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富傳奇的朝代。
它既驍勇好戰,滅突厥、平高句麗,將國家版圖擴大到了北冰洋;但又綺麗浪漫,孕育出許多「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的大詩人,以及無數的奇女子。
在這些奇女子裡,最霸氣的,自然是千古女帝武則天!
而最「奇」的....卻是她的女兒——太平公主。
△周迅在《大明宮詞》裡飾演的太平
太平公主和薛紹的愛情故事,估計寶迷們都有所耳聞~
最近,薛紹的墓葬在陝西重見天日,但可惜的是,這個墓被嚴重破壞:
寶姐記得,公主第二任駙馬的墓葬也殘破不堪。唯有太平公主的墓至今未被發現,留下了不少隱秘的傳說~
或許正因為這份神秘和傳奇,太平公主成了電視劇女主的熱門人選。
尤其是《大明宮詞》裡的太平公主,那份雍容典雅的美、那段愛恨交纏的故事,讓寶姐過了十幾年仍是念念不忘。
但打開史料,大家會驚人地發現....什麼萬千寵愛,什麼虐戀情深,什麼痴愛男寵,都是假的!假的!
在《大明宮詞》裡,太平公主的桃花運簡直爆棚,十個男的,起碼九個都愛她!還包括啥侄子、養子之類的。
但她真的是絕代瑪麗蘇嗎?還真不見得~
在電視劇裡,公主出生在大明宮正殿上,因為打了勝仗,所以皇帝開心地賜名:太平。
不過歷史上的太平,閨名叫做李令月!而「太平」這個名字呢,其實源於一場「逃婚」。
據記載,公元679年,土蕃曾向大唐請求和親,點名道姓要娶最年幼的公主。
武則天再狠心,也捨不得送女兒去狼窩。於是就打馬虎眼,說公主為了給大唐祈福當了女道士,和親實在是有心無力呀~
為了讓這個謊言更加真實,還給公主取了個道號,這個道號就是——太平。
太平和薛紹的初見,可以說是《大明宮詞》裡最經典的片段。
元宵佳節,華燈初上,迷路的少女意外的揭開了一張面具,駭人的面具下卻是一張動人的臉~太平從此「一遇蕭郎誤終身」:
公主想嫁,可薛紹早已心有所屬,不願意娶,怎麼辦?這時就輪到武則天出手了她瞞著女兒,偷偷殺了薛紹的妻子。
被逼結婚後,薛紹只能將怨氣都發洩在太平身上,可這份恨終究擋不住太平對他的愛。
當薛紹發現自己愛上了太平後,深覺愧對髮妻。
他無法面對自己愛上仇人之女這件事,最後只能在太平懷裡自盡而亡。
故事是不是很令人唏噓?
嗯....確實還蠻悽美的,可惜都是瞎編的!真正的薛紹呢,並不是啥大街上的路人,而是太平公主的表哥。
公元681年,薛紹與太平成婚,婚禮非常隆重。
婚後7年間,夫妻二人琴瑟和鳴,育有兩兒兩女。所以薛紹是萬萬不會自殺滴~那他是怎麼死的呢?
這次新發現的墓葬倒是有提及,據說是受謀逆之罪的牽連,然後在獄中活活餓死的這種死法跟電視劇相差甚遠,可太不浪漫了!
薛紹死了之後,太平公主嫁給了一個鄉巴佬,名叫武攸嗣據《大明宮詞》所說,她這樣做是為了氣死自己的母親。
武攸嗣雖然笨拙醜陋,但也體貼入微,可惜太平一直瞧不上他。
於是,飽受太平冷落、因愛生恨的武攸嗣在一次酒後亂性後,羞愧自盡:
雖然悲劇效果很強烈,但很遺憾真實的故事卻不是這樣的。
太平公主的第二任老公,不叫武攸嗣,而叫武攸暨,也算是她家親戚。為了這門親事,武則天這次真的處死了武攸暨的妻子。
(對外人,我還是很狠心的)
兩人也生了二子二女,太平公主47歲時,武攸暨去世。
最慘的是,武攸暨死後也不得安寧。太平公主叛變被賜死後,他也慘遭連坐,據說連墳墓都被毀了
在風氣開放的唐朝,婚外情並非男人的專利,有權有勢的女人也能養男寵!
在《大明宮詞》裡,導演尤其刻畫了張易之這個男寵形象。
張易之有著和薛紹相似的俊朗容顏,卻將愛情當作工具,企圖靠徵服女人獲得權力!他不僅迷惑了太平,還跟韋氏、安樂公主都有染:
後來,甚至攀附上了武則天:
在張易之野心愈加膨脹、企圖謀反的時候,太平忍痛殺了他。
事實上,太平公主確實有不少男寵,但並沒有到什麼痴愛的程度,而是將他們當成玩物而已還經常把他們送人。
例如武則天最著名的男寵——張昌宗和張易之兩兄弟,就是太平公主送過去的。
不得不說《大明宮詞》橋段很大膽,除了愛而不得、虐戀情深這樣的戲碼,就連禁忌之戀都安排上了!
劇中,太平公主的侄兒李隆基,深愛著她:
△看這小眼神
△嗯,表白就是這麼直接
就連養子(也就是薛紹和髮妻的兒子),都是資深母控:
最後兩個人還得battle一下,都說自己才是最愛太平的人:
事實上,這段劇情更是錯的離譜!薛紹沒有私生子,而李隆基非但不愛太平,還親手殺了她!
歷史上,太平公主可不是個只會談情說愛的公主,她對權勢金錢的迷戀,不亞於她的母親武則天。
她審時度勢,左右逢源,一路打怪晉級。
先後扶持唐中宗、睿宗上臺後,她憑藉根基穩固,在朝廷中擁有很大的勢力,甚至要想一手遮天!而李隆基這個太子是最大的阻礙。
姑侄二人爭鬥不休,直到公元713年,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處死太平公主一夥黨羽,從此正式登基稱帝。
這部劇,雖然沒有嚴格遵循歷史脈絡,卻抵達了中國電視劇中的審美高地——詞美、人美、造型美!
尤其是在女性人物的選擇上,簡直就是一卷活色生香的「美人譜」:
裡面每一個造型,都沒有浮誇的擠溝!香肩小露加上適宜的妝容和珠寶,便帶著盛唐的雍容雅致了。
劇中的服裝少,但勝在精。
加上唐服飾風格裝豔麗華美、大膽新穎,就連髮髻也各有特色,每一款都令人驚豔。
齊胸襦裙,是少女太平的最愛:
△上襦是鵝黃色,批帛是粉色,很少女
成年後的太平更是端莊雅致,顏色深沉大氣:
盛唐時期,只有貴族女性穿開胸衫,嬪妃公主允許袒露胸部。所以服飾有很多坦胸、低領、大袖的款式。
△不過雖然能露胸,但肩膀和後背是絕對不準露的
衣服的材質也有很多,其中以紗羅做女服是唐代漢服服飾中的一個特色,僅以輕紗蔽體的裝束更是創舉:
另外,唐朝時期,女子還喜歡穿男裝,這也是有史可查的。
這種打扮受遊牧民族影響,和「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傳統觀相悖念,哎~也只有開放的大唐能允許女人這樣穿啦:
△《長安十二個時辰》劇照
唐朝的時尚遠不止於此,除了輕紗羅裙,貴婦中還曾流行過一種百鳥毛裙。
據說,宗李顯的女兒安樂公主就有兩件,一件採百鳥羽毛織成,顏色鮮豔無比;另一件是後來益州獻的單絲碧羅籠裙,百鳥紋樣。
唐代女性絕對是古代時尚icon,妝容極其大膽,咱們現代人看了都要目瞪口呆。
不過,大概是為了觀眾的審美,《大明宮詞》並沒有採用什麼驚世駭俗的妝面,還是以清麗淡雅為主:
△淡淡的妝容
但是,真正唐朝女人新潮到什麼程度?
從妝發到服飾,都是一套一套的!除了基礎的畫眉、抹胭脂、塗口紅外,還有還有額黃、花鈿、妝靨與斜紅等:
比如說曾經流行一時的「時世裝」,口紅都是黑色的:
另外,她們還喜歡折騰自己的頭髮,什麼高髻啊、花髻啊、墜馬髻啊....起碼有30多種!
不過,花樣雖多,樣式總體上不外乎2種:一種梳於頭頂,一種梳於腦後。
但是要梳這樣繁雜的髮髻,頭髮不夠怎麼辦,當然是戴假髮套啊~
唐朝婦女的假髻稱為「義髻」,假髻可以截取他人真發製作而成:
也有用木、紙等替代材質製成假髻的:
要想雍容華貴,珠寶首飾自然少不了了。
唐代女性很喜歡佩戴頭飾,尤其是玉梳背~大概是因為很適合她們高大蓬鬆的髮髻:
△仕女圖裡,女子幾乎都帶有玉梳
△唐·玉梳
△金鑲玉
除了梳子,唐代髮飾還有簪、釵、步搖、勝、鈾、花鈿等,多以玉、金、銀、玳瑁等材料製成,富貴華美。
估計有很多寶迷分不清簪和釵,它們是比較像,但也有大不同。
簪為單股,用於固定髮型,多雕鏤紋飾;而釵為雙股,以裝飾為主,釵頭常懸有垂飾:
步搖也是起裝飾作用,通常斜插在頭髮中,上面鑲嵌各種寶石美玉,行走時隨步態而搖動,更具靈動:
不過,有些步搖跟大家想像的不一樣,沒有流蘇,而是帶彈簧的!插在髮髻裡,顫顫巍巍的,也別具風情:
對啦~唐朝女子還喜歡簪花!不僅是鮮花,還有絹花、綾花、緞花、珠花等各類花朵飾品。
這些明豔的花朵,綻放在如雲的鬢邊,雍容大氣,確實很有大唐的風骨:
最後,寶迷們發現沒有....唐朝女性基本不戴耳環,這是為啥呢?
因為當時的社會普遍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應該傷害它,只有蠻夷、奴隸才會打耳洞,甚至有種刑罰是「貫耳」。
△《簪花仕女圖》,仕女們戴著髮簪和鮮花,就是沒有耳飾
所以在《大明宮詞》裡,太平公主和武則天都戴了耳環,是錯誤的!即使她們可以公開包養小白臉,也不能戴這個哦: