有人類定居了,跟我們現在基本一致了。我們再來梳理一下順序,人類起源於非洲,然後到了歐洲,又跑到了亞洲,再然後向南到了澳大利亞,向北到了西伯利亞,接著他們不知道怎麼就跨過大洋跑到了美洲,從美國和墨西哥交界處產生了克羅維人,然後分別再向南北兩個方向拓展出了北美和南美。而在這個過程之中,由於人類是帶著技術拓展的,所以歐洲和亞洲的其他動物損失不大,但是澳洲和美洲的大型哺乳動物就基本滅絕。這就是領先優勢所造成的後來環境上的差異。

非洲雖然是人類的發祥地,但在後來的競爭中並未保持優勢,1000年的時間,就被美洲趕上,起碼在公元前11000年前,各個大陸的人類,雖然面臨的環境各有不同,但基本上是處於同等機會的。接下來作者把時間一下撥到了1835年,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帶著槍枝棍棒,入侵了莫裡奧裡人的領地,宣布對方為奴隸,並且殺死了不少莫裡奧裡人,甚至煮了他們的屍體。雖然相當殘酷和殘忍,但這就是當時毛利人的習俗,之所以莫裡奧裡人被毛利人欺負,就是因為技術落後,他們更加原始,也毫無戰鬥經驗,更沒有強有力的領導。但是如果把時間往前推1000年,這兩個族群都是一個老祖宗,後來分道揚鑣,莫裡奧裡人還是去幹著原始的狩獵活動,而毛利人則轉向了更加集約的農業。這就是古代世界的生存法則,永遠是裝備優良的,組織能力強的去欺負裝備低劣的,組織能力弱。這就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莫裡奧裡人由於還是在狩獵,所以受到了食物的限制,不能讓人口擴張,狩獵的時候,也基本上各自為戰,缺乏強大的組織能力。技術和武器的進步都很緩慢,相比之下,毛利人已經在搞農業了,所以人口數量的天花板就被打開了,而且為了保衛農業生產,必須要建立強大的指揮系統,同時也要防範其他的族群來搶糧食,於是毛利人就天天跟人幹仗,在幹仗的過程中,練就了一身武藝和產生了更多的殺傷性武器。那麼這個例子到底要說明什麼呢?我們明天接著講。

本內容節選自《槍炮、病菌與鋼鐵》本書已經在知識星球播出

收聽完整版+音頻說書內容歡迎下載知識星球

【兩個群分別運營 不要走錯了】

相關焦點

  • 槍炮、病菌與鋼鐵:病菌如何改變人類社會
    不僅如此,在歷史上許多聲名赫赫的疾病也是如此,比如我們熟知的天花(牛)、流行性感冒(豬、鴨)、肺結核(牛)、瘧疾(禽鳥)、麻疹(牛)、霍亂(老鼠)、愛滋病(猴),這些成員中的任何一個都在特定歷史階段殺人無數,比戰爭消耗的人口還要多。 對於世界而言,並無善惡,善惡只是在特定環境之中競爭的結果,這種競爭就是在貪慾的驅使之下對任何阻礙其發展的存在大開殺戒而已。
  • 【704之聲】槍炮、病菌與鋼鐵
    胸懷大海 點亮讀書——#青年說#系列第3期 《槍炮、病菌與鋼鐵》《槍炮、病菌與鋼鐵》是一本獨特而又有趣的歷史學著作。《槍炮,病菌與鋼鐵》出版於1997年,在20多年之後再看這本書的一些觀點,我倒覺得對於人類不同文明碰撞時呈現的巨大差距我們不必過於詫異。人類文明的進步不是勻速的,而是呈指數級別加速的過程。尤其是工業革命的到來,西方國家短短一百年的發展成果就超過了之前人類社會發展成就的總和。隨著地理大發現,兩個發展程度存在代差的文明相遇並發生碰撞,一定是一邊倒碾壓的局面。
  • 可以讀書丨《槍炮、病菌與鋼鐵》瘟疫的歷史,與人類文明進程同步
    曾於1998年獲得普立茲獎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中提出,以西班牙人為代表的歐洲人發現新大陸後,他們用槍炮、病菌、鋼鐵(技術、文化、傳染病)徵服了殖民地,這也是奠定了現代世界格局。丁學良說:「因為一種傳染病要成為對人類造成廣泛而深刻的傷害的疾病,得具備一些基本的條件。而這些條件本身,只有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上才能出現。」
  • 我的在線教與學 | 彭溶湖:讀《槍炮、病菌與鋼鐵》有感
    本期由人發學院的彭溶湖同學分享《槍炮、病菌與鋼鐵》讀書有感。我當然也是無數「宅在家中」的普通一員,閒暇之餘、想著讀點書充實一下時光,藉此機會與大家介紹近期閱讀的一本與時下疫情有所關聯的書《槍炮、病菌與鋼鐵》。
  • 《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個人如何應對傷痛,國家就如何應對危機
    有人將戴蒙德最近的三部著作(《槍炮、病菌與鋼鐵》、《崩潰》、《劇變》)並稱為「人類大歷史三部曲」,這樣的評語有其合理之處。所謂「大歷史」觀一般看重高屋建瓴,通過對社會和經濟結構進行長線條觀察,以從總體上把握一種文明或一個社會的演進脈絡。從《槍炮、病菌與鋼鐵》到《崩潰》,戴蒙德筆下呈現的種種文明興替,確實符合「大歷史」的某些標準。
  • 豆瓣8.8《槍炮、病菌與鋼鐵》揭秘歐亞大陸碾壓其他大陸真正原因
    今天要為大家解讀的是賈雷·德戴蒙德的代表作《槍炮、病菌與鋼鐵》。作為戴蒙德的代表作,本書於1997年出版,開創了戴蒙德標誌性的氣候、環境、物產、科技。本書獲得1998年的美國普利茲圖書獎、英國科普圖書獎等很多重要獎項、並受到比爾·蓋茨等重量級讀者的推薦。豆瓣評分8.8,絕對是好書中的戰鬥機。
  •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札記|希姆博爾斯卡
    ∞《希姆博爾斯卡選讀札記Ⅱ》,2019鞏寧波、趙禎、張慧玲 譯東方出版中心賈雷德·戴蒙德《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馬萊克·科納熱夫斯基譯自英語普魯希尼斯基出版社,華沙,2000很可惜我沒有從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就數一下,書裡「為什麼」重複了有多少次。
  • 《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新著:我們為什麼要談危機?
    學人Scholar編者按:在個人與國家都對未來充滿迷茫,危機接踵而至的當下,普立茲獎得主、《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賈雷德·戴蒙德再一次回歸歷史,在他的新書《劇變:人類社會與國家危機的轉折點》中嘗試解答危機應對這一關乎人類未來的重要命題。
  • 疫情將成為世界變革的契機,《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分析應對之策
    在今年2~4月這段時間裡,受疫情影響,有關疾病對人類社會與世界文明進程產生的影響的書,受到大家非比尋常的關注,其中包括加繆的經典名著《鼠疫》和關於伊波拉病毒的紀實小說《血疫》等。另外,美國著名學者傑拉德·戴蒙德教授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也再次走紅。
  • 鋼鐵,病原微生物,槍炮
    在一無所有之前學習走路學習跑步座頭鯨出水金字塔爛尾玫瑰 極光 花火鋼鐵 病菌 槍炮李宇春《人間樂園》我覺得把「鋼鐵 病菌 槍炮」這三個意象融入歌詞非常巧妙,這句歌詞必然來源於人類學家Jared Diamond的同名經典科普書。Jared Diamond是地理決定論的堅持者,所謂地理決定論就是一個地區的自然環境決定了當地人馴化種植農作物的情況。在歐洲,人類放棄採集捕獵,定居躬耕,與此同時,糧食生產的穩定將一部分人從農業活動中解放出來,非農人口在城邦聚集並且在這裡完成社會分工。
  • 《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賈雷德·戴蒙德:面對大危機首先要承認問題
    戴蒙德是著名暢銷書《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的作者,此書自1997年來已被再版多次,曾被翻譯成38種語言。新冠疫情肆虐以來,該書再次登上多個暢銷書排名榜首。今年4月,他的新書《劇變:人類社會與國家危機的轉折點》在中國出版。
  • 今晚8點,和《槍炮、病菌與鋼鐵》《劇變》戴蒙德見面| 「世界思想家系列」開播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與《劇變:人類社會與國家危機的轉折點》等全球暢銷書的作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賈雷德·戴蒙德將與中國讀者見面,探討新冠疫情帶來的全球風險和機遇,以及走出困境的方向和思路。
  • 36氪領讀 | 《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全新力作:個人與國家如何...
    在這本《劇變:人類社會與國家危機的轉折點》中,戴蒙德再一次跳脫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互設的知識壁壘,重建自然狀態與文明秩序相融的歷史敘事線索,巡禮7個案例國家的危機應對歷史,嘗試解答危機應對這一關乎人類未來的重要命題。
  • 【文學評論】看,這些書裡人類與病菌天荒地老的拉鋸戰
    如今,病毒究竟來自何方仍沒有定論,全球的生物學家、病毒學家、公共衛生專家還在繼續研究,疫苗、藥品也在緊急研製中。 以細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真菌等為主的各種微生物存在於我們身體內和周圍的環境中,他們是我們看不見的朋友和敵人,用他們自己的生存和傳播方式幹預著人類文明的進程——促進和殺戮交替進行。
  • 【《槍炮、病菌與鋼鐵》、 《大崩壞》文明三部曲最終章 【Upeheavel】有聲書&電子書
    內容簡介 :《槍炮、病菌與鋼鐵UCLA教授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無疑是當今最具指標性的權威學者,跨越單一學門的專業,結合地理、歷史、考古各方知識,從龐雜與紛亂中找出關鍵,形塑出獨特的理解框架,讓人以全新的觀點看待歷史的演變推動。更在理解過去之外,將提煉出的知識,提供當代所用。動盪,是描述我們當下生活世界的關鍵詞。
  • 這樣給草莓地悶棚——殺滅土壤中的病菌和蟲卵
    給草莓地悶棚——殺滅土壤中的病菌和蟲卵草莓根系較淺,適合土壤肥沃、有機質多、地勢平坦、給排水方便的微酸性沙土栽培一、利用太陽光,升高棚內地表溫度高溫燜棚可以殺滅土壤中的病菌和蟲卵高溫燜棚可以殺滅土壤中的病菌和蟲卵,很好地預防草莓連作病害和線蟲
  • 地震也是病菌傳播途徑,疾病暴發防不勝防
    2013年,《美國科學》雜誌介紹了一種亞熱帶真菌,叫做格特隱球菌(Cryptococcus gattii),它於1999年突然出現在太平洋西北部,造成人類和一些動物肺部感染。 這種病菌大多由呼吸道轉入,在肺部引起輕度炎症,亦可由破損皮膚及腸道傳入。
  • 從病菌到毒物,人類如何化險為夷,將致命武器轉變為救命解藥
    雖然現在的我們已經控制了鼠疫這種病菌,但病菌也在進化,為尋求更好更舒適更長久的宿主而不斷進化。2002年12月,由中國廣東蔓延至東南亞的SARS病毒席捲了全球,半年後才平息。2003年的SARS病毒和2012年的MERS病毒都屬於人類已知的冠狀病毒,但此次的新型冠狀病毒是以前從未在人體中發現的冠狀新毒株,因此對醫學家來說,了解病毒仍需要一些時間。而對我們這些宅在家中的人來說,不妨來一場知識的遨遊,品讀克麗絲蒂.威爾科克斯創作的《有毒》一書,了解人類在有毒動物方面的建樹,看看醫學家們是如何「以毒入藥」,將致命毒藥轉變成救命解藥的。
  • 這種漂亮的粉藍色液體,是無數病菌的噩夢
    ——汪曾祺」粉藍的漂亮液體,是病菌的噩夢。首先藥液中大量的氫氧化銅膠體黏附在植物葉片表面,防止真菌侵入。由於氫氧化銅難溶於水,即便颳風下雨,膠體仍然能牢固地吸附在植物葉片上。然後,氫氧化銅膠體緩慢釋放出銅離子殺滅真菌。根據這一原理,波爾多液必須在植物發病前噴灑,起到預防作用。植物一旦發病,波爾多液的效果會差許多。
  • PlosPathogens:稻瘟病菌生長及其致病的細胞分子機制方面新進展
    撰文:福建農林大學唐定中教授課題組供稿 轉載留言即可近日,微生物學權威期刊Plos Pathogens在線發表了福建農林大學海峽聯合研究院植物免疫研究中心唐定中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背景與意義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對於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稻瘟病的爆發和流行是制約水稻高產、穩產的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